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0-07-18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马基社会实践报告

篇1:马基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有人说进去大学不恋爱就是白活在这个世上了,到底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怎样的呢?所以就有了我们的这个以大学的恋爱观为主题来进行的调查。

因为大学中的人员比较复杂,每个年级对待爱情的心境都不相同,所以就对在校的三个年级的人都进行了调查。

相对来说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恋爱的人很少,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少数人表示反对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对于大二的来说呢,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爱欲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而大三呢,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多数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由上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

同时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受到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下: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大学恋爱的普遍,是什么使得恋爱之火如此旺盛的燃遍校园呢?我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我记得大一上学期时,我们的空余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那就使得很多同学感觉没事做,无聊,所以就想找个人来一起玩,从而就想到了恋爱。并且我认为同时与虚荣心也有一定的关系。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如一个寝室的大部分人多已经谈恋爱了,那剩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即使不怎么想找,也会随便找一个来满足自己。或看到他人的甜蜜想到自己的孤单,就会萌生恋爱的想法

到底大学生该怎样来对待恋爱呢?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这完全看个人的心里,所以就你恋爱时多想想自身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篇2:马基实践报告 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名称:人文院专业:公管 姓名:翁诗月学号:2011311955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 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 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 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 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 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 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 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 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 从而结合马克思 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 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 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 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决不能 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 50 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 业相符, 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 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 50 份,收回有 效问卷 50 份.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 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 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 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 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 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有 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 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 40%;而 56%的 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 做过的仅占 10%; 现在大学生兼职, 打工, 除了做家教 (14%) , 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 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 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 知识相去甚远, 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 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 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 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 38%,在实习或工作 中 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 32 人选择接触社会, 积累工作经验, 占了总数的 64%, 选择赚 取生活费,占了 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 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 钱虽然是一定因素, 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 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 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 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 12%会选择周末.有 31 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 兼职或打工实习,19 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 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 还应该提供 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 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 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 一项, 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 他们的求学经历, 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 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 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 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 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 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 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 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 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 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 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 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 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 生家庭环境好, 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 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 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 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 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 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 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 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 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 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 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 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 有助于 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 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 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 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 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使外部对象发 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 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 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 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 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 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 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 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 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 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 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 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 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 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使同学在 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 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 化为学习,服务, 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 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篇3:马基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张慧娟 学号:2010212874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马基社会实践报告 2011. 10.9

一、实践主题:当代大学生礼仪调查

二、实践时间:2011.10.1——2011.10.7

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目的及出发点: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

五、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礼仪”这一主题,我们集体讨论,设计好一份问卷,然

后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邮件的形式发给部分当代大学生,然后回收问卷,为接下来的整理分析做铺垫。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所有回收的问卷的整理分析,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62份(详细统计结果见附二),其中大一33份,占20.37%;大二77份,占47.53%;大三52份,占32.10%。男生58人,占35.8%;女生104,占64.2%。这份调查结果具部分代表性。下面,我将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系统的汇报及整理。 1.调查人群

由于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们小组成员所认识的大学生同学或

朋友,主要集中于好一些的大学,因此结果不能代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但这并不影响调查的整体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2.发现问题

调查人群中64.8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行为大部分符合礼仪规范,仅29.73% 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完全符合礼仪规范,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问题,不同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对于就座时的讲究,

66.9%认为应该左进右出,14.5%认为应该右进左出,1.6%认为应该右进右出,而对于现在普遍认可的左进左出,只有16.9%的被调查者了解。可以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礼仪规范常识还不太了解。3.分析原因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的 认知,很多人不了解礼仪的重要性,不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其次在于教育系统 对礼仪方面的素质教育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才;再者,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同学由于被家人宠溺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关于礼仪方面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不了解礼仪对个人的重要性。

七、解决措施及建议:

1.个人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礼仪 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做一个有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礼仪教育,加强学生的个人素 质。

3.各家庭应该加强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提高他们对礼仪礼貌的认识。4.最重要的是把一切措施付诸实践。

八、个人心得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什么经验,但是我觉得这一次实践活动使我懂 得了很多,也使我学到了很多。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 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有高水平的专业 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 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应当从我做起、从校园礼 仪做起,礼仪说的是细节,说的是小事,但这些又不是小事。礼仪的普及是一个 从核心往外扩散的过程,应有一部分人先做起来,然后带动大家。礼仪是文明传 承的依托。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从而努力提高个 人素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附一:

马基社会实践 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情况,现劳烦您帮忙做一个调 查问卷,谢谢您的配合! 说明:本调查为匿名调查,绝对不会泄露您的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尽量根据您的真实情况作答。 请在每个题目前边的括号里填上您的答案,谢谢! 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礼仪 ()1.您的性别? a.女 b.男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3.您觉得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仪规范吗? a.符合 b.大部分符合c.少部分符合d.不符合 ()4.您认为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礼仪吗? a.需要 b.不需要 c.看情况

()5.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您是否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a.是b.不是

()6.您觉得上课迟到时应怎样进教室? a.从前门喊报告得到老师同意后再进 b.从后门溜进去 c.从前门直接进去

()7.您认为在教室入座动作要 a.快捷 b.轻稳 c.越慢越好 ()8.您认为学生仪表仪容应该

a.朴素 整齐 干净 b.漂亮 美观 时髦c.端庄 美观 大方 ()9.您认为个人卫生属于礼仪吗?

a.属于 b.不属于()10.您觉得礼仪修养是必须的吗? a.是 b不是 c无所谓

()11.您认为礼仪学习有必要吗? a.有b.没有

()12.您认为什么样的站姿比较好?

a.左歪右斜 b.挺腹曲腿c.身体挺直,收腹挺胸 ()13.“丁字步”是男士的站姿还是女士的站姿? a.女士 b.男士 c.不清楚 ()14.就座时应讲究

a.左进左出b.左进右出c.右进左出d.右进右出 ()15.在正式场合或者有尊长在座时,坐姿应

a.坐满整个椅子 b.只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二 c.只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一 ()16.下列不合乎礼仪的有(可多选)

a.当众剪指甲 b.随便吐痰c.嚼口香糖发出声音d.当众挠头皮e.抖腿 f.当众打哈欠 ()17.以下着装不正确的是

a.西装口袋不放东西 b.皮鞋发亮,穿浅色娃子c.全身三种颜色以内 ()18.在图书馆您会大声喧哗吗? a.会 b.不会 c.偶尔会

()19.在食堂打饭时你插过队吗? a.插过 b.没有 c.几乎没有

()20.您觉得身边最经常发生的不文明现象有哪些?(可以多选) a.学生在公共场合言行不注意,经常讲话带有脏字 b.在阅览室和自习室,很多同学讲话或讨论声音过于大声、手机铃声总是响、无所顾 忌的大声讲话、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c.喜欢插队,没有秩序

d.无视他人隐私,偷窃他人财产

e.随地吐痰,出口脏话,随手乱扔,穿着随便 f.破坏公共设施

g.食堂吃饭、自习室自习占座 21.您对注重礼仪修养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二:

详细调查结果

1.a 35.8%b 64.2%2.a 20.37% b 47.53% c32.1%。3.a 29.73% b 64.86% c5.41% d0%4.a69.44% b0% c 30.56% 5.a88.88% b11.12% 6.a47.5% b50% c2.5%7.a 5% b95%8.a 70% b2.5% c27.5%9.a100%10.a97.5% b1.5% c1%11.a92.5% b7.5% 12.a0% b2.5% c97.5%13.a55.6% b13.7% c30.6%14.a16.9% b66.9% c14.5% d1.6%15.a0% b60% c40%17.a12.5% b60% c27.5%18.a0% b100%19.a40% b40% c20%20.abcde 100% 21.开展礼仪相关活动;开礼仪修养课 ;举行礼仪修养大赛,在这方面设立奖项等

推荐第2篇:马基社会实践总结

马基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第六组)

大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网络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既能为人们创造无限的财富,也能诱使人们掉进痛苦的深渊。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网络到底是虚拟的伊甸园,还是潘多拉的盒子?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种种网络现象折射出的又是怎样的深层心态?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合作伙伴近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上网及其心态的调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约占2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本应是一件好事,也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分析一下大约90%的大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有待于提高,这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对此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并努力从问卷所反映的现象中去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作一浅显的探讨。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总量为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总量为100份,实获有效样本73份,有效问卷率为73%。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大一占17.8%,大二占69.9%,大三占11%,大四

占1.3% 2.性别结构:男生占27.4%,女生占72.6% 3.电脑拥有情况:有电脑的占59%,无电脑的占41% 4.所学专业主要分布:思政,物理,中文,英语,新闻 5.网龄结构:一年以下占12.3%,一到三年占31.5%,三到五年占24.7%,五到八年占31.5%,八年以上0% 附表一《大学生上网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注:阴影内的数字为所选人数)

同学你好! 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上网的调查问卷,因实践需要,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的合作,谢谢!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是否拥有个人电脑 A.是 B.否

2.您的年级是:①一年级 ②二年级 ③三年级 ④四年级

3.您的专业是: 4. 您的网龄: A.1年以下 9 B.1——3年 23 C.3——5年 18 D.5——8年 23 E.8年以上

5. 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 (可多选)ABDEF

A.学习资料获取 B.资讯 C.邮件 D.QQ或MSN等即时通讯

E.游戏 F.影音 G.网上购物 H.其他______ 6. 和一年前相比你现在去新闻网站看新闻的时间是否减少? A.是 16 B.否 27 C.没有太大变化 30 7.你每次上网是都使用QQ?

