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021-08-03 来源:工作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推荐第2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臵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推荐第3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专业: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学号:20139010457 姓名:吴肖平

一、城镇化的背景

“城镇化”概念产生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与城市化相对应,特指意图通过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的空间转移,通过优先和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城镇化”的典型发展模式,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则是当时为贯彻“城镇化”主张所采取的政府决策。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短缺,对城镇居民的粮油等物资的供应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因而从政策和制度上设置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壁垒,走的实际是一条反城镇化道路,使得城镇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在此条件下,我国城镇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个必然趋势。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小城镇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大战略”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二、城镇化理论

1、聚集—扩散理论

(1)集聚效应:集聚是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其结果是工业由农村疏散布局方式集中到农村中心,随后,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包括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两个子概念。

(2)扩散效应: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双重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指出了二元结构的困境,他认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3、中心城市发展理论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他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他的基本理论要点是把一个区域分为一个中心点和六边形上均匀分布的6个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和交通3个方面对城镇等级、规模及分布进行研究。中心地理论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档次决定着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吸引范围。

4、“广义小城镇学”理论

(1) “城乡磁铁”论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他设想出三种磁力:城市、农村和城乡接合。为此绘制了“三磁铁图”,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代表新生活方式的第三块磁铁:城市—乡村磁铁这个磁铁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而尽可能地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2)地区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地区城市理论设想是对霍华德“城乡磁体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城镇发展问题上,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目的是在大城市周围通过设置这些小城市来构建一个区域,形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1950年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镇化, 2009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但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的过程。

2.在城镇化进程中,过分注重数量和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效率。城镇化质量核心标志是实现城镇化的居民的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是否稳定提高,有无必要的保障,城镇能否可持续发展。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和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盲目追求指标,不务求实质,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全,第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不健全、运行不正常,造成城市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本应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生的,从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向一元社会结构转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4.地区发展失衡,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密度呈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由东向西递减分布,东部城镇数量较多,但多数城市集聚功能较强而扩散功能较弱;中部地区城镇数量明显不足,城镇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城镇体系总体功能的发挥,城镇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5.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协调。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第二,城镇空间扩张没有相应带来人口更多地向城镇集中。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城乡人口。第四,在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国情要求遵循客观规律,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引导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

政府要在完善对城镇居民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改善城镇间的交通设施配备条件,尽量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规模城镇间区位条件和公共交通设施配备的差别,以利于创造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之间良好的公平竞争条件,并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城镇之间的共享,使城镇的公共资源的分布更为合理。

2、合理利用土地,规范土地市场改革

要严格限制城镇发展中对耕地的占用,特别是杜绝通过各种形象工程和政府办公工程对土地的滥占。要严格禁止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土地出让金征收制度,把一次性征收变成长期收益或者是改不动产税的方式。从促进农村非农就业的长远目标出发,对于工业用地的供给和分配,应注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投资机会的城镇,应给予重点支持和考虑。

3、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的服务范畴

应把在城镇暂住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纳入人均GDP和各项公共服务的统计范畴,各级城镇政府在确定年度预算时,应把农民工的服务问题列入在内。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应建立政府的服务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等,警力和治安机构的配备应把农民工的数量作为重要依据。应取消政府公共服务对外来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歧视,应取消在办理城镇政府有关服务项目中,要求出示本地身份证件的限制。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用廉租房、购买汽车办理银行贷款手续等,以至于办理婚姻、出生、计划生育等事宜,应允许持有暂住证明的外来农民工享有同等权益。城镇的就业不应对农民工实行限制,应开放所有的岗位,允许农民工参与就业竞争。城镇对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培训计划,也应该把农民工作为培训对象。应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的定居和落户创造条件

4、把城镇的公共服务向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延伸

应允许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存。城镇政府应把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到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把城镇市政管辖的给排水、供电、交通、有线电视和网络以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延伸到“城中村”和已经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使城镇的公共服务更迅速地扩展到有条件步入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地区。城镇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网络也应尽快地覆盖这些地区,改变在城镇辐射区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基础设施供给方式。通过城镇公共服务的延伸和对城乡居民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农村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推荐第4篇: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召开最高规格治水会议 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

2011年07月10日00:30新华网车玉明 姚润丰 于文静我要评论(127)字号:T|T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甚至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与几千年文明史的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据统计,中国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过去5年,中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东部地区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还投资1009亿元解决了2.1亿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目前正常年份中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近2亿中国人饮用水不安全,中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田水利很大程度上还在“吃老本”。尤其是,中国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中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2009年中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768亿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今年初,中国公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第一个关于部署水利全面工作的中央文件。文件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认为,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当前,要全力以赴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三是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四是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六是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从这次高规格的治水会议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中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中国将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记者 车玉明 姚润丰 于文静)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5-10年扭转水利滞后局面

2011年07月10日06:59京华时报我要评论(41)

字号:T|T

据新华社电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7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会议。

胡锦涛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总结国内外治水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实施新形势下的治水方略。

■解读

建国以来中共中央首次共商治水

昨日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问题作出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春旱,从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江西唱凯堤溃堤到每年汛期数座小水库垮坝,频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防御洪涝灾害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完成5000条左右200至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到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坝高10米以上且总库容2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溃坝后对下游防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余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持续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推荐第5篇: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

心得体会

刘诗鹏

6月23日,昌吉市市第十小学应昌吉市教育局的要求,在党委书记欧阳辉、校长梁芳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了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张春贤在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件。

通过学习、讨论、理论测试、撰写学习心得等活动,全体教职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重大决策,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所民汉合校的教师,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把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稳定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知荣知耻,规范自己的言行。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一次令新疆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会议。这次会议带来了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大机遇。”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勇说,把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关键是要把全区近7万个基层党组织、近130万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优势,在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做出新贡献。同时紧密结合今后新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为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6篇:学习贯彻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

心得体会

1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这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主题重大、意义深远,特别是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方向目标、地位作用、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讲话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深受触动、深受启发,让我们对政法工作往什么方向走、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更好等重大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

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

2、必须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关键是广大政法干警要有职业良知;要信仰法治,有坚守法治的定力;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通过公开树立执法司法公信力。要强调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也要强调严格执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做好政法工作,必须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抓好党纪国法和铁规禁令在各级政法机关的严格执行,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

4、必须深化对司法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要围绕“两个关系”加强党的领导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法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围绕党的领导、工作任务、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和司法改革等五个方面,对政法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期政法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实现“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关键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民的根本意志。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活动的重要指导。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政法工作要从全局出发,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是我们党的明确主张。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不是包办具体事务,领导干部更不能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党委政法委是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实现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既保持政治清醒,又能够与时俱进,在改善党的领导中加强党的领导,政法工作就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把握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新要求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政法工作的权威和公信力所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恪守职业良知。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职业良知来源于职业道德,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

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政法队伍要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该坚持的就要坚持,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我们要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也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文明公正执法是一个整体,应该全面贯彻。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要强调,严格执法也要强调。一方面,要推行人性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决不能搞粗暴执法、“委托暴力”那一套;另一方面,对违法行为也要严格依法处理,如果不严格执法,执法司法公信力也难以建立起来。

四、打造讲忠诚有担当的政法队伍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必不可少。打造讲忠诚有担当的政法队伍,就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对于长期经受复杂环境与消极因素考验的政法队伍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抵御阴暗面侵蚀、确保“真金不怕火炼”的政治灵魂。

敢于担当是政法干警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在我国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矛盾类型复杂多样的情况下,既要有担当的勇气,又要有担当的本事。通过锤炼意志,到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奋斗和奉献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纪律严明是政法队伍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期,随着政法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

