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2020-03-02 06:19: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课程简介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观察技能、学习支架技能与结束技能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从观察技能的概念、类型与观察技能的提高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分别介绍;第二部分则从学习支架的概念、功能特点与支架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了解学习支架。第三部分则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与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从结束技能的概念、作用、构成要素与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掌握课堂基本的教学技能,通过观察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观察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状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技能;通过学习支架技能的训练能够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而结束技能的训练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要求】

1.了解课堂教学观察技能的类型。 2.掌握课堂教学观察技能的方法。

3.掌握课堂教学结束节能的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

4.理解学习支架建构含义与意义,并掌握建构学习支架的方法。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王天镪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石景山区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电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微格教学研究会理事,曾获沈阳市优秀电教教研员,辽宁省优秀电教教研员,北京市电教系统优秀工作者,担任过北京教育学院 INET未来教育主讲教师、中央电教馆 WORD— LINKS主讲教师。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干训处信息技术主讲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论。

庄志强

笔名庄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学科教学教研室主任,普通高等英语学科新课程国家级骨干培训者,漳州师范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之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以及剑桥少儿英语考试系统 (CYLET)口试考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教育技术学以及微格教学。

林万新

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秘书长、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组副组长。 1996年、2008年获河北省优秀电教工作者称号, 2008年获全国优秀电教工作者称号。研究领域: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建设、微格教学、教师教育、远程教学。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1-9

课程学习——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王天镪(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干训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庄志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林万新(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一部分: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一】:观察:比较两张图片有几处不同

解读观察过程:

1.看图片——眼睛感知;

2.观察对象图片——客观事物; 3.对图片进行比较——观察目的。

结论:与随便看看,随便听听不同,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一、观察及观察能力的概念

衡量观察水平高低的概念,是观察能力。在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观察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每个人观察能力不一样。简称是观察力,也叫眼力。

知觉、感觉、感知: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2-9 这几个概念在认知层次上是有区别的:

感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个别特点,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硬度等; 知觉:知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形状、大小、远近等。

由于两者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相辅形成,无法割裂区分,因此统称为感知。的认同情况。

2.需求判断的功能,需求判断刚才我们谈的是思维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思维判断则属于类知觉判断,什么叫类知觉判断?马路上一辆汽车迎面疾驰而来,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反应马上跳一边,找个安全的地方站住,这种类似本能的思维方式就是类知觉的判断。

这三个概念区别不大,三者经常互相借用。

观察技能:

由观察的定义可以引出观察技能的定义:观察技能定义:课堂观察技能是在课堂上教师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的一类知觉活动的行为方式。能力可以通过技能训练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技能训练得以提升。

【活动2】观察镜像钟表,说出正确的时间

镜像钟表的实验告诉我们:

要填出钟表的正确时间,必须要把看到的表象在头脑里做一次空间的翻转;证明了观察活动除了有观察的目的,有感官参与,还离不开思维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操作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训练是心智技能的训练。

(一)观察技能要素

在课堂上视觉感知、听觉感知、需求判断(思维判断)、策略调整(行为反应)构成完整的观察技能;这四项就构成了观察技能的要素:视觉感知(承担90%的观察任务);听觉感知;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的要素

每个观察要素的功能,首先是视觉感知的功能,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看行为可以了解课堂的纪律,看表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看表情、看举手可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1.听觉的观察功能,通过听复述能够了解学生的技巧。听解释、听翻译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听解释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把这概念重新复述一遍,这就是能够看到他的理解程度。听解答能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如果是学生解决新问题,听他对新问题的回答和见解,能够掌握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听应答、解答能够了解学生有没有创新的建议。听语气、听口气,可以了解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纪律来判断学生情绪对讲课满意不满意,通过学生的表情、通过学生的行为能够判断他的接受状况。如果学生接受的比较好,他会有一种满足的表情。通过回答问题的语言,可以判断学生掌握情况。通过语气判断,能够了解学生的心态,说话的语气。在课堂上有时候可以听老师讲一个问题,他明白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语气发出。

