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论文

2022-05-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改论文

0年城建史。春秋时是吴越争战之地,秦时设由拳县,三国吴时筑城。唐末筑嘉兴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隶属应天府,后改属浙江。嘉兴一府七县体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201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正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对嘉兴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分析,回顾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并在新时期发展特色与文化建市的背景下,提出了未来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字: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思路

一、嘉兴概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大明一统志》将嘉兴区位特点概括为“负海控江”、“左杭右苏”,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钱塘江与宁波相望,处长三角核心地带,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

嘉兴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马家浜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春秋时是吴越争战之地,秦时设由拳县,三国吴·黄龙三年筑城,按此推算,嘉兴的建城史已有1700多年。唐末筑嘉兴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隶属应天府,后改属浙江。嘉兴一府七县体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

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嘉兴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水乡特色的文化遗产。

(一)农耕文化之根— 马家浜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被学术界誉为“江南文化主根”,是和崧泽、良渚、古吴越文化一脉相承的史前文明的代表。目前全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8处,马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南河浜遗址、庄桥坟遗址、皇坟山遗址等在史前文化中占有相当地位。

(二)红色文化之源—南湖红船。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游船上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局,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作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江南文化之魂—水乡文化。嘉兴境内湖荡众多,河网密布,水域面积约占8%,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江南城市布局因水而生、临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兴的特色在嘉兴尤为明显。月河、芦席汇、梅湾街、新塍、王江泾一里街、王店梅溪六大历史街区风貌依旧。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充满江南水乡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嘉兴端午习俗等13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运河文化之韵—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约110公里,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新塍塘等8条河流呈放射状通达周边,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最独特运河城市景观。据调查,嘉兴境内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586处,大运河嘉兴段最早使用“溢洪堰”、“泄水闸”,最早使用分水墩调节水流流速,突出体现了其科学价值。

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其中市本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201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正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嘉兴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发三十年间,我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总体规划也经历了三轮修编。

开放之初的1981年,我市城市人口规模约为11.4万,用地规模7.67平方公里。为适应撤地建市后城市发展的需要, 1982年,我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至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8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6平方公里。该规划为我市确立了三大楔形绿地和风扇形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至1993年,我市城市人口已超过2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达到17平方公里,大大超出了第一轮总规的预测。为此,我市于1994年编制了第二轮总规,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50万,用地规模77平方公里。

但是,到2002年,在短短的八年间,我市城市人口就增长到3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市于2003年委托深圳市规划院编制的第三轮总规特别提高了对城市规模的预测,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80万,用地规模86平方公里。至2011年底,我市建成区面积超过88.1平方公里,目前我市已委托中规院启动了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工作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大力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嘉兴的重要举措。

为了系统地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我市于2001年组织编制《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进行了修改。规划明确了按照“保其貌、扬其颜、铸其魂、显其韵”的总体思路,全面理清嘉兴市域文化遗产家底,深入挖掘嘉兴历史文化内涵,认真梳理嘉兴城市发展脉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切实改善文化遗产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环境”。

(一)全力打造三大历史文化街区。自建城以来,以官署为核心、以城垣为限,嘉兴4.28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历史街区始终保持相对完整,其中尤以梅湾、月河、芦席汇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最为珍贵。2004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共计投入约10亿元,全面启动了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修复,同时把街区整治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梅湾街曾是富贾、名人居住之地,因此在建筑风貌和门、窗等细节装饰上,讲究精雕细刻,突出其精致、富贵之气。月河(中基路)街区的建筑,着重反映水乡古城普通民居朴实、淡雅的风貌。芦席汇街区着重再现临水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三个街区均兼顾了观光、居住、商业等功能,但梅湾街更侧重商业、办公的功能;月河街区更侧重观光、休闲的功能;芦席汇街区更侧重休闲、居住功能。

(二)倾力塑造水乡文化特色。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嘉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运河是嘉兴的一条金腰带,是嘉兴的母亲河。近几年,嘉兴着力开展了南湖周边整治,积极参与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围绕“一湖一河”做足水乡文化文章。

先后编制了《南湖周边高度控制规划》、对南湖周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和引导。又投入约3亿元,新建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和七一广场,先后建成环南湖游步道、南湖退塘还湖工程、南湖亮化工程、南溪园绿化改造、仓圣祠修缮、揽秀园南园、勺园(江南丝竹馆),文字书碑苑等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南湖景区文化内涵。

为加强古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分析了京杭运河在嘉兴的特色定位、空间结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沿河空间的综合整治与景观界面设计,对运河两侧500米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明确各类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制定保护对策。

(三)努力保护民俗文化遗存。进一步加大对嘉兴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名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根据《马家浜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了马家浜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启动马家浜遗址公园、马家浜博物馆建设。充分挖掘嘉兴端午民俗文化,先后完成伍相祠、端午祭台、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小瀛洲仓圣祠等建设,每年举办端午文化节,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参与。

(四)着力挖掘嘉兴名人文化资源。嘉兴自古教育发达,学风兴盛,官学、书院、私塾众多,英才辈出。自唐至清末,共出状元13人;明清两代共有巍科27人、进士1300余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39名;近现代有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陈省身等一大批著名人士,这些嘉兴籍名人的事迹成为激励后辈奋勇向前的宝贵遗产。为充分挖掘嘉兴名人文化资源,嘉兴先后投入资金,修缮了沈钧儒、沈曾植、朱生豪、王胡桢故居,建成了褚辅成史料陈列室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九避难处(含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址)。又从历代与嘉兴有关的名人中,精心挑选出巴金、刘禹锡、陆贽、褚辅成、吴镇、赵昚、黄昆、蒲华、汪胡桢、谭其骧十位名人,选择市区重要地段,建设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雕塑。

四、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思路研究

(一)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有计划地复活嘉兴古城风貌。今年开始,嘉兴市区按照“两年打好基础、五年明显见效、十年基本完成”的总要求,对老城区总面积近1000亩的14个片区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此次有机更新,把保护生态环境、扮靓城市客厅、复活传统街区、保护工业遗产、塑造城市门户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目前我们已委托省规划院开展了《嘉兴市中心城区城中片分区规划暨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的编制。该规划旨在通过研究历史发展脉落,协调保护与更新关系。针对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空间肌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相应的保护提升措施,并做好老区、新区建设风貌控制原则,彰显嘉兴独特水乡风貌、弘扬特色文化内涵。

其中,子城区块和南湖湖滨区块都已列入首批更新项目,已完成《嘉兴市子城广场片区改造规划设计》,设计范围包括瓶山公园区块、子城广场区块和天主教堂区块。通过对子城、天主教堂、城隍庙等核心区标志性地段的整治和修缮,展现古城的历史面貌。南湖湖滨区块也已编制了《南湖景区改造提升规划》,对南湖景区功能、交通、景观等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二)结合“两新”工程建设,有重点地开展古镇古村保护。2009年开始,嘉兴对全市镇、村实行的规划统筹布局,根据调整后的规划,将全市855个行政村、17000余个自然村集聚到47个现代新市镇和37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下一步,结合“两新”工程建设有重点地加强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开展古镇、古村调查,分类制定保护规划。布一批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景观设计方案。重点启动新城、梅溪、一里街三处历史街区的修缮保护规划的编制。

(三)结合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步骤地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嘉兴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兴起。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现代工业得到快步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企业改制转型,原有的老企业面临重新改造转型的抉择。这些工业企业曾经是本地工业发展的代表,也在国内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地位。进一步通过制定嘉兴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和工业遗产扶持政策,对一些重要工商业建筑,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我们在对老工业企业开展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原民丰造纸厂、嘉兴绢纺厂、嘉兴冶金机械厂三家企业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区,并将这三家企业中部分厂房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同时,对原民丰造纸厂、嘉兴冶金机械厂用地区域进行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推荐第2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礼雅小学 杨秋月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学会合作,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人们进行广泛多方面合作的特点。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里的表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身影。这种教学模式,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是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肥沃土壤。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呢?

一、“定向”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

1、所谓的“定向”即确定这课的重点—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自己的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中,我们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学习的目标,利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独自定向,势必缺乏广度、深度,思维必定缺乏广阔性,思维的汽车也定将受阻。只有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合作参与定向,所定的“向”才具广阔性、深刻性,才具有学习、思维的价值。我们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那么,定向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端,它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组建成

员,建立合作学习常规

2、在众多的合作形式中,学习小组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小组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要灵活,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较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组长按学习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朗读、争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可由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发挥合作功能,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1、预习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2、课堂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它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

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3、课外拓展合作

课外学习情况的互检互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延伸。俗话说:“熟能生巧。”合作学习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互相 间能长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这也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外 我就指导学生针对平时的学习情况(如预习、复习、作业等)开展过“二关”互检互助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关是同桌关,让同昩间相互合作,通过 口头、书面、表演等形式相互检查,指出足,并合作必进、提高。第二关是语文组长关,要求学生在过第一关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学习后,请各组语文组长进行检查 ,指出不足,再次合作改进、完善。对此活动学生兴趣很浓,久而久之,学生间互检互助,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当然,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有无合作的价值。只有在仅当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的情况下的合作,才具有其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假如一个人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此时合作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了。

三、讨论是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成功喜悦的重要方式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思。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讨论是学生相互合作

和众人之臂,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形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能找出多种答案,甚至是创新地发现解题的方法或答案,并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针对“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致匣子,后来又 为什么到了?”这一难题,学生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这位老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时,有个小组竟创造性地将数学中的线段图(如下图)引进语文課堂来分析、解决语难题。步子大小:这一创新发现,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们始料不及,以至为他们出色的表现鼓掌。此时,学生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 就不言而喻了。而这一 切当归学生的合作讨论。 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不少尝试,实践告诉我:在独立思考前下,让学生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或心得体会等内容,开展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合作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群体合作的作用,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训练。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成,这需要教师对合作团体的组成精心安排;对合作团体的活动精心组织;对小组成员的合作习惯精心培养;对合作活动的时机精心把握;对合作中的多种因素精心处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有实效!

