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2020-03-02 15:08: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2005年2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安排

“美术鉴赏”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面向全院各系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本课共36学时,2学分,授课方式基本上借助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教学时一方面系统介绍关于美术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教育。

本门课安排一次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采用当堂开卷的形式,题目为讲授过的内容(占期末考试内容总量的60%)和具体分析若干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占期末考试总分的40%)。

本课现在尚无可直接使用的教材,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没有到位之前,先采用授课教师自编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以后再慢慢完善。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 提高艺术素养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艺术中的具体门类——美术的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美术的一般特征,美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古典美术与现代美术(亦包括后现代美术)的异同,欣赏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 2 陶冶审美性情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审美、懂艺术的人,一个道德水准提高、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以丰富、情趣得以升华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3 学会鉴赏评论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艺术原理和艺术规律科学地评价不同美术作品的文野优劣,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美术,人们对美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分类等。绪论部分授课需用2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定义说明: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具体的反映

3.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与集中性 4.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物化表现 5.艺术必须以美吸引人,以情感染人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审美性 3.情感性 4.典型性 5.真实性

第二节 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含义

1.对“美术”的不同认知: ①“泛美术”观点

凡是用艺术的方法对现实进行的形象化创作,都叫做美术。 ②“小美术”观点

美术就是绘画。 ③“大美术”观点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部类,它的特点就是美目,即通过看来欣赏和把握的艺术。 我们这里所讲授的“美术”即大美术。 2.美术的定义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的范围内展示美的形象,并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①在艺术分类学中,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②在形象的塑造上,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③在创作的手段上,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

在所有艺术门类当中,美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门类。 1.按照美术的品种部类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六大品类:①绘画;②建筑(包括园林);③雕塑;④书法;⑤摄影;⑥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实用美术)。 2.按照美术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大类:①观赏性美术;②实用性美术。 3.按照美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种:①再现性美术;②表现性美术。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美术,美术中包括哪些艺术种类?

第二章 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物质要素,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等。做到不仅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更能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其中第一节和第二节各用2学时,第三节用1学时。

第一节、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

一、美术作品的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包括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

这里,“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称为题材; “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称为主题。 主题和题材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两大基本要素。 1.题材:

题材是艺术作品中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 题材分广义与狭义两种: ①广义题材是艺术作品描写的生活的基本性质和大体范围。 ②狭义题材是对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的生活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感情“过滤”之后的生活。 2.主题:

主题是作品内容中的主导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通过题材而体现,主题又叫“主题思想”、“中心思想”、“题旨”等。 3.主题和题材的关系

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用来表现美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 1.内形式:

是内容的各个要素的内在排列结构和组合方式,它包括结构、艺术语言和体裁。 ①结构:是按照主题的要求对题材进行的组织和剪裁。 ②艺术语言:是题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去表现题材,它包括:写实的语言、夸张的语言、隐喻象征的语言等,现代艺术的出现还增加了抽象的语言。 ③体裁:艺术作品完成之后的整体表现形态。 2.外形式

即美术作品的外观,在“形式美”当中具体分析。

三、美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3.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往往有不同侧重点。

第二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一、色彩要素

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和划分 1.按照色彩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分 ①三原色:红、黄、蓝; ②三非色:黑、白、灰; ③金银色。

2.按照美术作品的设色需要划分 ①光源色 ②固有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3.按照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划分 ①冷色、暖色; ②近色、退色; ③中性色。

二、点线面要素

1.点: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轨迹构成物体的线,点的集中构成物体的面。点连接的实线具有实体的确定性,点勾勒的虚线具有某种关系的暗示性。 2.线:点移动的轨迹,也是面的分界线。线可分: ①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 ②曲线:有波状线、蛇形线、弧线等; ③折线:有锐角、直角、钝角等。

3.面:点的聚集或线的密布,是造成物象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三、空间要素

空间艺术在表现对象时的突出特征

1.静态性:凝固为一个静止的瞬间,即“瞬间永恒”; 2.突现性:欣赏者可一览全部形象;

3.外在性:将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形象;

