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0-03-03 18:23: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 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 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亟待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

如何认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关于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doc》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