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纪律教育不能丢,纪律执行不能松。必须用更加严格的纪律规范和约束队伍,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

旗帜鲜明反对腐败是政法队伍必须打好的攻坚战。政法工作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政法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严重损害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因此,。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就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健全政法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依法制约的机制,完善各种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让制度真正通过人起作用。

从信念、责任、纪律、能力、作风等关键环节入手抓建设,政法队伍必能成为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成为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推荐第7篇: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010年6月23日开始,乌市第六小学根据沙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党委书记库拉依、校长员建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张春贤在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朱海仑在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程建军在区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及《艾克拜尔.吐尔洪在区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实现沙依巴克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等文件。

通过学习、讨论、理论测试、撰写学习心得等活动,全体教职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重大决策,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所民汉合校的教师,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把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稳定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知荣知耻,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紧密结合今后新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为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6小)

推荐第8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每年年尾11月到12月举行,一般开会时间不超过四天。以下关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心得体会1】

12月22日,中国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保险监管系统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推动2016年保险监管和行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项俊波指出,要加深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统一到中央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上来。今年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比较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转变,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工作重点转变。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项俊波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新常态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趋势性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深刻把握保险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域,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核心功能和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为方向,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刻把握改革、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节奏,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改革和发展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项俊波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联系实际认真谋划和做好保险监管工作。一是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全面深化保险改革,为保险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实施商业车险改革,进一步推进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切实发挥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在服务全局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地体现保险的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调动更多保险资源进入农业农村,使农民更便捷获取保险服务。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盘活用好保险资源。

三是在防范风险上下功夫。运用好前期压力测试的成果,加强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稳妥推进偿二代的正式实施,防范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监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强化案件综合治理,切实防控非法集资风险。

四是在加强监管上下功夫。要坚持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统一,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统一,不断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制度机制,改进监管方式方法,加强保险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为十三五时期保险行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心得体会2】

近日,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召开党委会,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并结合银行业实际,对银监会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部署。

会议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明确了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结成绩实事求是,提出问题深刻准确,体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分析形势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体现出高度的宏观把握和战略思考能力;着眼于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对怎么看、怎么干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充分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鼓舞人心,切实可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新视角,提出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强化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深刻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内涵。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系统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会议认为,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了要求。两个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对于统筹做好城市工作,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强调,银监会系统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银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重大判断的逻辑内涵,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深刻领会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政策;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求,全力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支持打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深刻领会关于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要求,着力打好风险防控的歼灭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力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督促银行业按照中央精神,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以总量平衡保障结构调整,助推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二是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风险,做好风险处置预案,抓好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三是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围绕有利于实体经济增长,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银行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四是全面加强系统党建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党对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把党要管党、依规治党,同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银行业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支撑。抓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宣传教育以及贯彻实施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专题教育成果,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人、用好人,为银行业监管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荐第9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目的,在于逐步提高自已基本面分析的水平,而中央经济要作会议文件,则是中国最大的基本面,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自已的体会。 1. 加快城市化进程 1958年,中国实行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农村户口把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固定在农村,剩下的人口固定在城镇,就是城镇户口。两种户口所受到的国民待遇是不同的,到现在,其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一次将放松城市户口限制,给进城的农民城市户口,如果他们愿意要的话。这一措施,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给中国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都没有敢触及户口制度,这次国家下决心改革户口制度,由此将开始中国新的一轮变革。

这种变革对目前我做农产品期货人什么影响呢?

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定居下来,亨受城镇人口的同等待遇,将使他们彻底脱离土地,今后种粮的人口逐步减少,而消费粮食的人口逐步增多,粮食价格会逐年提高,而且,这种价格的提高是不可逆转的,因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是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 2. 房地产政策

目前房地产政策还不会大变,也这是目前。如果说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那么,迪拜事件则是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国际经济的恢复不是一年二年的事,国内经济又到了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发生迪拜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温总理说,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人多地少。总理的公开讲话,表明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已经转向。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说是拉开了调整结构、经济转型的序幕,今后的经济发展主流是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等,它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房地产的问题,主要是国家把它作为支柱产业来搞,地方的利益涉及其中,所以不少问题理不清。现在中国的经济潮流已经转向,今后,谁在新经济的发展中做得好,谁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前程,省委付书记可以升书记,省委书记可以升中央。一个省,如果在新经济方面做不好,而经常去中央汇报房地产仍然是我省的主柱产业,可能该同志的政治前途就到此结束,一级受一级的影响,各级地方的利益就会逐步退出房地产,或者说有所退出。而中央就可以把大多数同志团结到自已的周围,逐步加大房地产治理的政策力度。因此,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会逐步回落,价格回落而销量增加。

一是价格回落而使销量增加,二是城市化将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居下来,促使房屋需求加大。

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钢铁,其价格趋势是向上的,因为房屋的销量会增加,另外,钢铁是资源性产品,今后价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再者,钢铁的部份落后产能淘汰后,相对垄断也就形成了。 3.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将是今后的长期国策之一。要想让大家增加销费,得解决二个问题,一是手里的钱要增加,二是有钱以后无后顾之忧,敢花。可以肯定的是,老百姓的收入会逐步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商品价格受此影响,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住房价格的回落,将使老百姓手中、银行里的部份储蓄流向市场,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商品价格上升。 4. 第三产业

今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会下降。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也就是虚拟经济,这是不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但可以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经济;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可以肯定的是,增加第三产业、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果,是商品价格下降。 5. 通货彭胀

11月份的CPI终于由负转正,很多人,包括经济专家可以大大松一口气,因为通货紧缩离我们而去。通胀,也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被相当一部份经济学家、大部份官员所认可,他们认为这是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也是经济增长的表现,特别是所谓的适度通胀,更是受到热烈欢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是,支出与收入相比,收入远远不够,为了保不可缺少的支出,只得减少一部份老百姓的分配,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就再多印一些钞票,千头万事,处处要花钱,各级政府手里钱花,事情就好办。从这一点来说,今后一段时间,商品价格处于上升的趋势。

党中央在近日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上都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字排在了“快”字的前面。胡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数次讲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对明年工作部署时,他又指出,要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产量和效益上来。

“好”与“快”排列位置的对调,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一字之改,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了速度的前面,强调了科学发展,这是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的一大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认识论的一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一大贡献。

好,是注重发展的质量;快,是强调发展的速度。两者的位置对调一下,含义很丰富,也是我们几十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总结。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而不注重发展的质量,那就会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四十多年前,我们吃所谓“大跃进”的苦头,可谓多矣!可谓大矣!最后,把国民经济弄到了崩溃的边缘。结果是:好与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片面强调快的危害,一直认识不足,没有下决心把“快”的地位移到“好”的后面。

“好”与“快”,是对立的,是有矛盾的。但是,两者经过努力,又是可以统一的。又好又快,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建筑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才是真正的“快”,才是稳妥的“快”。事实上,在当前,发展速度不是主要矛盾,质量和效益才是更重要的。不注重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真正的实在的发展速度。

“好”在“快”前,凸现科学发展理念。这样一改,我们相信在几年内,让“好”字领先,“好”与“快”比翼齐非,中国的经济将能更好更快地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荐第10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内容心得体会

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内容心得体会范文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化解房地产库存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化解房地产库存,既是当前的现实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说。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截至今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其中现房库存,即现房待售面积约4.2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23个月;期房库存,即在建待售面积35.7亿平方米,需要 4.5年来消化。

