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与教学课程心得体会

2021-03-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美术鉴赏与批评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与批评心得

莫春华

学号20104941117

通过这四周的学习,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从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到兵马俑,再到古埃及艺术,再穿越到西方的油画史、西方现代艺术;再回到中国近代艺术。这次赏析有着的大量信息是我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比如:古埃及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对我们中国的莫高窟、兵马俑中国两大艺术瑰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就取三个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大类谈谈我的感受。

一、敦煌莫高窟:

中国一大艺术瑰宝,因为在戈壁沙漠,人迹罕至的地方建造,这个艺术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加上以宗教的信仰的艺术,为这个沙漠的小世界带着庄严又神秘的艺术气质。以前对敦煌的认识只见于电视上,这次深入了解到的绘画方法和绘画环境,非常感叹敦煌艺术的绝妙。虽然只是图片和视频欣赏,敦煌的画深深打动了我,每幅画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我想像脑海中在敦煌辉辉的过程中。每个虔诚的画匠真诚的画着每一幅画;每幅画都经过数遍的更改。毕加索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中国。”这句话我很是认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线条来绘画人物,和西方大师以简单的线条来描绘人物比起来并不逊色。敦煌的艺术成就是我们学习绘画得去更多了解和学习的。

二、西方油画艺术史:

油画是西方发明的绘画艺术,传到中国不到一百年。西方油画历史源远流长。给我最大震撼的是文化复兴时期文艺三杰的作品和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每个时期的油画历程都有着里程碑的人物,推动着油画的发展。油画的魅力:可以逼真写实、可以从色彩绚丽、也可以随意抽象。我最喜欢的是印象派时期莫奈、马奈、雷诺阿,这些大师的作品。他们对颜色的解读和表达,以及画面的效果和光影变化都表现的让人称奇。比如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以捕捉一瞬间的感觉,画出来的印象画。画面画得很薄;正好把日出前朦胧的感觉画了出来,这是一幅很打动我的画。看到的人仿佛感受到了日出时的朦胧光线,这种表达方式表现大自然的美,很自然的打动看画的人。画面中似乎也看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惊叹。学习西方油画是我们学习以后的绘画少不了的内容,对发展我们中国现代的油画有着莫大的关联。 第三中国现代油画艺术:

这个部分是我最喜欢的,这个部分上课的内容虽然不多,我平时都有在关注学习。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发展远远超过了现在西方绘画艺术。徐悲鸿把油画和西方画法带入中国,把中国的艺术大大的拓宽了,国现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当代油画家。如:何多苓、冷军、孙为民、周春芽、陈丹青、刘小东、张晓刚等等。我以前查阅这方面的知识,也很感慨;原来油画也可以这么画!这些优秀的油画家有的写实、有的梦幻、有的情感充沛;多样的油画风格形成了当代油画的百花齐放。他们开启了我们中国现代油画的新的篇章。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我喜欢的画家有很多,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比如张晓刚的回忆照片系列,把60、70年代的老照片新意有意思。还有何多苓画的人物朦胧,着一股冷冷的神秘气质美。我觉得现代油画在我门学习绘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自己国家的现代艺术感到骄傲并且支持发扬他们。

这些是我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后的感想,无论是西方、中国,还是各个地区的。艺术都是互通的语言,艺术的多样性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认识不一样的艺术和绘画才能丰富自己的绘画。

推荐第2篇:美术鉴赏课程有感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美术鉴赏课程有感》

学 院:土木工程学院 系 别:土木工程

姓 名:张欢

学 号:1114735084 班 级:2011140302 上课班级:2班

指导老师:丁甜甜

美术鉴赏课程有感

【摘要】今年的选修课选择了美术鉴赏课程,通过这一个学年的学习,认识到了艺术修养与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的关系。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课程了解到许多有关于中国古代艺术,比如中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品,它们内在的美与它的历史价值。再者通过本次课程,更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一些艺术品的价值,使我们认识并会欣赏一些艺术品。这不仅是一次课程,更是一种口味的提升,这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德育 文化 价值 修养 【正文】

自2012-2013年之始,选择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通过这短短十几周的课程,但是给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下面就陈述一下对这门课程的感想。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代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我对梵高喊道:“你必须面对自我,绝不能逃避。不管这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梵高说的,也是对我说的。虽然梵高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却可以改变。我要感谢的不仅是那扇窗,更要感谢窗外精彩世界为我带来的美好遐想。 【结束语】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美)拉尔夫·迈耶著,邵宏、杨小彦等译,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国现代美术全集》(48册)

推荐第3篇:《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各种造型艺术的概括。从文化的角度看,洞悉造型艺术的奥妙,加强鉴赏的能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并且能够从它的形象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开设,就是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美术的功能与作用,美术的分类与艺术语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美术的风格与流派等等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对造型艺术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而是要有心得、有感悟,能够识别,从而达到鉴赏的高度。

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欣赏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剖析,使学生了解艺术美学的基本原理,激发对艺术与美学的兴趣,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和思考力,提高艺术鉴赏力。同时吸收当代“大美术”的观点,融入建筑、园林、室内陈设、工艺品、雕塑等多种广义的美学形式的学习,用宏观的视野全面揭示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参加美术活动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除理论教学外,还会安排一定的艺术沙龙和展览参观,同时经常开展课堂讨论,每节课结合幻灯片欣赏、电子课件的运用进行,将艺术理论学习与学习者艺术精神的真实感受有机融合。正如艺术最重要的本质就是用我们的触觉去感受世界。

二、选修对象:全校学生

三、考核方式:出勤占10%、学习态度占20%、作业占70%。

四、个人简历:

教师:余钰,女,讲师,投身艺术十余载,深恋艺术之妙境,醉心其间。具有活跃的设计思想和冷静独特的艺术见解。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专业教师。长期从事设计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攻设计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致力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探索。已在中外设计艺术类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

推荐第4篇: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美 术 鉴 赏 课 程 评 析 评析泉州十五中林丽琳老师的美术鉴赏课—《原始时代的美术》

泉州六中\\林志明

10月18日下午我到十五中学参加了该校高中新课改区级公开教学活动,听取了该校高一年美术老师林丽琳老师的美术鉴赏课—《原始时代的美术》。

林丽琳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对在高中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美术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作为农村中学能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下面我来谈谈对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几个看法:

一、理解两个基本概念: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较为习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来对待美术鉴赏,这种认识影响了对新的高中美术课程的认同,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义务教育阶段强调了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愉悦”,而高中阶段则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别,在具体要求上要比美术欣赏更高一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欣赏”与“鉴赏”这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我们今后能否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林丽琳老师在这次的公开教学中基本上还是能够准确把握好这两个概念的。

二、美术鉴赏课怎样上:

高中课改以来,鉴赏课要怎样上,怎样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链接好?是我们每一位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关键在具体到教学中怎样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去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林老师在这堂课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她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了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比如“原始人为什么画

画?”原始人雕刻的那尊“母神“漂亮吗?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直观,学生在回答时也都表现得极其踊跃。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打破了以往美术鉴赏课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单一模式,更没有对作品的分析”故事化”,而是注重把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探究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去认真欣赏,积极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和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第三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林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也是这堂课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三个联系,一是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程的相互联系;二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相互联系与比较,正确引导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三是与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联系,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具有很强探讨性质的课程,高中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来发表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不要担心学生说错,更不要用一些艺术史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独特感受和见解,要尊重他们的反应。评论除了用语言描述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动作表演、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进行。

(三)、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要懂得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收集、筛选、分析和整理视觉图像及相关背景资料,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要逐步将美术学习从以往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升到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五)、要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出积极的评价。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和学分认定是这次高中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探讨的内容之一。

推荐第5篇: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代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推荐第6篇: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代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我对樊高喊道:“你必须面对自我,绝不能逃避。不管这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樊高说的,也是对我说的。虽然樊高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却可以改变。我要感谢的不仅是那扇窗,更要感谢窗外精彩世界为我带来的美好遐想。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推荐第7篇:中外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我感觉提升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提升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我个人比较喜欢西方美术的作品,喜欢印象画派,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我尤其喜欢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我喜欢他那绚烂的色彩,,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我也是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在这方面,学到了好多与我们专业知识有关的东西,填补了我们专业方面的缺憾。而中国传统的美术,水墨特色明显,表现的淋漓尽致。线条流畅,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而我的这个电脑美术设计的这个专业,与我们美术鉴赏这门课所学的知识息息相关。什么样的构图才好看?颜色的搭配和中外各位大师的表现技法,相对系统的大致了解了一下,这在我们平时作业和创作过程当中是十分有帮助的。其实是大师们的人物,人体的结构,与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人物角色设计,运动规律的画法,大有裨益。 总之,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我们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8篇:A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简单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代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我们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学习美术鉴赏不单单提高我们了我们的鉴赏水平,而且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对美术鉴赏的学习,使我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在此基础上,作为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我也能够把我们的各种建筑形式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些优秀的建筑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巨形的艺术品,建筑更是一种唯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品,他解释了建筑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设计师们按照自身对美学和科学规律的认识,将不同的形状、性状的构件组织成有艺术韵律的建筑。建筑物就犹如一首完美的歌曲,在歌颂着文明的起源。建筑艺术的存在而使得建筑物呈现给人们四维空间拓扑结构,在人们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与鉴赏中,古老建筑会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品。建筑立体通过建筑群体的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里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实际上,建筑就是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建筑就被赋予了美术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形式。

