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的特征内涵

2020-03-04 01:28: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需要下载:1.“科研兴校”的内涵、机制与条件

2.科研兴校与优质教育发展

(在云南澄江校长研讨班的发言 ppt 科研兴校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①江泽民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③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首先要求教育自身的创新,教育自身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科学,教育内部各种问题的正确解决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科研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为教育创新的实践服务。

近两年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密切着眼党的事业大局、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突出咨政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以加强科研课题的项目管理为枢纽,以组织科研活动为抓手,以整合和建设科研资源为基础,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大力推进党校的科研工作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统一。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科研课题是研究工作有效的管理单元。科研课题的项目管理能够起到过程管理及成果导向的作用,并且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完善和加强课题项目管理工作,发挥项目管理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枢纽和导向作用,我校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党校主要研究方向、内容各有侧重的项目管理体系。在课题立项上,形成了包括国家和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和市科委及相关部委课题、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招标课题、市委和市级部门委托课题、校级课题等科研项目类别。从2000年以来,通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性、战略性和前瞻问题提炼选题,我校共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项,其中2004年获得资助项目5项。通过密切联系重庆建设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工作难题和热点问题确立课题,2005年,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同时,学校还在2004和2005年分别立项了“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和“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两个重大课题,组织教研人员集体攻关,突出党的建设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了加强咨政服务,校领导周旬和曾礼分别协调和主持了“重庆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纲要”和“重庆市市级部门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两项咨政课题。此外,为了发挥科研课题在建设重庆市“大党校、大网络、大队伍”的党校系统中的协作作用,我校每年立项20个校级课题,以服务与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通过系统严格的课题管理,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直接促进了科研项目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大力组织科研学术活动,实现调研、科研和教研的统一。组织科研学术活动是促进研究工作和催化研究创新的重要手段。两年来,我们围绕不同的主题,组织了多种层面、多种形式的科研学术活动。围绕重大课题的理论研究,组织了“经济安全:预警与风险化解”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座谈会、邓小平理论在重庆的伟大实践理论研讨会、邓小平与大西南学术研讨会、党的执政理论研讨会。充分发挥学会和学术团体的组织整合和研究带动作用,举办了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改革研讨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毛泽东思想与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问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紧紧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今年就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广泛的议题组织教研人员和学员进行研讨,繁荣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此外,还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教研骨干,围绕“和谐重庆与‘三农’问题”深入到基层区县和田间地头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以理论联系实际,促城乡统筹发展。科研学术活动切实体现上下结合、教师学员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形成了研究合力。教研人员在教学中提炼研究问题,在调研中深化研究课题,同过深入交流创新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运用于课堂,实现调研、科研和教研的统一。

三是努力强化科研基础建设,实现咨政、育人和强校的统一。我校按照做好“改革、整合、服务三篇文章”的工作部署,以改革出发展动力,以整合促科学发展,实现咨政、育人和强校的统一。科研工作在学科规划、调研基地、研究阵地和队伍建设上着力整合资源,加强科研基础建设,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学科建设的统一标准和党校特点,学校按照巩固和发展基本理论学科、创新和提升传统学科、增强和拓展优势学科、培养和发展新兴学科、建立和扶持急需的短缺学科的原则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必须的现代化建设和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能力、研究解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等方面组成的学科新体系。为了加强科研协作和市情研究,学校加强了与市经委、计委、市委研究室和市府研究室协作,在重庆发达都市圈、渝西经济区和三峡库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研究重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调研基地。为了整合科研力量,学校组建了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三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抓紧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争取成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壮大研究队伍,学校加大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对新进人员专门开展科研培训,并开展了专家“结对子”的辅导培训,促进科研人才成长。此外,我校还组织100多名教师赴北京大学进行学习研a修,以实现党校教师和高校教师的交流互补,提高研究能力。