“如果在目前的建设基础上,每年再增加10%的供给,未来5年,商品住宅的总供给将高达88.2亿平方米,去库存压力可想而知。”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

去库存决不是政府兜底托市

在任兴洲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给楼市去库存开出了一张“近期与远期统筹结合、供给与需求双向发力、多措并举”的药方。

从长期看,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还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农民工市民化等措施是化解楼市库存的一条途径。但这属于中长期政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落地,因此至少要等两三年才能见效。”任兴洲说,“制度性的变革可以解决房地产长期需求问题,但去库存也是现实问题,因此中长期制度性变革必须与短期的去库存措施相结合,多种措施并举。”

短期看,楼市去库存一方面要从供给上发力,特别是

三、四线城市,坚决控制土地和开发节奏,不再造成新的库存压力;另一方面还是要刺激需求。从政府角度,可以通过交易环节税费的减免,提高交易的流动性,促成像小房换大房这样的合理需求的释放。而作为开发商,也应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开发商作为利益主体,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去库存决不是政府兜底托市,趁机涨价不明智,应尽快争取市场出清。”任兴洲说。

利用货币化安置,打通保障房商品房之间的通道

打通供需通道是消化库存的另一条腿。任兴洲认为,根据目前住房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利用货币化安置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实现住房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住房市场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局部过剩,包括棚改在内的住房保障政策也应适时调整和转型。从国际经验看,在住房总量不足的时候,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通常以“补砖头”的实物保障为主,而在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后,住房保障方式会更加重视货币化的“补人头”,因为这可以给保障对象更多的选择权,在保障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保障对象的满意度。

“明年还有600万套的棚改任务。在高库存城市,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以商品房库存来解决非常现实。现在很多地方楼市去库存压力很大,再建实物保障房,实际上是给市场加压,不如盘活存量资源。”任兴洲说。

脱贫攻坚战 成败在于精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这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要求一脉相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也是现行标准下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汪三贵说。

建议采用多维贫困标准识别贫困户

“确保‘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汪三贵说,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扶持对象精准。目前,全国主要是通过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识别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精确统计农户的收入很困难。

“今后对扶持对象的识别和动态调整过程中,需要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改进识别标准和识别方式。”汪三贵建议,放弃单一的收入标准而采用多维贫困的标准来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避免国家制定的标准与基层采用的标准完全脱节。在基层民主评议中需要更加重视收入和消费因素,用严格的否决性指标如财政供养人口、有商品房家庭等排除掉不合格的人群。

资金使用精准。汪三贵认为,对贫困户情况更了解和负责实施精准扶贫的地方政府,必须给予其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以保证地方政府确定的到户扶持项目有资金支持。目前80%的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权已经下放到县一级,但其它行业部门的资金管理方式变化不大,需要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才可能做到扶贫资金在县一级的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措施到户精准。“以往的扶贫经验表明,很多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的到户机制,减贫效率较差。地方政府要重点探索和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汪三贵说,资产收益扶贫不以劳动能力、特别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实施条件,失能和弱能贫困户即使不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也能直接和间接受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扶贫措施的不足,能显著提高扶贫到户的效率。

防止扶贫工作可能出现的大跃进倾向

2017年是换届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急于将本来设定在2020年实现的减贫目标提前到2017年完成。“这样很容易造成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或者导致减贫质量不高,难以真正脱贫。”汪三贵说。

为防止扶贫工作可能出现的大跃进倾向,汪三贵建议各级政府正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困难性,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措施,把目标分解到年度上,层层落实,有序推进。

汪三贵说,“十三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不仅是收入问题,还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和发展指标,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这个目标设定综合的、多维度的贫困测量指标体系和脱贫标准,这个标准应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监督,杜绝虚假脱贫。

养老要公平提高统筹层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养老保险要“提高统筹层次”,这对老百姓有何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所所长金维刚表示,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要加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将有利于制度的可持续性,更好发挥养老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

我国在2010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但除北京、陕西、黑龙江等少数地区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之外,多数地区的省级统筹是采取省级预算管理方式,提取省级调剂金,没有真正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金维刚介绍说:“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负担比的差异,缴费压力轻重不一,资金余缺各有不同。全国一半以上的结余资金主要集中在东部几个省市,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则要靠中央财政提供不同程度的补助资金,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全国统筹,可以扩大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状况,切实发挥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到去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305亿元,基金支出19847亿元,当期收支结余3458亿元,基金累计结余 30626亿元。基金结余看起来不少,但是老百姓常常会听到“某某省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消息,担心自己的养老金还发不发得出。这主要是因为各地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别。

2014年6月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4》显示,一些省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支出大于收入。同时,不少省份有大量结余,其中广东一省的结余就达到5128亿元,北京、江苏、上海、辽宁、山西、四川、浙江、山东等省份的结余也在1000亿元以上。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养老保险资金状况不同、待遇水平不同,也使养老保险关系在跨省之间转移接续上受到种种制约。金维刚表示,实行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将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根本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

“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责任,明确双方的事权与财权相对应,各负其责,共同支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基金的平稳运行。随着全国统筹的实现,将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金维刚说。

第11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规格高,说明中央对城市发展高度重视,指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会议主要强调了城市功能定位、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当前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出了深层次的探索。会议指出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未来城市的发展主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解决时下多数城市发展均存在的“城市病”问题。

城市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城市是人才集中、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枢。此外,城市还是金融资本集聚的地方,因此城市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带动城市以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来源。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新常态下,城市依托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必然担当起创业创新的核心载体。当前,新的发展动力要靠创新,而城市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创新必须靠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才能产生思想激荡,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也能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时刻,重申城市建设的关键作用,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方向,就是为了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深层次的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升级成功提供着力点。

现代化城市需具备以下特征以往的城市发展中,有的地方为了盲目追求gdp考核指标,往往在城市发展上片面强调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累积起了钢筋水泥森林,不仅造成了财力积累的浪费,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财政严重透支,盲目发展的结果是大规模的出现“鬼城”、“死城”现象。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发展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从速度型城市建设转变成质量型城市建设,各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把握合理的维度,是这次会议的亮点之一。

城市建设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也是发展理念的重大改变。中国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靠创新,而创新中必须靠城市更好地聚集人才。所以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创新水平,中国创新的水平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水平。未来城市发展要注重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具备现代化发展的城市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政治现代化,即拥有高效的行政机构、高水平的管理手段以及科学的决策系统和民主监督手段。

二是经济现代化,城市经济功能全面、产业结构合理、对外交流活跃、经济主体富有创新能力。

三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即具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

四是环境的现代化,即自然环境现代化和人工环境的现代化,注重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历史传承。

五是居住方式的现代化,即城市能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条件,保证其舒适、安全、私密性和服务方便。

六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城市具有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并拥有相当规模的科技人员;有充足稳定的科研投入和发育良好的科技市场;能追踪、引进和吸收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扩大。

七是社会的现代化,即城市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相成,互为促进。

八是文化的现代化,即形成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并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影响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九是教育的现代化,拥有完善而先进的教育设施、发达而全面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具备一流水准的高等教育和普及深入的职业教育。

十是人的现代化,即城市居民的观念和素质的现代化。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智慧源泉。

城市发展要注重百姓参与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实现得到人民认可的“人民城市”,是本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决策是城市发展思路的进步,是城市发展中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方式。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城市建设仍然是政府主导,而如何尊重居民的主体性是未来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过去的城市发展决策者往往追求政绩工程,“土地财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本精神。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关心百姓所在乎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职业教育”等问题,以及如何均等化的市民待遇问题。未来城市发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就必须让更多的市民来参与管理城市,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鼓励市民和社会组织更多参与到城镇化治理,才能切实提升城市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当然,各级政府在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个理念还需要一个过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百姓城市”,说明党的最高领导层已经高度注意以往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并以“百姓城市”的思路和方法,对以往偏离的方向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加以纠正。城市发展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

