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海尔奇迹”的张瑞敏

2020-03-02 23:53: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创造“海尔奇迹”的张瑞敏

文/夏子

核心提示:这个中国人的梦想是:让他的企业先亮东方再亮西方。

想让海尔跻身于全球500强企业行列的张瑞敏,毫不隐讳他的梦想就是要让海尔发展到一提到“海尔”两个字,全世界都知道。

为了这个梦想,张瑞敏带领海尔趟向国际市场的深水区。近年海尔一走出国门,就瞄准发达国家市场。比如冰箱以德国为突破口,洗衣机以日本为目标。如今海尔的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北美、拉美、欧盟、中东等世界各大经济区域,最终要形成国内生产销售1/

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

3、国外生产销售1/3的经济格局。

最令张瑞敏斟酌的一笔投资,无疑是海尔今年4月30日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并在波士顿和纽约分别设立了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三位一体,形成国际化的海尔的真正雏形。

1949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莱州的张瑞敏,最初的启蒙是中国古典文学,老子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孙子的“声东击西”日后成为他管理企业、经营市场的精髓。

1984年,张瑞敏在“一排破烂的厂房,有几架车床,月生产能力仅84台”的惨景下,接手了负债147万元的青岛电冰箱厂。

1985年夏天,一个顾客的挑剔使张瑞敏从400台冰箱中挑出76台不合格产品,他手拿大锤,吼出了“砸掉它们”的命令,顷刻,空地上留下了一堆废铁。这一砸,砸出了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海尔集团。

迄今为止,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走过了三个阶段:1984年至1991年的品牌实施阶段,专心致力于冰箱生产,创造“海尔”名牌,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1992年至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在亮西方”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1998年至今,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发展。

张瑞敏也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但他不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顺应中国人在变革时期的心态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独创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张瑞敏与海尔的成功,表明中国开始拥有在世界工商界产生影响的企业与企业家。

或许正因为如此,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1998年11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亚太地区声望最佳的公司第7名,使中国企业首次进入该排序前10名。1999年2月,美国权威杂志《财富》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进行长篇报道。1999年9月上海“《财富》论坛”指定张瑞敏为大会上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

风光占尽的张瑞敏前面的路还很长,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中国经济专家安德鲁·劳洛尔说:“海尔公司在6年内不大可能名列全球500家大企业。”张瑞敏自己也认为,海尔和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如通用电气、西门子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为已在海外发展出色的海尔定的目标是:“在全世界较大的10个经济合作区内部能使海尔本土化,设在中国的总部不再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路高歌的海尔,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去年出口创汇同比增长36%,今年前5月,海尔集团出口更是猛增131%。

海尔张瑞敏演讲稿

海尔CEO张瑞敏经典语录

海尔CEO张瑞敏演讲

张瑞敏揭秘海尔美国发家史

张瑞敏

图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演讲

海尔总裁张瑞敏经典名言100句

论海尔文化就是张瑞敏的文化

张瑞敏演讲稿

张瑞敏语录

《创造“海尔奇迹”的张瑞敏.doc》
创造“海尔奇迹”的张瑞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