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系示范申报内容

2020-03-03 21:19: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专业建设机制

1.专业设置与调整

专业设置与优化是社会需求与中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工程”。学前教育专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鲜明的职教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第一、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及时分析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变化和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定位准确。进行深入的人才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机制,探索岗位技能和素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调查结果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了幼儿园专职教师、保育员以及幼儿园管理人员三个职业岗位群,明确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第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培养学前教育急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首先、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分析,以应用层、技能层人才规格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管理层人才规格作为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层次的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系统分析各人才层次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坚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体系,采取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为组织教学提高客观依据。构建由素质培养、能力培养、知识培养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性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规格和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大专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

第一、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幼教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

第二、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具有一定的大学英语的专业知识,具有幼儿英语“双语”教学能力;

第四、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包括一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具备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

第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2)专业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模块构成。公共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主;基础课程打破理论的系统性,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了基础课程中理论课的比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与后期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从09年9月开始在数学教学法课程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试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我们把育婴师、营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做到“一凭多证”。我们开设了蒙台梭利、感觉统合训练、奥尔夫音乐、0-3岁婴儿保教等培训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训练同步、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特色。注重“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6月国家三部委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的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吸收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优秀成果,推进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2.正确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根据实践需要建立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

3.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模式、学科建设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和教学模式。

4.改传统硬式教学模式为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办法

1.学校高标准配置 7 间实训室,着力打造教师唱、弹、跳等实训平台,把“实训”概念引入到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之中。

2.联系20所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的教育实习。

3.建立与完善“基本功训练→专业实训→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见习→模拟实习→责任实习”的实习体制、“感知教学——理解教学——技能统合——形成能力——提升素质”的实训机制。

4.转变教学方式,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推动以“主动认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参与式”、“活动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培养学习兴趣。

5.聘任幼教名师“提前介入”教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实践活动奠基“教育生涯” ,整合网络媒体、自然环境、社区教育和政府资源,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体系。

6.加强学生教具设计能力培养,将语言、数学、艺术、行为训练、感觉训练、科学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尽力设计成相应学具或教具,通过内容表达形式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7.建立技能教学体系,确保“三字两话(画) ”的训练质量,加大活动课比例,注重学生的艺术 表达、儿童化表达、非语言表达训练,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以“语数外一专,音体美一长”引导学生的“趣” 。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绝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强化与幼儿园教学一线的联系,实现“4+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和更新机制。

8.引入实训概念,突破实践教学瓶颈。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二三”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1、构建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开发《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幼儿手工》、《幼儿舞蹈》3门核心课程,开发声乐、乐理视唱、钢琴,幼儿文学4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2、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开课件制作课。为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在声乐课中增加“幼儿歌曲”的课时量,在钢琴课中增加“即兴伴奏”的课时量,在舞蹈课中增加“幼儿舞蹈创编”的课时量,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中增加“幼儿故事编讲”的课时量;推行研究性学习任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紧扣自身专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3、优化完善课程结构。通过与幼儿园零距离对接,了解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五大模块。其中职业能力拓展通过开设三大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

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

鼓励教材开发。完成《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钢琴》、《幼儿文学》、《幼儿歌曲演唱》4门校本教材,与已经编写出版的《幼教专业教学案例分析》等教材形成一个实践操作型自编教材体系。建立由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组成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

学前教育系岗位职责

学前教育系系刊(第一期)

学前教育系辅导员工作总结

学前教育系本科生书目

学前教育系级新生入学欢迎词

学前教育系系部简介

学前教育系自荐书格式样本

学前教育系毕业学生自荐书

学前教育系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学前教育系级5班学期工作计划

《学前教育系示范申报内容.doc》
学前教育系示范申报内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