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壁画

2020-03-03 00:58: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敦煌石窟壁画

敦煌石窟壁画之一

敦煌石窟,即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成为庞大的石窟群。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存有北凉至元代的壁画4.5万多平方米。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古代神话,供养人、装饰图案。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壁画。它与雕塑、建筑组成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试析敦煌壁画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陇西县第一中学 董树雄

关键词:

敦煌壁画 内容 形式 演变 摘要:

汉末,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从南北朝起,佛教壁画兴起。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中,壁画最为丰富,其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内容复杂,形式多样。

“佛本生故事”概括了早期(北魏)敦煌壁画的特色,充满宗教迷信色彩,宣扬勇于自我牺牲的消极主题,蒙蔽和麻痹着人们的思想,但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战祸、灾难、*决定了早期壁画消极的内容和形式。至唐代,*过去,国家恢复统一,经济繁荣,进入盛世,敦煌壁画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均发生彻底的变化。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充分的反映了大唐敦煌壁画的面貌。“经变”取代“本生故事”,“西方净土”成为壁画的主流题材,构图宏大,形式多样,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不同的社会现实基础决定了敦煌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同时,敦煌壁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基础。

正文:

我国的寺庙壁画是宗教在我国传播的必然产物。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南北朝起,佛教壁画大量产生,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壁画就这样产生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作为一种毒害人民的鸦片,蒙蔽和麻痹人民于虚幻的幸福之中(如使人相信因果报应,生前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等等)。但是,广大群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如南北朝),狂热的吸食这种“鸦片”,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至于从宗教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艺术技巧,那就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宝贵积累。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包括寺庙的宗教壁画在内的一切有价值的宗教遗产。因此,我们绝不能不加分析的把寺庙壁画仅仅用宗教迷信加以简单的否定。

一、敦煌石窟及其壁画艺术简介

敦煌,从汉代起,它是通往西域大道上的交通枢纽。印度的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正是通过这个地方。敦煌石窟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

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它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据记载,敦煌石窟是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的。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不断修建,共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现存完好的洞窟还有四百九十二个。窟内有塑像两件多尊,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壁画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长达三十公里的大画廊。此外,在敦煌石窟还曾发现过震动世界的历史文献(古代的经、史、文学、宗教手抄本)和丝织绢画等珍贵文物。令人愤慨的是,由于过去反动政府的腐败,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大量盗运出国。直到解放后,敦煌石窟艺术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在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中,壁画是最为丰富的。当然,这些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教题材,内容十分复杂,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但是如果按照壁画内容的性质,可以大体分为: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五大类。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一谈敦煌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

二、“佛本生故事”概括了早期敦煌壁画的特色

所谓本生故事,即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因为,佛教宣扬“轮回”之说,认为象释迦牟尼这样的圣人,必然有一番非同寻常的经历,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经历了许多世,积了不少“善功”。因此,印度佛教徒便把许多民间寓言和传说,穿凿附会,编成“佛本生经”,“本生”,即“本缘”,“佛本生”即佛之前生。凡“佛本生经”中的好人,就是佛的“前生”。这种本生故事来自民间,讲的又都是佛前生在生活中的故事,故其尽管有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但通过民间画工的彩笔,特别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却构成了敦煌壁画中最富有人间气息的作品之一。它在早期的敦煌壁画(北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生故事壁画,不论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还是须达拿太子施象,画面上均充满了悲惨绝望、消极厌世的气氛,看不到一点人生的欢乐。它们所宣扬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勇于自我牺牲。如第254窟画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本生故事壁画,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独幅壁画上,围绕着王太子舍身饲虎勇于自我牺牲这个主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反复出现,不断的深化它所要宣扬的主题。再加上它以深棕色为主调,错综着青、绿、灰黑、白等冷色,构成了一种沉重、阴森凄厉的气氛,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象这样一种用极其残酷的方式,以自身去喂一只饿虎的故事,显然是因宗教宣传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一种宗教神话。在充满苦难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年代里,哪里会有像萨埵那太子那样富于自我牺牲的救世主呢?这分明是蒙蔽和麻痹人民的鸦片。但是,它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因为在他们还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和希望所在时,就只能把满腔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

可见,佛教之所以能在充满战祸、灾难、*的南北朝广泛流行,绝不是偶然现象。早期敦煌壁画中,以表现苦难和自我牺牲为主要特色的佛本生故事之所以能占据广泛的地位,也是和当时苦难的现实分不开的。因为宗教的虚幻的世界,也总是需要根据人们的现实来加以虚构创造。