总之,学习美术鉴赏让我了解了以前从没有见到或意识到的东西,也能够简单地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使我获益匪浅。

推荐第9篇: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

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第五: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通过鉴赏不仅使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更在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因而,当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遇见那些赏心悦目的写实作品,还是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抽象作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喜悦与满足。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总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10篇: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

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第五: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通过鉴赏不仅使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更在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因而,当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遇见那些赏心悦目的写实作品,还是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抽象作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喜悦与满足。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总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鉴赏课的感悟和思考

本学期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课,我通过这门课对美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说实话,我从小就对美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画画也是我的爱好。虽说如此,但我毕竟只是把画画当成一种自我娱乐的方法,没有去了解美术真正的含义。这学期的美术鉴赏课引领我去初步了解美术,我从中了解了美术的广阔内容和悠久历史。很明显,仅仅通过几节鉴赏课不可能对美术有全面的了解,但把它视为我们对美术鉴赏的启蒙教育却不为过。如今美术鉴赏课已接近尾声,这篇论文也是我们的结课作业,我也把这次任务是为增加我的美术鉴赏知识的一次良好机会,我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相关资料来充实我的文章。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一.美术的含义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一般来说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如周代的《盂鼎》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土地、奴隶的铭文,它包含着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观念。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封建帝王举行祭礼的建筑,包含着祈求上天“赐予丰年”的信仰。罗丹的《思》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吐放出来,就像罗丹自己说的:“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由此可见,美术的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服务于某些中介环节而从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灵鸟“凤”,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但却是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形象。美术创作是个体性精神劳动,必然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与组合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忧虑。凡高的《星月夜》那动荡、闪烁的星空和景物表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骚动不安的潜意识活动。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可以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

二.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第11篇:谈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短暂的美术鉴赏课程就这么告一段落了,我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本学期,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艺术学科。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这几个星期的短暂学习,我收获良多。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在美术上,我国发展的尤为迅速,从古到今,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描写的是淋漓尽致,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的张择端费劲精力所作的一幅惊世之作。我驻足在这幅唯美的画前,被它的美丽与精致所深深得吸引住了。

回家后我在网上还有一些文献上查找了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了解到《清明上河图》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时期,首都清明时节郊区、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北宋年间的卞京,城内河流贯通,交通发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略的看一看,杂乱无。细细的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等。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景色的。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快要撞到桥上了,这一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张择端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其生活气息。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

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第

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我不得不佩服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与经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发挥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并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好这些绝无仅有的财富。几个星期的美术鉴赏课程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平凡的美丽。而这些东西显然是平时的课本上无法领悟到的。当我们都学会去欣赏身边的美丽时,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如艺术品那般生动。

第12篇:影视鉴赏课程心得体会

莫炽卿 美术学2班 1111100002 上当代影视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一个学期马上过去了,通过一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对电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电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以前,我去看电影一般是看影片里面是不是有我喜欢的明星,并且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我也只能简单说这部影片好看或者不好看自己过后也不会想这部影片到底向我们观众表达的东西,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对电影或电视剧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见解,不知道它的背景意义和素材,表现出来的观念。一学期的影视鉴赏学习,让我了解了一部电影的一些内在含义,看电影不要光认为好不好看就是了,还要去理解它,深入了解,这样以前你认为不好看的或不喜欢看的类型就觉得很有意义,让你不得不爱上电影。每个人看一部相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通过影视鉴赏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比电影更深层次的道理,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没有很到的艺术评价能力但是影视鉴赏课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影的机会,给我提供了一个和电影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影视鉴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当我们提“电影”时,许多人观念中立即闪出的就是:故事片,进电影院放的那种。在电影诞生的早期,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当时电影这个新兴的玩意比较受人欢迎,一些聪明的商人立即用它来赚取利润。同时,由于设备极其昂贵,拍片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早期电影当时就成为一种建立在工业技术基础上的生意,并在商业渠道里发展起来。既然是生意经,那当然是和娱乐而不是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虽然给电影后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但是在电影诞生的初期,确实是使电影得以生存的、几乎是唯一的可能性。不过,这却给后来那些缺乏历史发展知识的电影工作者一种错觉,认为电影就是商业渠道的故事片或娱乐片——自电影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正是在这样以赢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渠道中“极不正常”地发展起来的。所以,迟至20世纪的后半叶电影理论才触及到电影的实质(它仅仅是一个以机器为纪录手段来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媒介),并且迟迟不为一些人所接受。 然而,某一阶段的历史事实并不一定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虽然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它的早期,是一个工业,但目前的发展已经证明它不一定是一个工业——只有商业经营的那一部分才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电影的机器不再昂贵,特别是现在,普通的家庭都可以拥有摄录一体的摄影机,用它,可以非常自由地制作电影。现在,甚至有人用发明家提供的这个机器来做日记用——从中,我们已经看到电影电视的发展方向:朝个人化发展,而不是朝拍大片来发展。

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很多部各种题材的优秀影片,开拓了我的眼界。比如,刚开始看过的由刘烨主演的《硬汉1》和《硬汉2》电影主要表达的是一名退役军人,性格单纯,不善言语以至于感觉语言功能明显不够完善,但是,他的信念是坚定的,情感是质朴的,颇有些阿甘的特质。硬汉不懂得社会上暗藏的各种潜 规则,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艺术,当然更不懂得为了自己私欲的满足去变通处理或者是违心地做事。他的单纯,近乎纯净,内心世界里没有一丝污秽,他融入不了这个社会,很难找到自己的工作,

只能和一名语言功能障碍的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即使这样,他的生活看上去很知足,没有丝毫幽怨,脸上时常洋溢着常人少有的满足和幸福。硬汉有时并不表现为外在的刚强,面对邂逅的儿女私情一样在心中荡起涟漪。那个挂在胸前的水壶成为不可缺失的物品,其中寄托了自己纯洁的情感,所以即便在他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多是被人敬佩和青睐,但是让一个女性托付一生,恐怕多是在犹豫中权衡徘徊,原因则是对生活现实给予了太多的考虑,毕竟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不是理想化的。但是,上天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在接下的《硬汉2》中,老三在不经意中碰到了以黑勇为首的抢劫团伙,正当该团伙实施犯罪时,老三挺身而出,维护正义。最终在公安人员的打击下,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同时老三也收获了爱情。硬汉,一身正气,侠骨柔肠,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但愿我们的生活中多些这样的人,从而让邪恶远离我们的生活。让影像中的硬汉催生现实中的英雄,我想这是电影《硬汉》的真正意义。

与尊严相比,活下去更重要;但与绝望相比,活下去都成了奢望与煎熬,在电影《魂断蓝桥》中当费雯丽选择在滑铁卢桥倒地那一刹,让人心碎,她的青春,她和他的爱情,就此划上休止符。费雯丽的眼神可以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情感,而那时的她,又如此美丽,芳华绝世。一对金童玉女,却因战乱几经分合,最后梦断魂伤。童话都太完美了,这样的现实太残酷,却也更真实。还有最近看的《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经典作品之一,《白蛇传说》更是新鲜出炉的受人热捧的新宠。

影视欣赏的课堂氛围很轻松,互动性很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看到有趣的地方可以笑。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者。在课下,老师平易近人、很和蔼,总是能够看见她身边有同学在与她交谈,气氛很融洽。在课上,老师有很风趣和“时髦”,她会鼓励我们积极发言。

这门影视欣赏课并不是老师在讲台前读书授课,也不是单纯的放一部电影就了事,而是将授课和电影欣赏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老师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而且都会为这个主题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她则是在放映的中间穿插着讲一些电影知识或对所看电影的一点分析。这使我们增长了电影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对所欣赏影视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进入影视欣赏这个课堂以前,我看电影仅仅是用它来消磨时间,因此一味的追求刺激。激烈的打斗、强烈的爆炸、紧张的剧情、恐怖的气氛还有火辣的对手戏,都是我原来看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那时候也不追求什么视听享受,基本上都是网上下载,不管好坏就都那么看了,有时候碰上“抢先版”那灰暗的画面、杂音很大又空洞的声音会让我顿时没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赶紧拉时间条大概看下剧情就匆匆了事。

但是现在不同了,是影视欣赏这个课堂让我真正认识了电影、喜欢上了电影。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它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以后我会经常去到影院观看电影,多多学习电影知识,做一个真正的电影爱好者。虽然即将离开老师的课堂,但是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观看电影。我要将我的欢乐与其他人一起分享。

第13篇: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案例学习指导法

答:所谓案例学习是一种通过具体的描述引入情境,呈现问题和疑难,进而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办法。

2、美术的教育价值

答:美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格式塔理论

答:格式塔理论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4、鸿都门学

答: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5、教学活动

答: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答: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2、教师务必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答:正确。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他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对他人评价也是学习、交流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他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培养独立自主和自我发展、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间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整个评价开展中要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评价有效性的保证。

