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造双赢的沟通》有感

2020-03-03 19:44: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创造双赢的沟通》有感

初次接触刘墉是书,还是在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品读了刘墉所著的《超越自己》一书。书中作者用散文、故事的形式,引申出一个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并给予总结、升华。因此,从那时起我就被刘墉的书所吸引,喜欢他的语言、他的思想和书里面的内容、故事,觉得这种有深度而又不脱离现实的文字很有看头。

再次品读他的作品,是前段时间了。上书城买书,无意间看到了刘墉、刘轩父子俩合著的《创造双赢的沟通》,于是买了回来。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虽然是囫囵吞枣,却也感触颇深,觉得受益匪浅。

“这是个沟通的时代,而不是比声音与拳头的时代。通过沟通,冷战时期结束了;通过沟通,不流血的民主达到了;通过沟通,人际的冲突能和平地化解。”作者通过扉页上的这样一段话,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沟通”这门学问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本书以浅近的文字、用一篇1篇生动的小故事或寓言,告诉我们沟通的重要性,何谓“沟通”?以及如何通过沟通的技巧,达到双赢的效果。

作者在本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刘墉先生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他代表学校参加一个社团负责人的竞选。事先,刘墉先生也跟其他参选人一样,认真地准备了演讲稿,列出了一大堆的“政见”。但“不幸”的是,他抽到了最后一号,大家都说这是最倒霉的,因为自己想陈述的内容,可能都被前面的人说完了。事实也是如此,前面各校的参选代表都讲的头头是道,他们提出的各种好的“点子”,也正是刘墉先生想表述的。

轮到刘墉先生发言。他把事先准备的演讲稿扔了,空手上台,利用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前面十多个参选者演讲的重点一一提了出来。而且每提一项,他都向着那个人,表示敬意,表示他十分钦佩那个人的观点。他甚至说出了每个人的名字。原来,当大家都在复习自己的演讲稿时,他却十分专注地倾听着每个人的演讲。

直到最后,他才加以整合,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并强调他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强,靠的只是为大家服务的热忱。

投票的结果,刘墉先生当选了这个社团的负责人。为什么是刘墉先生当选,他事后分析——因为他用那一番话证明了自己记忆分析的能力,更因为他使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感觉。

通过这么一个故事,作者总结出了这么一个沟通法则——“肯定总在否定前”。这个社会上,你发现那些能力特强、个性特强、显然占上风的人,常不见得是最好的沟通者。最好的沟通者,不是最强的否定者、破坏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建设者。他能在两个完全相反的看法中,找到一个小小的共同点,然后强调那一点,赞美对方的那一点,再一步步把自己的观点推销出去。

否定之前先肯定,这是沟通最重要的法则。因为无论多么不上路的人,总有他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你愈肯定他,他愈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可以交谈的人,他也愈对你有好感。

在我们日时的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沟通的理念呢。不管是师生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如果作为强势的一方,在沟通中摆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那往往是把事态引向复杂化、严重化。在没有肯定别人之前,先否定对方,往往会把事情越闹越僵,因为你没有给别人面子。

有一句句说:“对于一个人,你不能只看到他的优点看不到他的缺点,而是看到他的缺点了,但不介意。”运用在沟通上,我们不能光盯着沟通对象的缺点死死不放,而是要先去发现对方的优点,肯定对方的长处。在肯定对方后,然后再委婉地提出对对方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往往容易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沟通是一门学问。通过沟通,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有出入的解释,可以变成“各自表述”。只要我们有诚心、有爱心、有耐心,肯礼让对方,肯让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对方的面子作足,肯在自己的底线上有最大的弹性,而且——知道这世界不是全属于我,也不可能只有我是对的,应该利益共享,那么师生间的关系必能更融洽,夫妻间的关系必能更亲密,同事间的关系也必能更和谐。

双赢沟通

《双赢沟通》学习心得

沟通 理解 双赢

读《创造机会》有感

创造双赢的人际关系

读《有效沟通》有感

读《有效沟通》有感

读《有效沟通》有感

读《创造高收益》有感

有效沟通 收获双赢

《读《创造双赢的沟通》有感.doc》
读《创造双赢的沟通》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