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2020-03-02 07:46: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唐代诗歌。 第五课名为《杜甫诗三首》,《登高》是其中的第三篇。《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杜诗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

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 (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

(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 (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3、教学方法: 教法 (1)《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 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3)艺术就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 A、朗诵指导法 B、情境再现法

C、讲析指导法和点拨指导法 D、拓展研究法 学法 (1)《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 A、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指导体验法 C、质疑释疑法

4、教学用具:多媒体 由于诗歌意象较多,通过多媒体辅导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教学时数:由于诗歌较为精炼短小, 杜甫的诗歌也在前面学习了两首,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特点等较为熟悉。所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学过程及其理由

第一步:导入(3分钟) 由于已经学习了两篇诗歌,学生有一点的审美疲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带领学生回忆有关登高的诗句,以此导入。比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感叹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东坡登上赤壁后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 第二步:解题(2分钟)

介绍登高,明确登高是我们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一项习俗,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节气氛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第三步:背景介绍(3分钟)

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两篇杜甫的诗作,对于杜甫的生平背景学生已经很熟悉,这节课就不用赘述,这里只需介绍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情感把握。明确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家乡,漂泊于西南地区,在夔州登高而作。 第四步:整体感知(7分钟)

(1)多种形式的朗诵,包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以及抽学生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扫清文本障碍,整体感知诗歌传达出悲凉情感。(6分钟)(这里采用诵读指导法)

(2)明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即悲秋。(1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 第五步:诗歌具体分析(25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究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借助PPT、板书等方式展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味诗人情感。) 分联赏析。《登高》被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明确一首七律诗写作格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抓住诗眼,即“悲”,围绕诗眼,展开分析学习。准确把握,明确写了些什么意象,有些什么特色,怎样展现情感。后两联抒情又是怎样表现悲之情,明确这悲包含两层,即诗人人生之秋的悲和国家之秋的悲。 接着分析第三联

罗大经说包含八层悲意,明确即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归纳为四种,就是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垂暮之叹和哀病之怨。杜甫晚年遭遇不幸,常年漂泊在外,尝尽心酸。

点拨“作客”与“做客”的区别,明确“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相当于漂泊在外。“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时间更短。诗歌中这个作客表现杜甫常年漂泊异乡的悲凉。 再具体分析尾联。明确其情感是由颈联的悲人生之秋过渡到悲家国之秋,明确杜甫在艰难困苦中仍然想要兼济天下的儒家仁义情怀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愁难消的痛苦之情。 第六步:归纳总结。(4分钟)

(1)思想情感:本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艺术特点: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七步: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登高》。

(2)读杜甫早期的诗歌作品《望岳》,比较与《登高》的区别,感受杜甫青年到暮年情感的变化。

2、板书设计

杜甫

悲 秋 :

猿 沙

鸟 ——自然之秋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自然之秋

悲秋

常作客

多病

独登台——人生之秋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家国之秋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优秀)

《登高》说课稿、试讲稿、课件全套

登高

登高

《《登高》说课稿.doc》
《登高》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