三、经变、尊像 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反映了大唐敦煌壁画的面貌

正因为宗教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所以,当我国南北朝这个*的年代过去,国家又恢复统一,并进入封建盛世的唐代,敦煌壁画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所谓“经变”,“经”即佛经,“变”即“变相”,形象化的意思。所以“经变’实际上是佛经的图像化。这种题材在唐代的敦煌壁画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佛教的本生故事,这主要是因为充满*和苦难的南北朝已经过去,人们正生活在太平盛世,再加上中国人民心目中根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像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那样悲惨的“善行”,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更希望看一看佛教所宣扬的死后的天堂,即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所以,佛经中的所谓“西方净土”(即佛教宣扬的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据经说,这个世界庄严皎洁,没有污浊和烦恼,故名“净土”),成了唐代敦煌壁画流行的题材。据统计,象这种“西方净土变”的壁画,就多到一百多壁。佛教徒对于这种“净土”的信仰,虽不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了,佛教徒专心念佛修行,就是祈求来生进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但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繁,民不聊生的苦难年代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想象出西方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那个悲惨世界无法提供形成对极乐世界幻想的现实根据,它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有到了唐代这个封建经济、文化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的时代,才有可能根据封建盛世的现实模样,来幻想和创造西方极乐世界。

在唐代的许多西方净土壁画中,除了画中央描绘庄严肃穆的佛在说法的情景和围绕着佛的众多的菩萨、弟子等的优美形象外,画面上还表现了及其壮丽的楼台亭榭,欢乐的歌舞伎乐和优美的飞天散花等景象,充满了欢腾的气氛。与南北朝本生故事壁画所表现的那种阴冷悲惨的调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看得出,倘没有唐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并且保持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秩序,给贵族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财富,那么,这个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也就不可能按照现实生活的模样塑造出来。在这些净土变壁画中,固然主要是表现了统治阶级梦想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登上西方极乐世界的幻想,同时也寄托了广大劳苦群众包括创造这些灿烂壁画的画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西方净土这种题材,在唐代的敦煌壁画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在构图的宏大和严谨、形象的优美、色彩的灿烂和艺术想象力之丰富方面,表现了突出的成就。其中,飞天的优美形象尤其引人注意。

飞天是佛教八部众天神之一。据佛经上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宝山之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每当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她们就出现在天空,这说明她们是西方极乐世界中最美好的神灵之一。飞天的另一个名称“香音神”,也可说明这一点。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出现在古代绘画中,则应当说是一种杰出的创造,而敦煌壁画则又是飞天最集中的地方。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有二百七十多个绘有飞天,总计四千五百余身。这些飞天大都画在洞窟内较高的壁面,配合整窟壁画,起着装饰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而在这些飞天形象中,唐代飞天尤为精彩。他们面形丰满圆润,体态婀娜多姿,临风飞舞,自由自在地轻轻飘浮于天空云彩之间,优美之极!值得注意的是飞天的“飞”,并不是靠身上长有的翅膀,而是仅靠她们身上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不论是平驰、斜趋、仰升还是俯降,都如同游鱼戏水、飞鸟当空,显得那样自在、轻盈而又非常美妙,这是世界绘画史上最巧妙而又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

2.至于敦煌壁画中的佛、菩萨、罗汉像和供养人像也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前者是虚幻世界中的形象,后者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出钱修窟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像也画在壁上,表示这窟内的佛、菩萨都是他们供养的,故他们被称作“供养人”。佛、菩萨像虽然是想象中的宗教人物,但多少也是依据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去创造的。特别是菩萨,因为他不象佛像那样要受固定型式的束缚,而是可以采取比较自由的姿势。同时,还因为菩萨像都作世俗生活装束,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天衣,上身半裸,露出丰满的肉体,肩搭披肩,一直垂至脚底。胸前杂饰璎珞串珠,臂腕都戴环钏。面相端丽,如果唇角不画出波式的胡须,一般很容易误以为它是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所以,民间画工在创作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比较自由地创造出更接近于人间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母亲是最伟大,慈祥善良的人,菩萨形象充满“爱”和“美”的特点,应与此有关)。特别是在唐代,由于佛教世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当时就有“菩萨如宫娃”的说法。现在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看到的唐代菩萨像,所表现出来的曲眉丰肌,瑰丽多姿的造型,与同时代的张萱、周肪一派的宫廷仕女画非常相似,只是它们的服饰不同罢了。

供养人像与佛、菩萨像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是现实世界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从大小来论,有高达丈余的,也有小到寸许的;从人物的身份来说,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显赫的官吏,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以至当时被视为最“卑贱”的奴仆妓女。总之包括封建社会不同时代的广泛的各个阶层,真是皇帝平民、尊卑贵贱、男女老幼,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封建社会的人物画长廊。加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身份的人物,都穿着当时的服饰,供养人像的旁边还有题记,写明了他们的职衔、姓氏、身份等。所以,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是研究历代的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和历代服饰演变极为珍贵的形象化资料。例如:第130窟的唐代晋昌郡太守的夫人、女儿和侍婢都是面如满月,体格丰腴健美,和同时代张萱、周肪的仕女画所表现的“秾丽丰肥姿态”完全相合,至于156窟张议潮供养人像及其夫妇出行图,更是表现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巨幅壁画,高120CM,长1640CM(张议潮,公元815年领导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军队,收复河西走廊的英雄,世守敦煌,该窟是其侄子为纪念他的功勋而造)。绘有257人,车骑随从、旗仗卤簿、伎乐百戏,无不具备,画工极为精细和富丽,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服饰和民俗的资料;第107窟的几个妓女的供养像,她们也把自己的像画在壁上,并且写上“舍贱从良”,表达她们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者祈求神的保佑的善良愿望。这些供养人像虽远不及上述贵族阶级供像的精细和富丽,但却能激起人们对她们命运的深深同情,使人们也看出了当时鲜明的阶级关系,也是我们研究当时等级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