第12篇: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2017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2017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欢迎阅读。

2017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这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主题重大、意义深远,特别是习总书记亲身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深受震动、深受启发,特别是总书记讲到的“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提出的“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增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寻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强调的“坚守职业知己、信仰法治与坚遵法治”等,让我们对政法工作往甚么方向走、走甚么样的路、怎样走的更好等重大题目,有了更苏醒的熟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正确的掌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公安工作的总要求、总方向、总纲领。

政法工作要实现发展进步,重要的就是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绝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条件和保障。特别公安机关在任什么时候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听党指挥,对党虔诚。特别是在事关方向、道路、原则等根本题目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捍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在巩固党的地位、维护党的权威、保卫人民利益上,必须走在最前、做到最早。

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队伍,特别是面对扑朔迷离的斗争情势,我们更要依照习总书记提出“五个过硬”的要求,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把政治过硬作为第一要求,努力打造出过硬的公安队伍,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的方针,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切实打牢公安队伍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切实练就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能力本领,切实强化纪律严明、廉洁奉公的作风建设,为履行好使命提供根本保证。

2017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1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这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主题重大、意义深远,特别是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方向目标、地位作用、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讲话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深受触动、深受启发,让我们对政法工作往什么方向走、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更好等重大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

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

2、必须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关键是广大政法干警要有职业良知;要信仰法治,有坚守法治的定力;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通过公开树立执法司法公信力。要强调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也要强调严格执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做好政法工作,必须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抓好党纪国法和铁规禁令在各级政法机关的严格执行,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

4、必须深化对司法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要围绕“两个关系”加强党的领导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法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围绕党的领导、工作任务、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和司法改革等五个方面,对政法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期政法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实现“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关键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民的根本意志。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活动的重要指导。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政法工作要从全局出发,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是我们党的明确主张。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不是包办具体事务,领导干部更不能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党委政法委是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实现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既保持政治清醒,又能够与时俱进,在改善党的领导中加强党的领导,政法工作就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把握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新要求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政法工作的权威和公信力所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恪守职业良知。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职业良知来源于职业道德,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政法队伍要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该坚持的就要坚持,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我们要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也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017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第13篇: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各位好,欢迎各位能够准时守在屏幕前关注今天的节目。就在上个月,2009年6月份,中央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这次林业工作会议可以说是谋划林业改革发展的大计,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其实,从侧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是党和国家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山区、林区民生的高度关怀,甚至对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林业等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15:32:08) [主持人] 关于这次林业工作会议和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信各界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很多细节也想了解。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来了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张蕾司长作客演播室,和观众朋友、网友们互动,解答网友们的问题。

张司长您好! (15:33:24) [张蕾] 您好。 (15:33:48) [主持人] 张司长,第一个问题可能问得宏观一点,因为节目刚刚开始,大家比较关注。这次的林业制度改革到底有怎样的非凡意义,我们经常讲它的意义重大,意义非凡,具体而言包括哪些? (15:34:18) [张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确实非常重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跟当年的耕地改革承包到户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老百姓都称之为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心工程、德政工作。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对应对金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5:41:25) [主持人] 谢谢张司长,您说得高屋建瓴。很多朋友也很关注这次集体林权改革具体的范围,因为这可能涉及到千千万万林农的个人利益。我想问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吗? (15:43:36) [张蕾] 你说得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民息息相关,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涉及到我国分布在各省区市的25.48亿亩集体林地,涉及到7亿多农民。 (15:46:04) [主持人] 这个改革的范围非常的庞大。 (15:46:54) [张蕾] 改革的范围是比较大的,全国基本上都覆盖了,包括西藏都有100多万亩的集体林地。 (15:48:23) [主持人] 这确实是一个声势比较浩大、规模空前的一次变革。我们在进行一系列变革后,碰到了一些难点,除了范围广、数字大以外,还有什么难点? (15:49:21) [张蕾] 这个改革本身是用益物权的承包经营权,也是用益物权的财产权的落实过程。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让农民平等的享有承包经营权,也就是让农民平等的获得财产权。这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经营体制和机制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矛盾、问题,也有一些风险。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现在土地的价值在不断的得到体现,土地是稀缺资源,在不断的增长价值。另外林产品的市场前景也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能源,我们国家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加,林产品价值也是不断的在增加,潜力非常的大。大家都觉察到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益的博弈或者利益之争是空前的。并且在承包经营过程当中,是不是都完全能够按照中央10号文件的要求,让农民完全享受到自己的权益,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获得林地的承包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很复杂的过程。 (16:00:31) [主持人] 我们提到利益的问题,首先意味着要保护平等的利益,把握好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是浩大的工程。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刚才像您提到公平和平等两个词,很多人想问这次进

行的林权制度改革要遵循哪些原则?我们怎样按部就班按照这些原则走? (16:02:18) [张蕾]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两个,一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依法办事,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首先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让农民自己来作主,自己来决策,作为改革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是基本的原则。温总理也说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农民的创造、基层的经验,是农民自己开始创造出经验来,然后把它推广到全国去,和耕地改革是一样的,这是农民的事情,这是第一个原则。 (16:04:47) [张蕾] 第二是依法办事。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我国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包括《森林法》,这方面是很民主的,要依法操作,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国村民组织法,规定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所有的改革方案要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来投票同意,要经过三分之二的村民举手投票才能实施,这就是依法办事的原则,不能够随便搞,要规范、有序、稳定的来推进改革。 (16:12:27) [主持人] 相信遵循以上两个大原则的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按部就班、稳健的向前推进。刚才说到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原则,那么林权制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操作的,希望张司长能够谈一下。 (16:15:26) [张蕾] 简单来说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产权明晰的过程。产权明晰包括从一开始调查清楚山林的权属情况,根据勘界的情况制定改革方案,产权在本村、集体内怎样承包到户。勘界确权以后要发林权证,发完林权证以后,应该说第一个阶段就算是完成了。 (16:21:28) [张蕾] 产权明晰以后,第二阶段是配套的改革。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产权明晰不是目的,产权明晰是为了使产权更好的发挥作用。现在我国出台的《物权法》有两大制度,第一是所有权归属明确,第二是要物尽其用。物尽其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益物权要搞好,二是担保物权要搞好。在产权基本明晰后,接下来就是放活经营权,要让农民从经营山林上获得收益,让农民有创业致富的平台,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林业发展给农民带来效益,为社会增加财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后面的改革包括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资金扶持、科技扶持;管理体制的改革,原来的采伐管理按照计划经济,产权到户、承包经营到户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管理上、机制上的转变,整个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根据经营模式的变化,改革整个管理体制。所以,产权明晰是林权改革走完的第一步,紧跟着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土地可以变现,可以实现资本化的属性,另一方面土地要有效益,要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 (16:23:14) [主持人] 张司长刚才您说到产权明晰只是牛鼻子,其实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人会想,我们这样庞大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没有一个时间表,这么庞大,一步一步地实施,什么时候能够切身地惠及到林农自己身上?有这样一个时间安排吗? (16:24:30) [张蕾] 有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明确对此进行了部署,要求在五年左右完成产权明晰的改革任务。当然,后续的改革要紧跟上去。因为改革工作,全国不是一刀切的,条件比较成熟了,或者各方面力量比较集中的一些省区市推进比较早,像全国已经有5个省(福建、江西、辽宁、云南、浙江)完成了主体改革,剩下的就是配套改革,如林权投融资的改革、林权抵押贷款、保险、生态效益补偿、采伐管理改革、还有一些补贴政策、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等等一系列改革都在积极的推进,而且非常有成效。还有14个省区市刚刚在去年全省推开明晰产权的改革,在原来一些试点县的基础上总结一些符合本地的经验做法,再推进全省的产权明晰改革。其他的省份正在抓试点,因为每个省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本省的实际和本省政策的变化情况来制定改

