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2020-03-03 21:01: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鼎湖山听泉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导入: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用大手笔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高昂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柔的音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让人陶醉。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宛如清纯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诠释着快乐的真谛。

2、

3、走进鼎湖山(指名读)

接下来嘚的时间,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指名读)

肇( )庆

古刹( )

遐( )想

一泓(

)

菩(

)提

辟(

)为

繁衍 (

) 拾(

)级

童稚(

) 楹(

)联

怅惘( )( ) 污垢( ) 万籁( )俱寂

泠(

)泠淙(

)淙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概括。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行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概括。

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明确:行踪变化:七星岩—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总结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顺序是:移步换景的行踪顺序和时间的变化顺序相结合,我们不妨把行踪顺序看做纬线,把时间变化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也非常分明。

2、刚才同学们通读了文章,你觉得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

听 泉

本文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

四、阅读品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你能找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句子吗?

(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泉声?为什么?(指名读,其余同学选择一个角度来赏析。) 炼字角度: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一些动词,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情态。 修辞角度:比喻。把不同的泉声比作四种乐器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演奏的声音);——轻柔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的声音像(琵琶弹奏的声音);——清脆

万道细流汇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弹奏的声音);——厚重

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的声音像(像铜管齐鸣发出的声音)——雄浑 ,

这些比喻写出了泉声的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适时指名朗读此句。适时评析、指导。

①在草丛中流淌的涓涓细流,它们静静地流淌,就像小提琴演奏的委婉动人的音乐,那声音轻轻的,柔柔的。你能读好它吗?(请

一、二组女同学读)

(教师板书:轻柔)

②泉水从石缝间跌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琵琶弹奏的曲子,多么清脆,多么悦耳。(请

三、四组女同学读)

(教师板书:清脆)

③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就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

(教师板书:厚重)

让我们四人小小组试着读这句话。我们每人都是一道细流,汇聚在一起,就像大提琴演奏的厚重回响的曲子。(四人小组读——一一组同学读)

④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跌落深潭,那声音就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全班男同学一起读这句话) (板书:雄浑)

这么美的泉声,这么美的文字,令人陶醉。

其实,这里的泉声还远不止这些。你听,引读最后一句。(板书:轻重缓急) 夜晚的泉声多美啊,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部分读一下。(教师引读,分组读)教师引读开头,第

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

三、四组女生读琵琶声,第

一、二组男生读倍司声,

三、四组男生读铜管乐声,全体同学读到“交响乐”

2、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内心还有怎样的感受呢?

3、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四——七节这几处闲笔。

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文章④⑤⑥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尽管这些篇幅写的内容是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但是,暗中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因为鼎湖山的泉水,所以鼎湖山林密湿绿如海;所以历史上因佛事而盛况空前的庆云寺,而今又有了花繁树茂的现状;所以鼎湖山被开辟为自然保护区。这一切都因泉水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几段内容,联系后文来看,是为后文听泉而悟“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蓄势。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人们不再消沉,而是奋起,更加热爱人生。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悟: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这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鼎湖山泉水的独特魅力。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愿这滋润万物的泉水汩汩地流进我们的心田,愿这音乐般美妙的泉声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田。

六、布置作业:

相信本课内容能够使你想起类似经历,并能够回味出类似的感受。听风,听雨,听雷,听雪……,神奇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宝贵的体验啊。请你动笔写一写自己倾听大自然经历和感受。(仿照书后句式来写)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课堂实录

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2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doc》
鼎湖山听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