3、课堂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答:正确。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一种评价,给师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评价。

4、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答:正确。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跳出课本之外,使美术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把体现美术本来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身上——这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5、美术文化的学习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答:正确。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三、简答题 (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评价在国际上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此次课程改革的主旨,教育学者对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各国评价改革呈现的趋势是:①、从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从注重评价的量化转向强调质的变化的描述。③、评价的目标从鉴定、选拔,转向导向、激励与调控。④.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和交互性。⑤.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答:第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师德建设。

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四、论述题(共1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答:从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两大变革。一 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

第14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要了解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首先要明确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 “课程目 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 求,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教育价值,是具体体现在 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法和教育方针的政策之中。教育目的是 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它对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和制约的作用。 “教育目标”(一般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任务以及学生 的年龄、文化知识水平提出来的,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指 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设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价 值,也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 取向。 课程与教学目标又可分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指导 课程设计 (编制)过程最关键的准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基础上的进 一步具体化,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它包括所教的 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教学过 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美术 课程等。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组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范畴,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是对各学科教 学活动所达到的具体目标,即教师预期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 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 的共同目标 (既是教师 “教”的目标,也是学生 “学”的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 的一种期望,是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目标。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 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 验美术教学过程和教学 (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提供了依据。而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的 每一个环节,又是实现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组织功能有: ① 美术课程的组织作用。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课程类别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质量的评价等等,都离不开课程目标的指导。 ② 教学的组织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其他要 素有着组织协调、支配和聚合的作用,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教 与学的互动活动过程。充分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过程,认真落实教学环节等,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的。因此,有了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使 整过教学活动过程有效地进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激励功能 目标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在教学工作开始以前,就向老师学生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就 能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学习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内部需求保持 一致,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②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爱好兴趣相一致。这一点对美术学科教学显得格外 重要。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活跃课堂教 学的氛围。 ③ 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若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适度,正 是 “跳一跳摘桃子”的难易程度,适度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永 久的激励作用。如果课程与教学目标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得难以达到,进而 “知难而退”; 相反,目标定的太低,则会缺乏刺激力,难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4.评价功能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参照原 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要素相互协 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 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进度,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②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即用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对教学效 果进行评判。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其测评的标准就 会失去合理的保障。 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通过礼乐文饰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既强调艺术 “尽美矣, 又尽善也”,又明确地把美和善区别开来,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准则;对服 装色彩设计提出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经孔子及后人 建立起来的以伦理政治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正统封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以后才逐渐减弱。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和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规定了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 献的人才标准。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课程对学生自 我发展的价值,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精神性,这种课程目标培养的人才在为社会作 出贡献的同时,往往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中等技术学校中 的画法课即是这类课程思想的体现。 3.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 值等,规定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发展标准。强调课程对个人发展的价值问题上,又存在 着主张把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为全部课程中心的 “智力训练说”,主张课程应培养学生完美 和谐的人格为核心的 “人格发展说”,主张课程与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 发展的 “协调发展说”等观点。 4.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规定了学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 本素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才的 培养。 以上课程与教学目标各具长处和不足,曾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 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 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我国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 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 (W.H.Schabert)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归 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 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与教学 进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一般表现 为对课程与教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这种课程目标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 课程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等特点,可以运用所有的教育实践,对 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 《大学》曾提 出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长期存在于中 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此,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课程教学必然是 “四书”、“五经”。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采用普遍性目标理念的指导力量 几乎存在于每一种课程与教学的建议之中。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培养 “哲学王” (即理想国的统治者);洛克提出的 “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确立了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①自我保全;② 获得生活必需品;③抚养和教育子女;④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⑤满足爱好和感情。 ①可以看出,斯宾塞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向德性、心智、身体的全面发展。“全 美教育协会”成立的中等教育重组委员会,1918年在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提 出了七个普遍性教育目标: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良好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 民资格;⑥闲暇时间的良好利用;⑦道德品质。这七个原则并未具体化,而是具有包容性和 宽泛性,适应范围较广。 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课程与教学的政策、体制等都要服从政府的 意志,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具体性。当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 普遍性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是课程与教学的一般性宗旨或原则,而 不是具体的目标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做出解释,以适用于所有 的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遍性目标取向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 充分的科学依据,较为模糊;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在逻辑上不够完整、彻底,具有一 定的随意性。 2.行为性目标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 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是随着课 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曾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性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在 1918年出版的 《课程》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已进入了科学 的时代,而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 比特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根据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课程目标。泰勒在1949年发 表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等人的 “行为目标”理念。泰勒认 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三种来源而得出,并 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的筛选,强调在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 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来陈述目标。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应该是 “既指出要使学生养 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样,目标实际上包括 “行 为”和 “内容”两个方面。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20世纪 中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 “行为目标”理念,首 次在教育领域建立起 “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从 而把行为性目标的取向发展到新的阶段。 “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 “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 操作性等优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行为性目标”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事先明确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不把学习看成一个 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但却忽略了诸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 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 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 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 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 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 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比如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 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 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 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 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 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 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 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比如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 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生成性目标取向的缺陷是过于理想化了。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科体系和学生 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还需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 不一定愿意采用这种办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有价值。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学生在从事某种 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关注的 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成,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般来 说,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是开放的。因此,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 和开放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艾斯纳受其所 从事艺术教育的启发,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着 “教学性目标”和 “表现性目标”两种不同的 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 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等。“表现性目标”不是 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主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 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 “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运用已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 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具有个性特点。 “表现性目标”突出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发 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 “解放理性”的追求。但是,表 现性目标也过于模糊,难以起到课程与教学指南的作用。 从以上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看,“普遍性目标”体现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则, 适用面宽,但较为模糊,其有随意性;“行为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 教育中有些重要工作 (如思想品德等)难以用外显行为方式来表述测评;“生成性目标”注 重过程,考虑到学生兴趣变化、能力形成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 几十名学生目的很难落实;“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很难保证 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目标的要求。 由此看来,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在采 用那种目标形式时应特别注重扬长避短。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发展来看,体现了课程与 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维度

一、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 “应体 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功课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新课程 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个维度。为此,《义务课标》、《高中课标》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义务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表述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 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 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高中课标》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 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以上课程目标的表述来看: 侧重于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有:《义务课标》指出,“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 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等;《高中课标》指出,“进 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 究性学习之中等等。 侧重于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有:“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化环境和生活”、“丰富视觉、触觉 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美术实验能力”;《高中课标》中有:“以个人或集 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侧重于 “情感态度与价值”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 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 操,完善人格”;《高中课标》中的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美术终身 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等。 上述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具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又具有相互 交叉的特点。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知识与技能、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其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较好地体现了美术课程与教 学改革的思想。

二、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涵义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制定美术课程与教 学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较,它更明确 地从三个维度规定了人才素质的规格和质量,从而把 “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1.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知识与技能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以往把美术学科作为 工具学科的特征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因此,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 特点很突出,以致中小学美术课程变成了 “美院”课程的图解课本。这次美术新课程的改革 方向,是让 “生活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取代“专业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着力改变 “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 �6�7难、繁、偏、旧�6�8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抛弃 “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在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知识与技 能仍然是三个目标维度中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降低其难度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建设祖国的必然要求。只是要求我们改变原有 “难、繁、偏、旧”的课程与教学 内容,精选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 《义务课标》、《高中课标》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了解基本美术语言 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等,已经适当降低了“双基”学习的难度。这说明美术新课程与教学 目标对 “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础、最基本的表现生活美和表 达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进行艺术创造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对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掌 握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对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改 变旧有的观念而形成新的美术 “知识与技能”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这里讲的 “过程与方法”绝不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方法,而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纲要》在 “具体目标”第一条所说的:“改 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课标》在 “课程基本理念” 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 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 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课标》在 “课程基本理念” 的第三条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 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 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以上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 仅要有一种新颖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准 确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体验的要求:“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 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 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 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等表述,充分体现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教会学生如 何去学习,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 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同时,将对“过程与 方法”的感受、体验视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术的过程,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是学校各学科课程都必须 体现的教育价值,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健康、积极、正确向上的学习态度和 审美价值观,即便是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使之成为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人。 《义务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 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 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出,美 术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调。 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对审美教育起关键作用的美 术学科,应从美术课程与教学独特的角度,结合学生实际及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 总之,美术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来制定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 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变化 《高中课标》与 《义务课标》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学生为主语,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但是, 《义务课标》是按总目标和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具 体阶段目标设计的,《高中课标》的目标未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是在目标后面分别从 “美 术创作”、“美术欣赏”、“跨越美术学科的学习”和 “美术教学评价”四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高中课标》面向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身体、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初中生相比更成熟。因此,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有更高的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见以下图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 标 普通高中阶段的变化 知 识 与 技能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 作过程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 与技能 提出 “ 进一步” 强调了 “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 方法 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 品及美术现象 要求 “学会分析、评价”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 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 能力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 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强调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 间的联系”,提出 “美术语 言的运用”,提出 “研究性 学习” 过 程 与 方法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 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 动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 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 动 明确 “美术学习活动”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 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 与生活 运用观察、想象、直觉 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 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 创造活动 注重 “多种思维方式”,强 调了 “美术的方法”,强调 了“艺术创造活动” 情感、态 度 与 价 值观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 验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审美观念 要求 “形成”,提出了 “审 美观念”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 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 趣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 的情感 进一步提出 “终身爱好的 情感” 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 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 格 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 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 界多元文化 强调 “提高美术素养”,突 出了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 并重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 《义务课标》设置了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前面已作过分析,下面介 绍一下阶段目标。 《义务课标》美术课程具体目标是按四个学段划分的:第一学段 (

