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考题

2020-03-03 20:46: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3、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激活微观活力,又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怎样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铲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不足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需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

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5、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政治体制改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我们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历史进步,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6、如何才能把权力放到笼子里?

在我看来,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必须做好以下事情:

一是革新理念。在理念革新上:一方面,作为掌权者,必须要认识到:

(1)“把权力关进笼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和世界大趋势,任何企图突破权力笼子的行为终将会受到惩戒。

(2)“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对社会大众是有益的,对于掌权者自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3)只有放权、分权和限权,形成良好的权力结构,才有可能“把权力关进笼子”。

(4)只有自觉束缚权力的贪婪之手,才有可能得到人民认同和长期执政。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大众,必须要认识到:

(1)“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非掌权者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要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坚韧而明确的通过制度建设和权力结构优化来实现这一目标。

(3)依靠暴力和革命是不可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只有通过改革和非暴力的争取才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二是完善制度。制度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制度包括:

(1)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能强有力地约束来自政府的暴行,将政府这只怪兽锁入笼中,防止政府走向暴政或者成为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工具。

(2)竞争性市场经济制度。人类发展史已证明:私人财产权对于约束公权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竞争性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增加民众自由、促进社会平等和政治进步的源泉。

(3)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从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的实践历史来看,财产申报制犹如一把利刃,直刺腐败者的要害,为推动各国的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媒体舆论开放制度。新闻媒体和舆论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对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任何企图钳制媒体舆论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行为,都只会增加权力的滥用。

三是重构权力。权力结构状况如何对于能否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就人类历史而言,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最有效方式。在重构权力结构方面:一要进一步从宪法上明确公权力的使用原则、使用程序、使用范围、使用责任;二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起实质民主和宪政制度;三要进一步推进限权改革,缩小政府、国有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四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放权、分权改革,包括向公民、向地方政府、向社会、向媒体放权和分权;五要增加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制衡;六要重构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七要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四是践行承诺。说一千道一万,“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执政党和领导人的行动表率。在中国,执政党是关键。只有执政党和领导人言出必行,用智慧和行动,大胆而稳妥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真正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让广大民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才会真正震慑权力滥用者,才能得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从而获得“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力量源泉,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良性制度和行为习惯。

7、什么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体”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的关系,以及“五位”之间的关系。

“一体”与“五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整体决定部分,部分服务于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五位”之间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9、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由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归结于资本逻辑,从而它就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消除生态危机就是与一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人类反对生态危机与反对资本主义应当是同步的。

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

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

10、论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射出教育与科技的硬实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推动力,发展好教育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双互补的命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忽略了教育在其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在政治影响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在经济影响的方面:

首先,通过教育深化进而对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所需的人力基础。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教育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有利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经历着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我国的社会经济又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文化影响方面:

(1)教育对文化有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对文化有传播交流的功能。

(3)教育对文化有净化提升的功能。

(4)教育对文化有创造更新的功能。

总之,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先承继文化,才能创造文化。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将会变成残缺不全的“遗迹”。

在社会影响方面:

(1)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2)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作用。

(3)教育使人口结构更合理。

(4)教育具有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作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社会人口结构不全最根本的手段之一,全面普及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由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教

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对当前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意义远非如此,教育深化促进社会的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成为社会民主前进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同时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可见。开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实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汇总

政治理论课思考题

博士政治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doc》
政治思考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