4.暗示性:用暗示的方法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构图因素

构图是艺术家将若干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及符号合理安排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之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中将构图称为“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 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有: 1.三角形构图(∧):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 2.对称性构图(+):具有沉静平衡的感觉; 3.平行垂直构图(≡、⊥或‖):具有安定规整的感觉; 4.楔形构图(∠):具有广阔深远的感觉; 5.圆形构图(Ο):具有旋转流动的感觉。 6.倒三角构图(∨):具有动荡不安的感觉 7.S形构图(S或∽):具有行进变化的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一般为散点式构图和九宫格构图。

第三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一、比例与尺度;

二、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四、节奏与韵律;

五、反复与连续;

六、多样与统一。

思考题:

1.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 2.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

3.空间艺术所表现的对象突出特征? 4.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5.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6.能具体分析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构图等

第三章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部类 — 绘画的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绘画、绘画的分类、中国画的特点、西方画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绘画比较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对绘画艺术的技法有初步理解。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3学时。

第一节 绘画的定义与分类

一、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的范围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

我国晋代的陆机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二、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上划分: ①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心的东方绘画体系; ②以欧洲传统油画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 2.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上划分: 绘画分为:①中国画;②油画;③水彩画;④水粉画;⑤粉笔画;⑥版画;⑦壁画;⑧素描等。

3.从绘画的题材、内容上划分: 绘画可分:①宣传画(招贴画、广告画);②年画;③连环画;④漫画;⑤组画;⑥插图等。

第二节 绘画的特点

一、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 1.工具材料上:

西方的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厚布、木板或硬纸板上画成,这种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画中的物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覆盖能力很强,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条件。 2.审美趣味上: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的完美结合,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注意结合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的科学成果,使作品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3.表现方式上:

西方绘画主要通过光和色来展示物象,人或物与周围环境的区分,主要靠不同光色的团、块、面、来完成。

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在工具材料上:

中国画往往采用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宣帛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专有术语。 笔法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 墨法有:

①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墨分六彩:焦、浓、重、淡、清、白); ②墨用五时:新、陈、宿、退、埃; ③墨有五质:枯、干、润、湿、离; ④墨显五度:死、实、虚、渺、无。 ⑤墨遵四法:烘、染、泼、积……。 材料有:

宣纸:有500余个品种,主要分生宣(适宜画写意山水);熟宣(适宜画工笔重彩)。 宣帛

2.在构图方法上:

中国画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又叫“可移动的远近法”,即艺术家站在不定点上,随心所欲地选择主体与对象间的距离与角度。 3.在章法形式上:

中国画讲究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的有机结合。 4.在审美意识上:

中国画重视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主观情感。 5.在分类方法上:

主要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或曰小写意)画三种

三、东西方绘画的区别:

1.中国画尚意,西洋画尚形;

2.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洋画重再现、重理性;

3.中国画有时空转换的随意性,西洋画严格遵守时空界限; 4.中国画以线条来勾勒形体,西洋画以色彩来填充形体。

思考题:

1.绘画的含义与分类

2.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

3.中、西方绘画的视点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 西方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人物、艺术观点、创作手法、经典作品等,并能对以上人物和作品进行评价。本章授课需用8学时,其中第一节之作简介,第三节和第五节各用1学时,其他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岩洞壁画。这之后还有:

一、古希腊的瓶绘;

二、古罗马的壁画;

三、中世纪的拜占廷美术;

四、西欧蛮族美术;

五、罗马式美术;

六、哥特式美术等。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一、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齐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 1.特点:

思想深刻,内容含蓄,富于理智,追求创新,更具精神的感染力。 2.代表作: ①《岩间圣母》(1483-1493),借歌颂神来赞美人,是人世间幸福家庭的写照; ②《最后的晚餐》(1495-1497),突出了耶稣的镇定、安详和慈悲的性格以及犹大的狡诈、阴毒和胆怯的嘴脸。特别是犹大既在众人之中,又被隔离出来的画法是前所未有的。 ③《蒙娜丽莎》(1503-1506),用“薄雾法”展示了蒙娜丽莎“斯芬克斯式的微笑”。

二、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1475-1564年,意大利):

雕塑家、画家、建筑学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 1.特点

形体雄健,动感强烈,笔法夸张,气势磅礴,富有精神的震撼力。 2.代表作:

①《创世纪》(1508-1512年),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组画。共9幅,最著名的是其中的《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最完美的上帝和亚当的形象。 ②《最后的审判》(1535-1541年),画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祭坛的墙壁上。特点为圆形构图,已经有了最初的巴洛克艺术的味道。

三、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最崇拜和画家是达·芬奇。 1.特点:

拉斐尔的画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伟、强健和躁动不安,拉斐尔的画具有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感、优雅的形体、宁静的气氛与和谐的造型,具有精神上的安定感。 2.代表作: ①《雅典学院》(1508年),这是为罗马梵蒂冈宫绘制的三连作之一,《雅典学院》代表哲学,象征真;《巴尔纳斯山》代表艺术,象征美;《圣典争论》代表神学和法律,象征善。 ②《西斯廷圣母》(1515年),圣母被描绘成意大利平民妇女的形象,气质高贵而不高傲,性格善良而不软弱,富于理智而不失柔情,被誉为最美的圣母像。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绘画

一、威尼斯画派 1.产生及特点

产生与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创始人为贝利尼一家:父亲亚可波·贝利尼;长子贞提尔·贝利尼;次子乔凡尼·贝利尼。

特点:画面热情欢乐,情节富于想象,色彩丰富艳丽,调子活泼明朗,充满装饰意味,是华美灿烂、生机盎然的人生幸福的颂歌。 2.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年,威尼斯):

威尼斯早期最卓越的画家。画风豁达宁静,真挚自然。喜爱描写风景并将其诗化,擅长画圣母子,以此表现人世间母子之情。

代表作:《俄狄浦斯》、《诸神之宴》、《乔凡尼·埃真像》等。 3.乔尔乔内(1478-1510年,威尼斯): 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与同学和朋友提香一起,标志着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到来。

代表作:《牧人贺圣》《战争中的圣母子与两圣徒》《暴风雨》等。其中《暴风雨》使风景不再是人物或故事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独立的主题。开创了西方风景画的先河。

4.提香(1490-1576年,威尼斯): 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除画坛三杰之外最有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他的画作壮美豁达,热情奔放和富于想象,特别是着色彩非常讲究,仿佛光与色的交响曲,被称为“使用色彩作画的巨匠”。

经典作品:《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其他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照镜子的维纳斯》、《查理五世骑马像》、《基督下葬》、《酒神》、《赞美》、《红衣主教彼特罗·本博》等。

二、尼德兰画派

主要奠基人为胡伯特·凡·埃克(1379-1426年,尼德兰)和杨·凡·埃克(138?-1441年,尼德兰)兄弟。

贡献:将胶与粉状颜料调和的“胶粉画”改为油脂与颜料调和的油质画,使运笔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由此诞生。 主要作品:《受胎告知》等。

三、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1.特点: ①欧洲第一个在绘画中自觉而大量地描绘农民生活形象的画家。人称“农民勃鲁盖尔”; ②用色简单鲜亮,主要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白色; ③形象夸张滑稽,不大讲究透视和比例; ④喜爱用平光,很少描绘物象的投影; ⑤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正义感和战斗性。 2.代表作: ①《农民家的婚宴》(1567年左右); ②《农民舞蹈》(1567-1568年)。

第四节 十七世纪的绘画

一、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西班牙): 西班牙十七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 1.特点: ①形象上:早期画风受拉斐尔影响,成熟期的作品具有提香的风格,画面宁静和谐; ②作品的表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大多是下层劳动者,把民间的生活景象带到宫廷绘画中来。 ③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戏剧性冲突。

2.代表作 ①《三贤来拜》:画出了妻子和女儿的形象,是人世间母女之情的写照; ②《纺织女》(1657年):背对观众的身穿白色上衣粗布蓝裙的少女,被誉为“欧洲绘画史上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大量采用了对比手法:老年织工与青春少女的对比,明亮厅堂与幽暗工作间的对比,劳作的织工与悠闲的贵族的对比,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对比。 ③《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三角形构图,画出了教皇外强中干的本性;