革措施,从而有序推进。 (16:27:43) [主持人] 各省、区、市,现在都是一步一步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推进这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您所说都在积极的进行。所以,在这里要跟关注我们节目的网友朋友、观众朋友们讲,日子不会太久。 (16:28:12) [张蕾] 是的。现在很多省,尤其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以后,准备两三年、三四年或者四五年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工作任务。现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以后,很多省把进程都往前提了,要加大领导的力度,加大组织力度,要尽快完成。当然,中央的部署是正确的,不能搞一刀切,还是要有质量保证,这是最重要的。一要确保勘界质量。草草勘界发证,往往留下很多隐患,将来容易引起林权争议。二要确保档案管理质量,特别是现在的林权可以流转,可以抵押变现,林权档案要像房地产档案保管一样,要归好,作为财产保证的管理系统要逐步的形成。所有后续的工作都紧密相连,基础性的工作绝不能够草草的来做,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稳步的、积极的推进。 (16:30:27) [主持人] 没错。老话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够感觉出来,整个我们国家也是在一步一步按计划快速地进行。另外我们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观众朋友,很多工作人员会做非常细致的工作,大家可以放心,具体细节工作没有问题,大家以后也不会产生很多纠纷。 (16:31:34) [主持人] 像张司长所说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非常的庞大,有一系列的步骤,有没有重点呢?在未来我们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这样一系列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变化? (16:32:28) [张蕾] 当前的重点还是明晰产权,这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两位重要领导都讲到这个问题,要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最重要就是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产权改革的推进当中,初始产权的分配上要让农民真正的、平等的获得承包经营权,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在一些已经全面完成了产权明晰改革的任务省份,他们的重点就是配套改革,配套改革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农民税费负担、还有生态补偿等等,这些方面必须跟上。不跟上的话,改革就很可能会因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这次温总理讲到了这个问题,温总理讲到产权到户就是要放活经营权,要采取各种政策来支持农民经营林业。接下来就是要强化林业服务体系建设,给农民提供多方面的,包括科技的“三防”体系,防火、防盗、防病害,要引导农民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道路,引导农民从分散到市场调节为主的、有机结合的规模经营制度。 (16:34:36) [主持人] 非常感谢张司长。刚才说到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重点已经明晰了,内容和原则刚才也讲到了,可能观众朋友已经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我注意到一个词形容得特别好,形容这次改革叫“兴林富民绿山川”,非常非常恰当,概括了整个这次变革的目的和初衷。像在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和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媲美,重要性是相同的。很多人会讲,如此庞大的一个计划,如此庞大的一个改革,我们怎么样稳步的推进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6:36:56) [张蕾] “兴林富民绿山川”,刚才你说得太好了,实际上改革的目的或者它的初衷是为了兴林富民,这是有道理的。目前,我们国家林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林业特别是在林地的利用上,这一个指标就可以看得出来。芬兰每一年的林地每公顷的生长量是14立方米,而我们国家只有3点多,跟人家差5倍,每一亩林地的产出率差据很大。本来地就不多,效率又低,林业没有真正所谓绿水青山,没有把它变成金山、银山,没有给当地的农民、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所以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最活跃的还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积极性,所以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最主要的生力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林业,通过他的努力来发展林业,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森林资源,增加了多种经济利用的资源,不光是林木的资源,还包括林副产品,比如像笋等,浙江的安吉县,一个农民2亩多的竹山,这两年每亩收

入差不多达到了2.5万左右。 (16:39:12) [主持人] 这样来看它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16:39:44) [张蕾] 原来是一季挖冬笋,现在变成三季挖冬笋。还有像一些农民不砍林子,把自己的林子搞得很漂亮,变成旅游的地方,不砍树也能致富,一家一户搞农家乐,在自己房子上搭上一些床铺,让城里人到那里休闲渡假,每年收入几十万,不砍树也致富。所以兴林的目的是要跟农民得利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来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的发展又给农民带来致富的源泉。 (16:40:41) [主持人] 这等于是一个良性循环。 (16:40:51) [张蕾] 对,是的。 (16:41:06) [主持人] 像刚才张司长您说的,包括每亩土地的产出率,我们和芬兰比还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能够感觉出来,我们国家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我们的节目正在网络上直播,广大观众朋友和网友朋友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张司长提问,回答您所关心的一些问题。 (16:42:26) [主持人] 比如刚刚张司长提到一句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现在有一个网友叫“采芹人”,他发来这样一个留言,他说“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当中,正如张司长所说,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是林改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准则,但是协调二者的关系,有时候就面临一些矛盾”,这种情况下怎样解决? (16:43:00) [张蕾] 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林业长期以来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处理好获利和保护生态两者的关系,是不太好把握的,关键是要把握度。核心要明确我们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保护生态,不是为了解决林农利益,不是为了以人为本,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做的话,往往只见森林不见人,结果是林业不见得发展好,农民也穷在那儿,老百姓经常说“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通过改革,让农民占有生产资料,让他更好的利用生产资料来发展林业生产,这样资源丰富了,生态良好了,农民也获利了,两者的目的也就都达到了,这是国家林业局贾局长最强调的一个思想,也是整个林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16:46:42) [张蕾]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管理。不是说一放就都不管了,放的同时要有序的推进改革发展。管理要跟上去,一定要吸取80年代初改革的经验教训。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农民依法采伐,不能乱砍滥伐,要保护好生态,要经营好林业,让林子丰富起来,让资源丰富起来,然后从中获利,而不是注重短期效益。这次依法赋予农民70年的承包经营权,又有独立的排他性的用益物权,可以流转、抵押贷款、可以变现。这样的林权,一定要保护好资源,而不是随意破坏它,要加大宣传,要让农民懂得政策,懂得国家的法律,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 (16:49:59) [张蕾] 二是要依法加大对那些故意破坏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大打击借改革之机来乱砍滥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推进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我们也要主动引导农民,帮助他来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按照森林经营方案来进行采伐,特别是采伐管理要公开、透明,要引导农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来采伐,保护好生态,也就是保护好他自己的利益。 (16:52:36) [主持人] 不错,等于把生态产业建设和每一个林农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是非常综合性、全面性的改革。过去我们很多林农会讲如果我想致富,我只要把我的林子砍掉就发财了,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不能以牺牲自己长远的利益为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林权制度改革还是非常完善的。 (16:54:57)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刚刚张司长也谈过了,关于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问题,但是林权到户后,林地实行了分散经营,怎么解决“三防”问题呢? (16:55:35)

