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

2020-03-03 09:58: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要淡化政治属性、凸显群众组织特征、杜绝组织运行的“边缘化”;职能定位要以其服务职能为主要途径;文化定位要体现出高校共青团的自身特征,在责任心强、真情奉献、坚韧不拔、善于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竞争、开拓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定位职能定位文化定位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作为直接面向大学生青年的基层组织,在共青团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高等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取得工作的突破性发展,开创新的工作局面,重新审视高校共青团的自身定位极其重要。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要“立足作为政治组织,成长为业务组织,创建为服务型组织,发展为公益组织,打造成为文化组织,改进为学习型组织”,①已将高校共青团视为“全能选手”。事实上,高校共青团的确拥有令地方共青团望尘莫及、十分羡慕的优越条件:

健全的组织结构:高校基本健全“团委—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单纯的工作对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共青团员覆盖面几乎均为99%以上,在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更是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成员,这一集两者身份为一体的工作对象,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明确的工作内容:一是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添砖加瓦,也即丰富校园第二课堂。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满足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摆正自身位置,明确合适的组织定位。

一是政治组织属性的淡化。对于地方共青团组织来说,它们首先是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存在的,政治性是其核心属性,团与党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团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地位和作用。而在具有强烈学术属性的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并非也无法依赖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要想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势必要淡化自身的政治色彩。

二是群众组织特征的凸显。在组织关系上,高校共青团可以说是实现了绝对数上的覆盖,但从归属感和责任感上说却不尽如人意。根据笔者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部分高校抽样调查结果,在校生能感受到团组织作用的最低比例仅为18.9%,最高的也仅为43.0%,这一结果虽不够准确,但也基本说明了问题的严峻性。团组织的健全不仅是制度和形式上,最根本的是团员的成员意识和责任感。如何使组织自身更具代表性,使组织成员具有归属感,成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着力点。

三是组织运行的反“边缘化”。高校团委是高校内部基层团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对团组织内部事务起决策、管理、协调和统筹等作用。可事实上,团委在高校中近似于行政机关部门,其对学校承担的职能多,对组织承担的职能少,更甚而仅仅是虚担其名,“边缘化”现象严重。要明确共青团组织定位,明确团委作为学校行政机关和作为团组织领导机构二者职能的界限极其必要。这两者中可以存在“权力替代”,但前者应作为后者的平台,后者作为前者的基石,致力于提升共青团自身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

当前,基于育人理念的高校共青团职能定位一般可概括为:思想政治工作职能、组织职能和育人服务职能。应该说,这一职能定位已基本涵盖了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但从深层次探求,这一泛泛的职能定位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共青团组织是拥有强大政治资源、

社会资源、组织资源的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基于此,高校共青团一方面代表与党关系密切的群众组织坚守其政治职能,并通过高校团委行使学生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面向团员和基层团组织执行服务职能,构成其多元化的职能定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共青团的政治职能一直滞后于其职能发挥的要求,行政职能则从某些方面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归根结底,服务职能将成为高校共青团的最终职能。这不仅是共青团自身发展、壮大的要求,更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当然选择。

首先,要熟悉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显著优点,又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特征。一是价值取向的务实性和选择的功利化,注重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表现出集体意识弱化和社会责任感差。二是思想上的困惑性,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正义和良知、奉献和责任,同时在校园内又充斥着虚无主义。三是思想认知与行为的矛盾性,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行为与规范背离的矛盾性和自律性差的弱点。因此,面向他们的工作要求高、难度大、情况复杂,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其次,要体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一直以来,高校共青团围绕育人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有声有色的工作,但仍或多或少存在彰显时代特征不够、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实效性不强、方法落后、受益面狭窄等问题。在调查中,仅有20.5%的同学表示能感受到团组织发挥的作用,而有77.6%的同学很少或不能感受到;有14.4%的同学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好,而有83.9%的同学认为存在某些方面的形式单

一、不太符合当今青年学生心态等种种问题;并且,“要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最普遍的建议和意见。可见,共青团在着手开展工作时,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极其重要,以“学校关注,青年学生需要,共青团能为”为原则,出自于学生、感知于学生、有益于学生,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三,突出服务职能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具有融入社会锻炼个体的强烈意识,对走出象牙塔、体验社会角色具有高度的热情。调查中,51.2%的学生认为活动参与率不高是因为活动内容的原因,因此,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符合大

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前共青团服务职能越来越体现出社会化的特征和趋向。传统的高校共青团着力于校内活动,着重执行上级意图,视野偏窄,空间狭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共青团要勇于走出校园,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域情况,主动寻求社会需要,将自身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通过挂钩、结对、建立实践基地、共同组办多种活动等方式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工作,为社会服务,为自身创造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高校共青团的文化定位

组织的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个性。②高校共青团的文化定位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高校这一特定的背景环境,二是共青团自身的属性特征,反映为高校共青团的价值标准、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团干部作风、团员思想规范等。其中,提炼新形势下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组织文化的前提,形成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关键,明确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共同认同并遵守的组织规范是组织文化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文化也面临着突破和重构。新形势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具备如下优秀品质和精神:一是责任心强。高校共青团要本着对党负责任、对人才培养负责任、对工作负责任、对自身负责任的态度,落实好每一项工作、承办好每一件事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失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二是真情奉献。高校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只有保持自身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才能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为,才能在大学生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坚韧不拔。清醒地认识到国情、省情、校情、团情,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敢闯敢拼,遇到困难不放弃,而是千方百计去克服、去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有为有位。四是善于学习。必需将高校共青团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即要使高校共青团善于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勇于创新,善于总结不足、争取进步,善于立足实际、务实创新,善于互帮互助、分工合作,形成和谐进取的团队。

与此同时,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文化的形成中,我们还要关注到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共青团的竞争意识,“有为才有位”。高校共青团要在高校中具有自身独特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依靠自身有所作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共青团职权有限,资源有限,仅是一个群众组织,正因如此,共青团的锐气、朝气就更为重要,要敢做事、做好事,以此来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高校共青团的开拓意识,“有位促其为”。共青团的平台、空间和地位不是为了谋权谋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整合各类资源,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是高校共青团通过作为更上台阶的有效途径。三是高校共青团的创新意识,“不创新,宁不为”。共青团是青年人的组织,尤其是高校共青团,主要面对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的大学生,其工作思路、工作手段的创新性尤为重要。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和方法会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使人疲惫倦怠,不如不为。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本文系共青团江苏省委规划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核心竞争力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SGQTGH43)

注释

①赵剑民:“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与组织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

高校辅导员共青团工作

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高校医院定位

高校学生干部定位

高校共青团工作汇报

高校共青团工作计划

高校共青团工作总结

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doc》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