A.是 43 B.否 4 C.不一定每次,但经常用 26 8.上QQ主要干什么? ACE A.聊天 B.到自己的群里看帖并回复 C.了解同学情况并回复

D .到集市购物或出售物品 E.当作自己博客,发表日志、贴图等

F .挂着升级 G.其他_______ 9.觉得上网对您学习的影响是怎样的?

A.往往有冲突 7 B.有时会影响学习30 C.有影响,但影响很小 14 D.相得益彰 22 10.经常上网会不会影响您的正常生活习惯?

A.会 30 B.不会 20 C.有点但不大 23 11.在一星期内,你上网的时间一般在( )范围内。

A5~~~~10 12 B、10~~~~15 13

C、15~~~~20 22 D、20小时以上 26 12 在一星期内,你上网的频率是( )?

A、每天一次 34 B、两三天一次 24 C、一周一次 2 D、不确定 13 13 在你大学期间,没有电脑的时候,你是否会去网吧通宵?( )

A、通常都会 3 B、偶尔会 17 C、不会 53 14 你上网的时候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时间要长?( ) A、总是 28 B、不全是 42 C、完全不是 3 15 即使支付太多的网费,你仍然会上网吗?( ) A、会 14 B、不会 24 C、视情况而定 35 16 如果某天因为特殊原因导致你不能上网,你会不会感到不安或者愤怒( )

A、经常会 23 B、不会 50 17 当你下线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恋恋不忘自己这次上网的经历呢?( )

A、会 15 B、不会 58 18在你的大学期间,有没有因为上网而导致你错失听讲座、面试等机会或者是导致你上课、会议等迟到?( ) A、经常有 1 B、偶尔有这种情况 38 C、从未有过34

再次感谢你的合作!祝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网民的一些特点:

1.随意性大。这从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学生网民对自己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持不确定态度。 2.网络知识贫乏。对于免费电子邮箱的使用度不够,在上网目的这一项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ABDEF,很少有人选收发邮件。

3.不成熟性。53.4%的学生曾因上网而耽误过正常的上课和学习。学生们更注重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学习的功能。调查发现,有94.5%的学生有上网即挂QQ的习惯。而在上QQ的目的一项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聊天、了解同学情况并回复、当作自己博客,发表日志、贴图等是其主要内容。同时有50.7%的同学认为上网对其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72.6%的同学认为上网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正常生活习惯。

从问卷中,我们还可发现学生上网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沉迷于网络的虚拟化。我们认为,学生上网对学习有影响,但是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自动调节过来的,上网目的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唯有在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调查中,虽然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在17和18两个选项中选择了“是”,可是这已经暴露出了问题的

冰山一角。所以,此次问卷调查后的小组讨论,我们便将矛头指向了大学生上网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1.过度上网导致生理和心理异常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同时,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不加区分,从而导致异常症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属于抑郁性神经病。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情绪,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医学治疗。所以要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回到现实中来。然而,大多数的学生网迷并没有意识到IAD的危害,仍有很多学生将上网看成是一种时髦的娱乐,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最后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调查中,我们就可发现有31.5%的学生因某种原因不能上网而感到不安或愤怒。 2.理想与现实、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经常泡网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敏感,抑郁和缺乏社会交往,他们平时往往因缺乏自信而采取逃离现实的回避行为。网聊给他

们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环境,然而网络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外界客观事实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只沉溺于其中而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人终究是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社会里。如果长期脱离现实,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互动感觉,一旦进入社会后就可能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怖症。因此,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会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格的正常成长,阻碍自己在逐渐成长中的独立与心理的成熟。调查中,有20.5%的学生在下线后会对自己这次的上网经历恋恋不舍,这正是沉迷于虚拟网络中的表现。我有一个表弟,他几乎没有一天不上网的,甚至每晚都要包夜上网,每月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钱。而他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他觉得他就像游戏中的主人公那样在激烈地战斗着,因为他有操控主人公命运的权利,所以每每觉得很刺激。可是他却变得愈来愈内向了,本来他就不大爱说话,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晚上出去上网,白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搞了,见人也只是机械地笑笑,连个称呼也没有。我舅舅舅妈为这事操碎了心,打算再不行就送他去戒网瘾。我看着表弟变成这样也很心酸,深深体会到过度上网的危害之大。

3.痴情网迷的理想

很多学生上网都会顺便挂上QQ,而挂QQ的首要目的便是与人聊天。想想看,通过一小小的电脑,你就能与成千上百的陌生人海

聊,指不定还能遇到心仪之人,这在很多人看来,的确是一不小的诱惑。可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却让很多纯洁的理想变成了泡沫。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媒体上报到网络交友骗钱骗色的报道。对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大学生们网络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们网络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网络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之二是高校网络环境的普遍匮乏,之三是学生自身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当然,在主观上,大学生自身 对网络素质的不屑一顾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少学生认为网络就是发发邮件,玩玩游戏,聊聊天什么的,根本没有将网络应用到学习、拓展知识面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个层面上来。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用户永远是未来网络用户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要实现中国的信息化,与世界同步发展,最终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网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如果缺乏这个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互联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必须担负起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上网的教育与引导方面作一些探索,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和借鉴一些前人之见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容少,更新不及时,关于专业知识及科研方面的信息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在增加专业信息资源方面,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还要“号召”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2.普及使用网络知识

普及使用网络的有关知识,历来是同学最强烈的呼声。他们说,影响自己上网的积极性与效率的主要障碍,是对网络相关知识缺乏详细的了解,而目前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因缺乏系统性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他们希望学校能将网络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通过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系列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来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与水平。另外,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 3.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如组织开展电脑网络大赛,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大赛的目的。比赛的内容侧重于大学生们的网络素质与网

络技能,着眼于参赛者实践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可分为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及投资、理财软件设计等等。如“网络创意大赛”要求就网络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想象与设计,或通过发明某种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整体或局部的改进,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信息传递的相关应用等方面。加深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健康理性上网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不仅与个体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因。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于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网络成瘾者长期沉溺于上网不能自拔,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经常与学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从他们喜欢的网络作为切入点,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他,在校园网上设臵“网上论坛”、“院系板块”、“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

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的平台,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校园网上有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开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从而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寓教于乐的网页上来。 我们相信,经由学校、家长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是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彼此也坚信,不久的将来,网络可以被更好地利用以致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组成员:龙海洋 张宁 胥晓君 许传通 武文文 白马央前 洛桑顿珠 何晏然 胡金鑫 分工情况: 实践报告总结:张宁 PPT制作:胥晓君

社会实践:龙海洋 张宁 胥晓君 许传通 武文文 白马央前 洛桑顿珠

推荐第3篇:马基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有人说进去大学不恋爱就是白活在这个世上了,到底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怎样的呢?所以就有了我们的这个以大学的恋爱观为主题来进行的调查。

因为大学中的人员比较复杂,每个年级对待爱情的心境都不相同,所以就对在校的三个年级的人都进行了调查。

相对来说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恋爱的人很少,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少数人表示反对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对于大二的来说呢,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爱欲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而大三呢,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多数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由上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

