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书愤导学案

2020-03-03 23:06: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书愤》

学教案

执教者:

第 周

授课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感悟诗歌的意境。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新知自学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课堂研学

1、诗题解读

书: 愤: 书愤: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

3、作者忧愤了什么?

A.忧愤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和在抒发个人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学案书愤

《书愤》教学案

《书愤》教学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定稿)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书愤

书愤

《新制书愤导学案.doc》
新制书愤导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