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史

2020-03-03 21:29: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二、制度亮点和思想精髓

古代人事管理制度闪耀着古人的管理智慧和政治哲学光辉,对今天而言,有以下几点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重人的理念:重人是中国古代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得人才是重人理念的核心。“为政之本,莫若得人”已经成为古代历朝统治者的共识。纵观官员选用手段的历次变化,不变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充分选拔和任用人才,保证吏治的质量。而王朝兴盛之时的一大特征便是统治者重视、爱护人才,朝中贤人云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选拔人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本,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修养。而通过一整套儒家理论建构起来古代政治伦理体系客观上促进着封建政治文明的稳固,为人事管理制度提供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润滑剂。

(二)系统化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较高的系统性,讲究分工协作。在人事管理方面也同样形成了系统化的体系。从秦创立三公九卿,设御史大夫监督考核百官;汉代设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开始,我国古代由中央到地方的监督体系就不断在完善之中。 考课制度更是源远流长,早在舜使,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的记载,发展至唐代,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奖惩的机构——吏部,其重要性位于六部之首。之后的宋建立了“两院三级”的中央到地方的考课制度,明清在原制度基础上有所损益,并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方式,更使得考核更加系统和完善。

(三)中央到地方的培训和选拔:以科举制为核心,官学和私学并举,中国古代形成一整套围绕人事管理的人才教育、选拔、考试、录用的体系。尤其从汉代开始,官学兴盛,中央到地方,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办学形式,设立专职官员负责,统一教材进行培训。大批集中的培训在职和后备官员的制度确立起来。社会的主流人才纷纷投入了仕途,政治机构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同时保证了政治统治稳固和意识形态的控制。

(四)法制对腐败保持较强的制度威慑力

用较严酷的惩罚和较严密的监管来震慑官僚机构的腐败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王朝的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代王朝很早就为打击腐败而制定明文法令,后代历朝都沿用此法。一人贪污,全家受刑的现象在古代是常见的。严苛的惩处对吏治的清廉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回避、轮换和致仕

这是古代人事管理科学性的一大表现。在人事调配中通过对原籍地的回避、对亲属关系的回避,在官员任职期间定期进行调任和轮换,这些都从制度上有效限制了裙带关系、徇私舞弊、地区割据等问题的产生。

致仕制度保证了人力资源上的新陈代谢。对致仕老臣普遍实行优待制度,准予衣锦还乡,对有功者甚至给予“全禄”,有利于年长官吏安享晚年,并为家乡发展做最后的贡献。这样的制度充满人性化,也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三、制度的缺陷和弊病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和工具,必然带有比可避免的缺陷和弊病,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一)君权之上带来的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条文,臣下绝对的从属于君王,是君王的奴仆。双方具有从人格、地位到权利关系上的绝对不平等。所以,古代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全建立在君主个人的意愿上,并不稳定,在贯彻上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事上的生杀予夺实际最终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喜好。

(二)选拔机制上存在不公平

古代社会尚处于人治阶段,法律调整的范围和深度还非常有限,并且法律制定和运行本身就存在着较强的个人意志的色彩。在人才选取、官吏升迁过程中实际伴随着大量的卖官鬻爵、裙带关系和结党营私等问题。这在古代的体制中客观上不能被避免。

(三)体制逐渐僵化,缺乏生命力

从宋朝开始这个问题凸显了出来。片面追求制度的系统全面,中央为保证地方及个人权力过分膨胀进行过度的权力的分解和制衡,大大僵化了人事管理,同时又带来了冗官冗员的问题。科举制度在后期更是严重的束缚了思维,严重阻碍了进步和创造的出现。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人事管理史.doc》
人事管理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