推荐第3篇:课改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内容摘要】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它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日益被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为此,结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我试图从更新小学作文教学观念、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谈一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以求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生习作 作文教学

革新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也是中国历史前进的主要工具。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呈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束缚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结合日常语文教学实践,我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革新作文教学观念。

(一)正确把握好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总目标强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作文贴切生活,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点:语言训练、以学生为主体、贴切实际生活。因此,要改变过去“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老一套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好每一次的作文教学。

(二)优化作文教学内容,革新命题方式。

命题,是作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题目出得好,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通学生思路,使他们爱写,有话可写。因此教师要把命题出在儿童的心坎上,贴近儿童的生活背景。命题的内容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使学生见到题目就想写,见了题目就有内容写。对作文的命题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命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

作为教师要紧紧结合学生实际,要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欢乐与烦恼,关注他们所谈论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命题,使他们有素材可写,有感而发。如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因为有着许多童年的游戏,把你最快乐的一次游戏写下来,字数不少于400字,这样的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下笔如有神。

2、命题方式要灵活多样。

平时我们老师最喜欢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其时这样是限制了学生了思维,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命题。

(1)自由命题。根据每一次习作的训练要点和内容,指定范围,做好写作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命题。

(2)半命题。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成再进行习作,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题材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3)多题选作。教师在布置习作时,可同时出示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选题习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4)话题作文。例如:“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参与竞赛,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学做家务„„留心学习,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课堂。这样的课堂丰富多彩,能学到校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能使知识得到深化,潜能得到开发„„请你以‘生活处处是课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3、创新题目设计。

在题目设计方面尽量有新意的作文题目,如果都是写老掉牙的作文题,学生写起来就无精打采,平淡无味,激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真话。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学生习作中往往不说真话,只说空话、套话,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中最大的失败。我经常教育学生,真情实感是你作文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就能使笔下生花。

(四)鼓励学生创新,写出飞扬的个性。

俗话说:“文如其人”。为了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所限制,压抑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写出属于自己个性的文章,在习作的字里行间尽显个性飞扬。

二、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出发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习作教学应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教学联系,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与口语交际结合,训练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改的口语交际课内容很贴近生活,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上,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开展情景教学模式,组织班上的学生分组模拟生活场景,再进行展演,对展演中的语言表达进行点评,相机提示语言表达的顺序和表达的重点,争取人人动口,从而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中加强课堂练笔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把“写”挤进课堂是一个重要的改革。这不仅能很好的实现读写结合,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是否每篇课文都安排课堂练笔呢?当然不是,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既达到升华阅读教学的主题,又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3、强化句型训练,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学生对常用的句型掌握得不够好,所写出来的作文病句就会增多,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句型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句型训练,如填空式句型填写、修辞手法的句型训练和其他句式的训练。同时对学生进行反问句、把字句和被字句、双重否定句等句式的训练。训练多了,作文中也就可以正确地表达了。

(二)加大课外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老师讲和学生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到课外去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并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大家交流阅读体会,写写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无道理的。另外,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是必要的,在读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书中各种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精彩片段,还可以将好片段摘抄,并写上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这个片段写得好,还知道为什么写得好,从而为自己以后写文章提供了帮助。

(三)勤动手,多练笔。

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文也是一样,平时不练手,到写的时候就会犯难,单靠作文课有限的时间提高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要做好平时习作的练笔内容,写日记、写读后感、写观后感、借鉴课文、模仿写法等都是很值得一试的。

三、革新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提倡自改与互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新课程改革下一种新的习作评改理念随之展开,可以提倡让学生进行自改与互改的评价方式。

(一)注重培养学生习作互评互改的常规要求。

1、让学生明确习作评改的重要性。

学生未接触过自评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如果在组织批改前没有对学生进行互评互改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未必能接受,在之后的批改过程中也不会认真对待。

2、明确每一次习作评改标准和要求。

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修改习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评改标准和要求,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因此在每一次的习作评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定出评改的标准和要求,以求评改时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如修改错别字、圈画出好词好句、字数充足、字面整洁、书写工整、修改标点符号、结构完整、符合题意等;并根据每一次习作的不同要求确定“习作要求”,如写场面的要求要用到“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人的作文要写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要求;写说明文的习作就要求使用说明方法等。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及时做好批注。评改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评改的认真态度做一个评价,可以是小组长评,同桌评,自评或者教师评。可以采用语言评价,也可以用选择得星数,或者让小组写一份评改的情况小结。这样杜绝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随意性。

3、统一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

指导学生运用作文评改的方法先学习作文的自我评改,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种标准的修改符号,此项的训练可以从段落的修改进行教学,通过修改病句或病段,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几种修改符号,为习作评改时使用统一的符号做好准备。

(二)课堂评改形式多样化。

作文互评互改就是要改变教师批改习作的单一模式,要想让学生对评改习作也感兴趣,教师平时也要注意课堂评改形式的多样化。自评自改、同桌互评改、小组四人轮改、优差交换互补批改、自由组合交换互评改等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走进习作评改课堂。

(三)注重评语的指导。

学生互评习作时,可以写眉批、旁批和总批,指导写批语时要强调学生批语的准确性,着重指出哪里需要修改,应该怎样改,改什么,达到什么效果,不必要代替作者进行修改,而是把修改的权力还给习作本人。指导学生写总评时,评价要客观,语言要委婉,要以诤友的形式,先写习作的优点,再谈自己对于习作的修改意见,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所写的评语要简明扼要,提倡写一句评语,要让作者本人乐于接受,而且能给予鼓励,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的兴趣与作文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

1、制作班级《优秀习作集锦》。

对学生的每次习作都选出十佳习作和进步习作,将这些习作整合制作出本班的习作集锦。制作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半学期,也可以每一次习作做一期。集锦里还可以收集学生写得好的好句和好段进行汇编,写上作者的名字,这样就可以使更多学生的作品入选集锦,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有条件,可以印发给学生和家长。

2、分组制作简报。

组织本班的学生分组若干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欣赏、发表评论,将本组的习作汇编,制作简报或手抄报,组长组织组员推选优秀习作,优美段落、精彩句子和书写工整、有进步的同学,然后把这些内容收入到小组简报中。

3、借助学校广播室推荐优秀习作。

写得好的习作,教师可向学校广播室推荐习作,使习作能在校园中传播。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向一些优秀的作文刊物投稿,使习作能发表于优秀作文刊物。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努力探究小学作文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规律三个方面构建小学作文,更新观念、优化策略、改进评价方式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让学生感到作文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着重要联系。作为教师要不断拓宽作文指导的渠道,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为弘扬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培养能说会写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书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黄亢美主编:《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3、邓治安、李莉主编:《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朱水根著:《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简介】

1988年出生于房县大木镇,2010年毕业于咸宁学院(现湖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房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我没有超人的智慧,也没有惊人的表现力,但我始终坚信“勤奋是改变命运的法宝”,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精心的耕耘才会换来百花的绽放和累累的硕果。

推荐第4篇:课改论文

潜心教研抓课改,高效课堂育英才

当今社会,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科学进步。而人才的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又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的关键,除了要求对教师素质低提高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在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我们进行课改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创建“高效课堂”。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自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XXX小学全体教师带着思考与感悟,品味着行走课堂的每一个印记,历经实践,汇集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初步构建了“

三、

六、三”模式——“三环六步三自主”。

三环:即抓好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余反馈 六步:

①课前导读;师生同预习,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②展示点评;学生动起来 ③重难点突破;教师做引导 ④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⑤反馈练习;举一反三 ⑥拓展延伸;能力培养 三自主:

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小结;师生共同成长,能力提升 本校课改的主要内容: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表现就会很活跃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

“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学校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的是,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正是这个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课堂氛围,很好的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实施情况及效果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前提基础,是一堂课成败、收效高低的关键,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预设好每一堂课中的每一步预习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激活思维,进而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和生活的距离。就以我校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一课为例,学习这课之前,老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预习目标: 找: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学: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读: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议:小组内交流,了解楚王和晏子之间的几次交锋,给每一次交锋加上小标题,重点体会晏子反驳楚王的句子及其话外音。

悟:体悟晏子、楚王二人的性格特征。

演:展开想象,加上人物的动作、表情试演这个故事。 出示目标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填写老师画出的表格,如果表格的内容填写的具体完整,那么就认定为预习效果优秀。教师有意识、有层次地出示目标,不仅使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觉预习的习惯,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和相互学习、借鉴他人长处的习惯。三维目标的出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篇课文一个扎实有效 的导向作用,学生学习起来不在是无头苍蝇东碰西撞,就连班里的后进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说的有根有据、演的有滋有味。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难点、重点,自己动手梳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自我梳理,组内交流、互检、巩固。预习提纲上设计课堂教学互动方案,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识记、理解部分,对应用拓展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欲望去预习。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

索、自求解决的目的。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渐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以口头或板书等形式展示共同问题,问题的解答,互相评价,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关注每一学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学习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激情。当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还需要老师调动,用自愿或指定,自评、互评和点评相结合。老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这应该成为老师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目标的展示,例题的解答,错因的所在,方法的总结,都有学生的勇敢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紧密结合,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调动了各种感官,用一切方法,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我应该怎样让我的学生动起来?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巩固反馈

