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2020-03-03 23:59: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历史课就是以历史材料为素材的人生课、社会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认知历史,把握问题的趣味性。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精彩纷呈的历史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

如我在讲述‚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插入郑成功晚年日夜思念祖国大陆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期间,天天挣扎着起床,手扶拐杖登上点将台,拿着千里镜,深情地隔海了望祖国大陆的美好河山,倾注着他怀念祖国大陆同胞的真挚感情。如今,国家为了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采用了什么基本方针?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

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诱导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感悟历史,把握问题的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历史的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能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经济中心南移‛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们的父母现在哪里打工?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现实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现实世界和历史知识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知能力。这样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回答结果,再去揭示本节课题: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时候?

四、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把握问题的结构层次性。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问题的选择与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设置问题时,应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有层次感,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诸如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之类的简单基础问题,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在幻灯片上显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第二部分:‚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第四部分: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这部分材料文史结合,对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交给中上生完成,最后结合内容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儒家思想当代头号敌人?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解答,当

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因地制宜。

五、设疑诘难,创新提高,把握问题的批判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产生质的飞跃。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多便的运用。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相互问答,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有能力。历史问题的设置要有批判思维,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教材对此是肯定的,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志。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性质上讲同出一辙,从此之后‚百家争鸣‛局面不在,文化与思想又被重新禁锢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让历史精彩,不仅是那些精彩的形式,更是历史的智慧。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教学效果即能得以充分释放,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历史课改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历史课改教学小结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创新的关键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历史课改教学工作总结(定稿)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doc》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