3.至于敦煌壁画中的图案装饰,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宝库。石窟里面的窟顶(藻井、天井、)、龛座(龛楣、莲座)、背光(顶光、身光)、服饰和经变的边框,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图案组成。所以当人们走进这绘满壁画的石窟,就如进了百花竞放的花圃,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这样的事实:尽管宗教艺术原来的企图并非想反映现实,且力图抹煞和歪曲现实,但是,它既是在人的社会里产生的,想不反映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无法离开自己的生活方式、经验等等,去设想佛教宣扬的天堂和地狱,塑造各种佛和菩萨等形象。尽管西方极乐世界的宫阙楼台和现实世界中的皇帝宫殿很不一样,尽管现实世界中并无宗教壁画中的那些神鬼,但构成这些幻想的基础,却仍然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和感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南北朝那个悲惨世界所提供的现实体验,就不会使情调低沉、气氛凄厉的佛本生故事画占据了早期敦煌壁画的大量画面。同样的,要不是唐代这个封建盛世,人们就不能想象出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所以,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虚幻的佛国和真实的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地搅合在一起。宗教艺术是以幻想和歪曲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我们必须透过宗教的外壳,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在论述宗教问题时指出:“历史之被分解为迷信是够久的了,我们要来分解迷信为历史”。理解了这一点,对于充分认识敦煌艺术的巨大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在我们古代艺术中,佛教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作为艺术的主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巨大的作用,从南北朝至隋、唐,是我国佛教艺术最为兴盛的时代,这时期许多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如顾恺之、张僧繇、吴道之、杨惠之等等,都参与了佛教艺术的创作。可惜的是,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包括隋唐以前其他的绘画艺术,除了石窟的壁画以外,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已经极少了,只有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庙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塑像,使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当时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的面貌及其发展的过程,填补了我国古老艺术史上这个巨大的空白点。因此,敦煌石窟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人民了解佛教艺术的宝库,亦是世界人民充分认识佛教文化的艺术殿堂。

敦煌艺术 - 传统艺术FLASH 类别:中华民族音乐 演奏(唱)或作曲:脱俗 大小:3281K 动漫格式: 敦煌艺术简介:

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

公元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此成为佛教和佛教艺术自西域东传的第一站。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融入西域传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造就了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乃指由建筑、雕塑及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石窟的兴建是为了配合宗教需要,先后开凿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五个庙等规模大小不同的石窟群,并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洞窟的主体是佛的塑像,两侧都陪衬有弟子、菩萨的塑像,共同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主要的作用是用具体的图像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绘画技巧高超,人物造型优美,特别是图画中线条运用得非常成功,利用铁线描、游丝描、摺鲁描、蓝艳描等表现人物的面孔、肉体、衣裙和衣褶,栩栩如生,唯妙唯肖。洞窟中壁画与塑像紧密结合,营造完整、独立的宗教世界来感染信众,使人们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国,“人佛交接、两得相见”,利用艺术美感来潜移默化,诱导人们信仰宗教。除了展现佛教世界外,古代社会生活的点滴也一一呈现在洞窟内壁画中。值得一提的是,洞窟中的菩萨塑像相当具有特色,猛一看是女性,体型丰满,动态优美,头发微微倾斜,斜肩柳腰,还有个小肚肚,中轴呈现S形,所以说“敦煌菩萨三道弯儿”。若透过镜头以动态展现各种菩萨的姿态,简直就像是在跳舞呢!仔细再看,敦煌的菩萨从脸到身体虽是女性的特徵,但是还保留了男性的特徵——胡子,胸部饱满像男性,腰是女人的腰,因此又有一说“敦煌菩萨是男人的胸、女人的腰和肚”。至与菩萨的性别——是中性的。

敦煌石窟艺术继承发展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这次特展精选於敦煌研究院典藏的摹本和文物珍品,代表了敦煌石窟不同时代、不同洞窟、不同内容的优秀作品,可视为敦煌石窟艺术的缩影,值得您细细的品味与体会,希望您与我们一同参与这难得的艺术飨宴。

::敦煌艺术在线欣赏:: 在线欣赏一(上海电信线路)

| 在线欣赏二(广东电信线路)

| 在线欣赏三(网通线路)

最新推出:【加入收藏】 把敦煌艺术动漫收藏我的用户中心。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敦煌壁画

壁画资料

校园壁画

古代壁画

3D壁画

壁画合同书

敦煌石窟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

《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敦煌壁画》教案

《敦煌石窟壁画.doc》
敦煌石窟壁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