3.策略调整功能,策略就是方法,它是一种成套的方法,或者叫做大方法.策略调整是一种变换,变换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技能,达到有效教学,变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通过策略我们可以调整改变学生注意状态,改变学生纪律行为,改变学生的接受状态。当学生没听明白,我换一种讲述方式,让他听明白,可以改变他的接受状态,还可以改变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学习困了以后他会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这样调整以后课堂气氛可以获得改善。

(三)观察技能的类型

划分观察的类型有几个条件,一个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他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还有一个根据我们观察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观察技能分出几个不同的类型:

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它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观察的目的:把观察技能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探询观察;随机观察;验证观察

1.观察技能的类型——探询观察 (1)探询观察主要指课前的候课观察 (2)观察什么?

(3)观察纪律、观察精神状态、观察学习用品准备。 (4)参与要素:主要是视觉感知。 2.观察技能的类型——随机观察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随机出现的,因此观察也是随机的,所以叫随机观察。是最主要的、最常用的观察类型。用于课上知识接受阶段。观察的内容包括:

视觉感知表情变化; 视觉感知行为动作; 视觉感知参与程度; 听觉感知心态变化;

3.观察技能的类型——验证观察

在每个新知识点讲授之后,我们都要了解学生们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这时的观察属于验证观察。观察什么?——了解学生的内化程度。参与要素:视觉、听觉、+其它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三】当你跟一个人谈话时,他一边说话一边揉鼻子,这是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心理状态分类: 学习态度 学习风格 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

(一)学习态度的观察

什么是学习态度?态度: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习得:通过训练获得;内部状态: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时的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态度。

1.学习态度的观察1——观察注意力

注意力状态的决定因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的吸引力。 观察注意力要区分两个方面的表现: 注意力良好的外在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

2.学习态度的观察2——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也叫认知状态指对知识的接受状态

知识接受状态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认同和内化时的外在表现。 认同:同意、认可; 内化:同化、顺应的过程

认知态度的观察分五个维度: 1.认同的外在表现;

2.不认同——反对、拒绝的表现; 3.认同困难——知识接受不良的表现; 4.内化顺利的表现; 5.内化困难的表现;

知识的接受状态和注意力都是学习态度,都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倾向,而兴趣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吸引力密切相关。知识接受状态的核心是认同,影响认同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讲授是否得法。内化过程是典型的思维过程,不属于学习态度,但是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内化程度如何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风格的观察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3-9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感知通道不同。不同的人认知事物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在获取知识方面中小学课堂上主要感知器官是听觉、视觉、触觉;学习风格分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触觉型也有人称为动觉型或动触型;

1.学习风格观察1——视觉型学生的观察 视觉型学生:习惯于从视觉获取知识信息。 课堂表现:

对文字、图片、图形、图像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能通过阅读,就能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上课时,一般只注意教师讲授的观点与自己理解有无出入。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得轻松,游刃有余。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则显得有点不耐烦、懈怠,有时干脆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学习风格观察2——听觉型学生的观察

听觉型学生: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课堂表现:

知识获得主要需要听教师耐心的讲解。全神贯注,稍稍显紧张;能积极回答问题,很少质疑;课堂上守纪律,但不太活跃。

学习风格观察3——触觉型学生的观察

触觉型学生:对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课堂表现:

坐不住,小动作多;通过做操作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活动、实验操作、文体课活跃、积极;合作学习有创意。

学习风格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形态的知识信息感知的灵敏性不同——教学应该:精讲、多练、多直观。世界上不存在单一认知类型的人,一般的人只是某一项或两项认知稍占优势,两项优势强的人属于复合风格——视听型、视动型等。

(三)课堂气氛的观察

课堂气氛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学水平的一种群体性反映,反映了多数学生的情感态度

课堂气氛特点:

学习气氛是一种群体性情感反映,能影响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存在两种状态:气氛良好;气氛沉闷;气氛可以转化,向良好转化的因素是活跃;如果处置不当,气氛可以恶化——考验老师的智慧和应答水平。多数学生的态度可以酿成某种状态的课堂气氛,所以要维持良好的气氛,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表现。

(四)课堂情绪的观察

课堂情绪是学生感受教师教学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外显特点的群体性心理反应状态

课堂情绪特点:

情绪影响对知识的接受态度;影响对教师指导的接受程度,是学生心态最直接的反映。情绪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行为动作;教师要对课堂情绪保持警觉。情绪能够“传染”,教师进入教室要带着好的心情。课堂情绪有三种体现:

1.积极的课堂情绪 2.消极的课堂情绪 3.群体性焦虑

课堂气氛、课堂情绪反映的是课堂总体学习状况,都反映了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情绪。课堂气氛对课堂情绪有化解或者激化的作用。课堂气氛能够感受,课堂情绪可以观察。

三、提高课堂观察能力的方法

【活动】判断!哪根线长?

眼见不一定为实——会产生错误判断;课堂观察有时也会产生误判。课堂观察所以会产生误判,是因为:1.观察判断是主观感受的结果;2.受到先前认识经验的干扰;3.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经验。

1.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揣摩中增长观察经验。因为心理活动与行为、表情有对应的关系。

2.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更深刻地理解学生——问题要正面,语言要中性。 “如果你喜欢老师的讲课,你又不想说出来,你怎样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了解认知良好的外显行为;“如果你觉得老师讲课很乏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认知不良的外显行为;“你觉得在课上安排几次合作学习比较合适?”——了解那哪些学生属于触觉型学生。

3.锻炼倾听能力。群体性的声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能反映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的态度、情绪的变化。提高耳朵的感知能力:练习闭目感知声音;练习从后面感知声音;练习从嘈杂中寻找某个声音。

观察是心灵的透镜;形成敏锐的知觉能力;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机智的教学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4-9

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支架技能训练

一、学习支架的概念

学习支架建构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请各位老师谈谈你对学习支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认为支架对教学能够为教师带来什么帮助?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支架”,就如建房子一样,房子要往高处建,那必须搭一个脚手架。其实“支架”最早在英文中被称为“脚手架”,就是脚手架的意思。那么在建筑一栋大楼的时候,肯定要搭脚手架!不然没办法住,那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A的这种方式,从底下一层就开始建,第二层,第二种方式是是从半中间开始,我们现在的楼层特高,几十层楼,30、40层楼,从地面开始建,应该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请各位老师判断一下,A与B搭建脚手架的方式,哪种比较合理?

(一)学习支架

总而言之,在学习课堂教育活动中,防治所有的教师的言语行为,示范行为,老师的教学活动,只要对学生有帮助,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能够挖掘他们的潜力。所有的这些帮助,都可以叫做学习支架。

科学具体来讲,学习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且在他们努力增长的时候,撤取帮助。另外Enter未来教育培训模范中,也明确指出支架的含义。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机构。它是一个系统,可以用来帮助他们支持和组织调查或者探究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学习支架建构技能

是指老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提供帮助。并且在提高适时测取学习支架的这一类的教学行为,我们都可以把他叫做学习支架的建构技能,这个技能由很多种技能综合而成。

二、学习支架的功能与特点

(一)学习支架的功能

1.支架对学生学习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

即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学生肯定有储备的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学习的体验来储备构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非随时都能够用上,只有在老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调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好用,如何去提高效应,所以学习支架,第一种功能就是具备调节知识储备的功能,调整学生的知识储备。

2.引导功能。

学习支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引导他向潜在的水平发展。从最近发展区到达他潜在的一个发展水平。这其实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功能。

学习能力很重要。因为学习不是灌输一种东西。所以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这种探索。此时我们提供了支架,最终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支架,自己去寻求支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学习支架,达到自我去学习的这种目的。

(二)学习支架的特点

1.学习支架使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更为有经验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在经历同伴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与自己的思维形成对比。

3.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知道学生什么时候需要。

三、学习支架建构环节与要素

(一)学习支架的建构环节 学习支架的构成,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支架的建构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搭建学习支架,进入情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二)学习支架的建构要素

作为老师要掌握的建构技能,怎么去搭建支架的技能,包括五个要素: 1.确定学生的水平。

如果没有学生水平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最近发展区在哪,所以确定学生的水平。 2.适时提供支架,完成后指导学生学习。