一、二年级);第 二学段 (

三、四年级);第三学段 (

五、六年级);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每个学 段是由低学段向高学段递进的,每一个学段的学习都是统一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板块中进行 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从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的。 因此,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美术新课程的阶段目标,应该将阶段目标与学习领域结合起来进行 分析。 ① “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 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 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 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通过 “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 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 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 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 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 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 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 要重视学生在 “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② “设计·应用”领域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 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 通过 “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 “物以致用”的设 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 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设置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 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 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 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③ “欣赏·评述”领域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 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通过 “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 “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 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 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 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 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④ “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 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A.融美术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 计·应用”和 “欣赏·评述”)为一体;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C.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 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 “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 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 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 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 “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3.高中美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 《高中课标》没有像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那样分为 “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而 只有 “课程目标”。可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具有弹性,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 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只要在高中阶段达到此要求,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也可以在 高二年级,甚至在高三年级都可以实行。 《高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分为概述与分述两个板块。“课程目标”共分五个自 然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块,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为一块。两个板块意思相近,只是第二 个板块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阐述。第一板块(第一自然段)的目标内容前面已 作过分析,下面着重分析第二板块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内容: ① “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 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这是侧重于 “美术创作”方面的目标。强调 “造型语言”、“美术创作过程与方法”美术创 作的主体性要求,体现了美术的形式特征和创作规律;强调美术创作的材料性和创作方式的 多样性特点,其中融入现代艺术创作的观点和方法;通过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 生活”,明确了美术创作对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② “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 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 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侧重于 “美术欣赏”方面的目标。介绍了美术欣赏由表及里的基本方法,观赏和描 述作品的形式特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解释作者生平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化含义,评价 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强调要 “形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③ “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 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侧重于 “学习方法”方面的目标,强调把美术学习活动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改 变以往仅仅把美术学习看作一种美术技能的学习,改变重技轻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 “师 傅带徒弟式”陈旧狭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和研究的学习能力。 ④ “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 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 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这是侧重于 “交流和评价”方面的目标。通过视觉艺术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

第15篇: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动力的基本标志。

2、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到,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教师和学生要相互欣赏。

3、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变通性 流畅性 独特性。

4、美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二、简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教师如何开发利用网上课程资源?

2、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意义是什么?

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开展心理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心理档案像\"学籍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一样,打破了以往老师、家长仅凭主观意识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心理档案不仅为开发学生潜能提供了帮助,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培养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保证。

三、论述题(共20分)

1、“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呢?

答:“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是很可贵的,这里的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第16篇:素质教育与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论文

素质教育与美术鉴赏

素质教育与美术鉴赏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我国也面临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

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正文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鉴赏同样也是提高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抬高视线,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搜索就会发现美术是很重要的,那些历史上的优秀民族都在美术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都在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素质。易中天有句话说得好“艺术百无一用,艺术必有大用”,追求艺术和享受艺术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点,人们即便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会创造条件进行艺术活动。美术鉴赏是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种再创造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育就是通过鉴赏示范和鉴赏规律、方法的揭示与总结,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美术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学过程始终具有教育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因此美术教学应做到“教、学、练、育”四结合,以全面发展的观念来育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发挥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育人工作“素质教育”这一命题已清楚地表明其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职能,把教育看作是提高和完善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过程强调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应建立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上,素质教育是个性、群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

一、美术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试教育本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学校教育活动。问题出在,当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时候,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美术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课程。“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教育总体要求,

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 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 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

成长新课标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

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 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

用是独特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

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我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

术能影响。

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

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我在铁路运输学校担任了美术教学工作。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生活中的人物、自然中的绿树、鲜花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水粉,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3、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 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 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

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

提高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结语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中国美术教育》

[2]戚建庄、金法著:《素质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第17篇:美术鉴赏与批评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鉴赏与批评》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紧密衔接,重点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了解不同美术批评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和在当代批评实践中的对话与交融,提高多维度、多层面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当代艺术新现象的判断能力。

2.熟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品鉴方法,学习习近平现代以来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思想成果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中的方法论意识。

3.具有独立进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短文写作、演讲等实践能力。

4.掌握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步骤和方法,培养策划校园美术活动和参与社会美术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精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内容,采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侧重选择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规律、方法的学习内容,以及与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批评、教育实践关系密切的材料、案例,建构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框架。

2.课程基本内容

(1)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特点

·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传播

·作品·作者·观者

·风格·流派·思潮

·鉴赏与批评

(2)中西美术传统与跨文化交流

·中西美术文化传统的异与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互识与误读

(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书画批评传统及经典案例

·表现—形式论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社会论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图像观的理论与方法

(4)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与批评

·鉴赏教学与课程内容开发

·美术作品分析与批评写作

·校园美术活动策划与运作

(二)课程教学

1. 理论知识学习与鉴赏“眼力”培养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理论学习与对作品的视觉体验密切结合,使作品分析与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及相关视觉文本的了解密切结合。注意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风格判断的理性分析能力,与视觉经验敏感性、艺术语言感悟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感 知能力的均衡发展。

2.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互动。将不同鉴赏与批评理论、方法的学习,同经典的鉴赏与批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理论、视角与方法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建立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意识。

3.培养跨文化的眼界。通过对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美术文化的感情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自觉,培养主动了解世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意识。

4.侧重当代性、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美术热点问题的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活动组织策划,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人文眼界和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与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评价:主要通过鉴赏、批评短文写作、课堂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和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等形式,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写作与教学的能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查与期终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

第18篇:《人物鉴赏与自我成长》课程心得体会

成长——《人物鉴赏与自我成长》课程总结初来这个叫“人间”的世界里,我们纤白无暇、纯净如水,丝毫不带一丁点色彩,总以自己那双天真浪漫的大眼睛新奇地看望着这个世界,总觉得阳光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灿烂,花儿永远都会盛开,就连自己的手指都是那么的好玩,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神奇,而那个便是最初的我——“本我”渐渐地,我们一丁点一丁点小小地长大了,我们渐渐地知道了原来村子前面的那条可爱的小溪里有种名叫“鱼”的东西,它居然能在水里游泳;知道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是那么的快乐;后来又知道了原来这世界上除了快乐之外,还有一种叫难过的东西,而且它很讨人厌;也知道了我们除了上小学之外,还要上初中、高中、大学,我们要读16年的书;知道了钱,知道了权,知道了爱情,知道了生活之中有这么多的无奈。。。。。。渐渐地,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戴上了“眼镜”,从此我们的大眼睛前面多了一个东西,我们不得不通过它来看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而他的名字就叫“自我”。他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判别、会隐藏、还会愤怒。渐渐地,世界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他”。“他”可能会很坚强,也可能会很软弱,会哭,也会笑,随波逐流,或形成超我。。。。。。我们就这样从一个纯如水的人儿被一块叫“生活”的三棱镜染上了梦幻般的色彩,有黑的,有白的,有红的,也有紫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而就在这其中有那么一些可爱的人儿,他们用他们的灵魂撼动着“生活”这块私棱,让它释放出自己所要的色彩,其实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而又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随波逐流,无动于衷,看不到棱镜的存在,渐渐地阳光不灿烂了,花儿不盛开了,自己也麻木了,实为最可怜的人。言语就于此吧!说说课程建议吧。自觉以下几点为不足之处:

1、课程中的影片过于长。话到人物鉴赏,影片的赏析是其人物形象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就是其影片过长,赏析一个人物时,观影时间偶尔竟占单个人物介绍课程的三分之二。个人觉得人物赏析时过多的这种占用不大好,会让部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看电影,应适当压缩这方面的时间。

2、人物个体选择时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赏析的人物大多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关云长,千寻等。人物的现实亲和力不强,若课抽取出生活周边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来进行讲解,赏析共鸣程度定会有所不同

3、鉴赏形式过于单一。影视就是主旋律在于此向其推荐另一种电影——微电影。微电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影片相对较短,大约20多分钟,内容更贴近生活,富有普通生活的气息。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赢家》等等,都是可讲可解之物。以上为这学期的小小感受、想法。

第19篇:《人物鉴赏与自我成长》课程心得体会

《人物鉴赏与自我成长》课程心得体

《大学舞蹈鉴赏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体

带着微笑舞蹈、带着欢乐上课

转眼间舞蹈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但很大的收获。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课程的进行对于我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舞蹈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现代舞到民族舞,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县市

区、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舞蹈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水平。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比起大一的必修课,我们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选修课,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讲毋庸置疑是我们所渴望的。

从小到大,看到舞台上跳舞的同学就很羡慕,感觉他们好漂亮,就像一个个公主和王子一样。走下舞台的他们也是那样的骄傲,与众不同,大家喜欢他们,向往他们,希望有一天跟他们一样,有着曼妙的舞姿,淡定的神态。