二、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年,佛兰德斯): 被公认为欧洲画坛的无冕之王。 1.特点: ①巴洛克风格绘画的开创者; ②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擅长描写男性人体的画家; ③创造了“牛奶与血”的女性肌肤上色法; ④善于展示充满活力的人体,剧烈冲突的情节,富有律动的节奏,强烈饱满的色彩和欢乐感人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2.代表作; ①《劫持吕西普的女儿》(1617年):“牛奶与血”的肌肤着色; ②《画家和他的妻子》:着装华美讲究,画面细腻逼真。

三、伦勃朗(1606-1669,荷兰):

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是公认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大师。 代表作: ①《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成名之作; ②《夜巡》(1642年):采用厚涂法,人称伦勃朗技法,此画是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 ③《戴金盔的人》(1650年):用明暗对比和明暗渗透的笔法描绘金属光泽,被称为“素金色黑暗”。 ④《自画像》(1668年):采用铜雕法绘制了金光灿烂的形象。

第五节 十八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

一、特点:

追求消闲的趣味,淫欲的肉感,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装饰。它的标准是画面的优美华丽,而不是其思想内容。

二、代表人物:

1.华多(1684-1721年,法国): 罗可可艺术的创始人。

代表作:《惜别西苔岛》(1717年) 2.布歇(1703-1770年,法国):

继华多之后将罗可可艺术风格发展到顶点的画家。

代表作:《狄安娜出浴》《蓬巴杜夫人》《绘画的寓言》 3.弗拉贡纳尔(1732-1806年,法国):

将华多的优雅欢宴的贵族风情和布歇的男欢女爱的牧歌题材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将罗可可艺术的装饰主义和色情风格推向极致的画家。 代表作:《秋千》(1766年),《捉迷藏》。

第六节 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罗可可艺术针锋相对,最初具有进步意义。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开始成为讨好贵族的工具,形式变得僵死,内容变得空虚,离现实越来越远。 1.特点: ①内容上:选择历史题材,并借用这些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 ②形式上:仿效古代的技法,重视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忽视色彩的丰富多样性。 2.代表人物: ①达维特(1749-1825年,法国): 古典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1805-1807年)。 ②安格尔(1780-1868年,法国): 将古典主义推向艺术巅峰

代表作:《土耳其宫女》:拉长了人物的腰肢,使人物显得更加纤细、修长。

二、浪漫主义

兴起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表现为对美好世界、安宁生活的幻想。 1.戈雅(1746-1828年,西班牙): 浪漫主义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作:《波萨尔像》(1806年);《查理四世一家》;《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等。 2.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法国):

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1830年);《希柯岛的屠杀》等。

三、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1.米勒(1814-1875年,法国): 代表作:《播种者》(1850年)(已失);《拾穗》(1857年);《晚钟》(1858年)。

由于三幅画的主题和题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又都以田间劳动为场景,因而被称为米勒“农民题材三连作”。

2.库尔贝(1819-1877年,法国):

代表作:《石工》(1848年左右);《画室》(1855年)。 3.卢梭为代表的巴比松派。

思考题: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坛三杰”是哪三位画家,他们的创作手法有哪些不同 2.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

3.评述罗可可艺术的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分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不同特点、长处和不足 5.能对介绍过的画家的所有经典作品进行分析

第五章 印象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了解印象派的主要观点和创作手法,印象派的分类、发展和分化,为研究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创作手法寻找依据。本课需用6学时,第一节和第三节各用1课时,第二节和第四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印象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印象派的产生

印象主义亦称印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约1866年前后),在手法与风格上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体系,但对传统绘画有了种种更新,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印象派的主要观点:

印象派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和色彩。离开了光与色这两大要素,世界就不存在。画家要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应当主

要在光和色的效果上下功夫。而具体的对象和事件,它们自身的意义是不重要的,它们不过是画家表现光与色的媒介和道具而已。

所以,在印象派画家看来,社会生活题材远不如自然风景更有吸引力,即使描写了生活,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人物不是突出于环境当中,而是凭借光与色的效果溶解在环境之中。

第二节 早期的印象主义

一、爱德华·马内(1832-1883年,法国): 1.特点: ①从创作上体现印象主义观点的第一位画家。 ②以淡雅明净的色调和轻逸潇洒的笔触,来描写对象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不大注意体积、质感、透视等。 ③第一个打破了肖像画必须对对象进行逼真描写的禁律,开阔了肖像画的新思路。 ④从不参加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联系是精神上的。 2.代表作: ①《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排斥主题,为了形和色的目的而画画,为了色彩去描绘对象,而不是依据对象去寻求色彩; ②《女神游乐场酒吧》(1881年):被称为“不可辨识之谜”。

