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2020-03-03 00:34: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劝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与学的方法及课前准备】

1、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2、学前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颜真卿的《劝学》、古乐府诗《长歌行》的诗句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至理名句,西方的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

1 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孟子强调“性本善”)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导入文本,梳理重点字词

既然,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别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频朗读一起来聆听荀子的谆谆教导。 1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2 2辨析字音

槁(gǎo) 砺(lì) 臾(yú)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îu) 鳝(shàn)

三、全班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四、走进文本,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跪在坚持,用心专一)

二、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3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三、全文归纳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本文写作最大特点

大量运用比喻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这些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解释,因而使这一论点既明确又生动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4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五、拓展延伸——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六、归纳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木直中绳 善假于物 声非加疾也 不积跬步 功在不舍 而绝江河 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輮以为轮 无可寄托者

中:合乎、符合 假:借助 疾:宏亮 跬:半步 功:成功 绝:横渡 利:敏捷

金:金属刀剑 靠近强:健壮

2、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一:专一 以为:把„做成„ 寄托:藏身、托身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3、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⑤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

4、特殊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③輮以为轮

省略句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大家在学习了此篇之后,对哪句话最有感触?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跟周围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后,谈谈你的感触是什么?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doc》
劝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