四是着力规范科研绩效管理,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课程的统一。我校分别从考核、资助、奖励、转化四个层面,着力规范了科研绩效管理,努力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和出课程的统一。配合学校的“三项制度”改革,学校制定了《科研业绩考核及评定标准》,从科研课题、专著教材、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研究报告、学术会议入选和科研成果获奖6大方面制定了量化的业绩考核体系,完善了科研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遵循“强化精品意识,符合科研规律,体现人文关怀,创造一流成果和培育优秀人才”的方针,学校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由“超科研工作量奖励”、“科研精品奖励”、“科研专项奖励”和“科研组织奖励”四部分构成集体和个体相结合的科研奖励机制。为了促进学校科研发展,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加大学术研究出精品、出人才的力度,学校制定了《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资助采取“成果购买制”的方式,不进行前期立项,在成果完成后,由学校组织评审再给予出版资助,以鼓励研究人员潜心于学术研究工作。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学校在办好原有学术刊物的基础上,定期编辑出版《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和《思想理论内参》,汇集教研人员和学员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咨政决策和教学研讨。通过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实现资政和育人的互相促进,学校的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和干部大培训工作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理清中小学实施科研兴校的基本思路,把科研兴校战略落到实处

中小学科研兴校操作流程图

事实证明,兴校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兴校的必由之路。依据科研兴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我们尝试建构中小学科研兴校操作流程,提出基本思路。

首先,把握科研兴校实质。科研兴校的含义就是在专家引领下,通过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素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内涵发展。④其中,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的和结果。因此,科研兴校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需要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战略。

其次,实施校长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最核心人物,实施这一战略是校长教育智慧的集中表现。因此,在解决教师积极性和基于学校科学管理基础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坚定地走科研兴校之路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长开展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9-12-27 韩淑萍

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盲区,即研究者忽略了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并窄化了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作用。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校长不但是“促进者”和“引领者”,同时还必须是“示范者”和“协同者”。也就是说,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内在于”“共时于”“超越于”教师发展,二者的结合点在于“形成一个思想共同体”,并以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启发我们,校长必须开展行动研究,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并提高学校发展的品质和教师发展的品位。

一、必要与可能:校长“为什么”开展行动研究

从身份上说,校长仍然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我国的中小学校长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教师群体,他们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因此,校长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性”,但由于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的不同,校长的专业发展又有区别于教师发展的“个性”。因此,校长专业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既要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到校长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校长专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时也要突出校长的职业属性和身份定位。

近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校长的专业发展必然是自我更新取向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整体成长;第二,校长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第三,校长专业发展主要是立足其自身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第四,校长的专业发展程度,主要来源于校长自我反思的力度。”[1]自我更新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再加上形成“思想共同体的目标”都要求校长成为行动研究者,成为实践反思者。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多维度的生长,并弥补原有校长培训的某些不足。

自我更新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注重校长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提高,这一点是与行动研究的主旨相契合。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夏林清教授认为行动研究有如下六大特征:“行动研究由关心社会情境的人来针对社会情境进行研究;行动研究发起于每日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迎合一些流行的学术术语或理论);行动研究必须和学校的教育价值及教师的工作条件具有相容性;行动研究提供进行研究与发展实务的一些简要的策略与方法;明确与特定的方法或技巧并不是行动研究的特色。”[2]行动研究范式强调教师个体的自主的专业发展,教师在以参与、反思和行动为特征的行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究。行动研究强调“行动”和“研究”的统一:没有行动的研究,是空的理想;没有研究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斯滕豪斯首创“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认为唯有发展教师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善学校教学与行政工作。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校长。近年来,在各国对校长的品质与能力的要求或规定中,都强调研究能力和创造精神。例如:日本在对中小学校长的10项素质要求中,将“要有研究精神,不断学习日益更新的知识”放在首位;美国对中小学校长的聘用条件之一是要获得教育管理学院硕士或博士学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行动研究并不脱离学校情境,研究所在学校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致力于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协同研究,以研究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困惑与局限:“是什么”阻碍校长开展行动研究

近年来,“研究型教师”“教育家式校长”“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门词汇。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科研大张旗鼓地走进了学校,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追求科研实效性进程中,通过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包括校长)的专业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校长开展行动研究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第一,校长开展行动研究遭遇严重的“工学矛盾”。随着校长负责制在全国各地学校的普遍推广,校长作为学校权威的核心,其权限更为明确集中。在市场因素或多或少渗透到学校的今天,校长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来引领学校持续发展,校长承受着来自升学率、校园伤害事故以及学校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压力。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他们被各种事务性的工作所缠绕。在校长的时间分配上,他们不得不把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放在最后一位。有的校长说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把做过的事情认真加以总结和反思。

