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

2020-03-02 04:58: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 3.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苏轼的诗歌《望湖楼醉书》,抬起手和老师书写课题。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民主导学

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1.品读古诗

(1)黑云和打翻的墨水,白雨和跳动的珍珠有什么关系?

(2)作者是通过什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观察和想象)

(3)想象画面,理解跳珠。

(4)忽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体现了什么?(变化之快) 2.吟诵古诗

(1).想象画面读。(2).七言绝句的读法。(3).平仄读。(4)打着节拍读。

四、小结

短短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我们就读出了西湖疾风骤雨的美,黑云翻墨的美,白雨跳珠的美。还寻到了二十八个字背后的那种精神情怀,面对风浪挫折乐观从容地面对。这就是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作业:背诵古诗

2《寒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3)悟诗情。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3《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3.从感受诗歌画面入手,进行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这样一位名人做客我们的语文课堂,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二、读与听 (落实字词,培养想象力,提高朗读能力)

三、体味诗歌

1.自行放声朗读,圈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2.齐读。(检测字音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读录音,做好字音、节奏笔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想象诗歌中的西湖美景,请学生代表模仿录音朗读。

5.闭上眼睛,再次听读录音,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小结: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借“行”字贯穿全诗,我们亦能通过诗歌凝练平实的语言,看到了诗人描绘的一幅生机盎然的钱塘湖早春景致。面对此景,诗人“最爱”还不足。

诗歌的美就在其语言音韵美、形式结构美、画面意境美、诗人情感美。

六、作业

4《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钱塘湖春行》,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指名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

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四、朗诵,感悟情境

1、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5《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2、齐读

3、理解诗歌大意: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三、理解主旨

四、想象品味

五、朗读传情

六、课堂小结: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七、作业布置

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6《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4、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5、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悟诗意。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品诗境。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7《论诗》

教学目标:

1、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2、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1、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2、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3、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4、布置作业:默写

8《浪淘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三、理解

看注解,合理想像,进一步理解词的语言,同学合作,用现代语言串通词的大意

四、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五、背诵

七、作业

9《梦江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梦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江南好”

二、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这首词是温庭筠的优秀作品,表达了江南女子的相思之梦,思妇的离愁别恨。

三、引导学生赏析:

梳妆罢,独倚望江楼。[叙事,动静结合]

1、前半句,点明时间是什么时候?[清晨]

2、“独”,“倚”二字写出了思妇怎样的神情?

孤独的身影,久久凝望的神情。“独”字表明女子的处境与心境都是凄清冷寂的。“望江楼”则体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叙事,写景,抒情]

1、“尽”字表明时间已晚,船只靠岸,女子明知无望却还在等待。“斜晖”可见她从清晨等到了黄昏,却依然没有看到要等的人,于是倍加惆怅,失望,凄楚。

2、后两句描写斜晖,江水,白频洲等景物,实际上暗含怎样的情感?

以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一切都如此的静寂,来衬托思妇的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正如李煜所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肠断”描写出思妇的愁肠欲断,面对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越发的惆怅。结尾凄婉动人,表现出了思妇的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四、总结:

五、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词。

10《临江仙》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意象比较、分析形象、置换词句三种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及其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比较、分析形象、置换词句三种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

二、指导朗读

三、理解

⑴上阕的意象有哪些?(长江、浪花、英雄、青山、夕阳)

⑵这些意象哪些是象征永恒的?哪些是象征易逝的?(长江、青山、夕阳是象征永恒的;浪花、英雄是象征易逝的)

⑶比较这些意象,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哪一句词表明了这个意思?(豁达超脱的人生观;是非成败转头空)

⑷从以上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意象,明主旨倾向)

⑸下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白发渔樵)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各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江渚上、打渔、砍柴、惯看秋月春风、喜相逢;固守着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

(6)能否把“一壶浊酒”改为“一壶美酒”? (不能,改了不能表现老者固守着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

四、小结:

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寓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了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五、作业:

背诵与默写。

11《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 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对比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5、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过程:

一、写字导入

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 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梅花)

2、板书“梅”。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

二、朗读指导

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请看大屏幕。

2、出示《卜算子 咏梅》图文结合。

3、请同学们先默读。

4、请学生读。(重点指导朗读)

5、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愁)

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啊!

三、诵读理解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

2、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

3、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有谁来眷顾它呢? (二)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2、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这种凄凉呢? (三)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

(四)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四、作业

12《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背古诗。

2、通过图、文、趣事,感悟、品味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熟记“也”与“亦”的同音读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感悟诗中意境,品读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知苔,引起对苔的兴趣 1.图片展示,观察特点

2.同学们,这样一种平凡的植物,会被什么样的诗人所喜爱呢,作者袁枚是个什么要的人呢?

二、作者介绍 1.简要介绍平生

2.讲述袁枚的独特思想,为诗句解析做铺垫

三、古诗赏析

(一)读准字音

(二)名词解释

(三)分解诗句

1.请同学解释,不同意见可补充 2.引导解析,深入理解

(四)整诗品读 1.齐诵、分诵 2.引导学生自述所感 3.观赏放大镜下美丽的苔花

(五)课堂延展

(六)课外拓展 1.自赏《苔》其二

2.了解苔藓植物的科普知识

13《卜算子》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二、分组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三、深入研读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4、悟读,诗情画境

四、品读,鉴赏评析

五、背诵

六、作业

14《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六) 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15《长相思》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行军途中,风雪交加的世界。

(二)聆听音乐,学生想象作者故园的幸福画面。

四、对比研读,感悟写法

对比阅读《泊船瓜洲》、《秋思》以及《长相思》,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五、主题阅读,积累运用。

(一)自读诗词,感知大意;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二)品读名句,丰富积累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二选一)

1、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2、阅读关于思乡的其他古诗词,如《西江夜行》《灞上秋居》《长安春望》《枫桥夜泊》

16《劝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二、诵读课文

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三、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四、背诵课文

18《送友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2、学生能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品味诗的美好意境,体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大家想知道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送友人》

二、走进李白的《送友人》。

(一)朗读《送友人》。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让学生朗读。学生分小组比赛朗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好。

(二)理解《送友人》。

1.学生默读该诗,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依据关键字词的意思,学生依次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三)背诵《送友人》。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该诗,看谁最先背诵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硬笔书法纸上书写《送友人》。 2.展示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师生欣赏、评价。

四、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句五句。

19《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走近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 2.读懂诗情。

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20《短歌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背景介绍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五、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毕业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定稿)

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doc》
六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