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世说新语·期行

2020-03-02 20:53: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世说新语·期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大致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文史知识;

2、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六则选文的文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修养;

3、让学生理解六则选文所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提升思想境界;

4、让学生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增强文学艺术品的鉴赏力。

5、结合教材《世说新语·期行》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重、难点】

六则短文的文义、显示的魏晋风度特征和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简介

二、文本分析——教材《期行》与其他

三、“魏晋风度”与“隽永简约” 【思考题】

1.什么是魏晋风度?

2.结合六则短文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导入语】

东晋的尚书令诸葛令和丞相王导二人为姓族的先后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语言交锋。王导说:“为什么不说葛、王,却说王、葛?”“王、葛”的排序是当时习惯的说法,很难应对。没想到诸葛令说:“这就好像说驴马,而不说马驴,这难道是说驴胜过马吗?”(原文: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nìng胜马邪?)弄得丞相王导很尴尬。简文帝召见东晋名臣王坦之和中央秘书(黄门侍郎)范荣期。王坦之年龄小官位高,范荣期年龄大官位低,于是二人为了谁走在前谁走在后极力推让,最后还是年龄大的范荣期走在前边。走了一会儿,王坦之突然说:“簸呀扬呀,糠皮在前。”(原文:簸之扬之,糠秕bì在前)这是说范荣期是糠皮,自己是好米。老范不动声色地走着,也轻声地感叹:“淘呀汰呀,沙子在后。”(原文: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这都是《世说新语》的《排调》篇中记载的小幽默。《世说新语》中不仅记载了许多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它一共有36篇,每篇都是一个专题,内容非常丰富,把魏晋士人的风貌和社会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一本书。本课选择了《世说新语》中的六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出魏晋名

1 士的风流雅尚。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介绍 1.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2个儿子,即宋武帝侄,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宋书·刘道规传》云: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说明他生性求简单朴素,无不良嗜好,不贪欲,又爱文艺。他还喜欢与文学之士交游,他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宋书》云:“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当时著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都曾受到他的礼遇。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刘义庆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生有5子,均有功名:长子刘烨(一作晔),嗣封为临川王;次子刘衍,官任太子舍人;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四子刘颖,任前将军;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临川哀王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刘烨生子刘绰,字子流,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刘义庆著作丰富,所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

总之,刘义庆是南朝宋最优秀的皇家子弟,很聪明,品德好,又有文才。但也有文称他“文才不多”,可是“足为宗室之表”,意思是虽没有什么文才,但品德高尚,是宗室的优秀代表。看来关于他到底有没有文才,是有争论的。这个我们就不要参加讨论了。

2.《世说新语》

书名: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期间,开始编撰《世说新语》,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此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南史》都只称《世说》,唐代《世说新书》、《世说新语》之称常并用,自宋初始《世说新语》渐渐成为通行书名。

背景:自汉朝末年,经三国魏晋南北朝,直至隋统一,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四百年的动荡时期。农民起义、封建割据、军阀作乱、外族入侵纠缠起伏,绵绵不绝。因为政治的诡谲不定,儒家入世的传统思想基石渐渐动摇,人们开始寻觅另外的精神依凭。鲁迅在其《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从汉末到六朝为篡

2 夺时代,四海骚然,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时,皆讲超脱现世,晋人先受其影响,于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飞升,所以喜服药;有一派人欲永游醉乡,不问世事,所以好饮酒。”这样,谈一些玄而又玄的道理,服药饮酒,笃信佛道,任性率真,成为当时社会精英们追逐的时尚。

内容:这部书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遗闻轶事。所记虽然常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一书计有三十六篇(附36篇篇名解义):

德行(道德、品行)

言语(思想敏捷,长于辞令) 政事(布政治事)

文学(文章博学,尤重清谈) 方正(为人方正) 雅量(度量宽宏)

识鉴(审查人事,鉴别是非) 赏誉(品评人物,加以揄扬) 品藻(品评人物,定其高下) 规箴(规劝、告诫) 捷悟(聪明机智,领悟迅速) 夙惠(幼时聪慧)

