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为突破口

2020-03-03 05:31: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以创意为突破口 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紧跟时代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呈现的朝气蓬勃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重产业、轻文化”或者“有文化,却无创意”等问题。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文化创意产业只有立足文化,通过创意的种子来充分吸收文化沃土中的营养,最终培育出产业的硕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供利用和发掘的文化素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深深扎根本土文化,并适当吸取西方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事实证明,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这特色就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动画业为例,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都是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

创意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纽带,实现了二者的对接统一,不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产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切入点,更为产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深厚文化内涵积淀提供了必要的接入点。《2012》的高票房、《哈利波特》的风靡全球等都是以创意为依托,通过独特的创意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而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创意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一切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创意的异军突起,通过创意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阻隔。只要我们做到这些,相信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定能蓬勃发展,产出傲人的创意文化产品,向全世界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巨大创造力。

强化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来源: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作者:gkz6

时间:2010-09-17

6924 内容摘要: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政府监管和执法部门介入,使问题最终得到处理。新闻媒体对于揭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只靠新闻媒体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中、百姓身边没有得到曝光的不安全食品...

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政府监管和执法部门介入,使问题最终得到处理。新闻媒体对于揭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只靠新闻媒体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中、百姓身边没有得到曝光的不安全食品还有很多。这就暴露了平时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缺位,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应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这就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尴尬地走上了维护食品安全的第一线。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保证食品安全,维护百姓利益,确保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和落实监管部门的责任。

首先,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必须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保证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人民安危负责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管,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流通阶段,消除在摆上百姓餐桌前。

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业标准,为市场确立行为准则,使监管、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再次,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任何企业或个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受到严厉制裁。

最后,要建立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模式。在现行多头管理的体制下,每个身负监管之责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模糊地带”。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变原来的多头管理模式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对食物链的全程监督,让安全隐患无隙可乘。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要相信群众、相信媒体,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必将得到改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对策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

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育人、公平、创新、质量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明天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会议上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因此,育人、公平、创新、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准。

育人,是教育改革之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设成“让学生满意的学校”,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公平,是教育改革之基础。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突破,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教育改革之动力。如果改革是巨人,创新就是巨人身上健硕的肌肉,力挺着巨人勇往直前;如果改革是油轮,创新就是油轮仓内的滚滚汽油,推动着油轮迎风破浪。改革需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因地制宜。各地各校的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情况迥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同样的方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善于继承。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质量,是教育改革之核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重视教育质量,需要党和国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无疑是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经过以育人为目标、以公平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国一定能够尽快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一些公民未经辨别仍会相信非科学的“养生理论”;某些科研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高校学术造假门、抄袭门也频频被媒体曝光。这表明,国家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地同时,也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科学精神就是求知和探索精神,是人们从事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基于科学本质而产生的内在理念和精神气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学术界出现的编造事实伪造实验数据、还是剽窃他人论文进行学术造假,都是严重背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阻碍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提升科学素养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科学素质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先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不断加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无论是无中生有的“水变油”,夸大其词的“基因皇后”,还是肆意炒作的“纳米”、遍地开花的“国内首创”,这些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不正常现象被炒的沸沸扬扬,都是由于公众缺乏科学修养和理性的判断,因此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必须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是崇尚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弘扬科学精神的推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建设中,要弘扬科学精神,打击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常识,增强其理性判断能力。国家应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举办各种普及科学常识的讲座和活动,使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被大众所掌握;调整学术浮躁的不良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以经济或者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发明,以鼓励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有关政府及相关单位不仅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科学精神,而且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构建科学养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高峰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应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老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负担。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三,制度安排方面,应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在城市,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支持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实行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农村,不断巩固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确保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全国农村,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尽快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和各项福利制度,真正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人才培训方面,应不断加快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人才培养。百年树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及早培养,以便对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老年人有较多的医疗护理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人员。同时还应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向老年人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

第五,构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会服务为依托、政府推动为手段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发展,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基本出路,是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面对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满意为宗旨(推荐)

以乘客满意为标准

网络营销策划核心创意为王

以秋意为题目的作文

天津大学:以师生满意为标准

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

网络营销策划 创意为王之新概念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

以客户满意为目标推进服务水平提高

言为心声意为表达

《以创意为突破口.doc》
以创意为突破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