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园导游词

2020-03-02 00:52: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包公园导游词

欢迎大家参观包公园,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建。包拯,字希仁,人们尊称为“包公”,包拯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包村。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63岁,包拯死后宋仁宗赐其谥号“孝肃”,“孝”指的是包公是个孝子,他29岁考取进士,由于父母年老体弱,曾一度放弃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双亲,“肃”概括了他一生严以律己,为官清正廉洁。所以,仁宗皇帝用“孝肃”二字评价了他的一生。

包公园占地30公顷,总体为开放式布局,它由包河、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公祠是祭祀包公的专祠,全称“包孝肃公祠”,它坐落在包河的香花墩上,包公去世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066年,家乡人民在老城区的华兴寺建筑了有包公祠,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包公一生多处为官,如今在包公曾任职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包公祠,如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等地,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当数合肥包公祠,合肥包公祠在历史上屡建屡毁,现存的祠堂建筑是1882年由李鸿章筹资2800两白银重建的,因此在合肥流传这么一句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各位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西厢房陈列堂,西厢房陈列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包公的戏剧以及包公政事的源流,宋代有三篇关于包公断案话本,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许多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包公的传说和故事,如《灰澜记》,说的是一对真假母亲为了财产去争夺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就比较好办了,可以利用亲子鉴定的方法,但是在当时没有这个技术,那包公是如何断案的呢?他用石灰画了一个圈作为围栏,让孩子站在圈中间,让两个母亲去拉扯这个孩子,声称谁将孩子拽出围栏,谁就是孩子的真正母亲。包公正是抓住了人的弱点,因为如果真的是亲生母亲的话是不会忍心去用力拉扯这个孩子的,这是一篇最早的一部关于包公故事的戏剧,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小说,这里介绍的清代小说叫万花楼演义里。将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获青以及杨家将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解释了一个现象,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色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说原来包公的脸是雪白的,因为他是文曲星降生的,有一天,在天庭上和另外一位武曲星获青玩互换脑袋的游戏,两人将脑袋换来换去,恰好此时仁宗皇帝突然降生,玉皇大帝命文曲星火速下凡去辅佐仁宗皇帝,匆忙之间两人的脑袋却没有换过来,于是作为文曲星的包公却拥有一张黑脸,而另一位武曲星到是生的眉清目秀的,包公的形象就是从这些众多的杂剧、演义、小说中塑造出来的。

好,现在进入正殿,正中间这尊巨大的塑像就是包公了,高约八尺,通身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而神情比较严肃,人们常说,要想看到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了还要难,这足以说明,包拯是个不苟言笑之人,两侧分立是四大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我们抬头看正中间的这块匾额“色正芒寒”四个大字,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题,他时任湖广总督,意思是说包公执法严明,让小人闻风丧胆,据说当年李鸿章也题了一块匾,不料中间的位置被哥哥捷足先登,于是就没有挂上去,他写了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左匾《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萧登生所题,这是对包公一生为官清廉品质的真实写照,右匾《庐阳正气》为光绪年间的才女左锡璇所题,意为合肥出了包公这样的一位清官而感到自豪,在别人面前树立了正气。下面我们到西侧去看一下,这三口铡刀分别为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最下方的狗头铡专斩恶霸劣绅,这三口铡刀足以体现包公的执法严明。

