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2020-03-03 06:35: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主题。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经过几年的大学培养后不少人的创新能力没有被发掘出来,有的反而被磨光了。而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只是在国外学习几年后创新力大大增强。”全国人大代表于修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疾呼,高等院校要注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现在谈自主创新时,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企业应该怎么样,政府应该怎么样,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高等院校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于修平代表说,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现在不少学校的试验重复的较多,应当增加试验设计的内容,思路上要有一个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应只是分数的高低,还应该看他的创造力。”

蔡自兴委员说,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确有较大的距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我们的人才观也需要创新。不能仅以分数高低论学生的优劣,要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反思。要推进教育创新,学习一切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和经验,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韦钰委员说,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的,是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

“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从掌握知识和技巧上看,也许是这样,但是从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来看,远不是这样。”韦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国内外教育界比较清醒的一致评价,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韦钰委员说。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对科技教育仍不够重视,资源投入十分有限,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科技知识十分贫乏,对新事物、新技术、高科技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势必拖慢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

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机器人,其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出来一个机器人、一个实物,而在于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才能。传统教育有一个通病,就是太偏重基础理论,而忽视创新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基础原因。 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有了创新精神,就可以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好的基础素质,将来社会需要干什么都能干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准备。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要明确“视点”、认清形势,找准“站点”、确立位置,准备“支点”、增强本领。现在学生挑职业,社会也挑人才,专业行情有好有坏,自主挑选工作的时候,还要接受社会的挑选。但是,无论处境多艰难,心中的理想从来不要泯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新知识靠他们创造,新技术靠他们发明,新学科靠他们创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早已突显出来,创新型人才也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何为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作为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同时,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呢?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上的发展,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外在表现。

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十分紧迫的任务。采取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富有创新素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无疑应该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要讲究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艺术。正是基于这些科学规律和方法,笔者从实践操作的视角,就其培养路径提出以下几点管见。

一、以现代教学活动为主渠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素养,是其创新行为的指针。而现代教学活动是当今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同样处于核心地位,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主渠道。高校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的现代教学活动,努力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与此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理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都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传道解惑的基础上,比较忽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从改进现存教育教学方式和体制入手: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拓展大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不仅要有利于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努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要把社会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使课程对学生现在有用,将来有用。要拓展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重,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强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教育转变。

2.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大学课堂教学应当以培养大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目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课堂延伸到传媒网络、社会层面,实现课堂时空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注重给大学生传授正确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获得知识,从而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心理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本质特征。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创新心理品质的提升,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塑造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入。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核心品质,是创新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塑造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塑造工程,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创新人格自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主要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规范和促进。当前,理应着力开发和拓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导向作用。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必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将创新庸俗化为“市场投机”,反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行为。

二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精神动力作用。创新的一分成果往往是用九分失败换取的,创新时刻面临着来自旧体制、旧观念、旧事物和现有条件的限制,没有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意志,就不会有持久的创新热情。

三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内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支持。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人类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磨练进取心、奋斗精神和坚强的自信心,不为艰难困苦与琐事所桎梏,增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建设性的批判精神,养成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对事业的恒心和毅力等品质。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生长点,着力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创新型大学生是多种素质的集成者,其培养是建立在主体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基础上的。因此,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就必须仰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潜能培养的思想,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将影响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生长点。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核心是要着力拓展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人类的思维形式为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创新思维就是用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良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和深刻性。这种思维的综合活动方式是通过多种素质、能力的提升、融会、综合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综合平衡发展到一定良好程度上时,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也才具备运行的基础。

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基本载体,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要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必须经过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创新体验,拓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是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应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基本载体,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时期,融合于各门功课的学习之中。

要把握和运用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个基本载体,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有效吸引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主要措施是积极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制度、考试考察制度进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改革。诸如:架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机构,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设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对于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生,其科技活动学分应当能够替代一定课程学分;将学生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纳入学习档案,激励学生将业余时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开放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参加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等等。

2.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建设、指导和管理,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要进一步改善科技社团的管理,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围绕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竞赛项目,着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科技竞赛、创业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为主,以学术讲座、学术成果交流为补充,以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节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3.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与社会相关单位结成的一种集教学、科研和应用转化为一体的实验场所,它既具备高校的知识、人才优势,也具备社会实践优势,具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发挥高校和社会相关单位各自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大学生从科技创新走向科技创业。

4.合理利用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综合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课题和实验场地,指导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活动,提前体验科技创新行为,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科研工作,将学术课题组的科研方式引入大学生科研,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

五、以专家辅导活动为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过程规律,这是大学生的知识功底和科技阅历所不可及的。因此,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关键是要运用专家学者的科学辅导。

高校的教师和学者应该且必须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家辅导任务。这里的专家辅导活动,是特指非正常教学时间之外的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辅导活动,主要包括自由研讨、创新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师要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讲授方式,把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上正确的轨道;要尽量把学术大门向大学生敞开,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获得专业性的、专门的指导。

具体的科技创新辅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可实行“业余参与科研”。如吸纳大学生业余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其中的部分任务。二可推行“科技创新导师制”。如将学生编成10~15人的小组辅导班,由专门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三可推行“师生学术讨论制”。形成以教师牵头的“学会制度”,教师和学生定期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创新研究。

六、以校园创新环境为必备支撑,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因为人的创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起源于人与环境的情感互动。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当情感以“预先设定”或习得的方式与各种认知表征和结构联系在一起时,愿望、动机便可能从主体与环境事件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应该说,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氛围对它的影响就更为突出。校园创新氛围属于高校的“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感染、熏陶和提升,相对于教学等“显性课程”更具有方法优势。

故此,高校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校园创新环境:

一要致力营造宽松、争鸣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术思想自由讨论,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不同观点的对话,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文理科交叉渗透,丰富学习过程,积极开展各种创意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要营造宽容、允许失败的研究环境。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由于他们思维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失败和挫折。应当鼓励大学生去尝试他们的新想法,对于他们的错误、失败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掌握分析错误和失败原因的方式方法。

三要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创新需要竞争的环境,竞争是创新行为的外部动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强化他们的创新行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创新需要求异的个性。从人的发展来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造。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要能够在大学生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发展具有创新性和良性竞争的大学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将会使我们的大学生进一步脱离僵化、凝固、依赖的生活,走向更加灵活、多变和自主的创新生活。

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创新型化学课堂之我见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之我见

大学生;成才;创新型国家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材料]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如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优秀)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doc》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