当自己看到选修课的科目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舞蹈鉴赏,或许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一个能够鉴赏舞蹈的女性一定是有气质,有学识的,一个能够鉴赏舞蹈的男性一定是有魅力的,儒雅的。所以对待这节课我们期待着,也认为一定会学习到很多东西。

正式上这个舞蹈鉴赏的第一节课,

走进教室,黑丫丫的一大片同学,大家有说有笑,很开心的交谈,在这里,我不仅见到了本专业的同学,更多的还见到了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同学,大家一起聚集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我们见到了我们的任课老师,一个看起来年龄与我们相差没有很多的男老师,但我们却能感觉到他与我们的不一样,内在的成熟。他站在讲台上对我们微微的笑着,然后向我们做自我介绍,然后他问我们,我们所理解的舞蹈是什么意思,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提升气质的一种工具,有的说是塑造形体美的一种方法,有的说是运动的一种,老师说,舞蹈的定义很宽泛,它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它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并且同时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我们不同人的站立,走路的方式,一个人坐姿应该是怎样的,表现的很形象,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当他表现一

个人如果将脖子缩进,我们都笑了,而我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坐姿,然后大家立即把脖子挺起来。一节课过去,有的同学开玩笑说,他感觉自己长高了,我们听后都笑了

很多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很多舞剧,例如他给我们介绍的第一个是黄豆豆的‘醉鼓’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根本就没看懂,后来在老师的讲解中,终于也沉醉于他急速转动的身

躯,时而快,时而慢,他抱起鼓凝视着,沉醉着,似有千言万语的诉说,似乎又无心说什么,而老师也在一旁给我们解释着,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动作似乎是在呐喊,在感叹,在颤抖,多种表情在他的鼓的衬托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身躯时而抱鼓而起,时而展臂而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他的表现下仿佛有了生命,而他也无愧于‘舞蹈王子’这个称号。老师在视频过后也给我们讲了黄豆豆这位伟大舞蹈家的生平

经历,让我们也明白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必然会有着无数的艰辛,无数的汗水,只有付出,只有努力才能够有一天实现梦想。

给我很深的印象的还有杨丽萍的‘月光’,她用她优美苗条的肢体展开想象的臂膀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和月光的圣洁,在这个作品中表现了她无形的有形的完美结合,在老师的讲解中,让我们明白杨丽萍表现的决不只是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她的舞蹈让人感觉到她不是在用身体表达,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想把生命溶于舞蹈中,看她的舞蹈,你得到的最大的感觉就是震撼。杨丽萍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也着重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她也用了一种最自然的表达。而对杨丽萍本人,我们无法不佩服她坚强的意志。

记得其中还有一个很悲伤的舞剧就是‘秋海棠’我们真的不能不佩服这个演员,他逼真的演技也让他的这个作

品获得了大众的赞赏,记得起初画面刚出来时的是头饰,刚开始没有明白,老师一提示我们也立刻都明白了过来,他所表现的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这个舞台中他时而陶醉,时而开心,但是当它想起了自己因为太年轻、太成功,招来别人的妒忌而被划破了脸,他好像疯了似的,在舞台上乱跑起来,最后他停了下来,好想想明白了似的,而又好像在宣誓,我不能被打倒,最后又变为了老人的形象走了出去。

经过这几周的舞蹈实践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一个人的成功要自己付出很大的努力,而舞蹈之中的魅力也不是仅仅是这样的,我相信我们经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之中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它来缓解我们生活之中的压力,增强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相信如果以后还有这种机会,我们一定会积极争取努力学习舞蹈的知识。

第20篇:《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2005年2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安排

“美术鉴赏”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面向全院各系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本课共36学时,2学分,授课方式基本上借助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教学时一方面系统介绍关于美术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教育。

本门课安排一次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采用当堂开卷的形式,题目为讲授过的内容(占期末考试内容总量的60%)和具体分析若干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占期末考试总分的40%)。

本课现在尚无可直接使用的教材,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没有到位之前,先采用授课教师自编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以后再慢慢完善。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 提高艺术素养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艺术中的具体门类——美术的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美术的一般特征,美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古典美术与现代美术(亦包括后现代美术)的异同,欣赏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 2 陶冶审美性情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审美、懂艺术的人,一个道德水准提高、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以丰富、情趣得以升华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3 学会鉴赏评论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艺术原理和艺术规律科学地评价不同美术作品的文野优劣,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美术,人们对美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分类等。绪论部分授课需用2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定义说明: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具体的反映

3.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与集中性 4.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物化表现 5.艺术必须以美吸引人,以情感染人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审美性 3.情感性 4.典型性 5.真实性

第二节 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含义

1.对“美术”的不同认知: ①“泛美术”观点

凡是用艺术的方法对现实进行的形象化创作,都叫做美术。 ②“小美术”观点

美术就是绘画。 ③“大美术”观点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部类,它的特点就是美目,即通过看来欣赏和把握的艺术。 我们这里所讲授的“美术”即大美术。 2.美术的定义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的范围内展示美的形象,并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①在艺术分类学中,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②在形象的塑造上,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③在创作的手段上,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

在所有艺术门类当中,美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门类。 1.按照美术的品种部类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六大品类:①绘画;②建筑(包括园林);③雕塑;④书法;⑤摄影;⑥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实用美术)。 2.按照美术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大类:①观赏性美术;②实用性美术。 3.按照美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种:①再现性美术;②表现性美术。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美术,美术中包括哪些艺术种类?

第二章 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物质要素,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等。做到不仅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更能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其中第一节和第二节各用2学时,第三节用1学时。

第一节、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

一、美术作品的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包括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

这里,“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称为题材; “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称为主题。 主题和题材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两大基本要素。 1.题材:

题材是艺术作品中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 题材分广义与狭义两种: ①广义题材是艺术作品描写的生活的基本性质和大体范围。 ②狭义题材是对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的生活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感情“过滤”之后的生活。 2.主题:

主题是作品内容中的主导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通过题材而体现,主题又叫“主题思想”、“中心思想”、“题旨”等。 3.主题和题材的关系

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用来表现美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 1.内形式:

是内容的各个要素的内在排列结构和组合方式,它包括结构、艺术语言和体裁。 ①结构:是按照主题的要求对题材进行的组织和剪裁。 ②艺术语言:是题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去表现题材,它包括:写实的语言、夸张的语言、隐喻象征的语言等,现代艺术的出现还增加了抽象的语言。 ③体裁:艺术作品完成之后的整体表现形态。 2.外形式

即美术作品的外观,在“形式美”当中具体分析。

三、美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3.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往往有不同侧重点。

第二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一、色彩要素

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和划分 1.按照色彩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分 ①三原色:红、黄、蓝; ②三非色:黑、白、灰; ③金银色。

2.按照美术作品的设色需要划分 ①光源色 ②固有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3.按照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划分 ①冷色、暖色; ②近色、退色; ③中性色。

二、点线面要素

1.点: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轨迹构成物体的线,点的集中构成物体的面。点连接的实线具有实体的确定性,点勾勒的虚线具有某种关系的暗示性。 2.线:点移动的轨迹,也是面的分界线。线可分: ①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 ②曲线:有波状线、蛇形线、弧线等; ③折线:有锐角、直角、钝角等。

3.面:点的聚集或线的密布,是造成物象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三、空间要素

空间艺术在表现对象时的突出特征

1.静态性:凝固为一个静止的瞬间,即“瞬间永恒”;2.突现性:欣赏者可一览全部形象;

3.外在性:将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形象;

4.暗示性:用暗示的方法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构图因素

构图是艺术家将若干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及符号合理安排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之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中将构图称为“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 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有: 1.三角形构图(∧):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 2.对称性构图(+):具有沉静平衡的感觉; 3.平行垂直构图(≡、⊥或‖):具有安定规整的感觉; 4.楔形构图(∠):具有广阔深远的感觉; 5.圆形构图(Ο):具有旋转流动的感觉。 6.倒三角构图(∨):具有动荡不安的感觉 7.S形构图(S或∽):具有行进变化的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一般为散点式构图和九宫格构图。

第三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一、比例与尺度;

二、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四、节奏与韵律;

五、反复与连续;

六、多样与统一。

思考题:

1.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 2.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

3.空间艺术所表现的对象突出特征? 4.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5.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6.能具体分析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构图等

第三章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部类 — 绘画的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绘画、绘画的分类、中国画的特点、西方画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绘画比较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对绘画艺术的技法有初步理解。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3学时。

第一节 绘画的定义与分类

一、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的范围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

我国晋代的陆机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二、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上划分: ①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心的东方绘画体系; ②以欧洲传统油画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 2.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上划分: 绘画分为:①中国画;②油画;③水彩画;④水粉画;⑤粉笔画;⑥版画;⑦壁画;⑧素描等。

3.从绘画的题材、内容上划分: 绘画可分:①宣传画(招贴画、广告画);②年画;③连环画;④漫画;⑤组画;⑥插图等。

第二节 绘画的特点

一、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 1.工具材料上:

西方的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厚布、木板或硬纸板上画成,这种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画中的物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覆盖能力很强,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条件。 2.审美趣味上: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的完美结合,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注意结合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的科学成果,使作品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3.表现方式上:

