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散文创作

2020-03-01 18:13: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920年代散文创作

一、概述

1、现代散文的出世,空前发达的原因

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创作数量大,范围广,名家多,文体丰富,风格、流派绚烂多彩。 (1)中国散文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 (2)外国散文的艺术借鉴 (3)散文样式自身的轻快便利 (4)时代风云的影响。

2、“五四”时期的散文世界 (1)“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陈独秀,“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主要作品有:《偶像破坏论》等。 李大钊(1889—1927),主要作品:《青春》、《新的!旧的》等。 钱玄同(1887—1939)其“随感录”多是文化批判的文字。 刘半农 杂文名篇有《“作揖主义”》、《奉答王敬轩先生》等。 (2) 《语丝》派(P58)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由孙伏园(1894-1966)、周作人先后主编,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冲淡、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1930年3月停刊。

语丝社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等。 语丝体——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3)文研会作家:冰心、朱自清散文

冰心的散文创作成就体现在《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集中,而以前者影响最大。冰心散文的风格是:真纯和柔美。其题材而较窄,抒发的通常是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

朱自清散文创作。三种文体:写景记游之作、写人抒情之作、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之作。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品辨细微,体物察真,显示对人事、景致的独到观察。

2、描写细腻,注重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

3、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

4、语言洗炼、质朴、清新,风格清秀隽永。 (4)“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徐志摩的散文集:《落叶集》、《自剖集》、《巴黎的鳞爪》、《秋》。

1 特色:想象丰富,结构繁复,语言铺张,词藻华丽,感情强烈。 (5)其他作家

*俞平伯 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等。刻意模仿明人小品,显示出名士风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朦胧、空灵的意境中,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

*钟敬文 第一本诗文集《荔枝小品》。有隐逸思想,冲淡而轻松。

*废名 早先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的生活,对小人物寄予同情,后追求朦胧枯涩的风格。

*梁遇春(1904——1932) 《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语言机智而有文彩。善于在小题目里开掘微言大义,引用外国的经典、警句信手拈来,却又处处切题。折射出作者的孤傲气:懒散的绅士风度,不愿受约束的个性,享受人生的生活主张。从生活细节中发现某种哲理,又喜作反语,表面看似是标新立异,实质上是一种很成熟的愤世嫉俗。

*瞿秋白 《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开中国报告文学之先声。

*许地山 以个性独特、空灵幽远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共44篇)奠定在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宣扬了佛教“生本不乐”的思想,好寓理说教。既有讲人生之宿命的《再会》,又有主张以坚韧之志摇动生命之舟《海》。

*郁达夫 创造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位风格鲜明、最富才情的散文作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二十年代创作的感伤散文和三十年代创作的游记散文,其最大特色就是以其率真坦诚的自剖文字,无所隐讳地暴露赤裸裸的自我。

二、周作人(1885—1967)

(一)生平及创作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幼入私塾三味书屋,1901入水师学堂轮机专业,专业科目读了六年,全是英文。1906官费留学,先读法政,后攻文学。修希腊文,与鲁迅译域外小说(文言)。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1908年结识羽太信子,09年结婚,11年回到中国。12年到浙江教书。1917年迁居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教授欧洲文学、佛教文学,创语言系任系主任。入《新青年》,倡白话文,写作《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启蒙主义影响深远。创文研会,入语丝社,散文继承晚明小品,平淡如水,自然如风,多爱少憎,温和睿智。

2 1923兄弟失和。1925女师大风潮,与兄鲁迅一起支持学生。成为京派代表作家,与鲁迅所代表的海派竞争。

1937,抗战爆发,北大撤离,他却留守。以家累搪塞谢绝胡适郭沫若郑振铎等人的敦促。1939手枪杀周,毛衣纽扣躲过一劫,出任北大馆长、文学院长、教育督办等伪职。增建校舍,保管图书,帮李大钊子女就职,办良民证助延安行;帮地下党提前出狱。

抗战结束被捕,押解南京。朋友开脱说情,最终判处十年徒刑。

1949国共和谈,被释放。先居上海,后回北京。搞翻译领取稿费,每月两百;从事写作回忆研究鲁迅。1966*爆发,稿费停发遭受毒打,孤苦伶仃独自在家,服安眠药。1967生病卧床,倒地而亡。

主要作品:《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知堂文集》《欧洲文学史》(北京大学授课教材)、《近代欧洲文学史》(遗稿)、《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文学小论》。

