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2020-03-02 13:11: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03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从2005年起,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以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以下称为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普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既定方针。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发现重要的濒危工艺应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保护。

一、手艺的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尽管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减,从而使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放眼周遭,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 学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03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从2005年起,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以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以下称为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普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既定方针。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发现重要的濒危工艺应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保护。

一、手艺的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尽管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减,从而使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放眼周遭,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等,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又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这在发达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也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手艺操作及其制品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所以,手艺的保护、振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视手艺保护为现代化事业的负担或附加物的看法,是不对的,忽视、漠视、蔑视手艺及其保护振兴的观念和做法更是错误的。

二、摸清家底是留住手艺的前题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全国性普查,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但由于手工技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行政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手工技艺的学科建设极不完备,基础性工作则更为薄弱,以致至今未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多数技艺分支特别是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依作者之见,手艺普查须分面上普查和点上普查两步走。

面上的普查重在广度,须遍及乡村、城镇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例如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物考古部门),关键是要将面铺开,尽可能避免重要技艺的遗漏。点上的普查重在深度,须经筛选择点并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严格按技艺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实地的考察和面对面的调查;还须收集相关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制成品和其他实物与文献资料,辅以必要的测绘、理化检测、工艺分析和声像录制等等。

三、文化部门、传承人及专家要良性互动

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负有领导、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艺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须知,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所有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在业务层面起着指导和咨询的作用,并负有学术把关和监督之责。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术建制极不完善,人才资源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存在很大空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较短期间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

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铃还须系铃人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7 月25 日 | 文章来源:中新网

新近一期《瞭望》载文就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西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来自社会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异化”和“物化”的反思。然而,中国目前却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带给中国人诸多困惑。

辽宁大学教授、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乌丙安说,“现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像打擂台一样”。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待保护的不当措施成了专家、学者们的批评对象;对于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基层官员的反应是“没有什么新东西”;而被专家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传承人却始终是论坛的缺席者。

文章指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关心申遗,却并不完全为了保护,“为什么大家关心申遗,因为它能带来利益”。某地将四十多名老艺人组织起来集中培训。“这不是集中改造老艺人吗?”乌丙安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意是为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此一“改造”,显然就背离了初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对这种“文化商品化”深有感触。在江西的流坑村,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用来祈祷、祭祀的傩戏被搬上了戏台。“当你看到那些祈愿的仪式出现在戏台上,还有省里聘来的播音员报幕的时候,那感觉真是怪怪的。”还有环县。据康保成介绍,这个县原本有几十个业余道情皮影班组,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如今,该县将这些业余的班组升格成中央剧团,还曾计划修建一个大剧场,并以此向文化部要求拨款。

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势表示了担忧。而所有这些现状的症结似乎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中国学者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主要还是从民族利益出发的。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我们更需要一种民族认同。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建筑、我们喝茶、我们歌舞,那都是我们集体无意识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学君研究员也指出,每一个民族事项背后都有一种核心价值,有自己产生的最早的原因。正是这些本质的东西塑造了我们看问题、看事物的方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保护的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有趣现象:淮河地区的花鼓戏申报,请了许多舞蹈家作指导。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是最苦的,没事就跳花鼓灯。实际上,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跳花鼓灯,是希望不要再发大水了。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保护的只能是空壳。“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依然是专家们所强调的。

文章援引专家观点说,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商品的时候,就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当我们把结婚这样庄严的事情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来表演,供人观赏时,内心的情感、庄严的形式都被抽空了,保留的仅仅是外壳。这些情况应该说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亵渎,也是脱离了生活。

反过来,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乡村,来到了城市,他们将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当作一种旅游资源,供给那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城里人或外国人来观赏,难道这本身不是生活的需求吗?怎么能说这是脱离了生活呢?

我们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问题的核心”。

文章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对本土的问题要做一个更大跨度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与文化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社会文化有关。有专家认为,由文化部牵头

做保护似乎权威性不够,建议由国务院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工程。(戴廉)

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17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己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所具有的“肤浅性”、“浮躁性”的一面。将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地进行下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高度和深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担忧以至恐惧传统文化消失。这个问题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尤为突出。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尤为鲜明。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文化负载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就要保护,这是不对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全盘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转型期,这种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全盘”保留和保护。我们保护的是“传统”中有价值的那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优势。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又密不可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它面临失传的危机尤为严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方面,过度或破坏性开发必须坚决果断制止;另一方面,也不能由于出现某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应该理顺利用与开发的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定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少数民族不可动摇的目标。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力抢救与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有机组成部分,应是正确的出发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也已出台,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

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等,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又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这在发达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也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手艺操作及其制品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所以,手艺的保护、振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视手艺保护为现代化事业的负担或附加物的看法,是不对的,忽视、漠视、蔑视手艺及其保护振兴的观念和做法更是错误的。

二、摸清家底是留住手艺的前题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全国性普查,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但由于手工技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行政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手工技艺的学科建设极不完备,基础性工作则更为薄弱,以致至今未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多数技艺分支特别是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依作者之见,手艺普查须分面上普查和点上普查两步走。

面上的普查重在广度,须遍及乡村、城镇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例如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物考古部门),关键是要将面铺开,尽可能避免重要技艺的遗漏。点上的普查重在深度,须经筛选择点并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严格按技艺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实地的考察和面对面的调查;还须收集相关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制成品和其他实物与文献资料,辅以必要的测绘、理化检测、工艺分析和声像录制等等。

三、文化部门、传承人及专家要良性互动

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负有领导、

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艺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须知,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所有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在业务层面起着指导和咨询的作用,并负有学术把关和监督之责。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术建制极不完善,人才资源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存在很大空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较短期间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保护中华手工技艺的社会责任

非遗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比赛方案

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教程(DOC)

技艺交流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节选】

高空作业不容忽视

食品安全 不容忽视

《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doc》
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