西方绘画主要通过光和色来展示物象,人或物与周围环境的区分,主要靠不同光色的团、块、面、来完成。

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在工具材料上:

中国画往往采用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宣帛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专有术语。 笔法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 墨法有:

①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墨分六彩:焦、浓、重、淡、清、白); ②墨用五时:新、陈、宿、退、埃; ③墨有五质:枯、干、润、湿、离; ④墨显五度:死、实、虚、渺、无。 ⑤墨遵四法:烘、染、泼、积……。 材料有:

宣纸:有500余个品种,主要分生宣(适宜画写意山水);熟宣(适宜画工笔重彩)。 宣帛

2.在构图方法上:

中国画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又叫“可移动的远近法”,即艺术家站在不定点上,随心所欲地选择主体与对象间的距离与角度。 3.在章法形式上:

中国画讲究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的有机结合。 4.在审美意识上:

中国画重视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主观情感。 5.在分类方法上:

主要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或曰小写意)画三种

三、东西方绘画的区别:

1.中国画尚意,西洋画尚形;

2.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洋画重再现、重理性;

3.中国画有时空转换的随意性,西洋画严格遵守时空界限;4.中国画以线条来勾勒形体,西洋画以色彩来填充形体。

思考题:

1.绘画的含义与分类

2.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

3.中、西方绘画的视点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 西方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人物、艺术观点、创作手法、经典作品等,并能对以上人物和作品进行评价。本章授课需用8学时,其中第一节之作简介,第三节和第五节各用1学时,其他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岩洞壁画。这之后还有:

一、古希腊的瓶绘;

二、古罗马的壁画;

三、中世纪的拜占廷美术;

四、西欧蛮族美术;

五、罗马式美术;

六、哥特式美术等。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一、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齐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 1.特点:

思想深刻,内容含蓄,富于理智,追求创新,更具精神的感染力。 2.代表作: ①《岩间圣母》(1483-1493),借歌颂神来赞美人,是人世间幸福家庭的写照; ②《最后的晚餐》(1495-1497),突出了耶稣的镇定、安详和慈悲的性格以及犹大的狡诈、阴毒和胆怯的嘴脸。特别是犹大既在众人之中,又被隔离出来的画法是前所未有的。 ③《蒙娜丽莎》(1503-1506),用“薄雾法”展示了蒙娜丽莎“斯芬克斯式的微笑”。

二、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1475-1564年,意大利):

雕塑家、画家、建筑学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 1.特点

形体雄健,动感强烈,笔法夸张,气势磅礴,富有精神的震撼力。 2.代表作:

①《创世纪》(1508-1512年),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组画。共9幅,最著名的是其中的《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最完美的上帝和亚当的形象。 ②《最后的审判》(1535-1541年),画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祭坛的墙壁上。特点为圆形构图,已经有了最初的巴洛克艺术的味道。

三、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最崇拜和画家是达·芬奇。 1.特点:

拉斐尔的画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伟、强健和躁动不安,拉斐尔的画具有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感、优雅的形体、宁静的气氛与和谐的造型,具有精神上的安定感。 2.代表作: ①《雅典学院》(1508年),这是为罗马梵蒂冈宫绘制的三连作之一,《雅典学院》代表哲学,象征真;《巴尔纳斯山》代表艺术,象征美;《圣典争论》代表神学和法律,象征善。 ②《西斯廷圣母》(1515年),圣母被描绘成意大利平民妇女的形象,气质高贵而不高傲,性格善良而不软弱,富于理智而不失柔情,被誉为最美的圣母像。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绘画

一、威尼斯画派 1.产生及特点

产生与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创始人为贝利尼一家:父亲亚可波·贝利尼;长子贞提尔·贝利尼;次子乔凡尼·贝利尼。

特点:画面热情欢乐,情节富于想象,色彩丰富艳丽,调子活泼明朗,充满装饰意味,是华美灿烂、生机盎然的人生幸福的颂歌。 2.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年,威尼斯):

威尼斯早期最卓越的画家。画风豁达宁静,真挚自然。喜爱描写风景并将其诗化,擅长画圣母子,以此表现人世间母子之情。

代表作:《俄狄浦斯》、《诸神之宴》、《乔凡尼·埃真像》等。 3.乔尔乔内(1478-1510年,威尼斯): 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与同学和朋友提香一起,标志着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到来。

代表作:《牧人贺圣》《战争中的圣母子与两圣徒》《暴风雨》等。其中《暴风雨》使风景不再是人物或故事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独立的主题。开创了西方风景画的先河。

4.提香(1490-1576年,威尼斯): 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除画坛三杰之外最有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他的画作壮美豁达,热情奔放和富于想象,特别是着色彩非常讲究,仿佛光与色的交响曲,被称为“使用色彩作画的巨匠”。

经典作品:《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其他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照镜子的维纳斯》、《查理五世骑马像》、《基督下葬》、《酒神》、《赞美》、《红衣主教彼特罗·本博》等。

二、尼德兰画派

主要奠基人为胡伯特·凡·埃克(1379-1426年,尼德兰)和杨·凡·埃克(138?-1441年,尼德兰)兄弟。

贡献:将胶与粉状颜料调和的“胶粉画”改为油脂与颜料调和的油质画,使运笔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由此诞生。 主要作品:《受胎告知》等。

三、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1.特点: ①欧洲第一个在绘画中自觉而大量地描绘农民生活形象的画家。人称“农民勃鲁盖尔”; ②用色简单鲜亮,主要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白色; ③形象夸张滑稽,不大讲究透视和比例; ④喜爱用平光,很少描绘物象的投影; ⑤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正义感和战斗性。 2.代表作: ①《农民家的婚宴》(1567年左右); ②《农民舞蹈》(1567-1568年)。

第四节 十七世纪的绘画

一、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西班牙): 西班牙十七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 1.特点: ①形象上:早期画风受拉斐尔影响,成熟期的作品具有提香的风格,画面宁静和谐; ②作品的表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大多是下层劳动者,把民间的生活景象带到宫廷绘画中来。 ③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戏剧性冲突。

2.代表作 ①《三贤来拜》:画出了妻子和女儿的形象,是人世间母女之情的写照; ②《纺织女》(1657年):背对观众的身穿白色上衣粗布蓝裙的少女,被誉为“欧洲绘画史上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大量采用了对比手法:老年织工与青春少女的对比,明亮厅堂与幽暗工作间的对比,劳作的织工与悠闲的贵族的对比,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对比。 ③《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三角形构图,画出了教皇外强中干的本性;

二、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年,佛兰德斯): 被公认为欧洲画坛的无冕之王。 1.特点: ①巴洛克风格绘画的开创者; ②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擅长描写男性人体的画家; ③创造了“牛奶与血”的女性肌肤上色法; ④善于展示充满活力的人体,剧烈冲突的情节,富有律动的节奏,强烈饱满的色彩和欢乐感人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2.代表作; ①《劫持吕西普的女儿》(1617年):“牛奶与血”的肌肤着色; ②《画家和他的妻子》:着装华美讲究,画面细腻逼真。

三、伦勃朗(1606-1669,荷兰):

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是公认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大师。 代表作: ①《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成名之作; ②《夜巡》(1642年):采用厚涂法,人称伦勃朗技法,此画是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 ③《戴金盔的人》(1650年):用明暗对比和明暗渗透的笔法描绘金属光泽,被称为“素金色黑暗”。 ④《自画像》(1668年):采用铜雕法绘制了金光灿烂的形象。

第五节 十八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

一、特点:

追求消闲的趣味,淫欲的肉感,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装饰。它的标准是画面的优美华丽,而不是其思想内容。

二、代表人物:

1.华多(1684-1721年,法国): 罗可可艺术的创始人。

代表作:《惜别西苔岛》(1717年) 2.布歇(1703-1770年,法国):

继华多之后将罗可可艺术风格发展到顶点的画家。

代表作:《狄安娜出浴》《蓬巴杜夫人》《绘画的寓言》 3.弗拉贡纳尔(1732-1806年,法国):

将华多的优雅欢宴的贵族风情和布歇的男欢女爱的牧歌题材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将罗可可艺术的装饰主义和色情风格推向极致的画家。 代表作:《秋千》(1766年),《捉迷藏》。

第六节 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罗可可艺术针锋相对,最初具有进步意义。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开始成为讨好贵族的工具,形式变得僵死,内容变得空虚,离现实越来越远。 1.特点: ①内容上:选择历史题材,并借用这些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 ②形式上:仿效古代的技法,重视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忽视色彩的丰富多样性。 2.代表人物: ①达维特(1749-1825年,法国): 古典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1805-1807年)。 ②安格尔(1780-1868年,法国): 将古典主义推向艺术巅峰

代表作:《土耳其宫女》:拉长了人物的腰肢,使人物显得更加纤细、修长。

二、浪漫主义

兴起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表现为对美好世界、安宁生活的幻想。 1.戈雅(1746-1828年,西班牙): 浪漫主义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作:《波萨尔像》(1806年);《查理四世一家》;《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等。 2.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法国):