二、克罗特·莫奈(1840-1926年,法国): 1.特点: ①把印象主义的外光理论,通过艺术创作不折不扣地加以实现的人。 ②绘画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画面艳丽的色彩和鲜明的光感,然后才是模糊不清的物象。

2.代表作: ①《日出·印象》(1874年左右):印象主义以这幅画而得名; ②《草垛(系列)》(1888-1891年); ③《睡莲》等。

三、毕沙罗(1830-1903年,法国):

印象派当中“先知”式的长者,点彩派的鼻祖。

代表作:《巴黎卡胡塞尔广场》;《戴草帽的村姑》;《红色屋顶》等。

四、德加(1834-1917年,法国):

口号:“我需要人为的生活”。其“外光描写”主要描摹室外照进屋内的自然光和舞台上的灯光。

代表作:《四位舞衣》;《歌剧院的舞蹈练功房》(1872年);《蓝色舞衣》等。

五、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 擅长画人物肖像,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当中第一个细腻地描绘人物模糊形象的画家。 代表作:《包厢》(1872年);《露天音乐会》:

第三节 新印象派(点彩派)

将色彩分解为一个一个色点作画的艺术流派

毕沙罗是点彩派的鼻祖,但真正创造了点彩派技法的是修拉。

一、修拉(1859-1891年,法国): 1.特点: ①回避一切轮廓线,将所有物体都分解成五颜六色的斑点,由斑点聚集成“色面”,整个画面中各种物体的区分没有一处是依靠线条来完成的。 ②形象模糊不清,一般在六英尺以外才能借助视觉的整合作用将色点理解为画面。 ③形象和造型被最大限度地消弱了。画面中的人物像木偶一样缺乏情感与个性。 2.代表作:《大碗岛的假日》;《翁夫勒尔的灯塔》;《诺曼底贝桑湛海景》等。

二、西涅克(1863-1935年,法国): 1.特点:

西涅克与修拉手法类似,但也有两点不同: ①修拉用的是色点点上去的,西涅克多用小色块抹上去; ②修拉用色较多,而西涅克基本上只使用三原色 2.代表作:《马赛港》等。

第四节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前奏,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如:

塞尚—立体主义; 卢梭—超现实主义; 高更—野兽主义;

凡高—表现主义。

一、保罗·塞尚(1839-1906年,法国): 1.特点: ①追求“我心灵的作品”,倡导“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即根据自我的需要和感觉,用厚重清晰的轮廓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描摹对象。 ②他的“几何程式构图法”影响和启发了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的艺术追求。

2.代表作:《玩扑克者》;《静物》等。

二、亨利·卢梭(1844-1910年,法国): 1.特点 ①被称为“朴素派画家”,绘画没有章法,不讲究基本功,有一种特有的质朴与天真; ②喜爱描绘自己梦幻中的世界,如:“卢梭的热带风情”; ③平面性,缺乏立体感; ④人物多臃肿可笑。 2.代表作:《激发诗人灵感的女神》;《森林里的约会》;《赤道丛林》;《梦》等。

三、保罗·高更(1848-1903年,法国): 野兽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妇女》(1898年);《自画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902年)等。

四、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荷兰): 1.特点: ①喜爱用条形笔触,从下向上运笔, ②不允许任何宁静的气氛,情节和画面躁动不安, ③喜爱用蓝色和黄色,特别是喜爱用“烙黄”,

2.代表作:《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唐基老爹》(1887年);《割耳后的自画像》(1888年);《向日葵》(1889年);《加歇医生像》(1890年);《麦田与乌鸦》(1890年)等。

思考题:

1.印象派的艺术观点,早期印象派对传统绘画的背离 2.点彩派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点 3.评述塞尚的艺术观

4.卢梭、高更、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绘画的创作手法

第六章 西方现代派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现代派绘画是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流行的新型画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传统绘画的一切法则,力图创造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体系。本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派的艺术主张,不同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观点和绘画手法,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本章需要6课时,其中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第