译作:希腊语:《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古希腊悲剧)。日语:《古事记》《狂言选》《枕草子》。英语:《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作)《红星佚史》《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合作)

(二)周作人与语丝社

(三)散文创作

周作人的创作成就集中在散文上,从五四到1945年,成集的作品有二十二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三千余篇,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1、倡导美文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面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家里最为发达……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周作人说的英文里的Eay,可翻译为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散文、随笔散文等。

2、创作分期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又不能调和起来,结果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既在矛盾中踟躇前行,又在矛盾中消沉、倒退。他的散文创作历程清晰地记录了他的这种内在矛盾及思想演变轨迹。(由叛徒和隐士并存到隐士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早期:五四前后到1928年底。作品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等。本时期内心矛盾最为突出。作品可分两类:

一是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有金刚怒目的的小品,如《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吃烈士》等。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

3 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

《天足》:“我最喜见女人的天足。--这句话我知道有点语病,要挨性急的人的骂。评头品足,本是中国恶少的恶习,只有帮闲文人像李笠翁那样的入,才将买女人时怎样看脚的法门,写到《闲情偶寄》里去。但这实在是我说颠倒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最嫌恶缠足! ”

二是悠悠南山,叙事抒情的小品文,如《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苦雨》《北京的茶食》《谈酒》《鸟声》《苍蝇》《初恋》。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乌篷船》)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罢?” (《谈酒》)

“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罢。我跟着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楼,间壁住着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儿。她本姓杨,住在清波门头,大约因为行三,人家都称她作三姑娘。”

“杨家的三姑娘患霍乱死了。”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初恋》)

中期的抄书体:1928—1937年。有《苦茶随笔》、《看云集》、《风雨谈》等。本时期,叛徒的一面已然退隐,隐士的一面已占据主导地位。文章由少谈时事到不谈时事,几乎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草木虫鱼、风花雪月和趣闻逸事方面,艺术炉火纯青,却少了进取之心。

晚期的笔记体:1937—1945年。如《书房一角》、《秉烛谈》、《药味集》,文章越发追求空灵苦涩,超世脱俗,几无讽世微词。其中《谈笔记》、《读禁书》、《五老小简》等,一般只有三五百字,都是极好的文章。

3、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一是征引宏富,知识渊博。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上至宇宙之大,小至苍蝇之微,都可取作题材,融和自己的所感所思写出;而且是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故乡的野菜》,娓娓动听地描述荠

4 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三种野草和民情风俗,确有一种“清新的野趣”,而其间又不时引入《西湖游览志》、《清嘉录》、日本《徘句大辞典》等中外典籍,插入孩子们唱的民歌民谣,以丰富的学识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同样能给人以多种艺术享受。

二是平淡自然,舒徐自如。融入散文的大多是平凡细小之物,作者叙写时又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文字质朴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种趣味。如《喝茶》,从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写到日本茶道;喝茶时用茶食,再写到绍兴乡下的茶豆腐干、日本的茶泡饭等。材料平平常常,叙述自然流畅,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调。文章把喝茶称“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这片刻逍遥中,的确别有一种“苦涩”味在。周作人散文受晚明名士派小品文影响很大,其中“公安派”影响最大。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肯定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把“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视为人生之乐事。他公开承认自己好色。因此,周作人散文取材广泛,真率亲切,简素质朴,大谈草木虫鱼,追求闲适趣味。

三是庄谐并出,幽默风趣。周作人的散文也喜用幽默,但不同于鲁迅的幽默“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却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郁达夫语)。这也是同他的“绅士风度”有关,然而此种幽默在平淡笔墨中出之,毕竟也别有风味。《碰伤》揭露反动军阀镇压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和教员。这本是充满血腥味的题材,但作者行文不作激烈状,只以“碰伤”一词正语反用,以此贯通全文。把反动军阀打伤学生而又捏造为学生自行碰伤的丑恶、卑劣行径作了揶揄和嘲笑。

四是信马由缰,挥洒自如。周作人在散文结构上无视古代散文的起承转合以及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个人情绪为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既无“法度”又无“规矩”。《乌篷船》是作者最欣赏的一篇散文,在结构艺术上就典型体现这一特点。这篇旨在指导友人作绍兴之行的作品、笔墨集中在写乌篷船,提到白篷船只一笔带过;写乌篷船,紧紧扣住“适用”宕开笔墨。写乌篷船的构造,写乘船的“妙处”;由“妙处”又引出犬吠鸡鸣的乡间胜景,点出乌篷船实在是“理想的行乐法”,题旨不点自明。全文用书信方式写的,既没有铺垫,也没有着意渲染,更没有人为的安排,首尾可以不呼应,卒章可以不显志,就是把乌篷船上的体验写完即止,随物赋形,该行即行,该止即止。由于艺术积累的深厚,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的确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如何评价周作人的汉奸行为?