[张蕾] 你说得太对了。实际上产权到位后,农民很快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他要获取发展资金,防虫、防火,林产品和市场的对接,信息的获取,技术的获取等,单家有很多事情是解决不了的。我国对这方面政策非常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出来,就是要引导农民在新的大体制下走新的合作。在这种形势下,林业的发展比其他的农业经营生产更需要谨慎,更需要合作。国际上,像日本的森林组合,芬兰的林组协会,美国德国的森林协会等,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16:57:33) [张蕾] 各级政府、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这方面的专业合作。目前来看,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是不错的,现在已有3.5万个左右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当然,这里有的是专业合作社,有的是分散或者相对松散一些的合作组织,这是一个历史阶段。政府除了有法律的引导、政策的引导、工作的引导,有的国家还有一些资金的支持,来支持林农专业合作。 (16:58:58) [主持人] 其实专业合作社就像一个纽带,把各个分散经营的林农有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对抗风险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如果所有林农都参加专业合作社的话,对防虫、防火、防盗就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也是希望专业合作社能够越走越好。 (16:59:27)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再关注一个网友给我们发来的留言,他说“林农如果分到林子后,能否随意买卖?林业部门如何帮助林农流转林权?其实第一个问题刚才已经解答,可能就需要张司长为这位网友,他叫“关注林业”,解答到底应该怎么帮助林农流转林权,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吗? (17:01:22) [张蕾] 这要看具体流转形式。如果流转对农民经营土地有利,通过合作、经营,扩大森林经营的规模,提高土地的效益,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短期内我们主张农民不要尽快把自己的林地流转出去,造成失山失地。由于有的林农自己不会经营或者没有能力经营,我们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建立交易平台。我们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林权交易平台,包括交易的价格,以及买卖双方的信息都能够直接到一些村。这样可以使农民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流转价格过低,利益受到损失。 (17:03:15) [张蕾] 另外,林权可以抵押贷款,也算是一种流转形式,抵押给银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之前,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国家林业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门指导金融怎么支持林改的文件,非常好的一个文件。文件明确规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可以比信用贷款的利息低,而且贷款的期限从1年放宽到10年,像这样的条件,解决了农村一个大问题,农民要发展生产的时候,没有抵押物,它的资本进不来,现在给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17:05:01) [张蕾] 总体来说,农民拿自己的林地去抵押贷款,发展生产,然后还了再接着发展。林子长在山上跟别的不一样,它可以天然增加你的财富。我们引导农民采取一些市场化的方法租给别人或者跟别人合作、合伙、入股的方式,承包经营权自己一定要拿着。通过这种合作,既扩大了规模,有利于资本的介入、科技的进入、人才的进入,提高林业的发展效益,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17:07:46) [主持人] 就像我们常说的,山和林子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这些财产是我们自己的,而且在不断地在保值增值,就像我们在银行拿利息一样。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非常关注,林农拿到属于自己的这片林子之后,如果受到蛊惑,乱砍滥伐,这种情况应该怎样避免呢? (17:08:29) [张蕾] 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让农民得利,偷砍是另外一种说法。作为农民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让他经营这个林地得到效益,让他保护好这个林子,不要随便乱砍乱伐,这是最关键的。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政策、宣传法律,让他懂得依法采伐,不要随便违法采伐。另外,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要在这个问题上加大管理的力度,加大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7:10:21)

[主持人]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各个方面都以提供林农得实惠为出发点,林农从这次改革当中得到了实惠和好处,乱砍滥伐是否减少了? (17:10:47) [张蕾] 对。我这次下去调查,非常的明显,原来永安的交易市场改革初期交易量比较大,现在明显就在往下降。 (17:11:05) [主持人] 为什么呢? (17:11:14) [张蕾] 因为农民知道了这个地对自己来说非常的珍贵。其实农民对于土地是看得非常的重,是他的命根子一样,土地叫财富之母,一点也不错。我到江西铜鼓去调查,现在不仅不卖地,还到别的地方租地来种,农民确实体会到了林地带来效益后才这样。 (17:12:49) [主持人] 还是让每个人切身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17:12:57) [张蕾] 没错。就像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领导所讲的一样,要么干,要么保护,要变成我要保护、我要干。 (17:13:08) [主持人] 从被动到主动。 (17:13:22) [张蕾] 对,这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重要的目标之一。实践也证明林权制度改革达到了这个目的,减少了乱砍滥伐。 (17:13:56) [主持人] 其实还是那句老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于让林农有十八般武艺,用什么方式能致富、用什么方式能赚钱,你就用什么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将,乱砍滥伐,从个人利益来讲就不会再这样进行了,这是一个不错的政策。

下面聚焦到网络留言,直播正在进行,希望广大网友参与节目当中,和张司长进行互动。 (17:15:09) [网友 我是林农] :如果是市民的话能否租地,要找哪个部门? (17:15:32) [张蕾] 市民可以承租林地,法律现在不限制。你有没有经营林地的能力,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同时市民要承租林地的话,现在只能跟农民签约,农民成了林地的林权权利人,你要跟他合作或者承租。租以合同为主,双方的合议就是承租的方式。承租以后的林地,现在可能并不给办理林权证。就像租房子一样,房产证一定是房主的,而承租这个房子,只能是签订租的合约。 (17:17:56) [主持人] 从法律上约束了两者的关系。 (17:18:32) [网友 林业先锋] :个人承包的林地是否可以用于非林业建设?比如,林地我承包了,建别墅或者开房地产行吗? (17:19:04) [张蕾]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国的林地太少了,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林地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的量都在全世界排在倒数第130多位、第120多位,所以我国的林地非常的宝贵。对于林地的管理,基本和耕地差不多,你要减少林地,就要再补一块,控制林地的逆转,法律规定是非常严厉和非常严格的。不管是不是承包到户的林地,林地都不能随便用于非林业建设,这是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要遵照这个规定。承包到户的林地,同样不能随便用于非林业建设。非林业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审批,才能够改变林地用途。 (17:22:28) [主持人] 绝不像大家所想的,这块地是我承包下来,我说了算,我愿意在这儿干嘛就干嘛,这肯定是不行的,还要依法进行相对的林业建设或者非林建设。我们在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小小的问题、矛盾和摩擦,这是必然的。因为所有的改革推进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很多人比较关注我们在林改过程中怎么样处理林权的争议?我相信张司长肯定做了相关的预测,如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 (17:24:28) [张蕾] 就像房地产、不动产或者产权纠纷是一样的,林权纠纷也是有的,特别是我国经过了四次大的林权的变动,林权纠纷确实存在不少,今后也还会发生。处理这个问题,国家一直是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首先是当事人之间要进行协商来解决。特别是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很多林权纠纷都解决得很好,农民说了,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拥有这块林地的经营权,我一定要自己把这个权利界定好,大家都好好的经营林地。云南有一个县,