同时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受到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下: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大学恋爱的普遍,是什么使得恋爱之火如此旺盛的燃遍校园呢?我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我记得大一上学期时,我们的空余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那就使得很多同学感觉没事做,无聊,所以就想找个人来一起玩,从而就想到了恋爱。并且我认为同时与虚荣心也有一定的关系。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如一个寝室的大部分人多已经谈恋爱了,那剩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即使不怎么想找,也会随便找一个来满足自己。或看到他人的甜蜜想到自己的孤单,就会萌生恋爱的想法

到底大学生该怎样来对待恋爱呢?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这完全看个人的心里,所以就你恋爱时多想想自身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推荐第4篇: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基层群众对中国梦的了解认识

班 级 :土木c1210

学号: 1277

59、127760、12776

1、12776

2、12776

3、127785

姓 名:董云鹏、李承徽、李红星、李兆堂、刘天蛟、卓梦磊

目录

引言...........................................3

绪论..........................................3

 调查目的...........................3

 调查方法...........................4

 调查分析...........................5

 结论和小结.......................6

引言

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主席定义了“中国梦”,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满怀信心的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每个人也有自己小小的梦,他们的梦是什么?国富民强还是家庭幸福?不管是什么,都是这个梦想给人力量前行,也是这个梦想让我们不断奋斗的理由。每个人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梦想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东西,是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的路的指明灯。一个人没有梦想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就如淡水,不知因何而求,更不知求之为何。只有不断地奋斗,梦想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梦想才能飞得更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自身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做贡献,让青春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 我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绪论

A. 调查时间:2014年4月15日至4月25日。

B.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C.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学生及教师

一、调查目的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实现自强繁荣的伟大梦想,更应该体现的是每个国人心目中自己的梦想。由小及大,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集聚才能汇聚成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一个国家要实现国富民强的最终梦想也是靠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各自的“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认真的践行自己的梦想。本次社会调查,我们将带着这个主题去走访一些社区、街道,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探讨一下他们眼中的“中国梦”以及各自的梦想等等。此次调查,旨在了解民众对于“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了解程度和民众关于自身梦想的追求。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过程,可以对中国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及时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认真努力地去奋斗。

二、调查方法

1、进入教室,以交流或者问卷的形式调查。

2、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访问。

3、现场交流采访时,记录或拍照作为汇总时分析依据。

4、对不同类别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

三、调查分析

1、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梦的?

对于这道题A选项大多数人认为只能是一个梦想,因为不可能全面即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好。B选项是大多数人对其他方面可以落后,这个其他方面有异议,要是不重要的可以落后,要是和经济,民生一样重要,就不能落后。大多数老人和一些上班的人对国情比较关注,大多数学生对国家新闻不关注,大多数人关注的理由都是许多政策都可能和自己的前途,生活有关系。尤其现在是以习近平为中央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界领导班子,希望能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出台人口压力过大与老龄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是第五题选的最多的选项了,大多数人都问,为什么没有官员贪污腐败,今年号称最难就业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不是希望换工作 ,就是希望加薪。这段时间有关官员贪污腐败,和城管的恶劣报道常见报端。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年龄与“您所了解的‘中国梦’是指什么”的选择呈显著相关性。对年龄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年龄较大的居民群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准确,其中准确率最高的为40-50岁(59.55%)年龄段,其次为30-40岁(52.80%)年龄段。

2、“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

大多数人最初的梦想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少部分人最初的梦想是健康快乐。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梦想的态度是会付诸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想。少部分人的态度是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努力实现梦想。还有少部分人的态度是会和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是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3、对于梦想您自己是怎么做的?

A.只在心里想想而已12% B.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培养努力实现梦想29% C.会和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22% D.会切实付出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想37%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梦想持有乐观态度,积极努力,为自己的最初梦想奋斗。这不单单让人看到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

4、您认为实现个人梦想最重要的条件是?

A.16%的人认为教育程度是最重要的。 B.16%的人认为是机会运气。 C.58%的人都认为坚定信念是实现梦想作重要的个人条件和品质。 大部分人坚信只要坚定信念,梦想就会实现,有这样一句话:理想是舵, 信心是帆, 勤奋是桨, 成功是岸。有弯曲才有雄壮, 有起伏才有波澜。 把理想化作舵,把信心化作帆,把勤奋化作桨,把成功化作岸。 握紧你手中的舵,张开帆,滑动桨,总有一天能驶到岸边。虽然社会上各种黑幕不断爆出,但是社会文明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将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梦想。

5、提到中国梦首先会想到什么?

提到“中国梦”接近半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有11.75%的居民首先联想到的是自己的梦想,11.15%的居民想到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等,8.27%想到某一具体的事件、活动或事物,还有19.72%的居民没有任何想法。

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居民有97.07%的居民是想到“安居乐业,让大家都过的平平安安”,2.32%的居民是想到“有稳定的工作”,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美国梦、每年有一段的时间旅游。

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联想到自己的梦想的居民有98.47%的居民是想到自己的梦想,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出人头地,自己创业”等。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等。有34.95%的居民联想到中国的贪腐问题19.89%的居民是想到收复台湾、一个中国等爱国主义内容,10.75%的居民想到的是“房价低一些”,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教育普及情况、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 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某一具体的事件、活动或事物的居民有60.14%的居民是想到奥运、足球、中国最强音等比赛,10.87%的居民是想到国家、航天事业、长城、十八大、领导人、政府、军队等,9.42%的居民想到酒,5.07%的居民想到的是睡觉,4.35%的居民想到的是希望工程等慈善事业,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中国习俗、蓝天、股票上升、新闻、政治课、手机、书等信息。

6、您认为中国梦何时能够实现?

A.46%的人认为需要20~30年。 B.另有21%的人乐观的认为只需10~20年。 C.13%的人认为实现中国梦要40年以上的时间。 剩下实现中国梦,需要很长时间的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建设廉洁政治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根本。中国梦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 标,相信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这一梦想。

7、.请您写下您的梦想,我的梦—中国梦。

对于让调查者写下我的梦-中国梦,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写下,这说明很多人还是对于中国梦理解还不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够算得上是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呢? 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努力奋斗,让自己和家人幸福,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就是他们最终的梦想。有的人则认为不论做什么,只要做到最优秀最出色的,把本职工作做好也算是一种成功。但一个人却不能没有梦想,这一个梦想不一定伟大,但一定是让你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支柱,是一个让你能够笑对生活的信念。

结论和小结

对于这次社会调研,虽然也遇到了许多困惑,诸如被调查人的自我保护,语言交流问题,隐私等等,但总体也了解了社会各层次人员对中国梦的了解和见解。调查显示群众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还很欠缺,或许只有我们这样的正在受教育的学生才能被中国梦打搅。虽然他们不了解,但见解还是由的,通俗点就是国家更有实力,更有地位,社会各机构更完善,服务更人性化等等。

什么时候中国梦呢?如何筑梦呢?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再到这次号召我国工人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相承接,与当今中国发展大势相契合,指向鲜明,内涵丰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一面旗帜,成为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实干才能成就梦想。长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以执着的热血奋斗,用卓越的劳动创造,书写了劳动的光荣,铸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大劳模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我们才会向目标一步一步靠近,梦想大厦才会一砖一瓦地坚实筑牢。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我们深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国工人阶级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亿万人民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进行伟大的劳动创造,我们就一定能书写劳动新光荣,绽放梦想新光华。

中国梦的推行不仅仅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梦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同时更是中国梦的小小组成,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以小积大。

对于身边的筑梦进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家也日益强盛。但这些表面物质并不能掩盖社会的矛盾。例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的养老,留守儿童的监护等等。这是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滋生的种种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便是为“筑梦”进程去减少阻力。我认为筑梦不仅仅是国富,更重要的是民安。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则中国梦难以实现。

筑梦,便是用双手去劳动,所以勤劳才能圆梦。别人去说去吧。

做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人,走自己的路让

推荐第5篇:马基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总结

社会

践查论文

马实调

一.

小组组员 二.

调查结果总结 三.

本组观点 四.