豪爽(豪放爽朗,不落凡俗) 容止(容色、动静) 自新(改过自新) 企羡(企望仰慕) 伤逝(感伤死者) 栖逸(隐逸山林) 贤媛(贤明妇女)

术解(方术技艺,解释问题) 巧艺(工程技艺,精巧高妙) 宠礼(宠幸、礼遇)

任诞(任意而行,放诞不拘) 简傲(轻率傲慢) 排调(嘲笑戏弄) 轻诋(轻蔑、诋毁) 假谲(诡诈、欺骗) 黜免(贬斥罢免)

3 俭啬(节俭、吝啬) 汰侈(骄奢无度) 忿狷(愤怒、急躁) 谗险(轻信谗言,毁害贤能) 尤悔(过错、懊悔) 纰漏(错失、疏漏) 惑溺(迷乱陷溺) 仇隙(仇恨嫌隙)

除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属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中有部分传承儒家礼教的内容外,其余篇类大都洋溢着自由浪漫的人生格调,显示了独立自觉的文学内涵。

价值:准确地说,《世说新语》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它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也称为笔记体小说。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由于其反映了当时名士清谈、放诞等精神,因而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鲁迅先生说:“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也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料。周祖谟先生说:“《世说新语》虽是古代的一部小说,但一直为研究汉末魏晋间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记载,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习尚,这确实士很好的历史资料。”

《世说新语》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鲁迅先生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因此它也是一个文学语言的范本。

【文本解析】

本课所选六则精彩场景,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情趣:轻视外物、向往自由、冷静坦荡、狂放不羁、即兴任情、语带玄机等。六则的小标题为《大学语文》教材编者所拟。

4 第一则:《期行》(选自《方正》篇,教材63页。)

方正,指为人方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诚实,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所以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期行》正是说明了诚信的道理。

补注: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与: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通“否”,是不是。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则:就是

古今异义词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5 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转身进入家门,也不回头看他。

本则核心:突出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第二则:《支公好鹤》(《言语》篇第76条)——向往自由

言语,“孔门四科”之一。《孟子·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据说宰我、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为能言善辩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合纵连横,最重外交,故游说舌辩之士受到空前的重视。所以,思想敏捷、善于辞令、应对机智,逐渐成为士大夫和文人必不可少的才能和修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玄风大畅,繁琐的经典章句之学受到轻视,谈玄析理、微言大义之风盛行。因此,士大夫在应对辞令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简约机巧而意味深长,哲理精微而内涵丰富。言语,成为当时审视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以至有“三语掾”的美谈。(《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将无:大概)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曹掾:官名)。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于一!”遂相与为友。)在士族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很讲究语言辩论。因此,有关言语的故事丰富多彩。本篇共收录108则,真可谓词旨精微,妙语连珠,生动的表现了魏晋人的才情。

支公,支道林,东晋名僧。英俊清澈,聪颖超人,其家世代敬佛,林亦25岁出家。常登台讲诵佛经,提要钩玄,取其精神,略其文字,老古董们轻视他,而深通佛理者对他极为推崇。他的佛教哲学功底非常深邃,以己意注庄子《逍遥游》,让时人叹服。总之,在佛理境界及文才方面,时人皆重。东晋政治家宰相谢安、东晋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对他非常敬重,佩服不已。文献中称他“支遁”“支道林”“道林”“林”“林公”“林法师”“遁”,或亲切,或尊敬,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

6 补注:

少shǎo时:不久。

翮:羽毛的茎,这里指羽毛。

轩翥:高飞,这里是指张开翅膀起飞的状态。 懊丧意:懊丧的样子。

陵霄:陵,登,上;霄,云霄;陵霄,飞上云霄。 姿:资质,才能。

耳目近玩:身边供观赏的玩物。 置:释放,放开。

译文:支道林喜欢鹤,住在剡县东面的岇山上。有人送了他两只鹤,过了不久,翅膀长好了要飞,支公舍不得它们,就弄断了鹤的翅羽。鹤举翅起飞却再也飞不起来,就扭头看着翅膀,垂下了头,看上去像是很懊丧的样子。支道林说:“既然有飞上云霄的本领,怎么肯给人当观赏的玩物呢?”于是调养到翅膀再长成后,放开让它们飞走了。

