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课

2020-03-01 19:25: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 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 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 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师:课文中写了那两个人的故事?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生:写作者肖复兴和叶圣陶老爷爷的.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

尘:它是写事的.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师板书)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 (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1 师:我们平时说:—张——纸.

师:一幅——画.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 "我"的原句是(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 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 (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 (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同桌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同学们,我们该怎么读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 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1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

2 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 (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 。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们读填写的部分.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 (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

生:没有.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 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3 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曲线。 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

生:大作家。 师:没错。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 生: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 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 师: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 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

4 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 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 生:(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 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1篇地修改作文。(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5 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给予了我们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师板书)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写好作文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板书)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成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这件事仍然不能让肖复兴忘记,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课件出示短文)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 生:我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生: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也正是因为这次作文的修改,才使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先生家去做客,才有机会看到那满墙的绿绿的爬山虎。 让我们走入“受邀作客”部分。

(出示: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请大家带着这个提示自己读课文。 生:他跟我的谈话,让我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师:讲得真好。作家到底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联系前面的一件事来说说? 生:认真的修改作文。

师:不仅认真地修改别人的作文,还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生:他让我感到像是一个大朋友一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

6 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你真会读书。融化一词,你平时是怎么用、怎么说的? 生:棒冰融化了。太阳照到雪,雪融化了。

师:我说我的心被融化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叶老先生的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他做事的认真,非常让我佩服。 第二课时

师:在作者15岁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请自己读,我想大家对这个“意义非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师出示: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说是意义非凡的夏天,你读懂了吗?

生:要不是叶老先生的评语,我不会有以后这么大的成就。

生:在谈话中,我知道作家是怎样做的,所以我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师:同学们的题目出得很好,作者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目的吗?我们找到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部分。 (生读)

师:去掉描写爬山虎的这一部分,读一读是否通顺?行不行? 生:还是通顺。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请把前后连起来再大声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沉默)

师:请再读一遍,有和没有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再读) 生: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到很庆幸,很兴奋。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情。 (该生读,读得挺好) 师: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我的心情。 (生齐读)

师:作者把自己的情寄托在对爬山虎的描写中,这是“借景抒情”。 (板书: 借景抒情 )

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寄托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对先生的怀念。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师引读,生读描写爬山虎的部分。)

师:文章的结尾说,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师:那片爬山虎不仅绿在墙上,还绿在――― 生:作者的心里。

师:是啊,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师投影出示: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 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关心,忘不了对他的指导,忘不了对他的教育! 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亲切,忘不了他的亲切,忘不了他的实在!

师:是啊!30年过去了,肖复兴仍然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读――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取这样的一个题目,仅仅是写景色吗? 生:不是。 师:那么题目中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作者对叶老先生深切的怀念。 附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1-5) “我” 认真、平和 字 准确 树立信心 句 规范 文 具体、感人

邀请做课(6-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课.doc》
【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