这块石碑就是李鸿章所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李鸿章和包拯本是同乡,李母病故时,李鸿章居丧回到合肥,目睹自己年少读书时经常光顾的包公祠在太平军的炮火中变成废墟,感慨万千,因李鸿章对包拯尊崇有加,联想到自己多次出面,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给后人留下卖国贼的骂名,竟也忍不住掉泪,于是,他独自捐出白银2800两,重新修建包公祠,并在这篇他亲自撰写的《包孝肃公祠记》中,借包公之名,向世人敞开了他苦涩的心扉,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整篇文章中,李鸿章在两次写到自己的名字时都缩小了字体,大概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和对包公的敬仰吧。接下来我们去参观殿堂内右壁上的石刻像,眼前的这方石刻包公像上刻着“宋包孝肃公遗像”,这幅画像最初是由包公的学生为其画的一幅全身画像,一直由包家后代珍藏,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清明时才展开供奉,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广东督学,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于是请工匠以包公画像的范本,按1:1的比例,请人临摹镌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上,从这幅画像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并不像戏曲舞台上表现的那么威猛,个头也不是很高,从这幅画像中大家可能发现一奇特之处,就是包公乌纱帽帽翅特别长关于这个帽翅,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包公因为身材不是很高,每次上朝的时候站在文武百官中很不起眼,仁宗皇帝很难看到他,总是让他往前站一站,但是包公不愿意争那个脸面,于是皇帝就想了个办法,加长包公的帽翅,比一般官吏两边各长33寸,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凡碰到包公帽翅者,杀无赦,所以,包拯身旁的大臣都尽量站离他远点,这样在朝堂上,仁宗皇帝就很容易看到包公,由此看来,包公在仁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边三块石碑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块石碑为包拯青年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包拯书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意思是要求自己清心执道,自练成金刚,不要后人耻笑。第二块石碑写的是包拯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岂不用赃吏疏》,包公认为国家的贪污事件众多,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皇帝应该严惩不怠。第三块是包拯的家训,包公要求后代子孙为官必须清廉,有贪赃枉法者生前不得进包家门,死后也不可葬在包家的祖坟之中,他觉得写在纸上还不够,要求刻在石碑上,砌在堂屋东壁,让千秋万代人都知道来监督他后代子孙的行为。

在东厢房里,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的四幅画像,这四幅画像虽然每一幅都不一样,但基本形象是一致的,是一个白脸、清瘦、柔弱的形象,与我们所想象的以及众多传说、故事、戏曲里的黑脸、方正、刚毅的形象,差异很大。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一下包公故事蜡像馆,蜡像馆是1999年初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而建。里面共塑造了《怒弹国丈》、《铡美案》和《打龙袍》三组脍炙人口的故事,第一组是《怒弹国丈》的蜡像,身着红袍的是张尧佐,他的养女被仁宗皇帝册封为贵妃,所以张尧佐借助女儿,连连高升,此时包拯担任的是朝廷谏官,谏官有弹劾百官的义务,又有监督皇上的责任,于是他对当时身居四项要职,自称“国丈”的张尧佐进行了弹劾,他一连上奏五篇奏折,仁宗皇帝都不予理睬,最后包拯上殿和皇帝当面进谏,包拯义正词严,措辞尖锐,情绪激动时,唾沫星子都溅到皇帝的脸上,终于使皇帝罢免了张尧佐的两项要职,这组蜡像再现了包拯铁面无私、犯言直谏的高贵品质。

第二组是《铡美案》,陈世美原先家有妻室儿女,不料在考中状元之后,为了贪图荣华富贵,欺瞒皇上,冒娶公主,并追杀前来质问的秦香莲,秦香莲无奈,将陈世美告到了开封府,包公接到状纸之后决定予以严惩。此时仁宗皇帝却给他出了个难题,说处决驸马爷可以,但处决的这个地方,既不着天,也不能着地,既不能在屋内,也不能在屋外,想以此条件来阻挠包拯用刑,请大家想一下,那怎么来斩杀陈世美了。包公经过一番三思之后,觉得开封府的门槛刚好符合用刑,于是请人抬出御赐的龙头铡,将这位欺君罔上的陈世美给斩了,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

第三组是《打龙袍》,讲述的是狸猫换太子的宫廷奇案,当年宋真宗有两个妃子,为了争宠,刘妃阴险地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李妃的儿子,迫使李妃被打入冷宫,最后流落民间,20年后,李妃巧遇包公,当包公得知实情后,帮李妃找到了儿子,就是当朝的仁宗皇帝,但是仁宗看着又老又丑的李妃却拒不相认,包公非常生气。认为皇上身为人子,却没有尽到孝道,于是想惩罚皇帝,在古代,臣子怎么可能处罚天子呢?于是将仁宗皇帝的龙袍脱下,杖打三下,以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先前大家看到的,听到的多是包公的传闻轶事,那么包公真正的政绩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继续参观《抱枕历史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建于2002年,它把雕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幅画像便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画像,采用的是杭州刺绣工艺,一针一线绣上去的。现在我们来到了包氏家族的世系图前,包氏家族的始祖是申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士大夫,由于当年复楚有功,楚昭王便赐其名中的“包”字为他的姓,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兄弟共三人,包拯、包绶、包援,可惜两个哥哥英年早逝,只留包拯一人传宗接代,包拯的子孙可以说是遍及大江南北,其中有个很有名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他是包拯的第三十九代孙。