本则核心:通过支公纵鹤回归大自然,显示他佛庄兼备的通脱境界。 第三则:《小儿辈大破贼》(《雅量》篇第35条)——冷静坦荡

雅量,意谓胸怀宽阔,气度宏大。自古以来,雅量就是作为美德而为人推崇的。魏晋士大夫崇尚玄远高迈,因此更加看中雅量,并以此作为品题人物的一个重要题目和体现名士风范的重要品性。雅量者其志高远,处世淡泊宁静:蒙辱不愠、临危不惧、视财如土、为政宽仁。其最高境界是视死如归。本篇共42则,具体描述了魏晋名士虚怀若谷、超凡脱俗的行迹。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出身士族,40岁开始做官,位至宰相,曾临时受命抗击前秦的总指挥(征讨大都督)。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布阵淮河、淝水之间。他委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赴淮河、淝水前线迎击,大败苻坚,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补注:

围棋:围,下;棋,围棋。 俄而:不久。 信:信使。 书:信。

淮上利害:淮水一带的胜负。 辈:们

译文:谢公(谢安)和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转向棋局。客人问淮水一带的胜负情况,谢公答道:“孩子们大破贼寇。”神色举止,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按:谢安装酷,其实心里很紧张,借下棋假装镇定。《晋书·谢安传》于此后云:“既罢还内(内室),过户限(门槛),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7 本则核心:传神地摹写谢安冷静坦荡的襟怀、喜怒不形于色的“酷”的特征。 第四则:《雪夜访戴》(《任诞》篇第47条)——狂放不羁

任诞为任性放纵之意。魏晋名士“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晋书·儒林传》),始于竹林七贤。嵇康、阮籍不满于司马篡位,又目睹统治集团的阴险残忍、倾轧杀伐,因此蔑视他们标榜的名教和礼法之士的虚伪,转而崇尚老庄玄理,向往虚静淳朴、天真无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继而将老庄自然无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纵酒放达、诋毁礼法、傲视权贵、愤世嫉俗,开魏晋名士旷达任诞之风气。本篇共收录54则。

王子猷,即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位并不高,仅做到黄门侍郎(中央政府的秘书)。性爱竹,居空宅中,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戴安道,名逵,安道其字。《晋书·安帝纪》载:安道性情恬淡,喜音乐,好鼓琴,善属文,特别喜欢游玩,跟他一起游玩的人都是当时的风流名士,当时喜欢评论人物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通脱的隐士,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王子猷雪夜突然想念戴安道,立即决定拜访,至戴门前,突然不想拜访了,立即决定返回,其狂放任性若此。

补注:

左思:齐国临淄人,晋代文学家,作品有《三都赋》、《咏史诗》、《招隐诗》等。《招隐诗》:共两首,描写隐士生活。王子猷所咏之左思《招隐诗》:“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译文: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有天晚上下起大雪,王徽之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人斟酒。举目望去,天地一片洁白,于是起身徘徊,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思念起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徽之立即连夜坐上小船去找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徽之来到戴安道家门口却不进去,而是转身回去了。有人问他缘由,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本则核心:王子猷狂放任性。

第五则:《试为我一奏》(《任诞》篇第49条)——即兴任情

桓子野,名伊,东晋名士。据《续晋阳秋》记载,子野擅长音乐,笛吹得特别好,有一次孝武帝饮酒作乐,宰相谢安陪侍,孝武帝命令子野吹笛。他吹了一曲,就放下了笛子,突然说:“我有一个小奴笛子吹得好,这样,我让他吹给您听吧,我的筝虽然不如笛,但我愿意为他伴奏。”孝武帝赞赏他的随意直率,同意了。可是,他一边伴奏一边唱着幽怨的歌,以此向孝武帝进谏。他的大胆、直率、随性,由此可见一斑。