第二,校长的科研素质还不能满足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科研素质?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构成“校长教育科研素质”概念的三项内涵,即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对学校科研的管理水平。[3]过去对校长科研素质的培训更加注重的是学校科研管理水平,并不鼓励校长成为教师科研的示范者和先行者。而行动研究不仅注重校长的学校科研的管理水平,更注重科研素质的全面提升。校长比较普遍地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寻找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在研究过程中也表现出缺乏理论素养,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足。

第三,校长缺乏对教育“研究”的科学而实际的定位。校长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管理工作,寻找学校开展行动研究的起点——学校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并把开展行动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长仍然把教育研究看做是“外在于”自身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之外,有的校长甚至把教育研究当做是一种“点缀”,并没有认识到研究对于自身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校长受到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校长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行政管理者,认为自身的发展“外在”并“孤立”于教师专业发展,或者认为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事儿,与校长无关。实际上,校长既要做教改的带头人,又要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其他教师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告诫校长们:“如果你担任了校长职务,便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就可以取得成功,那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

第五,现有的校长培训模式缺乏对校长科研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校长培训体制、模式、内容和方法滞后于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经过培训的校长在面对极度复杂的学校情境时,并未表现出令人满意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专业境界的提升和反思能力的增强。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是校长专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体来说,原有的校长培训大多数是以提高校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导向的,校长专业发展的维度较为单一,校长专业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问题与方法:校长“怎样”开展行动研究

如前所述,由于校长的社会角色和教育身份的特殊性,校长在“怎样”开展行动研究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校长的行动研究突出表现为“实”,这里的“实”包含着“真实”“扎实”“朴实”和“实效”。“真实”意味着他们选择探究的问题是来源于实践情境中的“真实的”问题。“扎实”意味着校长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策略都是有理论依据且经过反思和理性思考的。“朴实”意味着校长行动研究不求“花里胡哨”,使用的是校长和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最朴实的情感和教育诉求。“实效”包含两种含义,一方面是行动研究要求校长对教育实际工作的改进,而这种改进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能够让行动对象受益,比如校长的行动对象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的。具体说来,校长开展行动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校长要明确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价值定位。与以往自上而下、“实验田”式的课题研究不同,校长的行动研究是一种自发和自主的研究,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研究,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体的研究,是以解决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诸多制约因素、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研究。因此,校长必须摒弃为研究而研究的思想,不能搞脱离学校情境的“假问题”的研究。在对校内展开的行动研究评价方面,不要以论文的“数量”来衡量,而要具有一种“实践”和“务实”取向,即行动研究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

其次,校长的行动研究基于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问题的关注。校长需要在观念上明确自身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必须明确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目标。为切实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校长要提升教师对于专业自主的“文化自觉”,转变漠视压制教师主体性的状况。因此,校长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密切关注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在身份定位上,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因此,校长行动研究的关键仍在于对学生发展问题的关切。

再次,校长的行动研究与创建学校文化相联系。校长是研究型教师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行动研究的开展依托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校长应把教师的学习作为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采取多种策略来推动学校文化的重建,营造一种支持性学习气氛,感染、熏陶、培育教师,引导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使学校成为学习化和研究型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提倡校长与教师进行协同研究,在协同研究中实现教师的“赋权增能”,提高教师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最后,校长把行动研究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校长作为行动研究者,需要实现“研究”与“行动”的统一,也就是说,校长要以研究的心态来工作。行动研究为校长搭建了一个与专家对话、与实践对话、与同行对话、与工作对象对话的专业成长平台。台湾学者蔡清田指出教育行动研究可以达到增进教育实务工作者因应教育实务工作情境问题的能力、增进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理解及协助获得教育实务工作者即研究者的教育专业地位三种目的。[4]因此,校长的行动研究是一种持续的、无止境的研究过程,校长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理性的力量和反思的品质。

第三,建立健全学校教科研组织。学校教科研组织的核心任务是落实科研兴校战略,制定并落实相关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围绕科研兴校开展一系列教科研活动。相关负责人必须率先突破学科思维的束缚和限制,做科研兴校的表率和带头人。科研兴校的成效是衡量学校教科研组织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动员全校一切力量实现科研兴校的教育理想是学校教科研组织的宗旨和追求。