40多年的林权纠纷,通过这次林改,双方协商,互相让利,林权纠纷就解决了。如果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可以到法院申请法院裁定。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还可以到一些林权承包经营管理机构去申请调节,或到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17:28:52) [主持人] 您给我们举了云南的例子特别的好,44年没有解决,林改一进行立刻就解决了,归根到底还有一个利益在里面,把双方的利益协调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非常不错的政策。很多人讲我们处理林权争议,它到底有哪些依据? (17:29:18) [张蕾] 林权纠纷处理的依据,主要是林权证明,我们专门有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林权争议的依据,首先要有林权证,如果没有林权法,土改时期的土地证,那也具有法律效力。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来制定政府的土地清册,还有赠送或者转让给别人的土地协议,当然这个协议包括附赠的有效证书,这都是它主要的依据。还有一些参考的依据,比如说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批件,批件里面会涉及到原来这个地的权属关系是怎样的,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主要是这些。 (17:32:01)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问题就问到这里,相信很多网友以及观众朋友还会有很多关注包括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在节目最后,我相信也是遂了广大网友们的愿,在最后对网友朋友和观众朋友讲一讲关于这次林改当中您的一些感悟或者给广大的观众朋友、网友们再吃几颗定心丸。 (17:33:19) [张蕾] 借此机会感谢广大网民以及全国的老百姓对于林业非常的关注,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支持。林业确实有它独特的作用,就像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专门讲到林业在生态建设当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当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确实是这样的。比如说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的生长,生长一立方米蓄积的森林可以排放出1.63吨的氧气,可以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这是最廉价的、最经济的储藏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林业主要是保护好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和林业生存发展,和我们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特别是我们国家有7亿多农民,农民跟林业更是息息相关,林业可以为这些广大的农民提供很多的创业致富的机会。我希望全国人民都来支持林业、重视林业、关注林业,特别是支持我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生态得到保护,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谢谢。 (17:37:18) [主持人] 同时也谢谢张司长,张司长能够在百忙当中参与到我们这个节目当中来,相信广大网友在听了张司长的一番话之后的的确确能够吃一颗定心丸,我们的林权制度改革肯定会向着更加积极、更加阳光的方向走,而且肯定是稳步积极地在向前推进。我们的林业工作的未来肯定也是会越来越好。 (17:38:28) [主持人] 到节目的最后,让我想起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先生写过一首诗,叫《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说的是什么呢?表述一个非常美丽的森林景色,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在林权制度改革的激励政策制度下,能够越来越好,每个人能享受到阳光、清澈的河流以及演播室里能看到的这些碧绿的绿荫,再一次感谢张司长光临我们的节目直播间,也感谢今天网友和观众朋友的互动和参与,感谢各位,下期节目再会。 (17:41:04)

第14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背景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认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内容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

[2]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

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

[1]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2014年2月25日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

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天在济南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省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省委书记姜异康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讲话,省政协主席刘伟,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出席会议。

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去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城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推进我省城镇化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指导和推动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努力开创我省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姜异康指出,要抓住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支撑。抓住机遇才有希望。目前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山东发展的战略之举和长远之计。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推进我省城镇化发展。

姜异康强调,要科学谋划,确保我省城镇化发展正确方向。科学谋划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站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高度谋划城镇化,发挥好工业化的主动力作用、信息化的融合器作用、城镇化的大平台作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作用。二要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协同谋划城镇化,形成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资源合理集聚。三要立足本地实际谋划城镇化,找准自己的发展模式,注重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四要依靠群众智慧谋划城镇化,以群众利益为最高原则,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标准,多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姜异康要求,要扎实推进,用科学方法落实工作任务。扎实工作才能见到实效。坚持规划引领,把产业布局、社会资源、交通网络、管理体制等要素合理高效配置到城镇化发展中。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从各地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循序渐

进,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自身经验,逐步把握规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姜异康强调,要加强领导,努力提高推进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下更大气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努力提高领导推进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要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努力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内行领导。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转变作风,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完善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办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郭树清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我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就现阶段而言,应当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以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济南、青岛双核型的结构优势,加快培育一批100-300万人口的大城市,着力增强县城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积极引导一批示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要促进区域中心城市扩容升级,高度重视济南、青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国际化水平,巩固扩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优势。二要顺应县城扩展势头,进一步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30-50万人口的县域中心城市。三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科学确定发展脉络,培育其内生动力。四要合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做好统一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只有具备各方面条件的,才可以启动实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等原则。

郭树清强调,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必须认真对待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要以人为本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建设质量,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强化就业支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我省将选择10个左右的市(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在试点中,一定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郭树清就城镇化的七项具体工作讲了意见。一是切实抓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必须科学合理,依据规划进行清理整治,妥善处理好原住居民的补偿问题。二是本着安全、便利、美观的原则,加强对老城区、老建筑整治,搞好安全检查和除险加固。三是向农民普及现代生活常识,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更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绝不能肆意砍树、填河、炸山、拆房。五是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支持只辖一区的市把近郊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积极推动撤县改市工作。六是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政企分开、政村分开,逐步使乡村干部从企业中脱身出来,做到专业专注。七是盘活土地存量,占和补的土地质量要平衡,绝不能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大拆大建。

郭树清最后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工作,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勇于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大福祉。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省级领导同志,各市党委、政府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三、人民日报12月15日社论: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力量,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

大部署,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城镇化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用地结构,就能为城市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就能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好开发强度,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地区形成若干城市群,就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质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能使城市不断增强竞争力、焕发生命力。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是我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13亿人齐心协力搞建设,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有顽强的改革决心、有坚定的发展信心,一砖一瓦不马虎、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15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

- 1

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 3

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据此,可以确定的是,超大型城市将不会是中国城市化的选择,围绕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通过卫星城发展纾解大城市之困,将成为明智之举。

7、在将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背景下,京津冀将会迎来深度调整,之前碍于行政体制之弊无法推进的北京产业外溢获将有所改变,河北环京地区有机会,但最值得期待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在经过过去十年高速的产业布局以后,后续发展乏力问题需要借力这次城市群重塑,否则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曹妃甸。

8、会议要求,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格局中,特色小城镇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色小城镇会分布于主要的城市群内部,成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另外很多将分布于自然风景区和田园地区,这些大国小城将成为很多人的居住选择。

9、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据此,可以预见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将更紧,但问题在于,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将使得这些城市很容易失去活力,而且,参照英国的经验,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区或将很快迎来深度调整甚至是衰落的阶段。

10、会议提出,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中国工业用地政策将被调整,并直接冲击地方政府传统的土地招商模式,地方政府必须调整依靠廉价土地供给和税收补贴的方式进行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的终结已经是事实,变未必兴,不变必然废。

11、会议指出,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很显然,这是房产税要出台的节奏啊!!有四套房五套房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出售了,一直等放假下跌实现住房的小伙伴们,也许有希望了!

12、会议提出,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这个有点意思,不过具体效果还需看具体的机制设计,记得当年试图推出发达地区土地出让金拿出来一部分用来支持落后地区的政策,结果,完全没有办法执行。转移支付如果是通过中央的资金池进行实现,还有效果。

13、会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说了很多年的问题了,效果大家有目共睹,真正市场化的社会资本不敢进也不想进,进入的大多是以权贵为背景的社会资本,结果成了一些人的洗钱工具,当然,反腐力度一大,因为这个领域的问题,市长书记也进去了一大群。

- 5

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感觉乐观,如果对照一年前的官方表态文本来看,确实谨慎了很多,理性了很多,这一年来官方确实吸收了很多社会意见。大家都辛苦了!!

21、另外,在提醒一点,但从本次的会议公报来看,多次表达强调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和划定城市边界,终结扩张性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引发持续关注的新城建设,可能将得到审慎对待,所以,新区新城的建设之风是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

22、这下真的是乡愁里的中国了!