此时强调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应适时、适当。所谓适时的度该如何把握: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呈现出一种冥思的状态,此时教师即课为学生提供支架了。其次,当学生处先疑义的时候,此时,老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再次,观察学生的目光。如果学生的目光已经出现犹疑状态,目标转移了,此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

3.指导学生学习

即给学生一个策略,给学生一个方法。而且方法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改变决策。

4.提高层次

指引导教师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此时不仅要联系学生的学习背景,指导学生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5-9

的思维过程。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纪事成长,及时的鼓励。

5.进行强化

强化不仅要及时,而且应更加客观。

(三)支架的类型 1.情境性支架

类似与我们所提倡的情景教学,在教学里创造一定教学情景。提供情景支架要注意:依据教材的内容和难度来提供。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提供为情景支架。情境性支架包括:导入式情境支架、递进性的情景支架、创设随即的情景等。

2.问题性支架

各类各样的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自立能力的问题,都可以叫问题性的之间。

3.实验性支架

实验性支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释放性的支架。

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性支架、知识性支架、程序性支架、策略性支架、训练性支架、图表支架、如我们教学中运用到得教学图、概念图、思维图等。

四、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支架的依据

首先,学生与课程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与课程均有要求的时候,老师适时地设计支架才能够起到作用。其次,要确定一个共享的目标,共享目标是可以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的一个纽带,可以利用共享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当老师跟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变得更为有兴趣。

(二)学习支架实施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多元性原则 5.逐退性原则

(三)学习支架的实施策略

1.在设计学习支架的时候应考虑用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样方式学生才能够接受,感兴趣。

2.应具有兴趣的调控。支架的提供,要能够控制得住,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控制得回来。

3.肢体语言的调控策略。

4.媒体的策略。媒体是不是越多越好,不一定,媒体也必须要有调控,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哪一些感兴趣,哪一些需求要做一定的了解,不是把所有的资源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6-9 放上去,就叫做多媒体。

5.淡出策略。与渐退一样,是慢慢退出的一个过程。

6.情感策略。我们应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现在我们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之间上下勾连、前延后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例】

非常有感受,就是有些时候,学生他爱不爱学习,其实跟老师非常有关系,他认为这个老师值得信任,值得信赖,那么他的这个学习态度相对来讲也会比较积极,所以这个情感策略,不仅仅是跟老师之间的关系,跟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结束技能训练

我们将课堂教学的结尾叫作结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结束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他是本堂课的一个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准备。

一、结束技能概述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关键

结束时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全部内容,把教学内容完全搞通弄懂。因此在结束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所学知识,对重点、关键问题进行深化和升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表明: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了发散期之后进入反弹期。教师应抓住注意力的反弹期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6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 2.前后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一个整体,前后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认知的结构之中,即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对后面的课有个交待或对后续的学习有个指导,使上下课时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谁先来回答下氧化还原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

[板书]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规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四种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规律回去思考一下这些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点评】通过布置课后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先前学习的四种化学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使新知识纳入的原有知识体系之中。

结束时,要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拓展,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课例】

教师: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介绍到这儿。关于秦始皇的功过,关于秦朝的历史,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疑问。没有关系我们下去可以更加丰富的去查询资料。

„„

好,我们课后来做好这样几件事。搜集报刊杂志,网络中有关秦始皇评价的文章,制作一份资料档案或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功过评价的小论文。这两个任务可以任选其一,同学们准备的越充分,我们下一节课挑战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

课堂是有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突出重点往往紧扣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束时把知识与现象、实践联系起来,把书本上的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拓展,就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会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好的结束,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4.获得反馈,巩固学习

通过提问、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个内容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练习或实践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

结束技能的核心是对新知识的深入加工,包括对新知识的浓缩提炼和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以实现知识系统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明确结论。这是结束技能关键的要素。

同时教师在进入总结阶段的时候应明确表示,以唤起学生注意力,为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

教学结束时回顾思路与方法,恰当安排练习巩固应用适当拓展延伸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例】中学语文《项链》

师:我们把小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分析和鉴赏,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为了加深对作品主人公思想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我们再做一个续写结尾的练习,要求是:一要合乎情理;二话不要多。考虑三分钟。

(三分钟后)请同学们朗读续写的结尾 同学们看,哪个结尾更好?