五、第六和第七节2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一、现代派绘画的产生 1.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2.自然科学的进步 3.阶级矛盾的激化 4.艺术观念的更新

二、现代主义的艺术观

1.否定传统的艺术本质论,认为人的直觉体验即艺术; 2.否定艺术的具体形象性,认为音乐化表现即艺术; 3.否定艺术的审美特性,认为丑即艺术;

4.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典型性,认为生活本身即艺术; 5.否定艺术创作的结果论,认为行动过程即艺术;

6.否定艺术的逻辑性,认为人主观情感的随机表露即艺术。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马蒂斯与野兽主义

一、野兽派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5年,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

野兽派艺术家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说明事实,没有必要去忠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象,而应当去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对艺术家来说毫无意义。画家应该是强烈的个性所有者,应该只按照自己的主

观意图去作画,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必考虑画面上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在形象和色彩上是否吻合。

色彩上,一般喜欢将不经调和的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特别是被称为信号色的红黄绿色,更是他们经常直接使用的颜色。通过色调来达到鲜明刺激强烈的效果。

构图上,野兽派追求的是单纯化、简约化,构图十分精炼。一切细节都会毫不犹豫地省略掉,而原本平滑的曲线也会变成粗重夸张的直线。

二、马蒂斯(1869-1954年,法国): 1.特点:

色彩强烈,形体夸张,线条粗野,具有一种放荡不羁、不受束缚的野性。

2.代表作:《豪华。宁静与享乐》(1904年):带有印象派痕迹;《戴帽子的妇人》(1905年):“野兽主义”因这幅画而得名;《马蒂斯夫人》(1905年):新的用色观念和造型方法;《舞蹈》(1910年);《抬起双臂的女奴》等。

第三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一、立体主义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8年。

立体主义是在野兽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立体主义带有一些野兽派和痕迹。立体主义刻意追求的,不是色彩的强烈与单纯,而是传统的造型结构。 历来的绘画都是从二度空间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加以描绘,而立体主义认为,这种描述方法是不真实的。因为物体在空间的形态并不止一个立面,而是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绘画要完整地展现事物的整体状貌,就必须采用“解构”再“重构”的手法,打破物体本来的自然形态,运用几何语言把它分解为许许多多不成形体的碎片,再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将碎片重新整理和装配起来。这就构成了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的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是抽象主义的前身。

色彩上,立体主义除使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外,还特别喜爱黑色、白色、灰色、棕色等,他们不讲究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突出几何形体的清晰度和硬度。

三、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裔法国人): 绘画生涯分期及不同时期代表作: 1.蓝色时期(1901-1904年):

较多接触下层劳动者及他们的贫困生活,画面充满忧郁和悲哀的情调,以蓝色调为主。

代表作:《人生》(1903年)。

2.粉红色时期(1905-1906年):

第一次婚姻使他性情开朗起来,他以轻盈优雅的线条取代了以往沉重扭曲的线条,以温饱富足的形象代替了从前穷困潦倒的形象,以轻快温柔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压抑的深蓝色。

代表作:《情人》;《江湖艺人》等。 3.野兽主义即黑人雕刻时期(1906年):

毕加索画风的过渡时期。喜爱粗犷野性的形象和原始古朴的灰褐色。代表作:《斯坦因画像》(1906年);《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年)。 4.立体主义时期:(1906-1916年): 分四个阶段: ①立体主义诞生时期(1906年):

代表作《亚威农的姑娘》(1906年),被称为“立体派宣言”。 ②塞尚立体主义时期(1907-1909年): 崇尚塞尚风格的静物画。 ③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年):

在分解对象和抛弃色彩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代表作:《伏拉像》;《诗人》(1910年);《卡恩维勒肖像》(1910年)。 ④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6年):

代表作:《持乐器的男人》(1912年);《穿衬衫的妇人》(1913年)。 5.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交织时期(1917-1924年):

代表作:《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三个乐师》(1921年)。 6.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45年): 代表作:《三个舞蹈者》(1925年);《镜前少女》(1932年);《少女(梦)》(1932年)、《海滩上的人像》(1937年);《格尔尼卡》(1937年)。 7.多种风格混合时期(1945年以后): 代表作:《公牛》(1946年)。