不论哪门课程,练习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让认真成为习惯 。

要建构高效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老师和学生都要对这一教学模式有一个逐步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刚开始,可能一节课的时间,有一半费在学习模式上,如喊口号、自学指导,合作交流,如何展示等细节上,一个简单问题学生都举起手,吵成一团要发言,要花费将近好几次2分钟来平息。再例如一节课的内容至少有三到四个问题,如果让学生每组分析,逐一分析,会容易造成无序发言,浪费时间。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成了定局。为了让学生静下来,老师嗓子都要喊哑了。后来,我们根本不再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静下心来理了理思路,把重点放在了要求学生养成如下习惯上:①拿到导学案后,快速阅读学习目标,进入自学环节,自学时不准讨论,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自主学习中出示的问题。②在合作讨论环节,不能谈离题的废话。③在某一同学展示时,其它同学要学会聆听,尊重发言的同学,不能一副与已无关的样子或者乱插话。算是费

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走上了正规,中间,学校领导组织了很多次教研,课改老师相互间也频繁听课,大家在共同摸索中也初步使“展示无序”的问题有了改观。现在,学生已知道了如何组内讨论,如何进行观点收集,如何发言。但我们知道,这项工作必须堂堂落实,否则,师生很快会走回老路。 如今,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已开始培养,提高课堂效率也水到渠成了。

课改工作的实施,新目标、新理念、新思想的出现,使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与快乐。课堂活了,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更多的是感动,更多的是生机,更多的是活力,还有更多的是学生们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真是让人惊喜不已。老师已经不是以前的一根讲棍、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材书了!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与学生们一起探究、一起合作、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生命撞击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的对话,交往更意味着极富个性的创造!老师弯下腰来和学生们说话了,成了学生们的伙伴、朋友。老师已蹲下来欣赏学生了。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了不起,你多会动脑筋呀!真不错!回答得真好呀!你可真聪明、你多会学习呀!你可真勇敢!……在学生的脸上充满了欢乐,充满了自信,更写满了成功的喜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们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探索的热情高涨了,学习的欲望更强烈了!这样一个个奇迹就产生了。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老师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对子互学、群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掌握新知识,进而到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学生通过情景剧、唱歌、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毫无保留地、大胆地展示出来, 学生的表演真实生动,尽管语言组织还欠严密流畅,但知识接受得非常顺畅,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一节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令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对本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 1.学生两极分化有趋向严重的趋势,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1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30%,约8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原来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如鱼得水,各方面能力迅速提升,尤其是表现能力。可原来学习不自觉靠老师看管的那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自身潜在的惰性逐渐暴露了出来,小组合作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展示的时候好像自己只是一个观众,极少参与。

2.学习负担加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以书面式说说自己近段的压力和困惑,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加大。语文、数学的导学案前一天发下去让学生预习,等于是学生除了以前的学习任务没变,每天又增加了任务。所以,

学生觉得不减反增,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科学品德课,学生很感兴趣,但对识记任务厌倦。 3.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是影响学生成绩的罪魁祸首。新课堂模式要求:为了便于学生交流,学生面对面围坐,这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是个巨大的考验。不好的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闲谈的行列,例如,有学生正在听课,忽然想起了其他事,径直就跑到别处去了 。试想,学习没有身心投入和时间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吗?这个问题亟待解决。4.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能力,往往采用简单的教化去面对有着纷繁原因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当然,家庭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欠缺同样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后发展的走向

尽管新课改困难重重,但它让学生受益终生,让老师与时俱进。课改正以崭新的教学方式,还课堂以生机勃勃,课改也使我们和孩子们臵身于温馨的课堂,以快乐为伴。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不失为一种挑战,我们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精神,切切实实的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使我们的教学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XX小学 XX

推荐第5篇:课改论文

实 行 课 改 的 点 滴 体 会

去年年底,我有幸聆听了校长给我们传达的太谷县的教学模式,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太谷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自此我们展开了大规模而又常态的教学改革。

今年年初,我们学校所有老师都开始行动起来,彻底地个改变了以往熟悉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也听说过“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这次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学案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

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给我们的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我的理解是:教师功夫在课外,轻松在课堂。学生轻松在课外,收获在课堂。听了激动,看了心动,还要付诸于行动。我决心以这次课改为起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尝试、探索,把这次学习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当然,任何学习都要批判的接受,我们要取其精华,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博取众长为我所用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新一轮的课改开始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坚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前面定是一片艳阳天。

课改论文

实行课改的点滴体会

彭西小学牛

推荐第6篇:课改论文

现代教学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教师要具有开放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追求个性与开放,使教学活动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 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教学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教学过程只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现代教学要求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强调“以本为本”,教科书是权威、是圣经,教学就等于“教教材”。教学内容最终透过教材向内缩小,集中(封闭)在考试范围上。今天的教学再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一线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学内容要透过教材向外扩张(开放),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教师应该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更不是圣经。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选文的建议: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选用当教材。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而且也是“体验课程”,师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课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双边活动变成了“灌输---接受”、“告诉---记忆”的单向活动。现代教学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将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与对话、合作与沟通。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整个过程是开放而灵活的。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会生存》一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

四、学习方式的开放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接受式、记忆式为特征的自我封闭的方法,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开放思想,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

五、教学时空的开放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空间囿于校园和教室,视野仅限于几本课本。现代教学要把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校内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校内的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外博物馆、展览馆、实践基地、工厂、农村、部队等都是教学资源,都可成为课堂。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

六、教学评价的开放

传统教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因此评价内容浓缩为考试成绩。现代教学评价不再单纯关注学业成绩,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包括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评价不只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要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学生获得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被老师所关注、所发现、所赞赏。



七、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只是一种假设与预想,真正的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发生。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课堂上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产生矛盾与冲突,这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时刻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各种变化,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

八、教学结果的开放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果学生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课也就结束了。现代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不必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要适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寻找结论。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几十种形式和内容。

语文课应和信息技术亲密接触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粘连为一体,面对五彩纷呈的信息技术,有些老师感到迷茫了,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怎么上了。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有的语文老师更是大叹“信息技术猛于虎”,不知道今后的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好像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确实如此,我们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张嘴说半天,一本教材读半年”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必须积极地面对,躲不开他就要利用它,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服务,我们不能再敬而远之了,要走近它,抱住它,和它亲密接触。不仅要允许信息技术进入语文学科,而且语文学课要主动地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是附带的,强加的,可有可无的,而是和语文学科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可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使学生获得能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并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工具作为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方式。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到了课堂之外。美国一个9岁的小学生就可以写一篇关于中国诗歌的学习论文,主要是平时的到了信息采集和整理的锻炼,我们语文课就应率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的学习。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老师也会知道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一样也是拓展学习的受益者。丰富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因为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声像、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上,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只有“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对生活,对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的理解就是十分有限的。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在实践生活中去加强生理体验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读物的理解,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学习者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确实觉察到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教学改革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和便利,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感性素材接受要容易得多感兴趣的多。多媒体等电教设备便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亲密接触,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这对于北方孩子来说,对海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只是听说而已,从未见过,很难想象,如果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带着大家去看大海,看一看美丽的南国风光,看一看迷人的海底世界,富饶的还到物产尽收眼底,不用文字说明,有的学生也能如数家珍似的把西沙群岛的“富饶”二字描绘得淋漓尽致。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好像真的走进了海底天堂,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

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现代社会对阅读、写作、识字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单就阅读而言,要求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第一,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课前布置好预习,提出问题,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课外搜集相关的材料。《桂林山水》一课,同学们可以搜尽有关风景区的画面,桂林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等。

第二,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第三,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

第四,针对疑点,筛选信息。信息的选择一定要唯我所用,应教会学生针对问题去筛选信息。



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同时,他们之中又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长征》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1)上网搜索查寻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长征》一诗;(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4)自制幻灯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长征》一诗的含义,而且了解了长征途中红军的故事,长征中几次大的战斗,长征的路线,长征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明确了长征的意义,朗读起《长征》一诗来,更有气势了。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亲密接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们注意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亲密接触中的有机联系、一体化的同时,也不可忘记,语文课仍然姓“语”,语文这门学科不管是读、还是写,学生认知的是一篇篇鲜活的文章。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管他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他都必须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去揭示文章的本质,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魂,使学生从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通过情感的熏陶,使自己的学生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洗礼。

更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引入,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无可厚非的作用,并做到因课制宜,才能使得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亲密接触更有意义。

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伴随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模式"、校本研究等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基层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最贴近,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校本课程开发了。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设置了许多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因为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新课程的一个战略之一是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课程决策权正逐步加大向地方和学校两个课程主体下放的力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从而使学校课程结构调整、变化;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平等、自由、个性、开放课程观与学生观的内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价值问题。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个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忽略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目的不明确,造成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甚至容易早策划能够学校科研的恶性循环。

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程序缺乏认识与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分析环境、设置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五个环节。有的在设置目标之前加上指定方案,在评价课程后加上完善课程环节,差异不大。具体来说,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学校环境分为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就是要求对包括社区、其他学校等外部环境与学校内教师要求与课程开发条件等的分析;制定目标是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提纲或纲要,其基本依据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组织课程和实施课程是指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内容和呈现方式,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推广和教与学过程等等,具体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课时)安排,课程资源分配与其他问题等;课程的评价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学生参与课程、教师实施课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涉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结构处理、改进等等。

由此可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喜欢"头脑发热",课程确立没有制度,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