调查表

一、小组成员 2014级信息安全班 组长:姚海鹏 组员:

黄姚华 何瀛洲

曾高聪 陈文浩 梁堃

二、调查结果总结

从调查结果来看,诚信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之中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基本上来说同学们是比较重视这一问题的。这是大的方向。但是也有许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比如同学们在小的问题上对诚信的要求就不太严格。对待一些细小的问题的要求就比较松懈。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从调查中还反映出来,社会上对诚信的要求是严格的。家庭生活中家长还是比较重视诚信问题的。但是重要的问题是,家长、学校的教育往往不够深刻。一些学校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对诚信教育只是走走过场,一笔带过。没有深度,没有触及灵魂,更谈不上生动活泼。所以诚信问题依然值得全社会的注意。仍然要注意对下一代的教育,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并不是能完完全全的站在诚信的这边,我们经常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诚信。经常不会在小细节上注重诚信问题。比如经常会有作弊现象发生,经常不守时,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一拖再拖。这些小细节实际上体现着重要的诚信问题。同时,社会的大环境也是如此,时不时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侵害消费者利益问题都说明全社会的诚信问题、诚信环境并不令人满意。有时甚至是十分恶劣的。所以诚信问题的确有待全社会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关乎我们的明天。

三、小组观点

对于我们全社会、全体人民来说,诚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通过这次的调查了解到了我们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态度。也可以对全社会对诚信的态度有一定的了解。对诚信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中的相对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会更加明显,更加深远。而且大学生诚信缺失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 的潜伏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尚未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危害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 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危害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所以学校的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讲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讲诚信讲文明树新风也是党中央的号召与要求。党和国家对于我们青年人大学生有着殷切的希望。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更加在诚信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中的相对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会更加明显,更加深远。而且大学生诚信缺失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 的潜伏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尚未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危害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 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危害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所以学校的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讲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诚信的问题是方方面面造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原因。重要的有几个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在经济生活方面。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应对,必须有针对性的应对。从思想上观念上牢固的树立重视诚信问题的思想。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政府要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 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 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纳入了个人信用体系中。某位大学生一旦有违约 行为,即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房贷、车贷、留学、创业,甚至就业中都会受到限制。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案之一。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实施教育的动态管理。根据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并完善一个有效的记录机制。记录内容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综合鉴定、学习成绩、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以便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将诚信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考评体系。学校应根据诚信档案对学生诚信状况按级别科学分类,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诚信测评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 评、老师评议和社会行为备注四种方式最终确定学生的诚信指标,并将其作为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优评先和入党的一个考核项目。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应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失信惩罚机制。针对违反信用以及欺骗、造假行为,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条例和管理规定,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 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 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高校 教师、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率先推行信用体系相对于在社会其他群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在全社会逐步开展 并推广这一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这样通过慢慢积累扩展,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使诚实守信的氛围越来越浓,最终形成一种诚信光 荣,背信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调查表

1您的性别是: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男生 女生 28 32

数据量

46.67% 53.33%

百分比

2您对诚信问题: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很重视 一般关心 觉得无所谓 逃避谈论这类问 题

50 9 0 1

数据量

百分比

83.33% 15% 0% 1.67% 3您认为我们大学生的总体诚信情况: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很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7 42 8 3

数据量

11.67% 70% 13.33% 5%

百分比

4您觉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长辈对您进行有关诚信的教育吗?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就小时侯,大了就没有 经常 基本没有

5您认为自己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必填, 单选)

数据量

18 38 4

百分比

30% 63.33% 6.67%

选项

回答 60 ( 100% ) 是,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 基本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是

数据量

28 31 1

百分比

46.67% 51.67% 1.67% 6某大学曾因一位教授剽窃论文而将其开除,您如何看待这事件?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做法合理,有助于纠正学术风气

惩罚过分,一篇论文作假并不代表其学术水平没有必要,不少人都学术作假

数据量

百分比

41 15 4

68.33% 25% 6.67% 7大学期间会有好多课要写论文,你写论文时会: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整个论文都自己写

数据量 百 分比

8.33% 53.33% 大部分自己写, 引用载抄 少量资料中的语段 32 选项

大量引用载抄资料中的语段 拼凑现有论文 直接抄一篇 找人代写

8您有过考试作弊吗? (必填, 单选)

数据量 百 分比

13 7 2 1

21.67% 11.67% 3.33% 1.67% 选项

回答 60 ( 100% ) 有过一次 好几次 从没有过

14 29 17

数据量

23.33% 48.33% 28.33%

百分比

9如果你考试时遇到一些选择题,你不会做就要成绩不及格,而你周围的同学会做,你会: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数据量 百 分比

28.33% 23.33% 48.33% 等到老师不注意或收卷时抄下他人的, 及格重要 17 随便瞎填,是否及格无所谓

14 心里很想看同学 , 但最终还是没有偷看同学的答案 29 10学校有没有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一直进行,效果很好。

就考试前宣传下,效果不大,形式主义 从没有过 其它

数据量

百分比

12 43 4 1

20% 71.67% 6.67% 1.67% 11你认为不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 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 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

数据量

33 9 18

百分比

55% 15% 30% 12毕业择业作简历时,你会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会把自己写的非常好,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会实事求是的写自己的真实情况

百分比

据 9 15% 19 31.67% 会稍微把自己的情况写的优秀点,但还是以自己的实际能力为主要

32 53.33% 内容

13将来毕业择业时,假设你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后还你有找到了一份比原来好的工作,你会 (必填, 单选)

选项

回答 60 ( 100% )

数据

百分比

会毁约,不和用人单位打招呼,直接不去原来的单位,而选择好

6 的工作

会付违约金,选择好的工作 不会毁约,按照协议履行

31 23

10% 51.67% 38.33%

推荐第6篇:【马基作业】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07城规

邝文杰

针对广州大学一年级学生感到的学习很迷茫、前途无目标等实际情况,举行了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问卷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份。

一、调查情况

(一)学习态度

被调查学生中自认为学习努力的占41.98%左右,努力程度一般的也有近39.31%,只有18.70%的学生直接表示自己是不努力的。对于学习没有计划性在整个调查问卷中表现突出,只有7.25%的学生会考虑学习计划,其他同学很少或根本没有想过学习计划。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也一般,对课堂纪律要求不高,有42.37%的学生对自己在班上的成绩表示“不太满意”。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角度看,37.4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考试“能”或“基本能”反映学习成果,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还是比较真实客观地自我认识。

(二)学生时间安排

学生的时间安排方面,77.48%的学生能够“一般”调查问卷中能体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能否正确评价的选项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学甚至“严格”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学习。对于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相当的少:除了有38.55%的人把课余时间用来看文学书籍外,其余38.55%多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聊天、上网打游戏和谈恋爱,还有22.90%的同学“无所事事”,大量宝贵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从这一选项可以看出,学习“边缘”学生课下的时间几乎完全没有用在完成学习任务上。

从这一部分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努力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能经得住高考的考验,但在需要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大学自我管理期间,有比较明显地不适应性。而几乎100%的学生,不能正确调配好学习与课余文化生活之间的时间,导致整个学习状态下降,以至于最后放弃了学业。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

整体来看,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着学习方法与策略,但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学习讨论还相当欠缺。比如,经常到图书馆参阅文献资料的只有16.03%,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问问题只有

4.19%,经常上课前对课程进行预习的只有8.79%,经常课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只有12.98%,经常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只有18.71%,在学习当中会吸收并接纳别人的学习方法的只有25.95%,经常和自己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的只有12.21%。相反的,课堂不记笔记的占14.12%,不去或偶尔到图书馆参阅文献资料的占48.86%,不提问或偶尔在课堂上向老师问问题的占74.81%,不预习或偶尔上课前对课程进行预习的占67.18%,不复习或偶尔课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占55.35%,不或偶尔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占45.04%,学习当中不会吸收并接纳别人的学习方法的占19.85%,和自己的同学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学习心得的占61.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与其本人对学习没有积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十分相关。他们一般会在上课的时候远离同学和老师,课下也不进行交流和提问,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而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尤其是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经常表示考试后没有想到自己会出现不及格,觉得自己考试状态和发挥得比较好,认为老师可能判错或是分数统计错误。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目前自己表现的状态,十分困惑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多门不及格。而经过心理辅导后,他们依然很难改变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最终绝大部分同学会退学而离开学校。

(五)学习环境的态度

这部分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大环境和学生对身边的小环境的态度。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学习环境、上课的教室环境以及上课的老师不满意的或者反映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2.82%,23.28%,27.10%。而对于身边的学习环境——宿舍的学习环境,宿舍学习气氛、班集体的学习气氛等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3.97%,40.84%,41.60%。他们和班内的同学的关系较融洽,学习上互相帮助,有为数不多的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并乐于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也不会为了学习上的事和同学闹矛盾。

