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交流心得

2020-03-02 09:42: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台湾交流心得

紧张备战两个月的司考过后,作为学院卓越未来律政精英人才孵化基地的一员,我很荣幸了参加为期7天的台湾参访交流活动。在参访的学校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是中原大学和政治大学。

在台湾的第一天,我们就前往中原大学参访。不经意间,没有栅栏围墙的中原大学已划门而过。透过暗色玻璃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绿,灰白相间、典雅别致的几座小楼穿越于一排排高耸的叫不上名字的大树之间,虽然知道窗外酷热的夏,但总觉得还透出点春光明媚的韵味。在一座刻有中原大学的十字架雕塑旁的行政楼会议室里,我们受到了中原校方的热情接待。幽默睿智、热力四射,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原大学法学院院长用它特有的风格与我们侃侃而谈,向我们解说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中原精神,给我们揭开了这个“全人教育”的大学概念。

院长很自信地说,我们所提倡的大学“全人教育”集中起来就是:“我们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之间的和谐,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我们了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赋,其性格、能力与环境各异,故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就是成功。我们认为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我们确信“爱”是教育的主导力量,愿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爱互敬的态度,师生共同追求成长。我们尊重学术自由与自主,并相信知识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我们相信践履笃实的教育方式是寻求真知的途径。我们深以虔敬上主、挚爱国家、敬业乐群、崇尚简朴的传统校风为荣”。这既是我们倡导的教育目标,更是我们一种永恒的教育理念。

他说,当今时代是一个相互兼容的时代,而“全人教育”的内涵就在于将文化统整,再构全球文化体系,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人文科技的结合。在张静愚先生纪念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跨越两个世纪中原创始人的精神世界。

“全人教育”是将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体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予以整合,强调统整性、一致性、整体性的教育。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精神的结合本应是中国大学的特色之一,然而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仍然存在许多弊端。针对这一问题,从传统汉字出发,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和大学的关系。“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汉字因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法使我国文字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比更具特色。在谈及我国的“中庸”文化时,结合八卦图并引用《系辞上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卦辞对“物极必反”的思想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此同时,他为大家解释了“中国”的含义,认为中国人应是“A group men of harmony”(和谐的人)之意,而非意译为“mid-man”(英语中常含贬义)。他指出,“中”就是中正、中庸;而“國”的简化字“国”中“王”字的三横结构恰恰契合董仲舒“天地人,三才也”的观点。对于“王”字,还为其三横赋予了伦理、民主、科学的涵义,以勉励同学们成为德、美、群、智、体全面发展的新“王”者。

中原大学“以信、以望、以爱,致力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旨在真知力行,以传启文化,服务人类”,不啻为“全人教育“的典范。其实,基督精神与我国传统的“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思想都是服务的人生观,大学归根结底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应推行“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引用Ran Miller的话指出,“全人”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精神性”(spiritual)胜于“物质性”(Material);在谈到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时,院长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天(神学)、我(人文学)、人(社会科学)、物(自然科学)”的培养内容。在“全人教育”中,强调了“四个平衡”,即专业与通识的平衡、学养与人格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及身、心、灵的平衡。

我们沿着中原的全人教育,轻抚着被轻抚的人文素养,油然而生一种从来未有的绿色冲动,感受笃信、感受力行、感受这种历史的尊重,平衡教育、完整人格,留下的是圆融美满,愿这样的景色永久宜人。

台湾政治大学是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简称政治大学、政大,是一所位于台北市的大学,前身为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是培养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摇篮。1954年在台复校后,逐渐发展为招收普通大学生及以“人文与社会科学”为主要教研领域的台湾地区公立大学。

自1927年创校以来,政治大学始终秉持“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传承人文社会科学学府的优良传统,兼 重教学与研究、并行理论与实务、均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强化人文、社会与科技间之对话,促成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专业创新、国际视野”的新世纪领导人为校务发展最高目标。校友人数已逾10万,在海内外各行各业展现亮眼优异的杰出表现。