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与比例的错误认识

在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计划中,许多学校开设了选修课、活动课,把选修课与活动课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广泛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国家根据课程选择权的大小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把所设课程的学术性、知识性还是非学术性、活动性,而把课程课程划分为学术性(或知识性课)课程和非学术性(或活动课)。校本课程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加可以是必修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棵的设置理念有很大的区别。选修课、活动课只是简单地根据课程要素与结构的需要而划分、开设,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思想,它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和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

根据较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的经验,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初期占总课程的比例应较小,在10%左右,以后可以逐步加大比例。但必须注意,我国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特殊性:开发的背景与条件,尤其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校本课程开发比例搞"一刀切",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应根据实际安排比例。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与评价方式模糊不清。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有关学者认为,主要的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和课程拓展、课程的创编等(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其中,课程选择与课程整合又是运用最普遍,操作程序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两种。课程选择即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如设置适应本校实际的选修课、活动课就是这种类型;课程的整合就是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在美国,就有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整合成社会学科的做法,我国许多中小学也有把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整合的传统。

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许多学校盲目追求所谓的"校本"(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突出"校本",却忽视"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名不副实。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就像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与一般课程评价相比,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是一种评价主体广泛性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特点决定其过程是复杂的,要求评价主体素质较高,评价的标准、环境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许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表现在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缺乏定量分析,评价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评价失控。

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其他问题。除了上述一些主要问题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如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开发校本课程等同于编教材,忽视了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等;出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或难题,主要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课程机制与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冲突,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薄弱,课程专家欠缺等;校本课程自身固有的局限与缺陷带来的问题,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学走向兴趣性,学术性得不到保证,对教师的主业精神要求过高,教师难以适应,对课程要求亦很高;其他问题如学校硬件不足,活动场地有限,教学资源缺乏,教师数量有限,都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开发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只有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和创新,坚持科学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就一定能把校本课程开发推向一个新高潮。

走进新课程挑战新课程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本文就新课程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谈点看法。

一、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也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只要有现成的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那么精确了,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典,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这才让习惯于以教材为目的的教师感到困惑了。

因此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甚至连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

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同样的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

故事分明地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

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变化。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如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作文能力很差,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先请学生听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作文,他们便失去兴趣,索性不写,效果反而更糟。等学生学会了写作文后,我们可以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够同一高度的桃子。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考一百分,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十个手指头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1、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即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2、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即教师以教为中心,学生学围绕教转,严重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

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习"上、下、沙"三个生字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笔顺偏旁上。"竖——横——横——上"、"横——竖——点——下"、"左边三点水,右边少——沙",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凭借机械记忆学习识字、写字,学习难免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结果当老师让学生听写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把"上和下"给颠倒了。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假如老师这样教"上"和"下":上和下的长横代表地平线,一竖、一横像不像长在上面的一棵小树?一竖、一点像不像长在下面的树根?小树当然要往上长,树根当然要往下长。假如老师这样教"沙":沙,我们在海边或者河中才能看见,水少之后,才能看见沙。这样学习识字,要让学生忘掉是困难的。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进的学习"生产力"。大家都熟悉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比金子还重要。联系到教学,便会得出方法比知识还重要的结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教学多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例如,对于大段知识的掌握,有些教师充其量只能从应试的目的出发,强调某某题考试已考过多次,很重要,要记牢。至于怎么记,即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不操这份心的。

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预设的教案也将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胆地开发和创造,使师生达到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它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以学生为本,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原有的实践经验之上,而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则是给他提供补充这些实践经验的一个途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下面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原因、对策提出初浅的看法。 

一、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五彩斑阑,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 

二、原因 

(一)教师方面:



1、作为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与人合作的技巧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的合作理念尚未能有效构建,这样势必造成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合作学习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

2、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小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

3、忽视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勾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就不能深入。教师本人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小组讨论中。 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年龄小,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太阳"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自私、狭隘、自我优越感强。社会、家庭又很少能为儿童提供练习合作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小学生不愿与人合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这些恰恰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经常忽视的。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是无从谈起。 

(三)、评价方面:

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老师分不清"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某个同学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同学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

三、对策



(一)、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煅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比如,在低年级里,可让学生合抱一棵大树来感受这棵大树的粗壮,让学生合作抬动课桌让孩子们体会成功来自合作。中高年级老师则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老师本人也通过一番的认真观察,然后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之中。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而更重要的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从"尝试--合作学习"逐步走向"养成--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后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

(二)、关注主体,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把学生按"同质"、"异质"进行分组,也可根据需要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交流合作伙伴。

其次,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如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长10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5,这样,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可以想出几个答案,成绩好的同学还能发现,即使限定边长是整数,具有相同的边长的平行四边形也有无穷多个?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涌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第三,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

第四,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第五,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

(三)、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且有益的阅读

阅读即写作,这是我对阅读的理解。作者是特殊的读者,而读者又是特殊的作者。作者——作品——读者——作品——作者,这是阅读中必然要经过的环节。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不仅阅读书本,也阅读人生,阅读大自然,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和写作是异名而同指的。

《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要完成不少于四百万字的阅读,我以为这个要求太少了。可以说,我所带的602班已有一大半同学超过了这个标准。我主张学生在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中至少要读一千万字的作品。而这一千万字的作品并不是说每一本都要精读。鲁迅的“随便翻翻”加上培根的“论读书”再加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应该是真正的阅读方法。

一、博览群书,不求甚解。

一个老师本身的读书、求知方法常常直接影响学生。我是无书不读,见书就翻的。因而我要求学生无论见到什么书,都要拿起来,随便翻翻的,不要看一些书的书名不感兴趣或自以为会读不懂便不去了解它。无论是谈经商的还是道伦理的都要拿来翻一翻。学生在我的这种阅读方法指导下阅读范围宽广了。以前只知道选那卡通、漫画、童话看的同学也都把阅读视界扩散开来了。

附:学生在我的要求下自己建立的个人小书屋的部分书目:

《茶点酒水知识》《笑话大全》《口才训练教程》《无敌说服术》《成名学》《学会爱自己》《人生忠告》《管人管事400条》《福州老街》《幽默诗文小品》《素质测试手册》《变形记》《金刚经、坛经》《探索未解奥秘》《昆虫记》《唐宋八大家》《点灯智慧》《三字经》《富爸爸与穷爸爸》《元曲三百首》《百年孤独》《一个男生谎话》《我为歌狂》《老人与海》„„

二、专于一家,受胎成人。

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爱的作家,如果没有自己喜爱的作家,那么这个人永远是一颗飘荡的灵魂,永远只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因而我要求学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要发现自己特别喜爱的作家,去读他的所有作品。周国平的《发现的时代》一文中说到要发现四个重大事件,一是书的发现,二是性的发现,三是死的发现,四是“我”的发现。其中他把书的发现放在第一位,这说明,书的发现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啊!但周国平说得不够透彻,我认为,书的发现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书海之中发现自己所喜爱的作家,而这位他所喜爱的作家就是他的精神上的导师、父母。在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作品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受胎,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因而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至关重要,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等于一位伟大的灵魂导师。他会终身引导着你在人生的行程中前进。

我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培养学生学会像伟人一样思考,与伟人谈心,在人生旅程中时时有文学上的导师与自己同在。为了让每一位名家都成为我培养学生的助手,用他们最崇高的作品教导我的学生,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胸襟开阔,热爱人类、热爱高尚的美的人。

三、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个家庭书屋。

在私立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家庭是相对较富裕的。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许多学生的灵魂投向无所适从。如何让每个家庭的书香气上升呢?我跟班上的学生说:“你们家庭的书香气是靠你们培养起来的。”我规定了每个学生的书屋里的必备物品: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物品之一;

2、经典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等;

3、两个较大的书架;

除了以上的必备物,我要求学生要经常去书店逛逛,买一些书充实书屋,不要让大书架空着。这样,大部分学生都按要求回家动手建立自己有个性的书屋了,只有少部分同学父母不允许而无法完成。

四、通过建设班级图书流动站等方法营造语言语文学习环境

图书馆的书只有最方便学生使用才是真正最有效的。我班上设立了一个班级图书馆,把同学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和同学们自己的书以及我自己的书都集中在一起,作为图书交流中转站,这样图书不断更新,互相交换着阅读,效果较好。特别是我把自己的藏书带到班上来之后,学生特别爱借。他们对教师读过的书特别感兴趣,且喜欢在书中看到我读书时写的批注。许多同学想通过读老师读过的书来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心里秘密。

还有一个营造语文学习气氛的办法是在日常问侯语中加入一些语文方面的信息问候。我平常见到学生常说的问候语不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不要老是在贪玩,上一次课有没有认真听之类的话,而是如下的一些话语:“最近过得怎么样?”“最近在读什么好书?”“看你兴高采烈的是不是又写出了什么好作品?”“最近有没有创作灵感?”“最近你好像全身散发着书香气,是不是最近读了很多书了?”“好久没有见到你的作品了,是不是写了不让老师欣赏?”“最近是不是忙着看书,写得少了?”“这几天我很想读一些你写的文章有没有库存?”“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读一读?”通过这些日常对话,证明学生感觉到阅读写作是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久而久之,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荐第7篇:课改论文

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创新德育 工作模式,搞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新课改的大趋势中,学校创新发展的方面很多,课程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等。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即德育。德育工作的成功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参与全员化,必须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育人”,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搞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祖国和社会培育出集文化知识与德育涵养为一身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创新 德育管理 新课程 以人为本 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有新的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又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这就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即德育,德育是人们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历练道德意志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德育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模式下,更新德育观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加以创新,融入与世代相关的理念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为祖国和社会培育出集文化知识与德育涵养为一身的优秀人才!

