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2020-03-03 18:52: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生态文明 姓名: xx 学号: 班号: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年 月

目录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生态文明的萌芽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四、展望未来

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谈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既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发展了70余年。在此期间,逐渐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因此,了解和研究生态文明的历史及现状,规划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文明进步;持续发展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ivilized form of both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rminated in the 1940s , so far,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7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gradually establish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kind man and nature , man and man , man and society harmony , virtuous cycle ,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a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social 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utcome of human material obtained to build a better environment , the sum of the spiritual achieve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chievements , reflect a state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 of society .Therefore ,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lanning future prospec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 formation; Progre of society;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一)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在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的同时,由于人口快速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提出了环境污染——20世纪中叶人类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引发了一场持续达数年之久的论战——杀虫剂论战。这场论战以生态意识的胜利而告终,从而极大推动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走进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二) 生态文明的萌芽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便开始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从1944年开始,他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

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但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叶谦吉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自此,生态文明走过了其初始的萌芽阶段。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一) 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1972年,来自全球100多名学者在罗马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报告反映了人类的自我反省,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地检讨“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之后,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在国际上达成广泛共识。

(二)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学者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并于次年将《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态文明观》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1994年,申曙光发表了《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文;同年,黄顺基、刘宗超在《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1995年6月,刘宗超在其博士论文《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中国学者基本完成了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这也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诞生。

2、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生态文明从最初的萌芽开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在各国学者和府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各地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

中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环境改造方面,“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通过5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予以实施:如黑龙江省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辽宁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贵州省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5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先后将上百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农业大省山东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和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十一五”结束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煤炭大省山西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前列。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十一五”期间,全国有1000多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县(区、市)的建设。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促进了区域的转型发展,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要求、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

四、展望未来

(一)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高级状态,它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方分析和资料汇总后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点

1、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2、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4、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明显。 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搞好生态文明,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及每一个人。虽然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发展,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国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盲目获取经济效益。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早日还我们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参考文献: [1]胡长清.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J].湖南林业科技,2008,(01) [2]贾卫列.生态文明的由来[J].环境保护,2009,(13) [3]张永红.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生态文化,2011,(02)

[4]李龙强、李佳丽.生态文明概念形成过程及背景探析[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 (06)

[5]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N].陕西教育,2012,(09)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doc》
生态文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