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作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2020-03-02 08:56: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 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界的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哲学仅在于提示了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世界应当是什么,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和自然的二维结构,反对把一切都归为精神,所以不得不反过来把一切归为自然,归于直观和客体,把自然界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其根源在于使哪种物质成为始基。如果说也看到了人,那人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自然唯物主义所研究的世界是无活力、无生气、无主体的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这是一种悲惨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认为“思惟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费尔巴哈并未前进,因为其“人是生物学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虽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在咫尺,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面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蕴含了现实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如果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那么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三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其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题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实现价值选择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

【马基作业】廖卓浩072311018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感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基读书笔记

【马基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马基作业】马列读书笔记之《邓小平南方讲话》(推荐)

《【马基作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doc》
【马基作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