在一次吹响的号角的新课改“革命”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开展,教师们如果在新模式下创新德育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改的顺利、有效、快速实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研的课题。

一、让学校德育教育环境“不软”

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来自于学校高素质的师资和学校内部管理。学校的德育文化可以从德育环境开始影响学生身心,在教室之窗、高层楼顶、墙面、食堂、寝室等处用鲜活而醒目的阳光标语,创造阳光积极的成长环境让师生耳濡目染,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感受人间之温暖的爱,潜移默化学生心灵。同时,学校应注重用高素质的教师以身作则,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孕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完善德育目标机制,健全德育评估机制,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可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班主任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各科教学渗透和转化德育学生的工作计划。德育工作重在言传身教,加强师德建设,将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师德考核和教师年终目标管理,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及习惯形成教育。同时以校长、校委会及班子成员为主实施德育管理体制,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督导检查职能部门,全方位落实,上下贯通,相互支持,有序运转的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体。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实施德育参与全员化

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应使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功能。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生物学科可以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至关重要,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先让学生都亲手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再通过显微镜观察那一个个长方形“格子”及内部结构,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洋葱内表皮细胞。通过这个探究活动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有着极大的兴趣,老师讲述后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再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通过学生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渗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三、以人为本,人性回归,倡导人本德育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育人”。冯恩洪教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强调了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注重人文精神养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校长的价值取向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切忌“见物不见人”、“遇事不思人”。以学生为本,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要求和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了,多元的、人文化的、个性化的德育评价,理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指向与追求,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建立在全面准确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前提上的。德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细心观察、精心分析梳理,才能及时把握学生需求的变化轨迹,并给予区别对待有效引导。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是学校德育的晴雨表。”但新课改下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家庭、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教育网络, 发挥社会和家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学校完善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的作用,依靠社会相关部门,形成对学生道德培养的共同监督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多举办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青少年成长和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要求,在社会实践大舞台中,使学生体验道德生活,服从道德规则,强化道德行为,坚定道德信念,使道德教育效果持续稳定地贯穿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把责任与艺术有机结合,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尊重教师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校要把管理从管束转化为引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到学校管理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每天改变一点点,一年变化一大点,三年就有大变样。于细节处见精神,于细节处勤雕琢,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学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才能把学校德育管理做得更好,营造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冯恩洪,学苑出版社,2009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颁布

推荐第8篇:课改论文

落实“生本课堂” 提高学生素质

日月中心学校 曹正华

初识“生本”,是在08年的县学科培训中,县教研室李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了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尽管当时李老师说,“生本”理念、“生本”教育适合包括普通中学、职业教育乃至学前教育等的任何环境下的班级教学,可是对我来说,“生本”教育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后来,在全县大力倡导理想课堂建设的背景下,在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改革的环境下,特别是由中心学校创立的“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步落实“生本”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逐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一些练习课上,我注重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小组内主动讲解学生板演的题目,再加上小组内星级评价的落实,每个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组内加“星”,在习题课的课堂学习中,表现还是比较积极,比较踊跃。后来,我发现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许多学生在题目的讲解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把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读一遍,就算完事了,个别稍好点的学生在题目的讲解中也仅是“就题论题”,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应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注意事项等往往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到头来还是我再来重新讲一遍,自我感觉这样的课堂就是“浪费时间”。

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好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困扰着我……,我不断地查找网络的相关资源,不断地在郭思乐教授的博客、荆志强的博客等一大批名师的博客中寻找着答案。直到上学期的5月份我们的校本培训中张校长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快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幸福”结合我校实际的关于落实“生本”理念的理想课堂建设的那次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比较详实的理论,比较具体的课堂模式,也更加坚定了我“生本课堂”的落实和“生本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生本”的理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了较好的体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及先学生探究后教师点拨等的原则也基本得到了落实,特别是从这一学期初以来,我校的“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到“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升华,更好的指导了我的“生本课堂”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前面的校本培训中一些老师对理想课堂建设中自己“生本教育”的实施,对我在“生本课堂”中存在的困惑也给了很好的借鉴。

上学期,我们语文组一行16人到县二小听了两节县级课堂教学研讨课,其中一节是习题课,一节是新授课,在整个的课堂授课中,老师点拨的时间一共没有超过5分钟,学生们自己做题,自己讲解,小组讨论等都运行得很好,学生们的课堂主体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回来以后,反思自己的“生本课堂”,自我感觉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们组的学校教研组会议上,我和其他老师讨论了好几次,有时候我都感觉原来上的好好的课,对比之下,突然不会上了。同时,我也在深深地思考,整节课老师的点拨不会超过5分钟,这样的“生本课堂”是好课堂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彷徨了几天,我在思索着……,紧接着就是县教研室来我们学校进行的三课型达标验收。说实在的,当那天下午,落实到我第二天要讲课时,回顾二小的听课,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都不知道所谓的“生本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去上,所谓的“生本课堂”究竟应该怎么去讲。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按照县二小模式”去走,心想还是“跟着感觉走”吧。我事先设置了前置性作业,以及课堂授课中的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整个课堂授课中,学生都在我创设的情景,我预设的题目的指引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也在学生进行完讲解后适时的点拨着。整节课堂中学生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对学生小组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也在及时的指导着。

就在前几天我和其他老师又去听了两节市级课堂教学研讨课。在这两节研讨课中,学生们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等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而老师也能适时的在学生讲完之后予以点拨或者评价,学生们都能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幕,使我突然坚定了自己对“生本课堂”思路和模式的诠释,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生本之路”。

一路走来,自己的“生本课堂”的教学,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有过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激烈的争执,也有过学生对疑惑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欢愉。在今后的“生本课堂”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切实落实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进一步激励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授课中,适时对学生的讲解做出点拨和评价,努力营造“四步为阳光生态课堂”,继续深入推进我校的理想课堂建设。

有感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

日月中心学校 贾永梅

--、习作指导案例研究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通过学生自学,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我们把学生先学的内容叫做“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也较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业。两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尝试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识字教学这样,阅读教学这样,习作教学也如此。现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在习作指导方面的做法以及取得的点滴成绩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给——的一封信》习作指导 之收效

《给——的一封信》是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书信这一载体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书信格式和写法,课前我让学生用心读习作要求,认真看例文,识记书信格式。督促检查前置性作业很好的完成,力争每个人能做好。课上指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书信的写法,在合作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书信的书写要点。然后,我又把书信的格式编成儿歌:称呼顶格写冒号,另起空格来问候,正文写事条理清,祝语另起空两格,署名日期别忘掉。引读成诵,之后激发表达热情,指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风姿。最后激发写作人情,提笔写作。一节课多一点的时间(占用下一节十几分)全班48名学生有20人完成习作,待第二节课结束48人都上交了,我一一检查,只有三名学生的习作称呼写错了,而其他45名学生的习作格式完全正确。

虽然他们的习作内容还不够详实,但是能够用心表达,流露出了真情实感,而且提笔后不在眉头紧皱,直咬笔头,真的值得欣慰,比起上几次习作进步多了!从教三十年以来,我曾经多次执教过书信的教学,书信的格式,学生常常不能掌握,为此,我一直头疼,没想到生本理念中的前置性作业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前置性作业我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

二、看图写话《变废为宝》习作指导之感悟

《变废为宝》是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图上内容,写出精彩的文章,课前我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然而,由于事情比较多,忘记了督促,也没有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草草上了这节课,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两种结果,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同学课堂上侃侃而谈,前置性作业完成不好的则无话可说,对于习作要求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对于图画的内容也不能连贯的描述。写话时结果可想而知了,一部分精彩绝伦,一部分前言不搭后语。一部分学生一节课多一点就完成了习作的表述,而另一部分直咬笔头,却怎么也无从下笔。

两次习作指导,只因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是否有效,以及完成好与坏,效果截然不同,真的不得不令人反思呀!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有准备的走进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快乐,体会学习的乐趣。可见,生本理念中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不仅适用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对于习作指导也同样奏奇效呀!习作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前置性作业,交流时,讨论时就犹如无源之水呀,无话可说呀!由此可见,前置性作业是十分有效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好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和检查,,以便在课堂上,静观花蕾枝头现,静待山花烂漫时,静享花枝俏!