为什么呢?是不是一不想叫主人公死,这么美丽的女子,死了多可惜!二是不想叫主人公变坏,变坏了我们心理也不是滋味。还是改邪归正了好。再说,主人公有痛改前非的可能。谁能说出这可能的根据来?

这问题提的好,我们暂不讨论,下节课继续讨论。现在,布置两道课外练习作文题目,任选一个,写在练习本上。

1.如果项链没有丢失 2.如果项链不是赝品

(一)提供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教学已经进入总结阶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教师往往通过语言直接向学生说明总结阶段的到来,并告知通过什么方式总结。

(二)概括要点,明确结论

概括要点就是指从新知识中筛选出对形成完整学科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时经常应用的重要信息。用简约、强调的语言加以概括,以突出重点、便于记忆。

明确结论虽然也包含着强调重点、淡化过程的含意,但它更是指用肯定的语言揭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给出明确的结论。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7-9

(三)回顾思路与方法

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全面再现全部过程,而是要求对思路与方法做出学生能够理解和便于接受的简明的概括,抓住重点和关键,每次突出一两个问题,以利于掌握迁移和运用。

(四)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可使学生及时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运用新知识,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巩固和深化。组织练习,使学生通过边练习、边总结的过程,巩固运用知识和归纳整理知识,促进新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织练习应该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明确目的是指练习的内容紧密围绕重点和关键少而精的安排,教师要结合每一个问题对照新知识的重点或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切实实现理解知识要点和重要结论。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对结论条件的讨论评价,使学习拓宽、引伸和提高。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知识的价值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等,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四、结束技能的类型

(一)认知型结束 1.总结归纳

教学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练、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进行最后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总结归纳式结束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以收到言简意赅、明晰爽朗的效果,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2.分析对比

分析对比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把教学中容易混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区分和对比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这种结束方式,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法,它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探异,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3.前后照应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巩固练习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8-9 是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高潮。

首要的功能是落实教学目标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可以先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简明的概括与巩固,也可以有序地给出若干练习,结束过程与导入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回答,就应该在结束时讨论,使之明确。切忌乱设悬念,搅乱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教学结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结束的语言不可冗长,拖泥带水,要少而精,高度浓缩、概括性极强。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使练习内容对应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边练习,边归纳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二)开放型结束 1.悬念存疑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运用悬念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 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的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问题激趣

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束技能的应用策略

(一)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教学结束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 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贴,避免生拉硬套的结课,避免太早或太晚结课。

结束的时间与导入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

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

结束时,要按时下课,注意不要拖堂,否则学生失去了耐心,设计得再好的结束也不愿听。

(二)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结束语要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要注意前后联系、首尾照应。使结束好似一条金线,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结归纳部分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结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较短,因此要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黑板上的大小标题,而是对重点、要点的升华。

(四)内外沟通、立意开拓

结束时对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把课内外沟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

结束既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导,也成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推动力。

六、应用结束技能要注意的问题

(一)忌虎头蛇尾

要避免上课上到哪儿算哪儿,临近结束,看到时间不多了,就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草率收尾。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因为结课仓促,致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

由于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留给结束的时间过多,结束就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课堂黯然失色。

(二)忌淡而无味

平淡无奇的结课,达不到启发思维、回味无穷的境界,很容易使学生在平淡中淡忘所学的内容。结课耍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

教师要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语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忌前后矛盾

包括:结束与导入提出的问题相矛盾.结束与讲授内容相矛盾,教师所表达的观点与教材观点相矛盾等。

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避免在结课时出现前后矛盾。结束时前后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9-9

(四)忌延时拖堂

讲解知识,对某些重点的阐述允许必要的重复,允许不厌其烦,甚至过于追求精练

结束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疲劳,如果拖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拖堂,甚至怨恨教师拖堂。拖堂是不符合学生心理的,会造成学生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等消极影响。结束时绝不要拖泥带水,费力不讨好,干净利落。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结束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报告——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定稿]

学习支架

学习《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doc》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