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教案

2020-03-02 10:38: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牧童》教学设计(校本课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四、教学过程

板块

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

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版块

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1)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a.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原野?

b.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板书:铺 弄)

(2)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悠扬) 2.读。

(1)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2)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 (指名读)

(3)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4)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句诗,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吗?

(5)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预设一:“不脱蓑衣”。

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二:“卧”。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板块

四、作者链接,回味“趣” 过渡句:吕岩又为何要写牧童这样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找到答案。

(出示资料卡)

现在,让我们伴着《牧童短笛》的乐声,走进山村迷人的暮色,再去感受一番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吧。 (播放《牧童短笛》音频)(生齐背)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 板块

五、课外拓展,延伸“趣”

中国的古诗,是文思涌动的百草园。像这样有趣的描写牧童童年生活的诗,还有很多很多。 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安乐坊牧童》宋·杨万里 (生自由朗读,积累)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诗人栖蟾的《牧童》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

五、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铺 广茂 弄 悠扬

卧悠闲、快乐

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案

《诗词诵读》教案

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计划.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总结

《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教案.doc》
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