这边是釉“瓯塑”工艺展示了史实的包公,包拯诞生于公元999年的庐州合肥,他少年时期在合肥的老城区兴化寺内私塾读书的,29岁考取了进士,但由于当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跟着他背井离乡,于是包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辞官不做,在家奉养双亲,长达7年之久,父母去世后在坟前搭了一个草棚守孝三年他放弃整整十年的做官机会,直到39岁才重登仕途,他首任是天长县知县,由于政绩突出口碑极佳,任期满后什任端州知府,即现在的广东,该地出产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价格十分昂贵,是朝廷贡品,包拯在任三年严格按进贡的定额征收,绝不多收一块,离任时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方砚台送给包公,但他婉言谢绝了,老百姓只得悄悄塞进他的包裹中,当船行至江心时,包公发现了这枚砚台,毅然将其抛入江中,这种律己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1043年,包公升任监察御史,也就是担负起弹劾的重任,,他一生中曾对64名官员进行弹劾,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两弹宰相宋库,六弹国丈张尧佐,七弹封疆大使王逵,真正体现出老百姓传闻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为官作风。

1053年包公的长子包繶,在家乡庐州去世,仁宗皇帝体恤他,便让他回到庐州任庐州知州,包公有个舅舅不明是非,仗势欺人,甚至胡作非为,被告到包公那,包公将舅舅传到公堂,公开审讯,依律惩罚,“杀一儆百”。

我们都知道包公是位了不起的谏官,但同时他也是位优秀的外交官,公元1045年,包公奉命出使辽国,当时宋辽两国关系不好,包公去了之后受到了种种挑衅,但包公却不卑不亢,以理服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针对出使中发现的问题,又提出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的建议,增强了皇帝和文武百官居安思危的意识,重现了边防建设、抑制了辽国的侵略野心。

我们都知道,包公在开封府名声大震,其实,他任开封府的任职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是他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却是非常多。他上任开封府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疏通惠民河,拆掉达官贵人沿河而建的违章建筑,使得惠民河成为了一条真正的汇集百姓幸福的河,其次就是撤除门牌司,人们常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的就是当时在开封有个规定,凡是要告状的人把状纸递给门牌司,门牌司就趁此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使得百姓没钱不敢申,有理没处申,包公来到开封府后,便命人撤除门牌司,直接在门前竖了大鼓,使得百姓可以直接击鼓鸣冤,再者就是整顿吏治,他把衙吏们依次传唤到公堂,对于没有犯错误的,可以当堂退下,对于敷衍了事,心术不端的便革除他们的职务,赶出府门,使得衙门风气焕然一新。

包公体恤民情,可以从陈州放粮的故事中得以体现,陈州有一年下大雪,粮食减产,而贪官污吏却将每斗五十文的税银涨到一百四十文,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为此,包公为陈州减税之事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为农民减轻负担,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这位张方平曾担任三司使,他利用手中的权势,假公济私,廉价套购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有钱人的住宅,包公认为身为朝廷重臣,失去廉耻,便弹劾张放平,仁宗免去了他三司使职务,让宋祁接替,宋祁博学多才,与哥哥宋庠同时考取进士,但他在任三司使之前在益州任知府时,蓄养许多姬妾,常常置酒高歌,寻欢作乐,包公便对他也进行弹劾。

公元1062年,包拯63岁时,一天在枢密院处理事务,突然发病,被抬到家中,仁宗皇帝得知后,当即派自己的御医前去诊治,但10天之后包公就去世了,消息传开,整个开封城都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仁宗皇帝也“辍朝一日”,亲自前去吊唁,包公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

前方的这座小巧六角攒尖亭就是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叫廉泉井,据传廉泉井井水清冽,清官、善良之人喝了安然无事,而贪赃枉法之人喝了就会生病,因此取名廉泉井,此井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廉泉井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摩擦而留下的。