“学习环境”从客观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状态,但在这部分问题中,学生没有突出表现出对环境的不满,也不认为学校、学生宿舍、班级体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这点看出,客观条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生差别很大。与中学相比, 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后, 大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大学学习“边缘”学生不知如何安排学习, 不会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听课、课后练习、复习等三个学习环节上欠主动。他们惰性大, 依赖性强,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总结; 作业不规范, 不爱动脑筋, 做作业喜欢对答案, 甚至抄袭; 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 不重视理解, 不善于归纳总结, 不能举一反三。

(二) 缺失人生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在考上大学后出现了“理想间隙期”, 致使学习动机较弱。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进入大学后, 他们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 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 潇洒地静待大学毕业。

2.专业思想不牢固

一些大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由家长代填的, 或者所报专业未被录取, 而被调配到另一专业, 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入大学后, 未能及时作出调整, 致使专业思想不牢固, 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对所学专业课提不起兴趣, 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3.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他人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 容易受外界影响,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他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同学的做法,“他们玩我也玩”; 一些大学生, 长期迷恋电脑游戏, 到了“茶不思, 饭不想”欲罢不能的程度。此外,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 爱好很少, 一门心思考大学, 没有特长和爱好。进入大学后, 为了弥补中学时代失去的乐趣, 他们就迫切地想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 把学习当成休闲, 开始了以玩为主的生活, 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未能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造成偏科倾向

一些大学生凭个人的喜好学习, 喜欢的学科就学得认真, 不喜欢的就不愿学习。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 提不起精神, 造成偏科倾向。

(四) 一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部分大学生自主意识与传统教育模式滞后性产生了矛盾。一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 忽视学问探讨和情感交流。这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让学生自己去

感受、体验, 忽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一些大学课程的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需求, 导致了大学生学习上“需”与“求”之间的矛盾。此外, 部分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 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一旦大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六) 其它因素

一些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严重影响了学业, 少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影响了学业, 从而引发了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三、对各种问题解决的教育策略

(一)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与成年初期, 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与发展的震荡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直接影响其大学学业的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做好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健全人格。学校应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大学学习“边缘”学生要进行重点追踪, 深入了解和关注其心理状况、思想状况, 为其建立专门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掌握其心理动态, 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

(二) 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其心理素质

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 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并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形成和启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1.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值得信赖的, 可亲的, 从而使学生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热情, 用自己的感情诱发感染学生, 引起师生间的共鸣,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让他们抬起头来, 走出阴影。加强素质教育, 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发展其特长, 激发学习兴趣, 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为学习“边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诱导他们尝试成功; 为其创造充分展示特长的机会和条件, 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并予以特别关注和帮助。

3.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失败, 要经得起挫折的磨炼, 学会自我调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要使他们认识到, 失败不可怕, 一个人只要不断追求, 总会有成功的机会。

(三) 帮助大生端正学习态度, 优化学习动机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 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从而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新起点。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是要帮助其进行专业认同, 转变对专业的感情, 学好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要培养学习兴趣, 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相结合。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公共课的态度, 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身的意义, 努力把学习的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 把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选修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浅层了解的层面。

(四)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改善其学习状况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开设“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改善学习状况。大学学习专业性强, 学习具有多样性,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计划能力、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性, 需进行探索性学习。大学学习不仅仅是课堂里和教科书的内容, 还包括其他方面, 如获取信息、做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 参与各种集体社团活动, 参加讲座、进行社会调查等。因此,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 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拓宽知识面, 还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五)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教学

1.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所有困难是暂时的, 是可以克服的。教师应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优势, 使其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与发展。

2.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种差异资源, 老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教师要加强学习“边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地为其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 帮助他们走入正常学习的行列。

(六)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 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 注重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课外学习检查上。

(七) 组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集体、宿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的作用, 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消除学习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推荐第7篇:马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学时安排:8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重 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 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4课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重 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 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3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4、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4课时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

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阅读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 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主义低潮?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围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阅读文献:

1、《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推荐第8篇:马基择偶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择偶至之于我们是多麽的重要。择偶。就是选择配偶,是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北京与个人条件选择异性生活伴侣的过程。但是存在许多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等问题。直接影响当事人双方乃至亲人的日后幸福生活指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又始于婚姻,而婚姻始于择偶。本章节就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为大背景,以择偶观念为主线,来叙述中国青年在这三十年当中所经历的转变。展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和走向,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变迁的轨迹。

一、1978~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对门当户对仍然重视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并对情感、综合素质的通盘考虑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出现,引起了对知识分子的热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知识分子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因此,在20 世纪80 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

上世纪80年代许枫说,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阅读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共同爱好,而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几乎是以知识为最高的标准。

由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择偶观也与知识紧紧相联,近乎理想化的完美。和姐妹们私下里谈心,大家都觉得,一定要找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对象,地位、财产、外貌这些现实的东西,她们都考虑得很少。许老师说,她的先生也是一名教师,当时她看中的就是他博学多才,和她一样都喜欢文学和画画。

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下图,刊于1981年初的《市场报》),政治和经济“问题”一一交代,很土但很真。短期内引来270多名应征者,吉林某校任教的28岁姑娘最后与丁乃钧结为夫妻。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曾被错划为右派,以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想想在那个时代之下,征婚者能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一一交代,可说勇气可佳,同时也反应出当时人们开始对物质、金钱及身份的看重。像党员、海员、运动员、驾驶员,更能得到征婚者的青睐,因为那些有身份象征的人,票子、房子、车子就足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运作中的利益获取和财富拥有已经不再依赖于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外在条件,而更多地与学历职业能力胆识等个人素质条件相联系。

二十五周年称银婚,婚姻恒久第一大庆。

五十周年称金婚,婚姻恒久第二大庆。

1956 年开始到改革开放近30 年的 2006 年, 时间跨越了 50 年,

《金婚》中,男主角佟志在向文丽求婚时,为了博取文丽父 母的 同意,还刻意强调其三代都是产业工人都是工人阶级这一政 治 成分。八十年代以后,我们从剧中已经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在 择 偶标准上刻下的烙印。佟志的大女儿燕妮的第一次婚姻就摈 弃了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中的“硬件”,完全以感情为中心 尽 管最后燕妮的第一次婚姻由于不够理智而以失败告终,但在 燕 妮的第二次择偶时,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的择偶 倾 向, 那就是在情感为基础的前提下, 更注重配偶的个人条件,特别是内在条件,并且兼顾经济因素。燕妮在选择第二任丈夫 程 洪阳时,不在乎彼此的年龄差距,也不在乎对方的长相,而 仅仅 是出于对方成熟稳重,彼此都情投意合

1992 年,我国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市场机制运作中的利益获取和财富拥有已经不再依赖于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外在条件,而更多地与学历、职业、

能力、胆识等个人素质条件相联系。这些因素对择偶标准的确定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结合综合素质全盘考虑,同时注重经济利益。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80、90后的我们这一代在这个金钱社会,婚姻观也必然会受到世俗的影响。在房奴、车奴、剩男剩女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择偶标准不断变化。《裸婚时代》横空出世,这是一部能让人们反思现代青年人择偶倾向的电视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与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择偶的重要标准。在剧中男、女主角为我们演绎了一场温馨感人,却又心酸的现实裸婚故事。

在大多数女孩心目中“混得好不如嫁得好”他们不相信爱情更注重物质追求,认为爱情只是生活的小调剂,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甚至有人公开申称“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并不远骑着自行车笑”,

•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虽然社会的发展导致择偶标准的日益多元化,择偶过程也越来越重视情感和心理需求,但是经济因素始终是择偶标准中的主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一些物质化条件:如教育、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占据着择偶标准的重要地位。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开始向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倾斜,“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社会上出现的女大学生“傍大款”,“二奶”现象,以及“老夫少妻”现象都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推荐第9篇:马基读书笔记

序号:6学号:2010212369

读书笔记

1.联系和发展是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特征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必然—>偶然)

(二) 事物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

1.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开的运动。

2.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2)旧事物(3)新事物不可战胜

2.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与斗争的焦点。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世界;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从而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所以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3.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方法论及意义各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内容: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什么是矛盾。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作用

A.同一性作用

B.斗争性作用

C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内容:

1.质和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不是。

2.事物的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

3.量变和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由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是实质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际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推荐第10篇:马基论文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结合中日关系浅谈对《矛盾论》的理解