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1830年);《希柯岛的屠杀》等。

三、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1.米勒(1814-1875年,法国): 代表作:《播种者》(1850年)(已失);《拾穗》(1857年);《晚钟》(1858年)。

由于三幅画的主题和题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又都以田间劳动为场景,因而被称为米勒“农民题材三连作”。

2.库尔贝(1819-1877年,法国):

代表作:《石工》(1848年左右);《画室》(1855年)。 3.卢梭为代表的巴比松派。

思考题: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坛三杰”是哪三位画家,他们的创作手法有哪些不同 2.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

3.评述罗可可艺术的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分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不同特点、长处和不足 5.能对介绍过的画家的所有经典作品进行分析

第五章 印象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了解印象派的主要观点和创作手法,印象派的分类、发展和分化,为研究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创作手法寻找依据。本课需用6学时,第一节和第三节各用1课时,第二节和第四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印象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印象派的产生

印象主义亦称印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约1866年前后),在手法与风格上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体系,但对传统绘画有了种种更新,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印象派的主要观点:

印象派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和色彩。离开了光与色这两大要素,世界就不存在。画家要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应当主

要在光和色的效果上下功夫。而具体的对象和事件,它们自身的意义是不重要的,它们不过是画家表现光与色的媒介和道具而已。

所以,在印象派画家看来,社会生活题材远不如自然风景更有吸引力,即使描写了生活,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人物不是突出于环境当中,而是凭借光与色的效果溶解在环境之中。

第二节 早期的印象主义

一、爱德华·马内(1832-1883年,法国): 1.特点: ①从创作上体现印象主义观点的第一位画家。 ②以淡雅明净的色调和轻逸潇洒的笔触,来描写对象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不大注意体积、质感、透视等。 ③第一个打破了肖像画必须对对象进行逼真描写的禁律,开阔了肖像画的新思路。 ④从不参加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联系是精神上的。 2.代表作: ①《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排斥主题,为了形和色的目的而画画,为了色彩去描绘对象,而不是依据对象去寻求色彩; ②《女神游乐场酒吧》(1881年):被称为“不可辨识之谜”。

二、克罗特·莫奈(1840-1926年,法国): 1.特点: ①把印象主义的外光理论,通过艺术创作不折不扣地加以实现的人。 ②绘画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画面艳丽的色彩和鲜明的光感,然后才是模糊不清的物象。

2.代表作: ①《日出·印象》(1874年左右):印象主义以这幅画而得名; ②《草垛(系列)》(1888-1891年); ③《睡莲》等。

三、毕沙罗(1830-1903年,法国):

印象派当中“先知”式的长者,点彩派的鼻祖。

代表作:《巴黎卡胡塞尔广场》;《戴草帽的村姑》;《红色屋顶》等。

四、德加(1834-1917年,法国):

口号:“我需要人为的生活”。其“外光描写”主要描摹室外照进屋内的自然光和舞台上的灯光。

代表作:《四位舞衣》;《歌剧院的舞蹈练功房》(1872年);《蓝色舞衣》等。

五、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 擅长画人物肖像,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当中第一个细腻地描绘人物模糊形象的画家。 代表作:《包厢》(1872年);《露天音乐会》:

第三节 新印象派(点彩派)

将色彩分解为一个一个色点作画的艺术流派

毕沙罗是点彩派的鼻祖,但真正创造了点彩派技法的是修拉。

一、修拉(1859-1891年,法国): 1.特点: ①回避一切轮廓线,将所有物体都分解成五颜六色的斑点,由斑点聚集成“色面”,整个画面中各种物体的区分没有一处是依靠线条来完成的。 ②形象模糊不清,一般在六英尺以外才能借助视觉的整合作用将色点理解为画面。 ③形象和造型被最大限度地消弱了。画面中的人物像木偶一样缺乏情感与个性。 2.代表作:《大碗岛的假日》;《翁夫勒尔的灯塔》;《诺曼底贝桑湛海景》等。

二、西涅克(1863-1935年,法国): 1.特点:

西涅克与修拉手法类似,但也有两点不同: ①修拉用的是色点点上去的,西涅克多用小色块抹上去; ②修拉用色较多,而西涅克基本上只使用三原色 2.代表作:《马赛港》等。

第四节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前奏,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如:

塞尚—立体主义; 卢梭—超现实主义; 高更—野兽主义;

凡高—表现主义。

一、保罗·塞尚(1839-1906年,法国): 1.特点: ①追求“我心灵的作品”,倡导“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即根据自我的需要和感觉,用厚重清晰的轮廓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描摹对象。 ②他的“几何程式构图法”影响和启发了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的艺术追求。

2.代表作:《玩扑克者》;《静物》等。

二、亨利·卢梭(1844-1910年,法国): 1.特点 ①被称为“朴素派画家”,绘画没有章法,不讲究基本功,有一种特有的质朴与天真; ②喜爱描绘自己梦幻中的世界,如:“卢梭的热带风情”; ③平面性,缺乏立体感; ④人物多臃肿可笑。 2.代表作:《激发诗人灵感的女神》;《森林里的约会》;《赤道丛林》;《梦》等。

三、保罗·高更(1848-1903年,法国): 野兽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妇女》(1898年);《自画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902年)等。

四、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荷兰): 1.特点: ①喜爱用条形笔触,从下向上运笔, ②不允许任何宁静的气氛,情节和画面躁动不安, ③喜爱用蓝色和黄色,特别是喜爱用“烙黄”,

2.代表作:《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唐基老爹》(1887年);《割耳后的自画像》(1888年);《向日葵》(1889年);《加歇医生像》(1890年);《麦田与乌鸦》(1890年)等。

思考题:

1.印象派的艺术观点,早期印象派对传统绘画的背离 2.点彩派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点 3.评述塞尚的艺术观

4.卢梭、高更、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绘画的创作手法

第六章 西方现代派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现代派绘画是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流行的新型画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传统绘画的一切法则,力图创造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体系。本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派的艺术主张,不同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观点和绘画手法,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本章需要6课时,其中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第

五、第六和第七节2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一、现代派绘画的产生 1.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2.自然科学的进步 3.阶级矛盾的激化 4.艺术观念的更新

二、现代主义的艺术观

1.否定传统的艺术本质论,认为人的直觉体验即艺术;2.否定艺术的具体形象性,认为音乐化表现即艺术; 3.否定艺术的审美特性,认为丑即艺术;

4.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典型性,认为生活本身即艺术; 5.否定艺术创作的结果论,认为行动过程即艺术;

6.否定艺术的逻辑性,认为人主观情感的随机表露即艺术。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马蒂斯与野兽主义

一、野兽派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5年,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

野兽派艺术家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说明事实,没有必要去忠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象,而应当去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对艺术家来说毫无意义。画家应该是强烈的个性所有者,应该只按照自己的主

观意图去作画,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必考虑画面上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在形象和色彩上是否吻合。

色彩上,一般喜欢将不经调和的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特别是被称为信号色的红黄绿色,更是他们经常直接使用的颜色。通过色调来达到鲜明刺激强烈的效果。

构图上,野兽派追求的是单纯化、简约化,构图十分精炼。一切细节都会毫不犹豫地省略掉,而原本平滑的曲线也会变成粗重夸张的直线。

二、马蒂斯(1869-1954年,法国): 1.特点:

色彩强烈,形体夸张,线条粗野,具有一种放荡不羁、不受束缚的野性。

2.代表作:《豪华。宁静与享乐》(1904年):带有印象派痕迹;《戴帽子的妇人》(1905年):“野兽主义”因这幅画而得名;《马蒂斯夫人》(1905年):新的用色观念和造型方法;《舞蹈》(1910年);《抬起双臂的女奴》等。

第三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一、立体主义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8年。

立体主义是在野兽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立体主义带有一些野兽派和痕迹。立体主义刻意追求的,不是色彩的强烈与单纯,而是传统的造型结构。 历来的绘画都是从二度空间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加以描绘,而立体主义认为,这种描述方法是不真实的。因为物体在空间的形态并不止一个立面,而是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绘画要完整地展现事物的整体状貌,就必须采用“解构”再“重构”的手法,打破物体本来的自然形态,运用几何语言把它分解为许许多多不成形体的碎片,再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将碎片重新整理和装配起来。这就构成了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的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是抽象主义的前身。

色彩上,立体主义除使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外,还特别喜爱黑色、白色、灰色、棕色等,他们不讲究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突出几何形体的清晰度和硬度。

三、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裔法国人): 绘画生涯分期及不同时期代表作: 1.蓝色时期(1901-1904年):

较多接触下层劳动者及他们的贫困生活,画面充满忧郁和悲哀的情调,以蓝色调为主。

代表作:《人生》(1903年)。

2.粉红色时期(1905-1906年):

第一次婚姻使他性情开朗起来,他以轻盈优雅的线条取代了以往沉重扭曲的线条,以温饱富足的形象代替了从前穷困潦倒的形象,以轻快温柔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压抑的深蓝色。

代表作:《情人》;《江湖艺人》等。 3.野兽主义即黑人雕刻时期(1906年):