第四,争取专家的指导和专业引领。学校要结合实际,邀请专家进行科研兴校方案论证,指导科研知识和课题研究基本方法,少走弯路。专家为学校科研兴校服务的同时,努力实现兴校与专家研究成果“双赢”。

第五,教师要全员参与科研兴校。科研兴校,人人有责,教师是科研兴校最主要力量。全校教师围绕科研兴校的核心课题及其子课题进行研究,形成科研兴校的合力。同时,在兴校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六,实行核心课题带动策略。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核心策略、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选题的成败决定科研的成败、进而决定兴校的成败。实践证明,实施校本核心课题带动是科研兴校的成功策略。

第七,实施活动推进策略。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学是中心。中小学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用科研思维来改善教师备课、上课、复习等工作,改善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科研化,让科研进课堂,促进科研细节化。学校要通过课题、课堂观摩、沙龙、论坛等活动,形成科研文化,把科研兴校推向深入。

第八,科学评价科研兴校成效。如何科学地评价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成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从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组织建设、核心课题研究、学校特色发展,特别是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核心指标进行评价,聚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正确引导科研兴校健康发展。

教师“行动研究”从哪里开始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9-04-24 陈华忠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为此,当前教师的行动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教师的行动研究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是值得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行动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

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师能否在读教材中悟出教学中每一个细节的孰重孰轻、教材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读懂教材的设计才是最为实在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就要在读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外延、知识建构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从编写教案开始。我认为,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个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了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写一篇好教案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从平时练起,认真编写好每一节的教案。而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

三、从自我反思开始。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来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

要实现年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反思实践,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和习惯,最终实现年轻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不断成长。由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不断反思、实践和创新。

四、从身边问题开始。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产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之路。为此,鼓励教师立足自己的日常教学,在身边找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由于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际,源自于教师自身,因而更能调动教师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工作,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教学论坛,以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成员为主要力量,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与交流,广泛深入地开展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教师解决问题,处理困惑,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中小学“科研兴校”论纲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所长 教授 刘 尧

------------------ http://www.daodoc.com 2002-04-11 15:13:36 《辽宁教育研究》2001.3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时代背景;给出了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内涵与模式;探讨了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 键 词:中小学

科研兴校

教育科研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①江泽民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③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首先要求教育自身的创新,教育自身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科学,教育内部各种问题的正确解决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科研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为教育创新的实践服务。因此,中小学只有实施“科研兴校”,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时代背景

“科研兴校”是一个已经提出多年的口号,而这一口号在世纪之交转化为我国中小学的实际行动,并广泛展开首先得益于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中指出:“我们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①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教兴国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伟大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并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科教领导小组”,以切实领导科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强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②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我国中小学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实施了“科研兴校”,加入了科教兴国的行列。

其次,得益于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江泽民讲:“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③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载体的中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是对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回应。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因此,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传播、应用使命的学校,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大家知道,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必将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影响教育目标的调整;由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引起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必将要求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引起教育技术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进而影响教育过程和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总之,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会引发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变革和创新涉及人才规格和结构、教育观念和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乃至学校功能和组织等整个系统。④面对这些变化,中小学不进行科学研究是难以适应的。在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在教育创新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的时代,“科研兴校”便是时代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了。

第三,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同整个经济和社会一样,不仅在事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教育发展对经济振兴的推动和先导作用,日益为党和政府所重视,教育不仅在所有行业中得到相对优先的发展,而且得到了适度超前发展;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教育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导和基础,国家发展规划同教育发展和改革计划结合起来,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促进了教育的法制化、民主化、多样化以及开放化和科学化;不断改革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推进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把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体现,对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的确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迫切需要师范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优秀的人民教师,去促进未来公民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借鉴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树立和培育时代的民族精神”①;世纪之交,教育正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探索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共同生活;等等。从以上所列举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育改革和质量的提高,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尊重教育科学。可以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教育科学化程度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这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要求中小学:必须依靠科研来兴校,也只有依靠科研才能兴校。

第四,得益于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科学内部不断分化与综合,同时与其它相邻科学在内容和方法论上交叉与渗透,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学科教育学、德育学、美育学、教育行政学等,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学科群已经形成。与此同时,被称为信息革命的信息科技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使教育技术越来越现代化。目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计算机、微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向普及化、成熟化发展。80年代以来,微电脑在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发达地区中小学电脑教育正在达到普及化程度。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开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纪元。

