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

2020-03-01 17:23: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宋元时期

社会背景

 经济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

 城市迅速扩大,导致市民阶层的兴起 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文人地位高尚 宋元时期音乐文化特征

 南北音乐体系正是形成,有着各自不同风格  音乐主流由隋唐宫廷歌舞乐向民间世俗乐发展  音乐场地由宫廷等转向民间场所  音乐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 音乐有宫廷眷养艺人进行传播扩散为民间艺人的流传

民间性、世俗性的市民音乐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典型代表

市民音乐

市民音乐: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宋元时期民间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和勾栏。

瓦子:又名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中心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宋元市民音乐活动场所除了瓦子勾栏外还有茶坊、酒肆、歌楼以及寺庙。

瓦子勾栏是固定的演出场所,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每天都进行演出活动。 两宋时期,瓦子勾栏中的表演技艺极为丰富,与音乐有关的艺术形式就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说诨话等。

两宋时期瓦子与勾栏保持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瓦子勾栏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 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常到瓦子勾栏献艺。

自南宋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一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

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或戏剧演员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比较出名的有永嘉书会、九山书会、古杭书会等。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比较有名的有清音社、同文社等。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曲子萌芽于隋,成长发育于唐、五代,进入南宋呈现繁荣景象。

宋代曲子的来源:

一、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填词。

二、根据当时流行曲子的体裁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称为“自度曲”或“自制曲”。

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等。 令:一般是指较为短小的曲牌。

慢:是指较为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 引、近、歌头:都是大曲中的某一部分。

小唱:手执拍板击拍而演唱慢曲、引、近等类型的曲牌。

吟叫:专门演唱根据民间各种歌吟和叫卖物之声创作的曲子。 嘌唱:击鼓演唱令曲且加变奏的形式。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姜夔所处的时代,正值河山破碎而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他一生基本上是在漂泊游历中度过,他的作品大多是纪游与咏物之作,内容主要是慨叹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偶尔也流露出爱国的愁思。他的自度曲文美雅致,高原清秀如《扬州慢》、《杏花天影》等。

唱赚: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 唱赚的曲体结构: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体。

缠令:前有引子,中间有若干曲牌连缀,后有尾声的形式。引子——A——B——C——D——尾声。

缠达:前有引子,后由两个不同的曲牌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引子——A——B——A’——B’——。

无论缠令还是缠达,都只能连接同一宫调内的曲牌,不能转调。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所用的音乐相当丰富,表演难度很大。

散曲:用于抒情、写景、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的一种曲体(产生于金元时期)。散曲的来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曲子和宋元说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也有一定量的创作曲调。散曲的演唱主要集中在歌馆酒楼和仕官府第。 散曲的体裁: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 小令: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短小精悍。

带过曲:由两三个只曲联缀而成,前无引子后无尾声。

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是有两个以上的同宫调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歌,一般都有尾声。

散曲的演唱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笙、笛、萧、拍板等乐器伴奏。 杂剧: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的一种曲体。

说唱音乐

鼓子词:中国古代一种说唱艺术,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在一个节目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

鼓子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一场为主,表演情节很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诸宫调的音乐来源:来至唐代大曲、曲子以及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其伴奏乐器宋时主要是鼓、拍板、笛,金元时用锣、界方、拍板、笛。

宋元时的诸宫调作品大多已流失,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三种。

陶真: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大约起源于北宋而兴盛于金元。伴奏乐器主要用琵琶。

货郎儿:货郎儿最初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歌曲形式,后又演变为一种说唱艺术。货郎儿的伴奏乐器很简单,演唱者一手摇动串鼓,一手打板演唱。

戏曲音乐

南北朝发展起来的歌舞戏《踏摇娘》和唐代的参军戏已是后代戏曲的雏形。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又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

宋代杂剧既是各种伎艺(皮影戏、歌舞、杂技、武术)的统称有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宋杂剧可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宋杂剧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金代的杂剧也称院本。原本的结构、音乐、表演形式等与与元杂剧大体相同。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幕或场),每折只能使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称为一个套数。一本四折则使用四个套数,有四个不同的宫调布局。元杂剧的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主唱。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向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属动作表演部分。元杂剧是以唱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为北曲。元杂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其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也有当时的创作。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与之共称元曲六大家。

关汉卿:著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马致远: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郑光祖: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白

朴:代表著《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王实甫:著名的是《西厢记》。 乔吉甫:《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为代表。

南戏是宋元年间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因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因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或“戏文”。较有名的有《荆钗记》、《刘智远》、《拜月亭》、《杀狗记》并称四大传奇,《琵琶记》与之并称五大传奇。

乐器与器乐

前代已有且在宋元影响较大的有筚篥、大鼓、丈鼓、拍板、笛、琵琶、方响等 琵琶在宋元时期已出现很多的“品”,音域较宽。《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排箫之名,起于宋代,属编管乐器。宋以前皆称“萧”。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云璈、火不思、兴隆笙等。三弦之名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云璈今称云锣始于元代。火不思,是由西域传来的一种弹拨乐器,四线、长颈、无品、梨形音箱。兴隆笙即西洋早期的管风琴元时传入我国。

宫廷中的器乐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

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和奏形式。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都属于鼓吹乐,前者用于宫廷仪仗,乐队规模约50余人,后者是随在驾后骑在马上演奏的一种鼓吹乐,规模较小。

乐律学

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起形式。

律吕字谱是用十二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

蔡元定所创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音乐著作

《乐书》

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陈旸于哲宗时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该书保存有极丰富的音乐史料,尤其是关于乐器的绘图和释文重要。 《唱论》

元代燕南芝庵所著,是我国最早论述声乐著作,文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歌唱方法等。 《词源》

南宋张炎撰写,是研究各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分上下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的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调原则,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等价值极高。 《梦溪笔谈》

由北宋沈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研究宋代音乐极其宝贵的资料。 《碧鸡漫志》

由南宋王灼于绍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完成。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宋元时期蒙学发展

宋元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港为何退出世界舞台?

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宋元文化

宋元诗篇

专题4 课时3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六章 宋元美术

宋元文化 教案

《宋元时期.doc》
宋元时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