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2020-03-03 22:07: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剪梅》导学案答案

(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作探究】

(1) 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 “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课标巩固】

(1) 写了三个生活阶段:“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拓展训练】

三、“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四、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扬州慢》导学案答案: 一. 预习部分

(一)3.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

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二) 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 《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 4.译文参考:

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 竹西亭有着美丽的风景,

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 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 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 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

都怕提起那场战争。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 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 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 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 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 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

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 二十四桥依然无损,

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 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 花开花落,无人过问。 5.6.答案略 二,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三).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课堂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A 6.C.7.B 8.C 9.C 10.C 11.A C E 12.B 13.B 14.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对比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16.答案: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师明确:原因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骄奢轻敌,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5分)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六.课堂小结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燕歌行》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燕歌行》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扬州慢 学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

扬州慢 长相思学案

扬州慢

扬州慢

《《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doc》
《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