矛盾是普遍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又是特殊的,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日两国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的斗争和对立,是双方国家利益的矛盾在两国关系上的反应。然而,中日关系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中美关系,也不同于其它的国际关系,它受着不同的因素影响。其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二战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存在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的争夺,因此矛盾是激化而尖锐的;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与日本的矛盾有所缓和,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最后,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中日争端。在二战时期,我们不得不用战争的形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在当今的局势下,我国和日本还是要尽量争取以外交途径解决经贸冲突和领土之争。

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写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进一步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根据他提出的这一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中日经济发展的反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领土之争(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是内因,而美国因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等是外因。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我认识到,对内外因的理解不能绝对化、模式化、机械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联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并非只有内因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还要着眼于内外因的互动。在重视内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具体到中日关系而言,经济因素、历史因素、领土因素等固然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因注意到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鼓吹“中国威胁论”,干涉西藏问题等等行为都对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了。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使得中日关系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唐宋时期,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矛盾并不突出;在明朝,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主要矛盾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清后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不断从我国攫取经济和政治军事利益,侵略我国国土,矛盾主要在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方既竞争又合作,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和领土方面,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

《矛盾论》中说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少年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有失偏颇,掺杂了过多的感情色彩,这可能会使得我们对中日关系的研究浮于表面,甚至可能引发不当的爱国主义行为。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尽量避免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看到矛盾的本质。

时间安排: 查阅、整理文献资料4学时

阅读、研究矛盾论8学时

撰写论文4学时

第11篇:马基讲稿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第一章的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想必在座有很多同学高中是学文科的吧,那一定学过唯物辩证法,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原因是: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幅漫画。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这个漫画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两者相互依存,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梧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思考:在我国灿烂的文化中有哪些成语或是俗语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请同学回答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 祸福相倚

《三国演义》开篇即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既体现矛盾之同一性也。无分便无合,无合亦不存在分,两者不可分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有相聚;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能盼望下次再聚首,可见矛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亦相互转化。

练习

3 矛盾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的属性、趋势,(对立)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议一议: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古往今来的阶级矛盾、革命战争年代大量矛盾,始终贯穿于史。

2、当今中美两国关系,始终在斗争中共同发展。

思考:哲学上的“斗争” =暴力冲突=阶级斗争=同学分歧?它与这些斗争有何关系?

总结:不是,这些是哲学所讲斗争的具体表现。

哲学上讲的“斗争” 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包括一切对立和差异,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 l )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它是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它是无条件的 (2)联系:

A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制约

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思考:以“安静”为题,画一副画,说说你的构想。

甲画家: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影在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象一面镜子。

乙:画了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旁边一颗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鸟,它在睡觉 提问:哪一种设计更能体现“安静”,说明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

第12篇:二马基演讲稿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的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外,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我们了解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定义之后,我们再来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统一就是指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相对立、矛盾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相统一的一面。.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c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b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第一,当上层建筑维护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矛盾是局部的、非对抗性的;

第二,当上层建筑维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矛盾是全局性的、对抗性的,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尖锐冲突)

第13篇:马基总结[1]

《矛盾论》学习总结

初识矛盾,还是在小学时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而那时的我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仅限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浅显层面。现在,当我读过《矛盾论》后我才发现,原来矛盾的内容是丰富而教育意义的,我对矛盾的认识便由此而更加深入。

何为矛盾?矛盾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又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则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它的具体体现,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具体如下: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比用药,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有同样病症的两个病人,却不一定能用相同的处方来治好。为什么?不同的病人,其自身经历和身体状况各有独特之处,病理不同则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事情的核心,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抓好细节问题,做到全面发展。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国家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善于总结方法,抓住知识的主干脉络,再在枝节上下功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效率可能会很低下。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它们的转变,不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被它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所困扰。2008年奥运会前夕,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一时间不知所措。这时党中央

积极出台各种措施,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支援灾区群众。由此,全国的焦点转移到支援灾区上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而言,大学只是我们人生的又一起点,未来还有很长。我们要在大学阶段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一旦偏离了这个主题,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学校的发展、家乡的建设及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为学校、家乡、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努力奋斗。

第14篇:马基实践论文

学习《为人民服务》总结报告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文化技能,更要在大学的课堂上升华自身的精神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在哲学高度上教育我们的课程,成为我们每位大学生必修的科目。也许是由于我自己比较喜欢这类东西的原因吧,在这种讨论哲学的课堂上,总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在这个小小的教室中,我们探讨着宇宙,探讨着自然,探讨着历史,探讨着社会…也许,这正是人类能够作为超越其他物种的存在的原因吧。在这里,好像更能感受到大学课堂的那种纯正的学术氛围,而这次的实践活动,则是一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从书本的理论学习,联系到实际实践的行动,在行动中体会书本精神的奥秘,令理论与实践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的融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完美境界。

我选择的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这篇文章是作为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而让我们学习的,那个时候,我们当然并不会领略到很多,但对于其中所纪念的张思德同志的大公无私,以及毛泽东的语重心长还是保留有很深的印象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为追悼张思德同志写的。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参加红上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毛泽东对他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时作的即兴讲演,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后有感而发的。可以说,这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深深打动了党的领袖毛主席的见证。会后,毛泽东的秘书将这次口头讲演整理成文,呈给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随即在文章的上方一挥而就,从此“为人民服务”这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成了这篇著名讲演的标题。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毛泽东的这篇《为人民服务》语言朴实,篇幅不足1000字,但是今天读起来仍然倍感亲切,语重心长,意义重大。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首先明确这个在为什么人的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共产党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今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点,绝对不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不禁要赞叹几句,好个重于泰山!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这个几千年的名句在这里,绽放了它应有的光芒,并且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在小学的时候,也就是这一句令我的印象最深,即使现在也能回想起当时的感觉来,而这段所体现的含义也是深刻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里牵扯到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以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就像张思德,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是说要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检验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靠什么来检验,从认识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办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经过检验,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的最艰难的阶段,也正是革命的最艰难的阶段,共产党人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在拯救处于苦难的广大的同胞们,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所能表达的,如果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就会体会到,那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念。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可以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说。这也是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号召。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成为了共产党的基本信念之一,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上学期刚刚进入党支部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大学以来的学习党课的经历,使得我对于这些党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学习目标的原因。

作为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基本宗旨的认识也常常会在实践中渐渐的加深了解。正好这段时间我们党支部进行了一次去基层乡村的慰问活动,也领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5月12日,我们工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支部成员来到北京市郊的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与当地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主题为“践行北京精神,用心感恩母爱”的母亲节庆祝活动,以文艺演出的方式给东桑园村送去母亲节的祝福,得到了东桑园村党支书的赞许,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在村里老年人活动室不大的舞台上,我们向村中的村民展示了我们带去的一个个节目。那一曲诗朗诵《母亲的爱》道出了母爱的无私、也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一首《常回家看看》勾起了很对人对家的回忆、对父母的牵挂;我参与表演的小品《感恩》以及手语歌《感恩的心》则在引导大家感怀母爱、懂得感恩。这些节目都由我们的支部党员、积极分子精心准备,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的,给当地的村民带去了愉悦的活动氛围,村民们兴致高涨,场内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面对村民们朴实的面庞,灿烂的笑容,我们车上颠簸的疲惫,表演时的紧张,都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人民服务,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会要求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付出的同时,我们的确会收获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

结合我们的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在革命时期的革命宗旨,更是在新近新时期新情况下为人民取得最大利益的正确道路,同时,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更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特设的精神创新。在当代的中国,在有着九千万党员的大情况下,在我党积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拼搏进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会发挥它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为人民服务》

学习报告

机械10-1 孙博 101014116

第15篇:马基(材料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1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

材料2 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35页)

材料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年3月9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

1、

2、3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29日))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

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示,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请回答:

(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析。 (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

材料1 辩证法就是对非统一性的一贯认识„„矛盾是统一性掩盖下的非统一性„„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再一致了„„相反,它怀疑一切统一性。(摘自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材料2 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摘自列宁《黑格尔一书摘要》)

材料3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含义。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材料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材料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

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

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材料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1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

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请回答: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材料: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对马克思的以上观点加以论述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

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结合材料

1、材料

2、材料3,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材料1 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2 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3 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的共同点。

