苏轼定**Microsoft Word 文档

2020-03-03 21:12: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轼《定**》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5页

第1页

定**

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曲笔”手法,感悟词人“胸臆”,感受苏词豪放之风;2.了解苏轼的风雨人生,品评苏轼的人生态度;3.理解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哲理。

导入(播放《千秋史话——苏东坡》,为开讲苏轼造势)

途中遇雨,极为常见,那些不期而至的风雨,常令我们手足无措、狼狈不堪。苏东坡亦遇到过这样的意外,那么,这位大词人又是如何看待这场猝不及防的风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定**》中的表现。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讲解】吟啸:yín xiào高声吟唱。料峭:liào qiào.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向来:先前。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译 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唱着,一边悠然地继续前行。 竹杖和芒鞋比马还轻灵快捷,怕什么!穿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上初晴的斜阳却殷切地相迎。 回头望一眼刚才走过的风雨萧瑟的路途,信步归去。在我的眼里,哪有什么风雨或者是天晴。} 解读小序:

结合小序介绍写作背景:(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此后讲)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于是创作了这首《定**》。词作就是记述了“途中遇雨”这一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上片为雨中,下片为雨后。

小序—一件小事寄寓一种情怀“(独不觉”);作用—介绍写作背景和缘由(“故”)。

解读上片: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摹声,更有人的态度——“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骤风狂,没有选择躲雨而是穿行于此中的苏轼对此有怎样的情态呢?

【明确】(1)沉着(坦然、从容、闲适)——“莫听”“何妨”“谁怕”。再大的风雨声,都打不乱词人既有的步伐,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迎着风雨,畅怀高歌,仰天长啸。

(2)豪迈(乐观)——“轻胜马”。竹杖草鞋并不可惧,只要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可能比马还要轻快呢?

【明确】重在自我感受,传达一种搏击风雨、笑对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小序中云“雨具先去”,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明确】“一蓑”非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我自岿然不动,泰然处之。“任平生”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

1 苏轼《定**》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5页

第2页

已听其自然。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以小见大,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无畏精神、博大胸怀、旷达情怀,任由风吹雨打。潇洒镇静、怡然自得中,亦有几分倔强、抗争与兀傲。

苏轼的“人生风雨”所指为何呢?(“政治风雨”——引入背景介绍)

【明确】苏轼一生五起五落,历经坎坷。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后,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 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相对:两棵桧树相对。敢:不敢。未要奇:不标新立异。九泉: 指地下。蛰龙:潜伏着的龙。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其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在候潮门外的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诗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相对挺立,表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地耸入云天,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伸伸地扎入地下,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也是如此之直。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

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却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这样就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被处死,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于是苏轼被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上有乌鸦,故称乌台。苏轼共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才算躲过一劫。这首词即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风雨:隐喻、双关,既是自然背景,也是社会背景。既指自然的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面对政治上的打击,诗人无所畏惧、从容不迫,不退缩,不丧气。

上片: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中) 【引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伯?”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解读下片:

过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怎样的内涵?从“料峭春风吹酒醒”中可见苏轼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常借酒浇愁,乃至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风雨过后,天空放晴,词人回首原先下雨的地方,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深层意思?对此,词人又有怎样的情态?“晴”如何理解?“回首”究竟意味着什么?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风雨”相对,“晴”即比喻词人春风得意的顺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的情绪:(1)随意而安。气候不定,人生不定,造化弄人,祸福难料,不如听其自然。 (2)通达。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

2 苏轼《定**》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5页

第3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表层意是回头看先前风雨肆虐的地方还下不下雨了,而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呼应了上片结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进而言之,本无风雨,何来晴明?(禅机)因此,所谓“回首”,实指回看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追思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这一句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顿悟和启示:顺境和逆境,穷困潦倒和官运亨通,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成与败,荣与辱,福与祸,皆无所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一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如明代的洪应明在《幽窗小记》中所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如五祖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怎么理解一个“归(去)”字?苏轼要往哪归呢?是归隐田园吗?是如陶渊明(《归去来兮》)、庄子(《逍遥游》)那样出世归去了吗?请结合苏轼的生平与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无为思想又占上风,产生了归去的念头。可是,苏轼又绝不会像陶渊明那样去“归隐”,他没有去“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春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因为看透,所以通透。他想归哪儿?归于心,这最好的避风港,他要做一个心灵层面上的“渔父”(“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宁静、超脱和通达。

受“乌台诗案”牵连,朋友王定国被流放广西,其歌女柔奴颇有才,当东坡问曰“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时,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因此填《定**》一阕,末句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结】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这就是郑文焯zhuō所谓的“以曲笔直写胸臆”,使诗词的抒情更加婉转、含蓄、意境深邃。

中途遇雨本是极其平常的经历,词作虽从下雨写到雨停,却意不在此。词人借题发挥,“于简朴中见深意”,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包括宦途风雨双写)写“胸臆”(超脱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没无痕的最好的融合和结合”(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下片:蓦然回首,云淡风清(雨后)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3 苏轼《定**》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5页

第4页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在《定**》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定**》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的成功之处。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关于练习

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幻梦!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二 在《定**》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4 苏轼《定**》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5页

第5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在《定**》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这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1.用三个动词描摹出了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谈笑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击。

3.“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四 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此前学习的苏轼的散文《赤壁赋》,连同本课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它们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也都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定** 苏轼

苏轼《定**》

定** 苏轼

定** 苏轼

定**(苏轼)

定**苏轼定

定**·苏轼

定** 苏轼

苏轼 定**

苏轼定**

《苏轼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苏轼定**Microsoft Word 文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