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从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上,为中小学“科研兴校”提供了条件,提出了要求。邓小平讲:“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②。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中小学要依靠现代教育科学和技术实施“科研兴校”,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五,得益于教育自身的要求。从教育对象来看,受教育者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最多变、最完整(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最具差异性、最富有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从教育过程看,教育的周期长,在某些领域可控性较差(尤其是家庭和社会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集体协作、多向交流、教学相长、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教育内容来说,教给学生的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具有科学性、典范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从教学方法来说,教育应当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形象性和艺术性。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具有本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是说,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教师自身,是教师本体的世界观、个性心理品质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具有全面的示范作用。①这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学校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是一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不具备的,也是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无法比拟的。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育人的行业——教育应当是各行各业中科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育人的科学——教育科学便应是现代科学中最尖端的一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若无广大教师参与其中,最终只能流于空谈。教师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对象,也不是别人成果的消费者。“科研兴校”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使中小学教育取得最优发展的最佳道路。

第六,得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缺少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实际上,教师职业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具备像医生、律师这类职业的学术性质与专业地位。皮亚杰指出:“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情。”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即教师专业化)观念广为流传,并影响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李吉林、顾冷沅式的研究者。实践证明,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从事研究能增强其专业性,使其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因此,中小学“科研兴校”成为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的必要形式,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二、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内涵与模式

“科研兴校”是指中小学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实施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素质,③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科研兴校”中的科研是特指结合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师所在学校现实教育教学问题进行选题,所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通过倡导全员参与的教育科学研究,实施学校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终极目的。“科研兴校”的内涵十分丰富,“科研兴校”的模式也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范畴,“科研兴校”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模式。

(一)从“科研兴校”的思想方法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校为本的研究;行动研究法;等等

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是“科研兴校”的根本思想方法。过去,中小学教师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以知识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科研兴校”的基础。“钱伟长先生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针对目前教师进修大多采用系统听课的做法,钱伟长先生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主要靠做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因此,„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弃内容‟。”①钱伟长先生的话道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质。教学科研一体化在中小学“科研兴校”中,表现为教学科研思想、管理、制度、活动、评价等的一体化。

以校为本的研究是“科研兴校”的核心。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要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吸收借鉴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切实的研究,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在学校中”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职工的共同探讨、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并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不能依赖依靠校外的教育专家。“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展开各类研究,挖掘学校的潜力,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②

行动研究法是“科研兴校”的根本方法。一般来说,“科研兴校”中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是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究,而不是探究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某种理论。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中小学“科研兴校”必须采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③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相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行动研究法一般有三个基本要领:一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不是在经验基础上解决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二是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三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和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行动研究法的模式。

(二)从“科研兴校”的主体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依靠教育科研来建好学校、办好学校、管好学校。学校必须明确“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科研必须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兴校”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信息意识、主阵地意识(以学校为主阵地)、主力军意识(以广大教师为主力军);加强对“科研兴校”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与教学制度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形成科研网络,推广优秀科研成果;等等。

教育工作者是“科研兴校”的主力军,要正确认识“科研兴校”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研究课题,把课题设计、研究、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兴校”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科研兴校”的主体。学生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学习外,还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和提出积极的建议,促进“科研兴校”活动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从“科研兴校”的目标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教育教学成绩和教育科研成果

“科研兴校”的目标不仅仅是取得科研成果,比如:立了多少项课题,获了多少奖,出版发表了多少专著论文。更为重要的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教育教学成绩与教育科研成果“双丰收”。

(四)从“科研兴校”的模式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

组织模式指学校“科研兴校”的有效组织机构及职能。中小学“科研兴校”要成立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全校“科研兴校”的战略规划;要设立教科室负责全校教科研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教研组建设,负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要设立课题组探讨本课题的系列问题;等等。

运行模式指学校“科研兴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中小学“科研兴校”要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强调科研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同一性和共时性。因此,学校在“科研兴校”规划和方案的设计、课题的选择与设立、研究与管理诸方面,都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和协调安排,形成相得溢彰的有机整体。