(2)比较材料

3、4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

材料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试论述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指出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材料1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2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3 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请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据媒体报道,2001年1月1日,美军终于将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打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从高层指挥机构到低端的战术单位乃至单个武器平台和单兵,都采用了数字化的通信装备。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传统的战争中,人们把敢于举炸药包、用身体堵枪眼的军人尊为英雄。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战争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期,原有的作战手段、作战形式、交战模式等在信息、知识浪潮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呼唤“知识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官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是“军事知识分子”,是“有文化的勇士”。

世界军事领域的这些变化对我军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把世界作为“参照系”,用宽阔的“世界眼光”来审视我们在军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强军的战略方针,抓紧培养知识型人才,培养出更多像“上天能驾机,下海能驱舰”的硕士舰长柏耀平那样的“知识英雄”。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知识英雄”在当代的出现,有何必然性? (2)从历史创造作用的角度,如何看待案例中“知识英雄”与普通战士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材料1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2 “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各种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为什么马克思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2)根据材料2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A7)

以下材料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或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3)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材料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2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材料1 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唯一财产——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但又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因为要是一次卖尽,卖绝了,那就等于出卖了自己,让自己从自由人变为奴隶,从一个商品所有者变为一个商品”。(摘自《资本论》)

材料2 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与运行,可以使各个用人单位具有充分的用人权,因而可以出于经济效益的要求比较充分地选择生产要素,从而为总体经济的良性化奠定基础。在存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全社会的人力资源易于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情况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在劳动力市场全面运行的条件下,个人出于向上流动的意愿,在人力资源的生产、开放、配置、使用上均呈主动状态,这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在就业公平竞争、失业有社会保障的条件下,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摘自《劳动社会学》)

材料3 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

1997年,中国提出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主就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经济调空的一项重要内容发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2004年,教育部启动“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制度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在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2004年6月1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署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简称“新三化”)工作,要求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城乡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摘自中国共青团网(2009年10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根据材料2,说明劳动力市场体制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

(3)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共性和特性是什么?

材料1 “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2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 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足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3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 (2)材料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 (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什么?

英国的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怀报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既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胡说八道!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请回答: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用正确理论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材料1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材料2 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材料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最大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材料2:邓小平还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运用相关原理对上述两段材料分别加以论述。

材料1:„„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特别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摘自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是只依靠英国一个国家,它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摘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摘自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更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摘自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材料3 斯大林谈到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哪里开始,会在哪个国家内被突破时说:“从前,通常都这样回答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在无产阶级占多数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较多的地方。”列宁主义的革命论反驳说:“不,不一定在工业比较发达等等地方。资本战线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在其最薄弱的地方破裂的结果;而且开始革命的国家,突破资本战线的国家,也许是资本主义比较不发达的国家,而其他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却仍然留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摘自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阐述的原理是什么? 二者是否相互矛盾?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2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3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第16篇:马基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2009212606

邱爱兰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第一小组成员

打开电脑,沉下心来回想自己这个学期的马基课程的学习,准备写马基学习个人总结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飞快得即将要和马基课程说再见。正如马基哲学教会我们的,通过马基课堂学习的实践,收获了更深更系统的知识,有人更高层次更新的认识。我想学习和总结应该属于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的范畴吧。因此为了给马基课程学习划上完满的句号,我需要写下自己的成长写下自己的收获写下这份个人总结。

首先是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不敢说我有多认真,更不敢说我每堂课都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但最起码马基的每一堂课我都没有缺席,因为我知道这是对老师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最起码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我都认真的思考过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最起码我知道自己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所以对自己的评价:问心无愧,学有所获!

于是,我问自己收获是什么呢?感悟又是什么呢?答案早已内化成自己的成长了。如果要用文字表现出来,我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收获与感悟吧!

(一) 老师教会我的:

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坚守在马基教学的一线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同时请求大家的谅解,因为身体不太好不能长时间站着上课,所以坐着上课。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席慕容

的一句话“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从他身上我学会了选择与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在这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这一宗旨。开学初对于学生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进行了很好的引导。课程教学中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趣味性进行了很具特色的小组教学展示。期末更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投入考试复习回归课本,帮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或许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三尺讲台的道路,那个时候我想我会向这个老师学习,以学生为本!

(二) 同学教会我的

记得班干部竞选的时候,自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勇敢地去报名。最后胆怯让我退步了。当我看到那一群积极勇敢、真诚地想为老师同学班级服务时候,当我看到仅仅一个马基课上会让那么多优秀的学生珍视每一次让自己成长、让自己锻炼的机会,自己开始感到些许的羞愧,更让自己开始反思。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班长,一个来自体院的女生。竟如此勇敢且有信念的说,她想为老师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也想通过这样的机会试图改变同学们对体育学院学生的看法。她,让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有做一件事的特殊意义。

副班长,我不知道他是来自哪个院系。但记得他每次课堂上深刻精炼条条是道的精彩回答。记得他和班长每次在积极地协助

老师各组组长工作。学会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我想这是这个我不认识的同学让我明白和学习到的东西。 还记得一个叫马晓燕的文院的女生,她在班长、组长竞选中失败了,可是依然还可以看到她很努力很努力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虽然我觉得这个女生回答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

自己是外院日语系的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同学都是学习语言的。总感觉不通院系间的学生所体现出的风格魅力尽不相同。感谢马基这个课堂让我拥有这样感悟和学习的机会。

(三) 课堂教会我的

或许由于自己专业授课方式是小班教学的缘故,在这样一种关于“哲学”课题的大课堂上,让我有了更多感受和收获。

首先大课堂和小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听与不听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选择听你也可以选择不听,你甚至可以选择逃课或是不逃,这些你都是完全自由决定,自己权衡。所以这就是考验你对待学习对待知识对待生活的最好的方式。

马基课堂上让我收获最大的我想应该就是——小组课堂展示。我想这应该也是老师精心安排的课堂内容吧。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课堂展示都别样的风格与内涵。

关于大学爱情:那个感人的视频,关于那个女生和那个善良憨厚的男生之间的爱情,让我感动让我思考。在爱情面前我们需要面对

很多,有感动有甜蜜同时也必须面对痛苦与抉择。

关于梦想:我是一个一直相信梦想的人,更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了。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小组的课题。关于那个美国残疾的优秀的演讲家的演说还有俞敏洪的讲话,让我觉得梦想真的可以成就很多人。让我更坚信拥有梦想很幸福,它会是自己奋斗的源泉。

关于信仰: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有梦想没有信仰。我不喜欢这句话,这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一种否定。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信仰不一定体现在对宗教的信仰,很多时候你说不上这种感觉,但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东西一直引导着你,影响着你。比如说善良、博爱〃〃〃 我想中国人的信仰属于后者。这个课题的小组讲的不是非常好,但我觉得抛出这个课题,就是一种高度!

关于大学旅游:当这个小组讲课人问我们是支持大学旅游开发还是反对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说支持。我喜欢逛大学,因为从自己的经历体验来看,当我走进清华园 当我踏入清华图书馆感受着那份学习氛围时;当我走进北大 我仰望着博雅塔 当我走进未名湖时;当我驻足在北师大时;当我走进曾经梦想的复旦大学时〃〃〃〃这些所谓的大学之旅,每一次的踏访对自己都是一种升华。感谢这个小组让我有机会沉淀自己的经历与回忆。

关于动漫:因为自己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所以对这一小组的课堂内容特别能理解,而且我觉得那个叫翟志刚同学讲课讲的特别好。老师说不太理解动漫与马基哲学的联系 这一点我也一直感到疑惑,其实挺好奇当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

关于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小组和另外一个小组共同选择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课题离我们很近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珍视的课题。我一直在告诫着自己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后悔,这个课题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感到惭愧,因为在这个课题展示过程中自己没有帮上组长的忙。

这七个课题真的是我最大的收获!

关于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真的还有挺多的,记得最后一段时间抽同学上去回答问题,自己上去的时候信心满满的,感觉自己考虑的很好,但是通过老师的点评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些小问题,考虑问题就是应该全面分析到位,这点说明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关于课本上的知识,说实话我看的很少因此自然学习到得东西也少之又少,我希望自己在剩下的时间及复习考试的时间一定要好好看书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

总结的最后是对老师的课程评价和建议:

喜欢老师这种多样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学习效果很佳。建议:希望老师对抽同学回答问题采用扣分的形式可以适当的改一下,因为我个人觉得不管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的如何,最起码他思考了问题,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这就是一种肯定一种优秀的表现。希望老师给予鼓励!因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对吧!?我的最后一条建议就是:我觉得老师给予我们锻炼的和展示的机会,但很可惜比较少机会听老师跟我们讲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毕竟学生的学

识和知识是浅薄的。

2011年6月3日

第17篇:马基课感想

永恒的宇宙,前进的真理

——《宇宙与人》观后感

胡蝶飞10300130041

1600多年前,我国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兰亭附近饮酒赋诗,趁着酒兴,他写下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名句。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浩瀚宇宙,人何其微!

