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2020-03-02 23:29: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专业: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学号:20139010457 姓名:吴肖平

一、城镇化的背景

“城镇化”概念产生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与城市化相对应,特指意图通过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的空间转移,通过优先和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城镇化”的典型发展模式,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则是当时为贯彻“城镇化”主张所采取的政府决策。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短缺,对城镇居民的粮油等物资的供应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因而从政策和制度上设置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壁垒,走的实际是一条反城镇化道路,使得城镇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在此条件下,我国城镇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个必然趋势。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小城镇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大战略”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二、城镇化理论

1、聚集—扩散理论

(1)集聚效应:集聚是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其结果是工业由农村疏散布局方式集中到农村中心,随后,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包括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两个子概念。

(2)扩散效应: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双重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指出了二元结构的困境,他认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3、中心城市发展理论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他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他的基本理论要点是把一个区域分为一个中心点和六边形上均匀分布的6个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和交通3个方面对城镇等级、规模及分布进行研究。中心地理论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档次决定着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吸引范围。

4、“广义小城镇学”理论

(1) “城乡磁铁”论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他设想出三种磁力:城市、农村和城乡接合。为此绘制了“三磁铁图”,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代表新生活方式的第三块磁铁:城市—乡村磁铁这个磁铁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而尽可能地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2)地区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地区城市理论设想是对霍华德“城乡磁体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城镇发展问题上,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目的是在大城市周围通过设置这些小城市来构建一个区域,形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1950年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镇化, 2009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但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的过程。

2.在城镇化进程中,过分注重数量和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效率。城镇化质量核心标志是实现城镇化的居民的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是否稳定提高,有无必要的保障,城镇能否可持续发展。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和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盲目追求指标,不务求实质,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全,第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不健全、运行不正常,造成城市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本应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生的,从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向一元社会结构转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4.地区发展失衡,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密度呈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由东向西递减分布,东部城镇数量较多,但多数城市集聚功能较强而扩散功能较弱;中部地区城镇数量明显不足,城镇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城镇体系总体功能的发挥,城镇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5.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协调。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第二,城镇空间扩张没有相应带来人口更多地向城镇集中。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城乡人口。第四,在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国情要求遵循客观规律,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引导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

政府要在完善对城镇居民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改善城镇间的交通设施配备条件,尽量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规模城镇间区位条件和公共交通设施配备的差别,以利于创造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之间良好的公平竞争条件,并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城镇之间的共享,使城镇的公共资源的分布更为合理。

2、合理利用土地,规范土地市场改革

要严格限制城镇发展中对耕地的占用,特别是杜绝通过各种形象工程和政府办公工程对土地的滥占。要严格禁止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土地出让金征收制度,把一次性征收变成长期收益或者是改不动产税的方式。从促进农村非农就业的长远目标出发,对于工业用地的供给和分配,应注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投资机会的城镇,应给予重点支持和考虑。

3、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的服务范畴

应把在城镇暂住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纳入人均GDP和各项公共服务的统计范畴,各级城镇政府在确定年度预算时,应把农民工的服务问题列入在内。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应建立政府的服务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等,警力和治安机构的配备应把农民工的数量作为重要依据。应取消政府公共服务对外来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歧视,应取消在办理城镇政府有关服务项目中,要求出示本地身份证件的限制。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用廉租房、购买汽车办理银行贷款手续等,以至于办理婚姻、出生、计划生育等事宜,应允许持有暂住证明的外来农民工享有同等权益。城镇的就业不应对农民工实行限制,应开放所有的岗位,允许农民工参与就业竞争。城镇对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培训计划,也应该把农民工作为培训对象。应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的定居和落户创造条件

4、把城镇的公共服务向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延伸

应允许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存。城镇政府应把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到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把城镇市政管辖的给排水、供电、交通、有线电视和网络以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延伸到“城中村”和已经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使城镇的公共服务更迅速地扩展到有条件步入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地区。城镇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网络也应尽快地覆盖这些地区,改变在城镇辐射区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基础设施供给方式。通过城镇公共服务的延伸和对城乡居民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农村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林业办公室关于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体会

林业办公室关于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体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doc》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