三、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并已幅射到市(地)、县(区)和基层学校,在许多地方已经和正在形成中国特有的区域性教育科研网络。国家、省、市到基层学校这样一个系统,已成为我国教育科研体系中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的主干。“八五”规划后期以来,随着普教领域科研热潮的高涨,基层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又有新的增加。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更是迅速壮大,总数已有数十万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强烈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和政策导向又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教育科研行列。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已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兴旺局面①。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名校、名师、名校长,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和问题。

(一)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普遍开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已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逐步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中小学“科研兴校”存在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教育理论总是抽象的,总是“灰色”的,总是无法合理解决(释)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抽象的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教育实践把教育科学当标签,教育科学把教育实践当案例”。②按照传统的做法,常常是先由某种教育理论作先导,然后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贯彻和实施这种教育理论。突出表现形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实践对理论的生吞活剥。又比如:有些中小学的“科研兴校”只追求科研课题和成果,把获得那一级课题、奖励和成果看得很重,背离了“科研兴校”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影响了“科研兴校”的声誉。再比如:更多的中小学和教师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导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总体水平偏低。河南省2000年对5个市(地)40个区(县)的200名中学物理教师进行的“中学物理教师科研能力和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91.6%的教师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发表过一篇论文的教师只有6.37%;发表过两篇论文的教师只有1.47%;发表过三篇以上论文的教师只有0.98%。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小学“科研兴校”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事;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分散精力,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搞教育科研不会搞出什么名堂;中小学教师工作很忙,连教学都应接不暇,根本无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不搞教育科研照样评职称、加工资,何苦去搞呢?……凡此种种认识误区,均是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无突破性进展和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除以上认识问题之外,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还存在以下几个实践问题。第一,缺乏健全的“科研兴校”管理机构和制度;第二,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兴校”领导者和带头人;第三,缺乏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的教育专家及其对“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第四,缺乏良性的“科研兴校”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第五,缺乏在对具体学校的具体分析诊断基础上,提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的优质课题(现有的课题多是对理论的教条套用或验证理论,是为满足理论需要而设计的课题);第六,缺乏有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师之间的整体协作;第七,“科研兴校”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和盲从性。第八,有些中小学缺乏“科研兴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出现了被动性和守旧性倾向;等等。

(二)新世纪中小学有效实施“科研兴校”的对策

新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为知识经济提供原动力的“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国的中小学都要积极研究创新教育,实施“科研兴校”,使“科研兴校”真正成为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科研兴校”要走出误区,提高水平,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从思想和观念层面上,要强化“科研兴校”思想和科学普及观念

要强化“科研兴校”思想,就是要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克服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年复一年重复自己习惯行为的倾向,充分认识兴校必须依靠教育科学,树立尊重和相信教育科学的思想。没有中小学及其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科研,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斯腾毫斯说:“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①目前,重要的是破除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教育科研神秘论”,坚定他们对“科研兴校”的决心和信心。

教育科学的普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缩小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差距,教育科学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必须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正确把握教育科学精神之内涵并把教育科学与教育经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区分开来结合起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向来缺乏教育科学精神之因子,在教育科学普及中对此更应足够重视。教育科学业已成为影响现代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它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势必对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障碍。所以,教育科学普及的根本目标还在于使教育工作者能够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②

第二,从认识和方法层面上,要树立五种意识,注重五个结合③

树立的五种意识是:(1)先导意识。即以科研为先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2)主动意识。即要认识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必须主动地、能动地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3)服务意识。即不是为科研而科研,不仅仅是为出成果而进行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要紧密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4)过程意识。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勤于总结,善于提炼,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和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取得成绩和成果。实际上,教育科研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的过程。(5)创新意识。即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改革旧的东西,提出新的观点,探讨新的方法。

五个结合是:(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反之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丰富理论。(2)工作与研究结合。即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为研究提供实践资料,研究推动工作效率的稳步提高。(3)研究成果与工作成绩结合。即要达到科研与工作“双丰收”,既出成果又出成绩。(4)长与短的结合。指课题研究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解决长远问题。(5)分散与集中结合,即要把分散在校内各教研组和教师手中的课题研究,集中到学校的中心课题、中心工作和教师整体水平提高上来。只有如此,中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才是有效的。