毕加索画风的过渡时期。喜爱粗犷野性的形象和原始古朴的灰褐色。代表作:《斯坦因画像》(1906年);《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年)。 4.立体主义时期:(1906-1916年): 分四个阶段: ①立体主义诞生时期(1906年):

代表作《亚威农的姑娘》(1906年),被称为“立体派宣言”。 ②塞尚立体主义时期(1907-1909年): 崇尚塞尚风格的静物画。 ③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年):

在分解对象和抛弃色彩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代表作:《伏拉像》;《诗人》(1910年);《卡恩维勒肖像》(1910年)。 ④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6年):

代表作:《持乐器的男人》(1912年);《穿衬衫的妇人》(1913年)。 5.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交织时期(1917-1924年):

代表作:《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三个乐师》(1921年)。 6.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45年): 代表作:《三个舞蹈者》(1925年);《镜前少女》(1932年);《少女(梦)》(1932年)、《海滩上的人像》(1937年);《格尔尼卡》(1937年)。 7.多种风格混合时期(1945年以后): 代表作:《公牛》(1946年)。

第四节 未来主义

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与立体主义几乎同时。代表人物: 波丘尼(1882-1916年,意大利); 巴拉(1871-1958年,意大利); 卡拉(1881-1966年,意大利)等。 1.观点与特点:

竭力赞扬革命之美、战争之美、*之美、现代技术和运动速度之美。曾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有一定的破坏性甚至反动性。

艺术上,认为时代是不断前进变化的,生活也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艺术也就不应当是静止的、停滞的和瞬间的现象,而应当充分表现出物体的力感、运动感和速度感,表现画家对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而获得的连续印象。未来派的名言:“疾走的马岂止4条腿,20条也不止。” 2.代表人物和作: ①波丘尼:

代表作:《城市的兴起》(1910年);《美术馆里的骚动》(1909年)等。 ②巴拉:

代表作:《快速飞翔》(1913年);《女人与狗》(1912年);《路灯:光的研究》(1909年);《沿着阳台奔跑的孩子》(1912年)等。 ③卡拉: 代表作:《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1910-1911年);《爱国庆祝会》(1914年)等。

第五节 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1.产生:

超现实主义一词的最早运用是在1917年,而它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是在1924年。

1925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画展举办,参加者有基里科、恩斯特、米罗、毕加索等人。 2.观点: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物质世界,一个是非现实的、人的心理和精神的世界。而心理精神世界也包括两部分: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继发思考法则,它来自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它虽然符合逻辑,并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应,但它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无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原发思考法则,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真实可信的自我。艺术的超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的限制,去表现那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在艺术家心理和精神世界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现象。

二、约安·米罗(1893-1983年,西班牙): 1.生平与评价: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方式进行思维,用儿童的手法从事创作。画面很幼稚也很具有装饰性,被誉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主要表现儿童的无意识现象。 2.绘画生涯: ①探索和准备时期(1918-1924年):

代表作:《站立的裸女》(1918年),带有很深的野兽主义痕迹。 ②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1934年):

代表作:《农场》(1921-1922年),《耕地》(1923-1924年),有卢梭的影子.③野蛮绘画时期(1934-1944年):

代表作:《绘画》(1934年),《坐着的女人》(1939年)。 ④星座绘画时期(1944-1948年): 代表作:星座系列。 ⑤自动绘画时期(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代表作:《绘画》(1953年),《自画像》(1960年)。 ⑥月亮女人和鸟时期(70年代以后)

《红翅膀的蜻蜓围着彗星盘旋》;《人向鸟投一石子》;《蜗牛、女人、花和星星》。

三、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 1.生平: 2.特点: ①善于用写真的方式表现子虚乌有的梦境

代表作:《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1944年);《原子的丽达》(1949年);《内战的前兆》(1936年)。 ②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或者说表现人的性欲 代表作:《凄惨的游戏》(1929年);《性感的幽灵》(1932年)。 ③用时空转换的方式同时表现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世界的内容 代表作:《公寓式梅·维斯特头像》(1934-1935年);《达利幻觉中的林肯》(1976年);《变成谈话中三人的委拉斯凯兹肖像》(1974年); ④用现实中的事物和它的影子表现相同轮廓的不同内容

代表作:《倒影变大象的天鹅》(1937年);《那咯索斯的变形》。

第六节 抽象主义

又叫“无具体对象的艺术。泛指儿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反对模仿自然和再现自然的绘画风格。

一、主要观点:

认为艺术的使命不是反映现实的表象,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艺术家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因此,他们拒绝在绘画中描写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抽象主义的大体形式有两种:

一是将自然的外貌约减为最简单的形式,一般称为抒情抽象或热抽象;二是不以自然形貌为基础的艺术构成, 一般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二、康定斯基(1866-1944年,俄国)的抒情抽象(热抽象): 1.艺术观点:

康定斯基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顶端是精神贵族(知识阶层),下端是平民百姓。精神贵族有着强烈的文化艺术需要,而平民百姓是没有这种需要的。艺术家是精神贵族的一部分,他只为精神贵族服务。对社会而言,艺术家不负任何道德的责任,没有必要劝导民众去求真、向善、审美。艺术家所面对的精神贵族又有很高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也没有必要把自然复制出来给他们看。

所以,艺术家应当摒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应当主要表现艺术家绝对的自我精神。 ①形体上,主要是抽象的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等。 ②色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主张画家应闭上眼睛,将画笔靠近画布,不加选择地自由使用色彩,这些色彩不标志任何物体,只表现色彩本身。

2.代表作:《向左的箭头》(1923年),《弧中的点》(1927年),《光效应559号》(1931年),《小重音》(1934年),《蓝天》(1940年)等。

三、蒙德里安(1872-1944年,荷兰)的几何抽象(冷抽象): 1.艺术观点: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要追求表与里的平衡、自然与精神的平衡、物质与意识的平衡。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展示对象的本来面目,而要表现人抽象的主观精神。所以,艺术必须摆脱自然的外在形式,努力去追求人与精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蒙德里安在他的艺术探索当中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最合适的形和最完美的色。 就形的方面而言,蒙德里安认为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成的基本因素;

就色而言,认为色彩应当是纯粹的、原始的基本色。 2.代表作:《红树》(1908年),《色彩的构成》(1917年),《构图》(1930),《胜利布吉—沃吉》(1943-1944年)。

四、波洛克(1912-1956年)的抽象表现主义:

特点:将画布平铺在地上,自己一边在画布周围走来走去,一边将手里提着的各种颜料滴溅到画布上面,再将一些碎玻璃、细沙粒小木棍等洒在上面,和颜料混合在一起。由于作画是身心彻底地放松,其颜料的泼、洒、滴、漏、浇、倒、淋、甩都是随心所欲的,人们称之为“蹦蹦跳跳的画家”。

代表作:《牝狼》(1943年);《五英寻深度》(1947年);《拂晓的明星》(1947年);《气味》(1955年)。

第七节 波普艺术

本节之作简要介绍

思考题:

1.分析现代派绘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这种叛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野兽派的产生、观点和代表人物 4.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风格的异同

5.介绍抽象主义的艺术观点,介绍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的不同特点 6.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第七章 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家的技法和贡献,了解中国画的分类,了解中国画的现代走势,从绘画这个视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章授课4课时,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

第一节 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一、史前的绘画

二、夏商周到秦汉的绘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1.文人画家的出现

2.山水画的形成 3.绘画理论的成熟 4.佛教绘画的兴起

四、隋唐及宋代绘画

五、元明清绘画

五、现代绘画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

一、从色彩上分:

水墨画和淡色画;

二、从工具上分: 界画和法画;

四、手法上分:

工笔、写意、兼工代写(小写意);

五、内容上分: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

六、技法上分: 1.山水类:

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没骨等; 2.花鸟类:

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 3.人物类:

白描、工笔重彩、兼工代写、简笔、彩墨等。

七、按画家的身份分:

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等。

第三节 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一、心物交融

二、重神轻形

三、虚实相生

第四节 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的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和发展 1.具有开拓意识的星星画派

2.摹仿为主的第一次现代美术展 3.盛况空前的人体艺术展

二、中国绘画的现代流派 1.政治波普 2.艳俗艺术 3.大地艺术

4.玩世现实主义 5.文化错位 6.香港凡·高

思考题:

1.中国画的分类

2.分析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 4.评价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附:

参考书目:

一、艺术理论类:

1.《剑桥艺术史》,苏珊·伍德福特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西方艺术史》,迈克尔·列维(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3.《人类的艺术》,房龙(美)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5.《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6.《艺术概论》,六所艺术院校合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7.《艺术文化学》,丁亚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8.《艺术哲学》,丹纳(法)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美术类:

1.《欧洲美术史》,王琦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西方八十年代艺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4.《西方当代美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西方艺术事典》,J ·霍尔(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6.《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H.H.安纳森(美)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7.《视觉艺术》,王伟明、王德广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8.《视觉艺术的含义》,E.潘诺夫斯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9.《西方现代派美术》,鲍诗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正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11《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王庆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欧洲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八、杂志类;

1.《艺术世界》, 2.《美术界》, 3.《现代艺术》, 4.《世界美术》, 5.《艺术界》等。

《美术鉴赏与教学课程心得体会.doc》
美术鉴赏与教学课程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