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0-03-02 14:27: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执教: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伍建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读”是主线,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是 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比其他教材承载着更多、更重的文化传承使命。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使用,而在于文化。古诗词教学,需要我们在文化视野下选择教学内容。

3.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曾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诗人所指点的方向”就是诗词的文字、意象。“所不能见”即是藏在诗词字里行间的文化,是文字、意向中的文化意义。

4.以生为本的理念。生本课堂强调依孩子天性开展教学,不强塞,不牵引,珍视学情,循孩子的感觉入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学生通过预习,字词大部分会读,能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能初步了解诗中的两个民间故事,能借助资料袋了解“古人乞巧”的习俗。此外,《乞巧》一诗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能大致了解诗词大意。

2.学生未知:诗中的一些关键字眼的情味品读,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学习困难:(1)字词方面:“今宵”“碧霄”这一对词语学生容易混淆,不易理解。(2)内容方面:《嫦娥》这一首诗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一句表现的孤独的心情是难懂的。(3)诵读方 1 面: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不难,但是要读出两首诗的不同味道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和韵律美。 3.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初步感受诗歌的情绪。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拓展想象,体会诗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通读,了解学情,营造一种诗意。

1.导入揭题。

2.自由试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正音评价。 4.师生对读,感受节奏美。 5.学习“今宵”和“碧霄”。

宵 霄

七夕今( )看碧( )

板块二:扶放结合,分步解读,品味一种诗情。

一、学习《乞巧》。

1.过渡:在这美丽的夜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熟悉吧,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指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3.朗读《乞巧》,哪句诗描写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朗读诗句,体会心情。 4.天上团圆,地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 (1)想象“家家乞巧“。是一家吗?两家吗?抓住“穿尽”、“几万条”等体会诵读。

(2)体会“望秋月”心愿之美好。七夕节里,姑娘们又会许下哪些心愿呢? 5.诵读。

二、学习《嫦娥》。

1.引入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牵动着人们的心。还是这片美丽的夜空,又流传有另外一个故事。(指名读《嫦娥奔月》的故事)

2.自由朗读。听完这个故事了,再读故事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自由反复读体会。 3.交流感悟。读着这个故事的时候,你的心中有一种什么感觉?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

4.对比品读。为什么和读《乞巧》的感觉会不一样呢?对比阅读两首诗,诗中哪些地方向我们传递这不一样的感觉? (1)自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4)梳理小结。 6.诵读体会。

三、两诗参读,体察诗蕴,留下一种遐想。

1.当两首古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不同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你有何感受? 2.交替诵读。

3.留下遐想。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这样有故事的故事也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是神话故事的摇篮,是经典诗词的国度,同学们课后可以多多搜集积累。

第二课时 (略)

一、读古诗,落实背诵。

二、再次对比。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两首古诗的许多不同之处,其实,这两首古诗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三、学习生字。

3 1.指导书写“屏、晓、渡、乞”等生字。 2.巩固练习“宵”和“霄”,“渡”和“度” 宵 霄

九( )云外 难忘今( ) ( )夜 直入云( ) 度 渡

温( ) ( )江 广( ) ( )日如年

四、拓展阅读。

1.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3.关于“嫦娥”的古诗:

这样的孤寂,不仅李商隐感受到了,李白也感受到了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

这样的孤寂,白居易感受到了,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东城桂》白居易)

这样的孤寂,苏轼感受到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苏轼) 4.关于神话故事的古诗: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补天

鸿蒙初开,天地混沌 。中有巨人,盘古是名 。神斧铿锵,劈开阴阳 。浊者为地,清者为天 。天地寂寂,亘古一神。

——盘古开天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伍建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伍建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