2013年,根据远见杂志公布的2013全台大学声望调查,政治大学是全台湾高中生\'“最想就读学校”第2名\'\'\',若依照九大学科领域做分项排名,政大夺下“商管∕财经”、“语言∕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政治”、和“媒体∕传播”共四项最想就读学校第一,超越台大的“资讯∕工程∕电机”、“数理化∕生命科学”、“医疗∕卫生∕护理”三项分组第一。2013年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2位,台湾地区第23位。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国立阳明大学与政大三方,于2006年12月23日签定学术合作合约,建立通识教育及生物科技管理学程合作模式,仿效美国哈佛大学与周边教学医院之“群医照顾系统(Partners Health Care system)”整合,结合人文科学、医疗服务及医学研究的资源。为鼓励学生至外校选修不同领域的通识课程,凡政大学生至签约合作学校选修通识课程,一律承认其通识学分,与政大签约的学校包含国立阳明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防医学院及台北医学大学,合作通识课程如艺术方面“与大师相遇”系列,邀请焦雄屏(电影)、朱宗庆(打击乐)、胡德夫(民谣)、刘克襄(生活美学)等艺术专家学者开班授课;医学方面,则有阳明大学潘怀宗老师(现代流行疾病)、翟建富老师(医学基础)等,跨校合作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元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此外政大的科技管理研究所也与国立阳明大学合开“生物科技管理学程”。

而在台湾大学,我们又收获良多。

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成立于1928年,其前身为日本统治时期所设立的台北帝国大学,是当时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台湾光复后,台北帝大于1945年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中央大学,成为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资助最多社会资源的大学。现辖有台北市境内的四大校区以及溪头实验林,全校占地约达台湾陆地的百分之一。

台大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风著称,其教授、学生与校友皆对当代台湾历史的发展有着莫大影响,校园亦为多次民主运动、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在岛内所有学门皆大致处于龙头领先的地位,其入学分数不仅是其它院校相同学系的最高,大批毕业生亦担任各大行业的领导人物,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

可以这样说,今天整个台湾前3%最好的学生,都以进台大为荣。而台大也培养出了一批批出色的精英分子,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比如说国际毒素学会会长李镇源、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田长霖等等,许多台大的毕业生都成为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他一些领域中,台大的校友也都表现非常优异,比如说作家白先勇、李敖,画家陈锦芳,歌手齐豫、周华健,企业家蔡宏图、林百里等等,他们都是台大的毕业生。所谓“敦品”,强调的是正直诚信;“励学”,则是要努力学习、追求卓越;“爱国”,就是要有社会关怀和奉献精神;“爱人”,指是要有同理心,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合群。对于顶尖的科研学术人才的追求,是全世界高校的共同目标。这种学术文化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敢于做人所未做的,敢于挑战学术权威,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学。同时,还要有大师带,形成一个学派,在大师风范的影响下,追求创新,寻求挑战。不过,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积淀,需要时间。这急不得,要慢慢来。哈佛也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等到有一天,大家在态度上都认识到要做前人所未做,并且不存在生存问题的时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了。这就像滚雪球那样,都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

社会上也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说现在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创造力匮乏的问题。创造力是需要学习的。举个例子,我们曾聘任过一个教师,他从没有过论文发表,但却有200多项专利。我们聘任他教授学生的发明创造课,期末学生的作业就是要完成一项发明。最终的效果很好,这说明创造力是要学习和启发的,一旦养成习惯就好了。当代的学生在设计、创新方面的发展很快。这具体体现在由设计方面的精致和创意会带来高附加价值。比如说电脑,制造一台电脑只有3%到5%的利润空间,这就凸显出外型设计的重要性来,当这种创意与设计会逐渐变成一种风气,也就会打造出品牌来。