小学语文生本课教学反思

日月中心学校

贾永梅

一、

转变教学行为。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基于学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1、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首要是找准学生的认知的特点。

第一节课日月中心学校的岳启顺老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教学规律,他在检查学生资料收集方面,预习方面的检查做得都很到位。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语文习惯。

在这一点上,三位老师做得都很好。由于所授年级是六年级,他们都充分地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由此我想到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中低年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学习。

(3)、质疑问答。在这三节课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岳老师主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语文进行质疑问答;第二节课的高永兰老师主要抓住课题进行质疑问答;第三节课许宗芬老师主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我很重要”进行质疑问答。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去质疑,怎么通过阅读进行解决。

2、留给学生的时空,让孩子们亲近语言,亲近文本。关注生本对话,注重反馈,引导学生读书,适度拓展,建设开放,有活力的教学课堂。对于这一点,三节课中岳老师的这节课变现尤为突出。她留给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让学生学会写实与联想在写作中的运用,并加以练习,让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并激起耀眼的光芒,学生当场的回答让在座的老师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3、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有效引领。

专家讲了三个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课文内容一读就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

4、教师需要浓墨重彩的是:疑难处引领,思路方法引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从低段到中段到高段,抓住学生认知的阶段性进行有效的引领,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二、促进内涵发展。

作为语文学科应该促进语文内涵的发展,内涵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1、读写结合发展语言。在岳老师的《黄河大合唱》这一课的教学中,他就结合课文的写实和联想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发展。

2、

语言训练有层次。

3、

紧扣课后题进行语言训练。在我们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课后题其实就是提示课文的重点,在教学时把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

4、

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在岳启顺老师的《我很重要》一课中,他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想象面对友情、亲情、事业我很重要这一主题。

三、提高课堂实效。

1、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年段特点突出,贯穿教学总过程。

2、教学内容精当。我们一本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分到各个单元中,然后在分到各篇课文的学习中,让每节课有

一、两个学习的重点我觉得就足够了,这样化整为零可以让学生学起来不那么困难。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文本价值,取舍文本,落实语言训练点是十分重要的。

3、

教学环节简约。

(1)、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我们二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检查预习,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贯穿一些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就可以了。

(2)、注重取舍文本,落实语言训练。

(3)、简简单单教语文,合理运用资料、课件和问题。 最后,专家给在座的所有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1、

学习理论,提升素养。

2、

转变行为,发展内涵。

3、

研究课堂,提高实效。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20

12、

7、5

推荐第9篇:小学课改论文

围绕信息 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的对比。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推荐第10篇:小学课改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动力

提起新课改,我做一名村校教师,感到头疼。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推广,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不应该麻木,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课改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新课改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第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国家。是一个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世纪。国家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传统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才是硬道理,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育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目的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落实教学改革,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上次学校带领我们在书香中心小学参观学习,使我感触很深;书香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学习和生活的好地方,老师热情大方,对工作认真负债,课改走在我们的前面,我听了一堂魏老师的课改合格课,教学效果非常好,老师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亲身感受到课改的必要性。

第三,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课改也是必要的,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老师都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改才是硬道理。

总之,新课改是国家的政策,新时期的需要,我们要努力学习,做好课改工作。

第11篇:中心小学课改经验论文

邹平县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夯实课堂常规打造高效课堂

焦桥镇中心小学

夯实课堂常规打造高效课堂

焦桥镇中心小学

具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是一个学校立足的关键,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效率是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规范学生的学习常规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从“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理念出发,启动了“夯实课堂常规打造高效课堂 ”的研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推门听课看现状

围绕要研究和解决的现象,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项目,进行推门听课观察现状,发现: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班中,教师整堂课串讲现象还不乏例,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良,而这部分学生中,中差生居多。虽然前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高效性”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过去的教学管理,还显得较为粗放,监督措施力度不够。

二、观察量化掌实情

①根据现有学生按学习效果抽取6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反之,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习惯比较差。

② 对全体学生的课堂常规(预备铃响后学生进教室状况、课前准备情况、坐姿、写姿、站姿、读书姿势、执笔姿势等)进行了观察,结果60%的孩子做得不够好,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和孩子的成长。

③ 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常规(倾听、发言、讨论、提问题、解决问题等)进行了观察,结果85%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时做小动作,讲笑话,精力不集中,左顾右盼,甚至无缘无故站起来,摸别人两下,敲别人几锤儿,自由散漫,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听取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等。

④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体质监测。70%的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与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⑤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测,检测结果50%的学生视力达不到标准。这与学生平时的常规习惯不良有着直接的关系。

⑥ 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效果和高效课堂规则应用,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60%的老师,对课堂组织教学关注度不够,只注重一味的讲授,即使关注,也是生硬的训斥几句,而起到的作用连5分钟都坚持不上;部分

老师对高效课堂的规则领悟不够,即使是听了不少的优质课,也不知道优质课“优”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课堂存在什么关键性的问题,也不明晰。

⑦ 学校管理反思: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常规管理条目多,落实措施少;常规检查频次多,总结反馈少;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多,指导改进少。

数据结果显示,非常的不容乐观。据了解,这应该是农村小学的普遍现象。如果不注意纠正,课堂教学高效很难实现,不良的课堂常规将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值得学校和教师关注。

三、给力措施显实效

1.高效课堂,赢在课堂秩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进行交流的园地。而课堂秩序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如何调控一节秩序良好的课堂呢?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各个班级出台了班级自制公约,各班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了学习自制互助小组,各个小组经过本组成员共同制定了组规和奋斗目标、口号,写下承诺书,人人遵照执行。制定了小组积分、评比、奖励的办法。小组之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小组长每天对小组成员在坐姿、写姿、站姿、读书姿势、执笔姿势、课堂纪律、作业上交、上课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表现、值日、仪容仪表、禁吃零食、卫生保洁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填写量化积分表,每周班级中评出优秀小组,每小组在组长的主持下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评选出进步最大的同学,评出某一方面需要提高的同学。调动了同学们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实行自制管理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更规范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2.高效课堂,赢在课堂评价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有的老师上起来较顺利,而有的老师上起来课堂秩序较乱,这就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的驾驭能力。为此,我们制定了较有针对性的课堂行为常规,来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 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表有两种,一种是面向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一种是面向教师组织教学的。例如,《高效课堂常规要求》、《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前者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评价,包括目标达成度、环节设计的紧凑型和衔接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吸引力、重点难点的突破巧妙性、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程度、探究自主程度;后者包括:评价

语的恰当运用、课堂秩序的维护、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的参与率、偶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主要通过教师的听课来评价和领导班子巡课评价。

② 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我们也设计了两种表格: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也设计了两种表格:一是课堂常规评价,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坐姿、写姿、站姿、读书姿势、执笔姿势等;二是课堂学习习惯的评价有学生参与评价,主要包括:倾听、举手发言、课堂提问题、讨论、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等,主要是小组评价,同桌互评。

3.高效课堂,赢在举措得力

① 领导躬行,把脉会诊。班子5人中,有3人是学科带头人,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首先成立了领导班子,班子所有成员,都挂靠到各个最得力的学科中去,参与学科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开展,带头说课评课。甚至对悟性差的老师,和他们一起看优质课视频,边看边评,使他们明白优质课“优”在哪里,自己的课缺失在哪里。

② 评课议课,提升内涵。力避听课不评课,评课唱颂歌之嫌。以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的方式和授课教师交流切磋,探讨研究。从常态课入手,每周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听课不得少于5节,任课教师不得少于3节,强化教师互听互评互助。坚持每周教研组研讨制度,保证评课、议课活动扎实开展。学校制定评课能力考核量表,对教师的评课能力进行量化,要求评课时要做到明确评课目的、把握评课内容、阐明评课依据、评课方法适当、讲究评课技巧,让全体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学会借鉴、反思、研究,提高评课能力,提升个人内涵。

③ 达标活动,彰显实力。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全面衡量。A.课堂教学考核,占考核成绩的50%。其中达标赛讲占35%,常态教学占10%,听评课考核能力占5%。B.小组合作学习,占考核成绩的10%。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C.教学效果检测,占考核成绩的20%。根据期末该学科的教学成绩考核。D.教学常规落实,占考核成绩的15%。对教师理论学习、计划制定、备课、作业批改与辅导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比。⑤ 师生综合评议,占考核成绩的5%。最后按教学标兵(10%)、教学能手(20%)、达标教师(50%)、待达标教师(20%)四个等级作出达标评价。评价为“待达标”等级的教师,要结对帮扶,限期达标。同时,教师的达标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密切联系。

4.高效课堂,赢在“学会放手”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改变课堂,把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习者,犹如把土地还给农民,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不是纤夫。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难以坚持,舍不得放手给学生,生怕他们钻研不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是,学生们的行动却给我们划了一个大大的×,他们用自己的表现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手,及时放手。倘若教师精心设计,有目的地放手课堂,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不妨尝试下面的“三会”,课堂效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判断。

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会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5.高效课堂,赢在搭建平台

为构建高效课堂,增强教师教研教改的意识,同时也为了了解兄弟学校的课改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经验引进我校课堂。我们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学习考察的培训方式,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研讨平台。

① 搭桥联谊。10月14日,我校一行20名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带领下,奔赴县城梁邹小学进行观摩学习。活动中,梁邹小学的名师,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校的教师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次校际交流起到了以研促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增进了城乡教师间的相互了解。活动中联谊学校的老师们毫不保留的展示自己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老师们努力构建生活化、活动化、有价值的生命课堂,构建扎实、朴实、真实的有效课堂。让老师们深受启发,有效提高了教研水平,实现了资源共享。

② 培训提高。为了学习和借鉴课堂改革前沿学校和本市兄弟学校的课改经验,促进本校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学校

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赴外地和本市学校了解考察,学习取经,以带动全校教研课改工作,效果十分显著。本学期以来,学校先后派出3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不同形式的学习和培训。6.高效课堂,赢在有效反思

(1)课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课前反思就是在备课后,对自己的课堂预设所进行的反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即进一步“备学生”。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一旦到课堂上进行“实战”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我们把“课前反思”作为我校“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要任务来抓。主要利用二次备课备课时来体现。

(2)课中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预设与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的一对永恒的矛盾,预设的一厢情愿和生成的千变万化,总是在课堂这个实践的平台上演绎着一幕幕“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交响曲。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以便超常发挥,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为使课堂高效,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进行反思:反思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反思课堂上的参与度; 反思课堂中的应变力。 (3)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实,课后的及时提升和行为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建立反思笔记,课后都要分析记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一年多来,我们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先后举行了“带路式”前瞻说课、学习讨论研究课、新教师上“三课”课(起始课,提高课,达标课),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工作检查“推门课”、“一人一节最佳课”等活动,先后有29名教师接受了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我校课堂教研谱写了新的一页。接下来我们将会一路既往的沿着“功夫体现在备课上,水平展示在课堂上,效果呈现在成长上”的工作思路,使“师生联动、课堂灵动、学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发扬光大。