宇宙(Cosmos),希腊语里原意为“与混沌相对的秩序”,后来它发展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古时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一说,近代科学认为是大爆炸产生宇宙。中世界欧洲教会宣传的地心说,亦被哥白尼等科学家推翻。尽管阻力重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远不会歇止,我们的认识在曲折中向前进。我们意识到地球、太阳、银河系都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宇宙没有尽头,时间在此如静止般漫长,漫长得让人类这个目前为止宇宙中唯一知道的高级智能生物感到自身的无比渺小与寂寞。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一切物质都在运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静止则是相对而言的。这一说法在宇宙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地球、太阳还是银河系都处于永恒运动中。地球每天进行着自转与绕日公转,为人类创造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每分每秒在太阳内部发生着核裂变与核聚变,并且太阳的寿命也在一天天走向尽头,终将爆炸吞噬地球。除此之外,恒星、白矮星、超新星等一切天体,都在完成着自己的使命,或膨胀、或爆炸、或在宇宙中游荡、或被黑洞吞没、或与其他天体相撞消殒。总之,凡是物质,都在运动。

物质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始终敬畏着宇宙,对其怀抱一份好奇。400多年前,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延长了人类的视线,影响了后世人的宇宙观。一批又一批勇敢的科学家为我们的探索宇宙之路披荆斩棘,清除障碍。他们观察天体运动,否定神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倘若没有他们,现在的人类依然活在宗教的黑暗中,对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恐惧万分。幸而,因为有这样一群先驱者,我们如今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之中,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捷、舒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牛顿的三大定律、开普勒的三大定律、霍金的黑洞理论等等,都是科学家们经过一次次的观察实验而提出的。根据他们的理论,人们制造出哈勃望远镜、航天器、卫星等先进科学仪器前往宇宙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来检验或完善前辈们的理论。虽然宇宙无垠,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叩开真理之门,来到光明的真相大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理不因困难而止步,人类因其探索精神而永恒。

2010-10-21

第18篇:马坡社会实践

对于红叶石楠培植和新农村建设的感想

在马坡镇大学生村官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红叶石楠,也因此我又了解了一种新的植物。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村官给我们讲诉他他们对红叶石楠培植成活率高的事情:他们开始是小面积的培育并取得一定的成功;进而扩大种植面积,但这一次他们有所损失;经过寻找多种途径,他们最终采用布基质技术繁育红红叶石楠获得成功。对于新农村建设方面,马坡镇在大学生村官的游说下建设成的是既不像影视剧中的那样村容非常整洁,但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破旧不堪,他们让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农村生活环境。看着建设的成果,想起了大学生村官们说虽然游说村民花钱建设基础设施很困难,但他们还是从村民能接受的语言,以及建设完成后能享受到的服务等方面着手,最终建设成为我们今天为之惊叹的模样。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即使要经历挫折但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想要的效果。当然你所采用的方法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切实可行的,不要一味的付出而不讲求效率。而在我们想要别人付出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们的伙伴,他们能享受什么样的成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毕竟付出就要有回报是我们所期盼的(虽然有时候付出了也换不回什么)。

第19篇:马原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黑体4号)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2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话:18790852734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指导老师:王伟玲

实践时间: 2013年10月14日—11月8日

1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黑体小三,居中)

(机制11-1班 李玉凤 刘志国 张国烨 等)(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本论文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正、负面影响。在揭漏网害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问题,提出了预防性措施应的对策,特别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危害,应尽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寻找新的求知空间、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和掌握高新技术服务的有益工具。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宋体五号)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影响 (黑体五号)

调查目的(黑体4号)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影响方面及对策。(宋体小4)

调查对象(黑体4号)

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黑体4号)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4号,其他标题均用黑体小4号,除标题外,均用宋体小4,行间距22磅;一级标题与上段加一空行)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人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15%,大四占5%。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黑体4号) 调查显示,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开凿信息渠道,广纳百川营养(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情况得:对于问卷调查中的第5题有8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广 2 开学生的信息渠道,获得营养。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

(二)开拓知识视野,有所创造(黑体小4号)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问卷中的第

7、14题有88.5﹪的学生认为网络确实开拓人们的视野。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创造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好奇。

(三)友情互动,共同提高(黑体小4号)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在问卷中的第

5、9题有75%的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网络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黑体4号)

世间的事物都有双面性,“祸福相随,利弊相生”就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网络就像1条巨龙,它既带来雨水的润泽津润,又带来了暴风的肆虐,既撒下了文明又囊括来了文化垃圾。

(一) 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黑体小4号)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

(二)影响学业(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显示:针对问卷中的第

2、

4、7题有9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影响了学业,其原因总结为,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心理健康(黑体小4号)

不难发现在问卷中的

13、15题中有4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导致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神经生物钟混乱,精力和体力的透支,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三、分析与对策(黑体4号)

调查组认为,针对网络存在的问题,应具体分析原因,并采取以下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对沉溺网络游戏者的原因探析(黑体小4号)

这一陷阱里跳,像朝圣者一般,那样 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在网游上成为了迷途的羔羊,为什么不断地还有人往地一如既往,奋勇直前,为什么惩罚和约束会失效,如此种种皆有其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魅力 (1)内在控制力差

(2)没有对大学生活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2.学生自己的原因 3.学校的原因

(1)学校的管理和引导疏忽 (2)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3)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在对网络游戏进行客观审视,全面的评判,辩证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它并不是主流观点所鼓吹的那样夸张,那样可怕,就算它是毒品,我们也可以很好驾驭,将其变为一种良药,鸦片本身是被作为一种药引进来,然而由于人们过度地使用,便成为了一个毁灭人的毒物。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从大学生自身这个主体入手,找出症结所在

(1)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万事都有一个度,大学生玩网游亦然。

(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防治玩网游成瘾,制定个人目标和规范日常生活。 (3) 加强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提高思想防范能。 2.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 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4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阴阳之分一样,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负面影响很大。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黑体小5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8.(宋体5号) [2]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95.[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

[4]陈少辉.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78.[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7.[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5 附:(宋体5号)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宋体5号)

1.你的性别 A 男 B女

2.请问你经常上网吗? A 经常 B 不经常 3.你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4.你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

A半小时以内 B半小时至一小时 C一小时至两小时 D两小时以上 5.你上网花时间较多的几项?(多选)

A网游戏 B使用聊天工具,比如QQ、MSN等 C看电影、小说、D网上购物拍卖览各类新闻信息 F查阅资料 G下载各种资源 H专业课用 I其他

6.每次上网在QQ、MSN等聊天软件上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7.每次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8.每次上网用来学习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9.通过网络和别人交流吗? A经常 B偶尔 C不经常 D很少 10.平时上网途径?

A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B去网吧 C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D手机 11.平时上网都利用什么时间?

A上课时间 B空余时间 C晚上睡觉时间 D减少其他娱乐活动 12.你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吗? A 是 B 否

浏 E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宋体小4)

(空3行)

指导老师:王伟玲 (宋体小4)

第20篇:马原社会实践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摘自百度百科)

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桃北新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桃北新村是一个由小湖孙、横塘倪、於家、许家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新农村,因此她在人口,区域面积上都有极大的优势,对于新农村的发展必然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就是桃北新村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大通道西侧,交通极其的便利,虽然桃北新村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但由于她优势的地理位置,与外界的交流极为方便。再次就是桃北新村在绿化规划方面的极大合理性,她深深得符合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在村内的绿地规划和环境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略微不足的就是村内的污水排放和处理工作,使得村内的小溪河池塘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但无论如何都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无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得再好,农村居住人口都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村内在家的多为老人,而年轻人则多在外工作并且居住在外,这样就显得桃北新村的年轻活力略有欠缺,我想这就需要村委大力发展村内企业,“留住年轻人”,这并不是说阻止年轻人外出工作,而是要发展起整个村的经济与活力,留住一部分能干的年轻人,既能够在村内致富又能够发展村内经济,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全面地发展。

《马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oc》
马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