- 7 -

第16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召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政考点。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

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17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18篇:中央城镇化规划

中央城镇化规划:“两横三纵”格局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提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会议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最关键:户籍制度和就业问题,城市容纳力)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

城镇化“完成时”的中国什么样

中国新闻网[微博]2013-12-16 13:45

多次被本届政府称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的城镇化之路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方案。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首次城镇化工(行情 专区)作会议上,政府就如何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出战略安排。在这一战略安排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如何进行?城镇化蓝图轰轰烈烈完成时的中国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

 什么样

城镇化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涉及区域协调发展,更是扩大内需、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在城镇化蓝图轰轰烈烈完成时,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全景:布局“两横三纵” 大小城市协调发展

蓝图:在城镇化建设展开若干年后,我国形成了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发展格局,20多个重点开发的城市群在“两横三纵”的坐标轴上聚集,而城市群又发挥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

解读:“在‘两横三纵’发展格局下,交通沿线的城市圈建设逐步完善,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往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圈慢慢形成,而城市圈又发挥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这是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对于未来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构想。

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并强调,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除了三大城市群外,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与邻近的地级市用城际高铁联系起来,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重要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许昌等,已构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中心,已经形成工程装备、机车车辆、动漫文化等支柱产业;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在内的城市群,科技资源雄厚、制造能力强、农业发达。

徐逢贤认为,从目前城镇化进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已经实现城镇化,而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数个城市经济圈,预计2020年基本也能够实现城镇化,而西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进程较慢,预计2025年有望实现城镇化。

生态:新城镇化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道路

蓝图:推窗可见青山绿水,出门能在花园散步,路面干净、花坛馨香,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色之中,令人陶醉。城市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没有污染的空气、频繁的堵车,社区里面幼儿园、卫生室、购物超市、健身广场等功能完善。

解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人口、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化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会议明确,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丁元竹表示,中国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口资源方面的集中度不重合,因此,加强城镇化合理布局,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生态危机,可以让中国走上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专家认为,把美丽乡村建设当做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还需要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议注重规划导向、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管理创新、政策引导,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建设。

人口:2030年中国70%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群

蓝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全新格局:相较于现在人口密集拥挤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2030年时 70%的人口都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群中,在代表性城市群京津冀中,北京的百万人口外溢到保定、廊坊等地。在全国,1/3左右的省会城市人口增加到200万-500万,户籍制度藩篱的破除令人口自由流动,大中小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均衡化。

解读:“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经身处城市却未能享受城市化待遇的2亿农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汝信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为重要的是打破身份等级,通过推动户籍在内的系列改革实现真正的农民市民化,“而这样一个过程大概需要20-30年”。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刘萼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口分布将呈现新的格局,到2020年将会有1/3左右的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到200万-500万左右,如长沙、成都等省会城市将会增长到400万-600万之间,沈阳到2020年人口会达到500万以上。“到2030年664个小城市人口都将会增长到50万左右,届时中国人口除了聚集在北上广特大城市外,30万-50万人口的城市将会聚集最多人口。”刘萼说道,届时将会有70%的人口聚集在城市群中,另外30%的人口分布在相对孤立的大城市。

新市民生活:公共服务、就业均等化

蓝图:城镇化若干年后,户籍制度的破冰令全国户籍人口没有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制度,人口自由流动到城市中,在医院里享受同样医保报销,在学校里没有借读生,就业时档案不用返回原籍,农民身处城市,切实享受城市服务带来的便利化。

解读:会议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在汝信看来,农民的市民化待遇首先指未来农民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市民均等化,其次就是就业要均等化。 “目前各城市农民市民化进度不一样,像陕北等依靠煤矿支柱性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也发展比较好”,汝信认为,这样的城市3-5年就可以实现市民化待遇。但是有些依靠中央财政补贴的城市由于需要转型到依靠自我发展,农民市民化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怎么干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的大量需求?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危及粮食安全?城镇化改革又需要哪些相关的配套改革落实到位?

土地:以盘活存量为主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推进,中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日益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城镇化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经济发展、人口自由流动来实现,是一种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的体现,因此过程中要防止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的旗号摊大饼,大肆圈地,同时要提高土地转让价格,保障农民受益。”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

资金: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吸引民资

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仅依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不仅不可持续,还蕴涵巨大风险。会议提出,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未来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将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即达10万元。每年增加100万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000亿元。加上一个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其商品性消费将增加3倍以上。

配套:医疗、财税等改革成关键 业内认为,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土地、公共服务、投融资、户籍、财税一系列配套改革。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管理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的系统工程。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量需求的关键仍在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是目前中国打造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风险: 城镇化需防范盲目造城运动

虽然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但不少地方仍旧陷入“重物轻人”的误区,城镇化“大跃进”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过去提起城镇化,大家想起的就是建房子、建桥,而这次强调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实际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思路。他表示,城镇化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经过一年讨论,最终提出“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非常不容易。

第19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召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政考点。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考点1:召开时间】2013年12月12日到13日在北京举行。 【考点2:主要内容】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考点3:重要任务】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

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20篇:城镇化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建议报告

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深入贯彻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建议报告

市委、市人民政府:

7月27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书记“市经信委要做好深入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推动工作”的指示,市经信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行动,迅速传达贯彻。一是7月28日上午,市经信委召开党委会和干部职工大会,全面传达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市委中心学习组务虚会精神,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和市委宏建书记的重要讲话。二是7月28日下午,我委向省“两化”办报送了南充市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7月30日,向各县(市、区)发出了关于报送省、市“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三是7月29日,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与市经信委党委班子成员就深入系统贯彻省“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四是积极推动嘉美印染、美华尼龙、云禾印染等退城入园项目入驻都京丝纺印染工业园,目前土地已落实,近期将进场开工建设。五是即时起草市政府与东风汽

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筹备衔接市委主要领导与东风徐平董事长会谈相关事宜。

二、认真分析,提出贯彻意见

结合南充实际情况和分管领导意见,参照周边市(州)的一些做法,委党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抓宣传,进一步凝聚各级干部“两化”共识。一是组织高规格的宣讲团,深入到各县(市、区)宣讲“两化”工作要义,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思想,厘清发展思路。二是今年下半年分期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领导、经信局长、建设局长、园区办主任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三是充分利用好嘉陵大讲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南充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互动,来我市举办系列讲座,提升广大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四是在9-10月召开一次全市“两化”工作推进会和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全市所有规上企业参加)。

(二)抓机构,成立高规格的“两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成立南充市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指导、服务、协调、督查等日常工作。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两化”工作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动全市“两化”工作开展。

(三)抓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发展布局。按照市委“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入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的建设,

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上,千方百计与省上“7+3”产业规划、“5785”发展战略、“1525”工程和“521”战略等规划对接,融入全省产业规划布局。同时,对我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再完善,增加“两化”内容,按照产城同构、园城一体要求,结合九县(市、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情况,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努力把南充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市,形成以市辖三区为中心的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群。

(四)抓产业,进一步谋划重大项目。一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二是对天然气化工、盐卤化工、东风汽车产业园、生物柴油、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等近中期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专项招商、悬奖招商、专题研究,成立以市领导挂帅的专门班子专项推动。三是设立扶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基金1亿元,对全市四大传统产业每个产业筛选排名前2-3位的龙头企业进行专项培育,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市政府与相关央企和上级部门的战略合作力度。积极争取签订尽可能多的战略合作协议,引导他们加强对南充科技、信息网络、煤、电、气、油、运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投资和建设力度。

(五)抓载体,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一是在现有“9+2”园区布局的基础上,再在三区新增布局东风汽车产业园、高坪电子信息产业园、都京丝纺服装印染工业园、潆华新型建材产业园、盐卤化工产业园、小龙物流产业园、多扶有机食品工业园、嘉陵化纤纺织产业园、李渡新能源产业园等9个专业特色园区,统一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组建专门班子,市区联动推进,即使一时不

能见效,也可为今后产业布局和谋项目打下基础。二是成立专门班子,启动化学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三是争取4-5个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区。

(六)抓保障,加强“两化”工作的政策支撑。一是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两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激励政策、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提出明确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大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政策力度,实现城市环境优化和企业升级做大双赢。三是将市经信委纳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强对“两化”工作和产业布局的指导协调力度。四是借鉴成都经验,强化对工业及产业园区用地指标的统筹和监管。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全市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力度,打造“光网南充、智慧城市”,推进“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推广等,提升南充城市综合承载力。

专此报告,请审示。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doc》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