在台湾,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直延续下去的,中间没有中断期,这也使台湾高校更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而在留学方面,台湾也比大陆早了二三十年,这些留学生在回到台湾后,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产业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要强调的是,大陆的高校进步得非常快。随着两岸交流的更加频繁,大陆与台湾高校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会逐步增加,一定会出现一个携手共进、共创双赢的局面。

在台湾交流的短短七天里,我们学到的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捷运,作为台北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捷运每天承担了大量的运力,但是一点也不会显得乱。上下电梯时,所有的人都自觉靠右站立,空出左边应急道让有需要的人可以快步通过;在等待捷运时,所有的人都一个一个按顺序排队,严格遵守先下后上,从来不争一分一秒。抽烟的朋友还知道,台湾的烟民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烟灰盒,专门用来装烟灰盒抽完的烟头,遇到回收垃圾桶才倒掉。而这些日常的生活偶尔会被大陆游客打乱,我们亲眼看到一群大陆游客,在捷运里将原本排得整齐的两列队伍挤成一堆。

台北没有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街道两旁的建筑都只有几层而已,由于车道少,街道也狭窄,所以会给人很紧凑的感觉,但时间一久,很多人反而更喜欢这种被街道亲密环绕着的感觉。台北的电动车很多,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十字路口电动车等候的场面就像是电动车国际大赛准备起跑时的阵势,而且虽然这种机动性很强的电动车多如牛毛,但交通秩序却依旧井井有条的,让我叹为观止。台北也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城市,政府在对待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时,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方便他们的生活。公用电梯内都有他们专用的按钮,甚至学校里都有;公交车,捷运上都有老弱病残的专座,而且大多空着,没有人去占用;政府在很多公用设施设计方面都花了很多的心思,方便了民众的出行。台北人除了热情,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很有礼貌,容易亲近。两个人躲同侧会说句不好意思,至于谢谢之类的话更是长挂嘴边的。而女生酥酥的,嗲嗲的声音,男生低声细语的话都很容易感染人,让人不经意的也变得有礼貌,谦卑起来。台北的便利店之多,之密集也恐怕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而且便利店很多是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像711,全家之类的,如果你的宿舍楼下就有便利店,那你不想成为宅男也难了。如果在台北游玩,晚上也不会闲下来,各色各样的夜市,像师大夜市,士林夜市等,都是灯火辉煌的,人流熙熙攘攘,还有很多商圈,尤其是101大厦周围的信义商圈,都是购物的天堂。

除了台北,我们也去了许多别的旅游景点。在台湾这几天,我对台湾的原住民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能去到日月潭也完成了我由来已久的心愿;在淡水老街和宜兰,各种招牌小吃,生猛海鲜让人大饱口福;在花莲的太鲁阁大峡谷和七星潭海岸,独特的景致则让人大饱眼福。台湾虽然面积不大,但东南西北不同的地区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当你左手那边是太平洋蓝色海面,右手那边是云雾缭绕的绵绵山脉时,你会觉得感觉身在画中一般。在台湾,你可以一个小时到达海边,也可以一个小时到达山顶,这是很罕见的。正是在出行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起分享对旅游的热情和大好山川的热爱,为我们课余生活增色不少。 在台湾的一个星期让我体验了另外一种的生活方式,这是在内地所办不到的事。这也给了我一个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机会,让自己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心思,去体会当地的生活,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到宝岛台湾去看看,是我多年的心愿,很感谢学院这一次给予我宝贵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同时也希望学院能继续保持这个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想要出去走走的同学们,为促进大陆与台湾的文化科技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此则大学生涯更加丰富多彩,人生阅历也更加开阔。

台湾交流心得

台湾交流心得

台湾交流心得报告

台湾交流心得秦施洁

台湾交流心得秦施洁

在体验中成长 台湾交流心得

交流心得

交流心得

交流心得

珠心算交流心得

《台湾交流心得.doc》
台湾交流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