第12篇:小学课改论文(材料)

课改心得体会

郭晶华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改论文

课 改 心 得 体 会

西

郭 晶 华

第13篇:课改论文新感受新突破

课改论文新感受新突破

南安武荣中学:陈永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在全国38个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课改实验区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历史课改的发展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传统教学常常出现的重“主导”轻“主体”,重“学会”,轻“会学”,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实验适应了这一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全新历史教育”。①通过半年的实验教学,我由衷感受到:历史课堂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教材也有了新突破。

一、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新《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历史课程标准》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②,为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叶圣陶曾说“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教师在上“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课堂上让学生讲成语故事并辅以播放背景音乐,因为就本课整体来看,说明性语言较多,趣味性不强。这样处理就可以达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将小组讨论式学习引入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变教为导,克服包办代替。

(二)《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④,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秦始皇”、“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难以计数,但历史课堂的时间不允许对每一个人物都予以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如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采取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参与的重要活动进行分类,然再予以评价。一般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也可以采取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一般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述评。这个标准,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立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的双边互动来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经过学生的评价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出来。

又如学生写《我看秦始皇》这一小论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学生能从秦始皇的功和过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有的学生虽然行文较少,但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的学生观点单一,只看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没能看到他的历史功绩,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根据自己所观看的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来进行评论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批改后及时指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历史的发展。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使用历史新教材的新感受

(一)新教材的编制,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的“繁、难、偏、旧的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业包袱中解放出来。

(二)新教材的实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创造空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及开拓性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实施,使教和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由老师是主体变为学生是主体了。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根据这一精神,我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意识和习惯。比如说:上“破解彩陶之谜”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模仿做陶器,在做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古代人做陶器的苦与乐,领悟到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同时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制作各种样式不同用途不同的陶器,然后写出制作小论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一个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制作展现在我的眼前,叫人大吃一惊,简直难以置信。看着那一件件精致的小作品,又看看文章中学生丰富的想象。你不由想到,若干年以后,他们中间也许会出现一个艺术家。这样的新感受让你回味无穷。

三、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变化

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动运作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单一,手段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则加上了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为点缀,但教法往往并没有摆脱过去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则以知识点掌握为主,以大量的重复练习为手段。在这种教法和学法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双方更要注重探究性学习,语言的表达锻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带着愉悦的情绪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

比如历史新教材“第8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本课的课程标准是:“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教学:(1)学生回顾: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2)播放有关都江堰的专题资料片,为学生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假如自己是李冰的话,将怎样修建都江堰,请把自己所设计的都江堰的蓝图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来了解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加深学生对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教材中有很多“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这一特点,我总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议论、争辩,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参与到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变得开阔了,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动脑动手的多了,如学习“ 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既要求认识秦王扫六合的恢宏气势,又要研究赫赫一时的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还要动手复制《秦朝疆域图》,使学生的思维在动脑动手的时候不断得到开发。半年来在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已进行过几次社会调查。如应用区分传说与历史的方法调查古丰州的历史,运用调查法来了解泉州的历史,用调查法来了解身边人口流动的情况及其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内收集资料分头进行,资料收集齐后小组成员共同整理分析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各组再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提高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托尔斯泰曾说:“对教师来说,最可怕的是墨守成规,思想懒惰。”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第14篇:课改论文闫立花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闫立花

我就我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老师们交换一下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课改心得体会

闫立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15篇:教学课改论文六个一

教学改革论文

上饶县课改已经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几个年头,我算是已经搭上末班车了,挤进了课改的大潮之中,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进一步学习当代国内外有影响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艺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紧密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我认为,与语文教学改革有密切关系的新观念至少有以下八种:1.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2.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全面素质服务的观念;4.新的人才观、教材观、质量观;5.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6.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及协调发展的观念;7.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乐学的观念;8.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在学习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以更新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走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第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广,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改革实践的内容也很丰富。目前,主要应该探索和实践的有以下四点:1.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探索精讲精练、?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3.探索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之间的关系,精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上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小组等活动;4.探索如何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把精读、略读、速读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古为今用,养成习惯。

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借鉴和改造。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经验。正如张春林、陈钟梁在《传统语文教学特点之分析》一文中所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高度政治化、伦理化,使它完全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最终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丰富的、有情感的、多方面的联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集中识字个字和写字分别、分步骤教学;阅读训练原则是“文”“道”不可偏废,方法是“熟读精思、博览”;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重,步骤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方法是“多做多改”(自己多改)。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认真写作的习惯;3.专心听话的习惯;4.礼貌说话的习惯;5.坚持自学的习惯。

第四,洋为中用,保持特点。

1

刘国正先生说:“我们的语言同外国的不同,这是我们的语言的特殊性;但各种不同语言又有其共同的地方,这是共同性。我们的语言具备的这两重性,决定着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以总结自身的经验为着重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吸收外来的经验。”放眼一些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开阔了眼界,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来推动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

鲁宝元先生在《谈谈国外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做了简要的概括:

1.语文教学的改革运动往往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所促成的。而成功的改革往往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阅读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语体和实用语体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写一般生活文、意见文的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说话、讨论、演说、报告等一般说话能力,还要使学生具备把话说得有效、得体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除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外,增加科技文和实用文的分量。

2.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都非常重视。?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学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3.大力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不断加强实验的科学性,是国外语文教学改革的又一条成功的经验。

一定要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保持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如:学习借鉴外国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和谐教育、情景教学、分组教学、目标教学、快速阅读等方面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要从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教材的内容等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改造,有所选择,逐步变成有中国特色的经验。

总之,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既看到十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又看到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既看到道路的曲折,又认识到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正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清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继承借鉴,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大有希望的。

第16篇:课改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 校:华亭县上关乡寺底小学作者姓名:张彦荣文章题目: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策略学 科:数学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策略

摘要: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改的气息,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练习设计

新课改

基础性

编排结构

开放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改的气息,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 练习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简单的练习,使学生不但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了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构建了基础。

二 练习设计要注意习题的编排结构。

数学课的教学活动是通过习题的编排展现教学思路的,习题的编排必须符合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之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则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编排一堂课的习题时,总是做到前部分设计好复习题、铺垫题,把学生从轻松的氛围中引入新课。后部分设计好巩固练习题,通过模仿、再造想象、比较等手段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 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在某单位时间内安排多少习题的量才是优化的量。 一堂数学课出现的练习题量太少,得到练习的人数就少,大多数学生没有

练习的的机会,学习劲头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果习题的量安排不均,通常会出现前松后紧,开头部分做了很多口算题、练习题,传授过程又费时过多,结果后面的时间过紧,没做两道题就下课了。所以,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一定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状况精心设计,安排科学的练习量,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

四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花齐放”

新课改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一)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镇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需要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分米?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条件,错误的列式为8×5,正确的列式为8×5×2。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

1、先求乙队20天修的,再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修的,然后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思路最简捷。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

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做题时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本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了多少米,这里的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为8+12。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习题的设计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的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教学的切入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开放题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设计并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立足岗位勤学习,推进课改强能力 ------效能风暴活动心得体会 寺底小学:张彦荣 半年来我校按上级要求开展了以“治庸、治懒、治散”为主要内容的“效能风暴”活动,按照“效能风暴”活动的要求,大力营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此次活动使我强化了责任意识,也使我认识到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是加强我们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学习过程上,我充分认识了“庸、懒、散”行为及其危害性。现就学习谈一点我自己的认识及心得体会。 在教学中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教师要有紧迫感、责任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应怎样改变教育观,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不然,推进新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一、要有永远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等,无私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支持教师这样做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说过“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只有在高尚的师德鼓励下,教师才能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和能手。永远热爱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

第17篇:(论文)更新观念 适应课改

更新观念适应课改

——学习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我们的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堂内容繁、难、偏、归,并注重书本知识,而且有些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必须更新观念,适应课改的需要。

首先要从观念上更新,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市被列为市地级义务教育改革实验区,我们做为教改的第一批实验人员,承担着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任务,为完善、发展课程标准提供依据。

尝试建立三级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教材选用,课程实施管理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理念

——学习课改的心得体会

过去,有大纲,有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这校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缺少了更多的灵性,而多了几分呆板;使本应朝气十足的孩子却成了僵化的尖子生,这校的人才怎能适应现今及未来社会的现状。这种旧有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给真正的改革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不那么精确,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不再是记忆的库房,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基于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突破课堂中心论的局模式。它需要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因此,只懂得照本宣科的教师困惑了,如果没有统整的,触类旁通的教学智慧,就会在改革中遭遇到捉襟见肘的尴尬。

在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提供给教学的是悬念,是坎坷,也是创建成功的机遇。一向自信地迫使学生削足适履的教师权威真正动摇了;教师必须广泛涉猎群书,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科学与艺术交融型的教师。在塑造自己的同时,我们必须遵照新课程提出的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首先树立正确遥学生观

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生活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珍视学生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新课程提出的待学生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学要从精英教育的模式中跳出来。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体现个性发展。

其次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过去,学生主要以学习理解书本知识,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如今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是是由生民主互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积

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互中完成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认真学习成功的课改经验,努力探究出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来推进课改,使自己的教运转自如。

姜家教师

一中 周位清 学理念在课改的舞台上

树立新观念搞好教改实验——学习体会

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的时期,现行的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要构建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认真搞好教改实践。