环绕包公祠的是包河,包河原为护城河的一段,当年仁宗皇帝感念包拯为国操劳一生,居官清廉,所以在包拯晚年染病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私产,但包拯坚持不受,只要了合肥城南一段护城河,其意在时时提醒自己的后世子孙,永远护城爱民,不得坑害百姓,包河广植莲藕,包河的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连藕也无私,包河还养有一种鱼,鱼背特别黑,人称铁面鱼,他象征着包公铁面无私。

清风阁

清风阁是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取其两袖清风之意,整个景点不但是为了弘扬包公精神,同时也借此为切入点,来宣传安徽悠久的历史。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明月亭,取名为明月,刚好与“清风阁”中的“清风”两字呼应,同时也寓意包公的清廉之风如明月一样普照人间,明月亭是座仿宋建筑,亭内有一块碑,上面是许有为先生所题写的清风阁碑记,讲述的是清风阁的诞生原因,通过明月亭后,看到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宋式建筑——鱼沼飞梁,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水中有很多鱼,沼上有座桥,桥面呈十字形,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所以得名为鱼沼飞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原形。 清风阁主体建筑是一座高42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明五层,暗四层,共九层的塔式楼阁的仿宋建筑,共有七个展厅。进入耿光日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面壁上的一幅大型椴木浮雕,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浮雕曲两个部分组成,中心部分为一尊包公木雕像,再现包公的高风亮节,一身正气的崇高品质。背景部分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尽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王逵》四个故事的片段。

我们现在乘坐电梯,直接到最高层去,然后一层层往下参观。

六楼为梨园览胜厅,在这里,大家可以在外面一览合肥风光和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厅内讲的是四大徽班进京的故事,四大徽班分别是“庆升、四喜、春台、和春”1790年为乾隆80寿辰,曾任户部尚书的曹文植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并沐浴隆恩,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常与来自湖北“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长期的交流和学习中,徽班开始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并糅合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接下来我们去五楼参观庐州夜话亭。

五楼展示的是乐器编钟,以及墙上的四个合肥地名有关系的传说《三孝口》、《回龙桥》《巢湖志闻》《杏花村》。

来到四楼,江山明月亭,此厅展示的主要是安徽的三山两水以及安徽的名人,三山分别为享誉海内外的名山黄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九华山位于池州市青阳县,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位于黄山休宁县,两水则为长江和淮河,安徽的历史名人众多,有管仲、老子、庄子、华佗、曹操、周瑜、包拯、朱元璋、李鸿章等等,这边我们看到的是曹操所写的一首《观沧海》。

接下来我们去三楼江淮奇葩厅参观,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幅汉白玉描金的《琅琊山诗间图》,琅琊山位于安徽滁州市,当年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琅琊山名震天下,文章写好后刻于石上,后来“拓者众多”,模糊不清。1091年,后任滁州知府的王诏便托人去颍州,请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重写,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醉翁亭记》碑文,史称“欧文苏字”或称“欧文苏体”,两侧壁板上所展示的是从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征集来的安徽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幅隶书四条屏,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邓石如所作。

二楼为庐州朱韵厅,这一幅是《古庐州市景图》,它以古绢彩绘行成,并借鉴《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和用品,向大家展示了古庐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故里的美称,这里有很多三国遗址,这儿就是当年曹操点将的地方,名叫教弩台,又名曹操点将台,明代更名为明教寺,现在是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和明教寺一步之遥的就是逍唐代在此建寺院,名为铁佛寺遥津,为三国的古战场,三国演义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说到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稻香楼,原为清代初期官僚龚鼎司子建造的别墅,现为稻香楼宾馆所在地,这幅图的结尾处是合肥的大蜀山,现在的大蜀山下,开发了许多旅游景区,如安徽名人馆、野生动物园等。

清风阁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包公墓。

包公墓

包公墓园是包拯以及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整个墓园占地三公顷,目前是我国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开封,次年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包公一生为官26年,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去世之后仁宗皇帝又追封他为礼部尚书,官居二品,因此整个园区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呼应。