补注:

渚:水中小洲。相闻:相告。

贵显:身贵位显,桓子野原来是豫州刺史,后参加淝水之战,有战功,封侯加号,号为“右军将军”。在当时地位高于王徽之。

胡床:古代由胡地传入地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弄:演奏。

8 译文:王子猷(王徽之)到京都去,船还停在清溪渚边。他以前听说桓子野(桓伊)擅长吹笛,但不认识。正逢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在船上,认识桓子野的门客说:“这个人就是桓子野。”王徽之就派人向他传话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请您为我演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身贵位显,素来知道王徽之的名声,就回身下了车,坐在胡床上,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演奏完毕,就上车走了,主客双方没有说过一句话。

本则核心:桓子野即性任情。

第六则:《闻所闻而来》(《简傲》篇第3条。按,教材323页下注④注为“第49条”,误)——语带玄机

简傲,即轻贱他人而自傲之意。魏晋政权交替之际,嵇康等士人蔑视司马氏及其追随者,公然对他们倨傲不恭。司马氏为笼络士人,给予暂时的容忍。其后,以慢世任诞为清高的魏晋风度逐渐形成,简傲不敬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崇尚老庄玄学、追慕旷达、不拘礼法者傲慢自放;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们因门第优越而凌人傲物;以玩忽职守为飘逸方外者为官不问政事,标榜超凡脱俗而目空一切;甚至于有些趋炎附势、自命清高者,也故作姿态怠慢于人。本门共收录17则。

钟会(225-264),三国魏人,大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子。曾与邓艾分兵灭蜀,官至司徒(大官,三公之一,主管教化),为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后谋叛被部下所杀。其人博学,长于玄学,且精明能干。

嵇康(223-262),三国魏人,做过中散大夫(闲职,相当于中央政府顾问)。其人神气超然,博学多闻,崇尚老庄之学,工于诗文,善鼓琴,精乐理,为“竹林七贤”中重要人物。为人桀骜不驯,不合俗流,“非汤武而薄周孔”,后遭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所杀。课文中钟会拜访嵇康时只是花花公子一个,据《世说新语》原注所引的《魏氏春秋》记载,钟会拜访嵇康时“乘肥衣轻,宾从如云”,遭嵇康冷遇,当然怀恨在心,终于谗言害死了嵇康。

向秀(?-约275),三国魏人,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山涛关系最为密切。向秀不如嵇康、阮藉等激越,饮酒态度也最平淡。思想上兼容了儒道的名教与自然,求中和之理,颇得庄子哲学理趣。他和山涛都是河内山阳(今河南武修县)人,山阳多竹,景色优美,幽静恬然,因此二人为七贤的“思想沙龙”提供活动场所并尽地主之谊。向秀学术造诣很深,被称为“千年注《庄子》第一人”。他虽通脱不及阮籍、嵇康,功业不及山涛、王戎,但学术上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他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学术宗师,在理论上开创了儒道互补的理论结构。为嵇康拉风箱,说明他是一个平和的人,也是朋友深情的表现。

补注:

于时:在当时。寻:寻访,探访。

为佐鼓排:为佐,作助手;鼓,动词,鼓风,这里可以理解为拉;排,本字是“韛bèi”,意思是皮制的鼓风的工具,相当于风箱。“为佐鼓排”意思是作助手拉风箱。按:教材323页下注⑧之词目“佐排鼓”,误,当如正文为“佐鼓排”。

译文:钟士季(钟会)非常精明,擅长玄理,早先他并不认识嵇康,后来钟会邀请当时 9 的名流,一起去探访嵇康。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向子期(向秀)帮他拉风箱。嵇康不停地挥舞着铁锤,旁若无人,过了好长时间也不和钟会说话。钟会起身离去时,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本则核心:特写嵇康狂放,展现应对玄机。