通过学习和研究,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课改实验,更新观念是关键,因为它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者是教学的实施者,如果在教改训只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不注意更新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课改就只会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下几种教育观念。

1、现代教学观——教学是获取,而非给予。教学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廛学生就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给予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受自身控制的无魏性的全盘接收,它具有直接性,而获取则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身内化,加以有选择性的消化和吸收,它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学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获取。

2、课堂秩序观——纪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有的老师认为对课堂纪律过于放松,会影响学生听课注意力的集中,担心学生会分心、走视,这其实是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给孩子创设一种广阔自由的心理空间,又能让学生的兴奋点定位在对问题的思考上,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生活跃而不混乱。

3、学习环境观——环境是轻松的、和谐的,非压抑的、紧张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型、保护型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暗示,激励和强化的走向作用。要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师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尽量不把批评带进课堂。

3、教师观——教师是园丁,非伯乐。如果教育者

把自己定位于伯乐,他就会精心挑选马中的千里马作为他的教育对象实施选择性教育,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以优生为中心,对暂时落后生和中等生采取淘汰教育,有悖于我国基础教育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的宗旨。因此,基础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园丁,教育人因人而异,遵循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指导思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5、是由生观——教师为学生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以及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的学习服务,教学过程是教为服务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是由生对话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是由生关系的平等和谐。

6、教学方法观——以学定教。学生能够具有某种知识,能力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生只有采用了符合自己年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学法,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法之后,他才能在离开了学校,老师以后,自己不断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吸取知识信息,改造和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成为优秀人才。因此,教师的教法不能脱离学生的学法,应主动让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以学法定教法。

课改工作要点

为落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各工作安排。特制定本学期课改工作要点如下:

一、一个中心

将“学习讨论、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端正态度”作为一个中心,使新课程实验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工作。

二、确立两个重点

“加强领导,培训教师”。是我校本学期新课改的两个重点,我们要下大力气去做,为课改实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把握两个关键

(一) 加强学习、建立组织

1、课改领导小组要传达上级有关课改工作精神,要组织教师学习,并写好心德体会。

2、建立组织机构。根据上级的要求,建立课改工作的各类机构、强化管理。加强对课改的领导。

3、弄清2003年秋新一年秋新一年招生数,砍伤2003年秋新一年教师。

(二) 组织实验研究不断总结提高

(1)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对课改方案中提到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等关键问题,开展初步的研究。

(2)我校以讲、说、议、初探“为教研课题,将课改研究做为主要内容,列入日程,有效地开展活动。”

(3)学校教学主任要组织好,负责好各学年组课改的研究活动,要积极主动地抓实、抓靠、抓出成效。

(4)每个月业务领导要进行一次课改方面的业务讲座,并分组讨论,进行总结。

(5)学习教育理论,要在教师中广泛的普及现代化做先进的教育理论,使所有任课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将学习活动贯穿始终,在期末总结出在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成功的先进经验。

中心小学课改工作方案

根据市教委的文件精神,为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验推广任务,我校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基本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具体目标如上: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实验任务

1、承担新课程标准实验任务,试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

2、尝试三级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方式,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3、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具有新的课程观念,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的教师。

4、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使每一位教师都易于理解和使用并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评价体系。

5、以德育为核心,构建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探索新型的育人模式。

四、工作进程

根据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精神,镇教委办的布置主要工作进程如下:

1、2003年9月--2004年8月,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

2、2004年9月--2005年8月对前期工作进行评估,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活动,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

3、2005年9月--2007年8月,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提高。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为副组长,组长为组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本校的课改实验工作。

2、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改实验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3、制定符合课改精神,符合实际的“课改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

4、不使用新教材的非实验年级的教学工作,也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改”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二)明确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三)优化资源配置,保证课改实验按要求实施

1、购置书刊、音像材料。

2、组织实验教师制作教具、课件。

3、创设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环境。

4、加强实验室、图书室及体育、艺术等教育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率。

(四)争取社会认同,求得村民、家长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

(五)深入学习讨论,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武装广大教师。

总之,我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采取一切可以实行的办法,搞好信息交流。了解市内外课改实验的进程物形势,保证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推向新高度,取得新成果。

更新观念学习辅导材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想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与共事,首先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点,确定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济的是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所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学习《课改计划》心得体会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市课改办下发的文件和资料后,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倍受鼓舞、深受启发。我认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力保障。它的实施必将带来教育振兴的又一个春天。下面我来畅谈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改计划为我们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根本保证。我们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难、繁、偏、旧”。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标准,逐步替代现行的教学大纲,把德智体美的要求列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各门功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不仅要学数理化、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还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与共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课改计划改进和加强德育。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了更好地贯彻德育教育方针,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同时要针对独生子女多的特点,引导家长和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之,德育应录着眼于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落实课改计划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把初中、小学教育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既要满足越来越多的青年继续升学的愿望,又要使那些不能升学的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具备就业谋生能力。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实践,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技传播和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

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振兴姜家教育,贡献力量,我决心要不断深入地研究课改计划领悟其理论精髓,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学工作服务。

使其早出教学成果,早为教

第18篇:课改典型经验材料论文

课改典型经验材料论文

默默耕耘,潜心钻研。匆忙中,伴随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既稳扎稳打,又大胆开拓,勇于尝试。这期间有着许多硕果和迷惘,也有着许多汗水与困惑,可这一切都增添了我的信心——做21世纪的快乐轻松的语文教师。现将课改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而不厌,走在新课改第一线。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知道,只有自己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参与教学实践。为此我翻遍所有能找到的教育报刊,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浏览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思想更进步。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应转变两种人的观念,一是领导的观念,二是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亲历亲为,大胆摸索特色教学。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来,本人身处教研第一线,大胆摸索,实践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总结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1、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文轻语”,“有文无语”的现象。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把每节语文课的头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进行“发出我的声音”系列活动。具体举例如下:

(1)、自我介绍: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来自哪里、特长、理想等。

(2)、讲成语故事。要求语言简明,有条理。

(3)、讲述见闻与经历。内容不限,可以是“班风新风尚”“第一次炒菜”“系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要求有中心有条理。

(4)、介绍环境、事物、说明事理。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功能、性质,环境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说明。

(5)、一事一议,针对某一观点,某一现象进行评议。要求能简述事情经过,发表个人看法,力求连贯、严密,如针对“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让学生发表议论。

(6)、进行口头作文。可先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先叙述或议论一件事,再进行整篇训练。要求做到中心明确。

2、重视朗读。汉语语音有它所特有的显著韵律感——声音悦耳,音调柔和,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音乐性,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生动、形象、立体的再现文学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文章可范读,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朗读技巧远远不够。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大量的描写、抒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宜范读为佳,把文中积极含蓄、婉曲有致的感情读出来,创造艺术氛围,再让学生去学读。

文章还可个别读、齐声读、分组读、对比读、轮读、伴读等方法。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由于知识积累、情感体验、思维水平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也会有所不同。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同学读出的是难以抹去的对父亲的眷恋;有同学读出的是追悔、痛楚的心情,对自己谴责盈在心间。我们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朗诵家,但我们要肯定学生在朗读中的个人体验,有的学生开朗活泼、敢于表现,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课堂上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3、开阔学生思路,趋向自由个性写作。

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习惯于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评价,用成人的处世哲学和经验,从原则和理论的高度提出种种苛求,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共性,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形式,是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写作指导中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去束缚学生思维。教师的责任在于同学生一起分析作文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时不拘一格。比如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确定一个“话

题”让学生有宽阔的思维空间去表现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表现对写作角度的新颖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1)、模仿之中求创新。

仿写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教学中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重视仿写训练,就补上了技能形成的必要环节。 (2)、强化口头作文训练。

我在作文教学中,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联系生活给学生做口头作文,然后让学生放心的、随心所欲的、自由的、大胆的去说,又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评去改,互相启发,“先放后收”。 (3)、作文题目的选择。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的原因之一就在与教师往往出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的题目。作文教学应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绪、兴趣、爱好相关的题材,不要限制文体、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作文就能事半功倍。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也许就趋向于这一点罢。

(4)、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教师把个别作文批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同学的作文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在评语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同学之间还会互相争论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个性,在评改中交流,讨论,互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个性的发展。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增强了表现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

三、展望未来,带着成绩继续努力。

耕耘中,课改的土地上结出了些许的硕果与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做新课改的分享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奉献自己的青春,做21世纪的新型教师,教育是事业,要讲奉献;教育是科学,要讲求真;教育是艺术,要讲创新;教育的灵魂是爱,我将终生学习,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第19篇:课改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出引人深思的新鲜提问,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明确目标

让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的设问应服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考虑每一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何种能力和品质,从而根据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型,精心设计提问。

2.教师在创设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找准问题的切人点,即问在当问之处

课堂提问要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时,问在当问之处。由浅人深,层层深人,让学生在设疑的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设计科学的提问,好比给学生配了一个熟练的向导,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提问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量”即数量,易精不易多,以质取胜。提问应提在重难点上,应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提问的覆盖面应宽一些,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当然提问的广度、深度、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关注差异,精心提问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方式、理解的层次、注意力的落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个差异,精心设计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掌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这样能够启动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并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2.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怕自己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亦或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息,鼓励学生提间。

3.正确评估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角色游戏。如:“答记者问”、“今天我来问”等,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提问,大胆发言,形成踊跃提问的良好风气。

三、课堂教学提问中,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20篇:课改论文闫立花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闫立花

我就我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老师们交换一下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课改心得体会

闫立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课改论文.doc》
课改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