进入墓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照壁的后面为一对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陵墓等肃穆场所前的高台建筑,四品以上官员方可建阙,一品二品为一对双石阙,三品四品为一对单阙,没有子阙,阙最初起源于西汉,到了东汉,最为流行,明清时期人们多以牌坊来替代了。

我们脚下所走的称为神道,神道全程300米,贯穿整个包公墓园,神道右边的神道碑上撰写着包公的生平事迹,前方的这道门就是神门,神门即是神灵所走之门,神门两侧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撰写的楹联:“正直遗型传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稗史即民间的野史,说明我们了解包公大部分历史还是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多,神门上方一块匾额“无畏无惧、刚正为民”,为原国务委员、副总理谷牧先生所题,这幅隶书有一个奇特之处,同一个“无”字,却用了不同的写法,体现了谷牧先生书法造诣非常深厚,一个水字底一个火字底也寓意包公与贪官污吏水火不相容的。

穿过神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石刻群,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对是望柱,望柱高3.6米,柱身呈八棱形,刻有缠枝牡丹,表示富贵之意,前方的虎是动物界最凶猛的,起着震慑邪恶的作用,羊比较温顺,表示着思念和哀悼之意,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前方的一对石人,右手边高2.7米双手持刎本的是文官,右手边高2.55米,双手持剑的是武官,这边体现了北宋的治国理念——重文轻武。

穿过神道,正前方是包孝肃公享堂,这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是专供祭祀的场所,也是一座极具宋代建筑风格的殿宇,走进享堂我们可以看到,享堂中央的神龛中安放着包拯的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专供后人进香叩拜,神龛上方悬匾三块,中间“为政者师”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左侧“正气凛然”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右侧“清正廉明”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这三块匾额挂在这里,也是为了告诫我们为官者要以包拯为老师,做一个正气凛然、清政廉明的好官。

出享堂后门,我们眼前看到的便是包拯墓冢,墓冢为覆斗式方形墓,碑文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公一生为官26年,官至枢密副使,在枢密副使这个官职上只做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去世了。穿过侧身门,我们便来到附葬区,即包公的家族墓群,中间的这座墓是包公夫人董氏之墓,右上边为包公长子包繶,长媳崔氏合葬墓,左边为次子包绶、次媳文氏合葬墓,最左边的是长孙包永年之墓,大家看到这里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包公的嫂子墓,民间不都传说包公是他的嫂子抚养长大的吗?其实,“长嫂如母”的故事真正发生在包拯的儿子身上,并非包拯自己,长媳崔氏为湖北荆州人,母亲姓吕,外公就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她19岁与包公长子包繶结为伉俪,可惜包繶在婚后第二年病故,此后的崔一直未改嫁,还在包公去世后将其年幼的小儿子包绶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长大,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崔氏死后,哲宗皇帝还追封她为节妇,并把崔氏的事迹与包拯的政绩同时记入朱史。眼前的这块石碑就是包氏家训了,包公要求后孙子代必须为官清廉,有贪赃枉法者,生前不许进包家门,死后也不能葬在包家大墓之中。

接下来,我们参观地下墓室,穿过两扇厚重的汉白玉石墓门,是一条拱形墓道,墓道全长34.6米,两侧的石壁上分别刻有《二十四孝图》,墓道的尽头便是包拯的地下墓室,墓室在墓冢的正下方,正中放置着石刻的墓志铭,墓志铭盖上刻有16个篆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赠是追封的意思,包公去世后,仁宗皇帝追封他为礼部尚书,墓志铭文由包公的生前好友吴奎撰写,洋洋洒洒3000多字,由于年代已久,现在可以辨认的只有2700多字,真实记录了包公无私无畏,为革除弊政奋斗的一生。

这边有一道门,内置包拯的棺木,棺具长2.4米,棺木质地为金丝楠木,安放在刻有缠枝牡丹的青石棺椁上,馆内安放着极其珍贵的包拯遗骨,棺椁的左右置放着随葬品十二时神木俑,十二时神是用以报时,按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十二生肖,分别代表一个时辰,这种随葬品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了。

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1

包公园

戚继光公园导游词

南山公园导游词

西山公园导游词

北陵公园导游词

中山公园导游词

环城公园导游词

北海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doc》
包公园导游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