第四节 未来主义

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与立体主义几乎同时。代表人物: 波丘尼(1882-1916年,意大利); 巴拉(1871-1958年,意大利); 卡拉(1881-1966年,意大利)等。 1.观点与特点:

竭力赞扬革命之美、战争之美、*之美、现代技术和运动速度之美。曾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有一定的破坏性甚至反动性。

艺术上,认为时代是不断前进变化的,生活也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艺术也就不应当是静止的、停滞的和瞬间的现象,而应当充分表现出物体的力感、运动感和速度感,表现画家对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而获得的连续印象。未来派的名言:“疾走的马岂止4条腿,20条也不止。” 2.代表人物和作: ①波丘尼:

代表作:《城市的兴起》(1910年);《美术馆里的骚动》(1909年)等。 ②巴拉:

代表作:《快速飞翔》(1913年);《女人与狗》(1912年);《路灯:光的研究》(1909年);《沿着阳台奔跑的孩子》(1912年)等。 ③卡拉: 代表作:《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1910-1911年);《爱国庆祝会》(1914年)等。

第五节 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1.产生:

超现实主义一词的最早运用是在1917年,而它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是在1924年。

1925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画展举办,参加者有基里科、恩斯特、米罗、毕加索等人。 2.观点: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物质世界,一个是非现实的、人的心理和精神的世界。而心理精神世界也包括两部分: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继发思考法则,它来自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它虽然符合逻辑,并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应,但它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无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原发思考法则,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真实可信的自我。艺术的超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的限制,去表现那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在艺术家心理和精神世界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现象。

二、约安·米罗(1893-1983年,西班牙): 1.生平与评价: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方式进行思维,用儿童的手法从事创作。画面很幼稚也很具有装饰性,被誉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主要表现儿童的无意识现象。 2.绘画生涯: ①探索和准备时期(1918-1924年):

代表作:《站立的裸女》(1918年),带有很深的野兽主义痕迹。 ②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1934年):

代表作:《农场》(1921-1922年),《耕地》(1923-1924年),有卢梭的影子.③野蛮绘画时期(1934-1944年):

代表作:《绘画》(1934年),《坐着的女人》(1939年)。 ④星座绘画时期(1944-1948年): 代表作:星座系列。 ⑤自动绘画时期(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代表作:《绘画》(1953年),《自画像》(1960年)。 ⑥月亮女人和鸟时期(70年代以后)

《红翅膀的蜻蜓围着彗星盘旋》;《人向鸟投一石子》;《蜗牛、女人、花和星星》。

三、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 1.生平: 2.特点: ①善于用写真的方式表现子虚乌有的梦境

代表作:《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1944年);《原子的丽达》(1949年);《内战的前兆》(1936年)。 ②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或者说表现人的性欲 代表作:《凄惨的游戏》(1929年);《性感的幽灵》(1932年)。 ③用时空转换的方式同时表现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世界的内容 代表作:《公寓式梅·维斯特头像》(1934-1935年);《达利幻觉中的林肯》(1976年);《变成谈话中三人的委拉斯凯兹肖像》(1974年); ④用现实中的事物和它的影子表现相同轮廓的不同内容

代表作:《倒影变大象的天鹅》(1937年);《那咯索斯的变形》。

第六节 抽象主义

又叫“无具体对象的艺术。泛指儿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反对模仿自然和再现自然的绘画风格。

一、主要观点:

认为艺术的使命不是反映现实的表象,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艺术家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因此,他们拒绝在绘画中描写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抽象主义的大体形式有两种:

一是将自然的外貌约减为最简单的形式,一般称为抒情抽象或热抽象; 二是不以自然形貌为基础的艺术构成, 一般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二、康定斯基(1866-1944年,俄国)的抒情抽象(热抽象): 1.艺术观点:

康定斯基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顶端是精神贵族(知识阶层),下端是平民百姓。精神贵族有着强烈的文化艺术需要,而平民百姓是没有这种需要的。艺术家是精神贵族的一部分,他只为精神贵族服务。对社会而言,艺术家不负任何道德的责任,没有必要劝导民众去求真、向善、审美。艺术家所面对的精神贵族又有很高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也没有必要把自然复制出来给他们看。