散文创作和汉奸行为应一分为二。知识分子应具有民族承担意识。个人的享受不能违背民族大义。文学成就与人生经历不可分割。古代叛逆知识分子评价不高。

补充:周作人散文中下列几组“单位观念(意象)”

5 *首先是“爱智者”与“常识”。周作人常自称“爱智者”(或“知礼者”)。所谓“爱智”、“知礼”,除了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冷静的人生态度,反狂热、狂信之外,还包含有“思想的通达”,能节制自己,能宽容别人的意思,也即奉行“中庸”之道--这正是周作人思想、艺术的核心,既是他的哲学观、道德观、人生观、文化观,也是他的审美观。反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即是对论述对象与读者的双重“宽容”。对论述对象,不仅“兼收并蓄”,包容各家,以“朋友”而非“信徒”的态度待之,由此而形成了散文内容的“宽”而“杂”,看彻一切而达于“平实”;而且怀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对他人、万事万物都施以“爱智者”的悲悯,由此而形成周作人散文所特有的亲切、温润的氛围。

对于读者,也绝不以“教主”(“教师爷”)自居,不仅保持着人格与心理的平等,由此而形成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而且有意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距离,一切话题都是点到即是,并不企望(更不用说强制)读者定要接受,任其自行思考与选择,由此而形成了自己行文与读者接受上的轻松与从容。“爱智者”(“知礼者”)风貌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他对“中和之美”的倾心,不仅是艺术的节制、含蓄,更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自己与隐蔽自己,放与收之间微妙的平衡,达到不放不收,亦放亦收, 不平不奇,亦平亦奇,不庄不谐,亦庄亦谐,不俗不雅,亦俗亦雅的境地,由此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审美底蕴上的丰厚。

他对“常识”的内涵也作了这样的明确界说:“常识,分开来说,不外人情和物理,前者可以说是健全的道德,后者是正确的智识,合起来就可以称之曰智慧。”而对普通“常识”的关注则首先表现了周作人在思想、文化上以至知识分子价值实现上的独特选择。周作人恰恰是要将赋有某种历史使命、因而带有英雄主义与神秘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还原为一个现实的平凡的人,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善”,即所谓“凡人的信仰”,“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这也就是周作人最爱说的“生活的艺术”。周作人将“常识”归结为“人情”与“物理”两个方面,则是表现了他的“人性观”的: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物”,“人情”与“物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以为“物我无间”的冥合,即所谓“入神”、“忘我”,是人生的,宗教的,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周作人强调“常识”中的“人情、物理”,正是召唤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与研究。

周作人散文思想的内核

“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贯串于周作人的全部散文之中,成为散文的“魂”。

“凡人的悲哀”(“东洋人的悲哀”),渗透于周作人全部散文之中,并且成为周作人散文的一个基本情调,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气味”。其情感的内涵,首先是忧郁的苦味,这是周作人一再向读者提示的,论者固此经常提到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苦口甘口”为书名等等。而这

6 种“忧郁的苦味”,对于周作人,主要是一种“寂寞”之苦,而且是“在人群中”所感到的“不可堪的寂寞”,周作人说,“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淡而且深,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凡人的悲哀”的另一个侧面,即周作人所说:“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这“苦中作乐”,“忧患时的闲适”,才是周作人的人生及其外化物(文章)的“真味”。在周作人看来,这正是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无论现世怎样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平凡的人)总得活着,“在不完全的生活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欢乐,一味地苦下去,那是神,是想象的英雄,而非现实的人”。周作人因此把“东洋人的悲哀” 称为“生之悲哀”、“凡人的悲哀”,这是含有一种深刻性的。

7

散文创作浅谈

关于散文的创作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浅议

论三毛的散文创作(推荐)

脐橙文化节诗歌、散文创作方案

浅论冰心散文的创作风格

谈谈苏轼的诗词散文创作

《1920年代散文创作.doc》
1920年代散文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