【“魏晋风度”与“隽永简约”】

1.竹林七贤

先介绍一下“竹林七贤”,因为他们与魏晋风度关系很大。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总体上看,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可是性格也有差别: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非常狂放;刘伶纵酒出名;山涛算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说他有政治野心不为过;王戎出身望族,自幼聪颖异常,拘礼、吝啬,晚年成了一个老官僚;向秀前已介绍;阮咸性格比较平和,音乐造诣很高。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崇的典范,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也叫魏晋风流。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三国魏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人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超然物外、崇尚自然、率真任诞、冷峻雅量而风流自赏。如《身无长物》中的王恭;《支公好鹤》中的支公;《雪夜访戴》中王子猷;《小儿辈大破贼》中的谢公;《试为我一奏》中的王子猷和桓子野等。另,《世说新语》又记:顾庸集僚属对弈,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其神色不变。其冷峻、其雅量、其喜怒不形于色,可谓登峰造极。还有不少名士言词高妙、语带玄机、精神超俗,如《闻所闻而来》中钟会与嵇康的简短对话(至于钟会是否算真的风流名士,就值得怀疑了)。

魏晋风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即称为名士行为标志的“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对魏晋风度的评价,历代大致是贬斥的。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

10 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在今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历史考察,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流相辅相成。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否定外界社会,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从东汉和帝时代开始,外戚宦官相互屠戮,直到魏晋的杀戮名士,社会上刃血横飞,而在观念意识领域内,则开始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曹操的“尚通脱”,“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家的思想地位,却使社会的思想观念的面貌有所改观。从那时开始到唐五代,人们的思想并不为儒家思想所囿。这也能算上一次解放运动的功劳吧。

3.隽永简约

隽永,指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简约,这里指语言文字经济简要。这里的隽永简约主要是指《世说新语》文本语言的言简意深、言要味长的艺术风格。统观《世说新语》全书,这个特色是非常突出的。

《世说新语》共36篇,涉及重要人物五六百人,记事1130余则,内容极为丰富,可是全书仅6万字左右,其语言之简约不言自明。如《闻所闻而来》中,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问与答皆妙,意在言外。本课所选六则,都有这个特点,可以逐篇揣摩体味。又如《言语》篇钟毓、钟会兄弟因偷酒喝时一拜一不拜,表现各异,钟父怪问,“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语言之简约往往要借助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直描数十字,往往不如一句妙喻言简味深。如《赏誉》篇评李膺“谡谡如劲松下风”,评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评王衍“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岩岩清峙,壁立千切”等,皆以物格喻人格,语言简洁而形神毕肖;《伤逝》中何充参加庾亮葬礼时所说“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的伤悼和惋惜;《言语》篇中谢太傅谓王右军说的话“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透露出人到中年、感叹时光飘忽、易为哀乐之事而伤感动情等幽微的情调,都是要言不烦而令人神牵的例子。

《世说新语》自问世1500多年来,颇得文人学士赏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的隽永简约的艺术感染力。宋高似孙《纬略》说它“极为精绝”,“精”的条件是简;刘应登认为它“清微简远,居然玄胜”,“临川善述,更自高简有法”;明胡应麟更是对其推崇倍至:“读是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11 直至现代,鲁迅评赏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

【研习与思考】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解析: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解析:“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陈太丘是怎样的一个人? 解析:守信,但是没有耐心的人。 (4)、友人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析:暴躁易怒,无礼无信,知错就改的人。

(5)、元方面对父亲的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和“无礼”,这又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解析: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6)、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解析:①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元方那时才7岁,还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礼。

②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么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 (7)、学完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解析: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四、小结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一个人肯定是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在评价人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视不好的一面。学习了《期行》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的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课后作业】

思考:

1.什么是魏晋风度?

2.结合六则短文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世说新语《期行》、《乘船》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

期行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乘船 同步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语文版七上)

语文《期行》教案

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教案

《教案——世说新语·期行.doc》
教案——世说新语·期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