所以,艺术家应当摒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应当主要表现艺术家绝对的自我精神。 ①形体上,主要是抽象的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等。 ②色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主张画家应闭上眼睛,将画笔靠近画布,不加选择地自由使用色彩,这些色彩不标志任何物体,只表现色彩本身。

2.代表作:《向左的箭头》(1923年),《弧中的点》(1927年),《光效应559号》(1931年),《小重音》(1934年),《蓝天》(1940年)等。

三、蒙德里安(1872-1944年,荷兰)的几何抽象(冷抽象): 1.艺术观点: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要追求表与里的平衡、自然与精神的平衡、物质与意识的平衡。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展示对象的本来面目,而要表现人抽象的主观精神。所以,艺术必须摆脱自然的外在形式,努力去追求人与精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蒙德里安在他的艺术探索当中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最合适的形和最完美的色。 就形的方面而言,蒙德里安认为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成的基本因素;

就色而言,认为色彩应当是纯粹的、原始的基本色。 2.代表作:《红树》(1908年),《色彩的构成》(1917年),《构图》(1930),《胜利布吉—沃吉》(1943-1944年)。

四、波洛克(1912-1956年)的抽象表现主义:

特点:将画布平铺在地上,自己一边在画布周围走来走去,一边将手里提着的各种颜料滴溅到画布上面,再将一些碎玻璃、细沙粒小木棍等洒在上面,和颜料混合在一起。由于作画是身心彻底地放松,其颜料的泼、洒、滴、漏、浇、倒、淋、甩都是随心所欲的,人们称之为“蹦蹦跳跳的画家”。

代表作:《牝狼》(1943年);《五英寻深度》(1947年);《拂晓的明星》(1947年);《气味》(1955年)。

第七节 波普艺术

本节之作简要介绍

思考题:

1.分析现代派绘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这种叛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野兽派的产生、观点和代表人物 4.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风格的异同

5.介绍抽象主义的艺术观点,介绍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的不同特点 6.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第七章 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家的技法和贡献,了解中国画的分类,了解中国画的现代走势,从绘画这个视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章授课4课时,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

第一节 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一、史前的绘画

二、夏商周到秦汉的绘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1.文人画家的出现

2.山水画的形成 3.绘画理论的成熟 4.佛教绘画的兴起

四、隋唐及宋代绘画

五、元明清绘画

五、现代绘画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

一、从色彩上分:

水墨画和淡色画;

二、从工具上分: 界画和法画;

四、手法上分:

工笔、写意、兼工代写(小写意);

五、内容上分: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

六、技法上分: 1.山水类:

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没骨等; 2.花鸟类:

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 3.人物类:

白描、工笔重彩、兼工代写、简笔、彩墨等。

七、按画家的身份分:

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等。

第三节 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一、心物交融

二、重神轻形

三、虚实相生

第四节 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的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和发展 1.具有开拓意识的星星画派

2.摹仿为主的第一次现代美术展 3.盛况空前的人体艺术展

二、中国绘画的现代流派 1.政治波普 2.艳俗艺术 3.大地艺术

4.玩世现实主义 5.文化错位 6.香港凡·高

思考题:

1.中国画的分类

2.分析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 4.评价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附:

参考书目:

一、艺术理论类:

1.《剑桥艺术史》,苏珊·伍德福特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西方艺术史》,迈克尔·列维(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3.《人类的艺术》,房龙(美)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5.《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艺术概论》,六所艺术院校合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7.《艺术文化学》,丁亚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8.《艺术哲学》,丹纳(法)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美术类:

1.《欧洲美术史》,王琦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西方八十年代艺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4.《西方当代美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西方艺术事典》,J ·霍尔(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6.《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H.H.安纳森(美)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7.《视觉艺术》,王伟明、王德广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8.《视觉艺术的含义》,E.潘诺夫斯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9.《西方现代派美术》,鲍诗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正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11《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王庆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欧洲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八、杂志类;

1.《艺术世界》, 2.《美术界》, 3.《现代艺术》, 4.《世界美术》, 5.《艺术界》等。

美术鉴赏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doc》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