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2020-03-03 05:33: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克的认识”案例及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下面就以“克的认识”一课来说明我是如果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去证明的。

案例

师:(课前准备好)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因为“克”这一重量单位比较抽象,所以这一课最主要的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体验]。

生1:小包的榨菜净含量15克。 生2:一盒饼干重40克。 生3:一块香皂重100克。

(师板书:15克、40克、100克。)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小朋友用手去掂一掂,到底有多重,然后把感觉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生认真的用手掂着,互相讨论着)

师:(拿出一颗没有写出克数的糖)请大家估计一下他的重量? 生1:大概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比2克重,也许没有2克重。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估计一下一盒喜糖有多少重吗?(外包装上已写明24克重)。 生:看包装盒的外面写着24克。 师:现在知道一颗糖有多少重吗?

生:一颗糖重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通过这么简单的观察和初步思考,就得出了一颗糖有3克重。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一颗3克重的糖,在认真的掂着,有的同学闭着眼睛在感觉糖的重量。)

师:你估计一个2分的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可以跟这颗糖比较一下。 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一克,刚才我掂了一下,糖比硬币重好多。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比较呢?几个2分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生基本上都在苦想,有的在小组里轻声的讨论,有的在做着实验,也有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认为4个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因为一个硬币1克也不到 生2:3个硬币。 生3:1个硬币。

1 生4: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 师:(指着生4)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用橡皮、铅笔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直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颗糖,恰好平衡。学生真难以想象,虽然没有天平,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着放,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好象又有不同意见了)

师一边赞许的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同学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的用途。那么一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去称一称。

(在老师的帮助上,学生在小组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克这个单位很小,1克非常轻。 生2: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师:那么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概重多少克吗?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猜出来?

生1:我的橡皮大概有6克重;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手去掂了一下。 师:有没有方法去验证?

生: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天平去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来是8克多一点) 师肯定:相差还是比较近的。说明同学们已经对克有了一定的认识。 生2:一把直尺重15克。(通过验证,重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这种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接下去我们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去寻找“克”的活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那么我们这个游戏就需要你去动一动你的脑筋了。你们可以在校园里、家里、商店里,你去过的某些地方,寻找哪些东西可以用克做单位的,并做好记录。

„„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符合小学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那将从中获得无数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标准》关于在数学课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这么多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协调着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在一节抽象的数学课中,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节课的气氛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感觉,即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那么亲身体验是从那里来的呢?

2 它跟什么东西息息相关呢?这节课又是怎么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呢?

一、自主发现首先得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教育认为一切以书本为主,即便他脱离生活实际,就是死记硬背也要背会,所以我们造就了那么多知识上的高分,动手操作的弱者,也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教育从小抓起那没错,最主要是怎么样抓的问题,辛好《新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一颗糖到后来的橡皮掂量、直尺掂量,初步体验了重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讨论、比较、用天平称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由此建立了1克重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真实而具体,又是常用物体,是小朋友感兴趣而愿意去摸索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由于克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产生恐惧感,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不安的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么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关系的,而我们的一切活动,也是可操作的。

二、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而学习重量单位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物体有多少克重,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可以这么说,角色的转换在体验学习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抽象的数学课,我们不能单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的发展,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知识掌握起来原来不是那么困难。本节课也体现了:1)从已知的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让他感受到他的思考是有用的,也有利于他的后面的学习兴趣,保持这样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闷,学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新办法去估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习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自动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说了算,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的,学生也为此争论不休。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说不清楚的时候,

3 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目的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用橡皮和直尺“居然”称出了硬币的重量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创造,假如就是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天平,那么后面的这一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如果教师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那么你会发现,在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时,你心中的愉悦那也是难以形容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学生也是在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试问,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操作,是一种何等的惬意啊!那么,我们的数学还是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枯燥无味吗?学生能不喜欢数学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地享受数学的快乐。

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数学: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单身证明亲身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

体验快乐 享受快乐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享受快乐

我亲身体验了杠杆原理

《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doc》
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