第三,在管理和制度层面上,要做到制度完备和管理到位

制度完备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的选择、评审、立项、经费使用制度,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制度,构成完备的系列制度。其二是依据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于教学和教师培训的特点,要打通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和奖励等制度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到位指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相结合。即要把立项、鉴定时的管理与研究过程中的定期检查、督促结合起来,不能只重视“两端”的管理;二是操作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即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更应以抉择和实施战略为手段来统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和各方面的管理形态,思考教育科研实践的合理性,并引导其升华。三是走进管理与走出管理相结合。即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者不能陷入日常的科研管理事务不能自拔,而要能把自身的科研管理实践活动作为客体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

第四,在科研实践层面上,要以理论指导“教育科研”

理论指导“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不是盲目的、无设计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讲,中小学要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作“科研兴校”的指导人。1993年,美国《高校纪事报》发表了一篇为《像候鸟一样》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国的大批科学家,包括认知心理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纷纷走出研究所,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飞往中小学,去研究那里的儿童认识规律,使美国在短时期内在儿童认知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我们可借鉴和发展完善这一做法,大力倡导中小学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结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与关怀下,从事系统的切实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网友来稿)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网友来稿) 2005-04-27

湖北黄冈罗田县大河岸中学 胡行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校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为办学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分层施教,发展特长;整体优化,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初步形成了农村中学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荣获“湖北省教育科研兴校试点示范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校本培训模式实验学校”、“黄冈市示范学校”等称号。

根据教育要素的划分,教育要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物”,一类是“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是通过研究“教师”和“学生”这两种人来实现“兴校”之目的的。

先说“教师”。原先我校教师身上普遍存在有几种“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目标和不断发展的教育手段,泄气;对不近情理的教育教学管理检查,忿气;对种种色色的学生,霸气。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为本”的科研,研究现状,找出对策,其“校本培训”经验在省县交流。第一点:谈谈泄气。多媒体、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建起来了。如果只是摆在那里供人参观或只开放,不培训使用,面对花巨资买回的新家伙,不泄气才怪呢!怎么办?行政会研究后决定:先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人;接着有计划地培训、使用;最后制定目标,服务于教学。现在“校园网”天天有30分钟节目,学生满意;“备课室”试卷、课件等资源共享,老师满意。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第二点:说说忿气。过去教学奖罚是对称的,学校不拿钱。比如说一个年级九个班,一至四名奖,六至九名对应罚。结果各科年年考县前三名,年年有一半老师要挨罚,此“忿气”之一;过去教学检查,教案数节,作业数次,多多益善,少则受罚。其实,教过书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有许多是“无用功”,尽管无用,看在“钱”的份上,你还不得不做,此“忿气”之二。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怎么办?改革。学校一切工作安排和管理制度应“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教研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我校的制度常变,常变常新,一年一个样。现在,我们觉得在这方面搞点创新,冒点风险,值!

第三点:说说“霸气”。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是“公办”独裁,一统天下。家长伤心: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利,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更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谁也不敢对“封闭”、“补课”说个不字。学生更伤心:恐怕不是一句“叫人活泼不得”能够概括的,因为轻则受挖苦讽刺辱骂,重则遭打。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习研究新形势,找出新对策:第一,增强服务意识,将一种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即将成为现实。

第二,增强平等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古老的智慧仍在闪光;魏书生、于漪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极力倡导“平等”意识;许多先进文化的教育中实现了“平等”;甚至在动物的训练中也要充分尊重动物。尽管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平等,但我们正朝这一方向努力。我校规定教师进课堂有“一个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体差异;“三带”: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在现代教育中,不懂得尊重学生人格,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深深懂得:侮辱人格,精神折磨,体罚等不正当手段,不仅会熄灭学生求知创造的火花,甚至可能扼杀他们生存的愿望,学生需要的是民主的、科学的、平等的教育。

以上诸方面的改革,得益于四个研究课题的拉动。一是“利用电教设备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应用研究”,二是“普通中小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是物理“STS”研究,四是结合劳技教育培养山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课题研究。

再说“学生”。学生是真的很苦:起不完的早,熬不尽的夜,补不完的课,做不尽的作业。有的学校甚至明确提出要一练坐功,坐得住;二练记功,死记硬背;三练写功,背下来,还要写得好。学生的休息、娱乐、锻炼等时间被占领,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厌学情绪普遍存在,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培养自信、独立、健全的人呢?

为此,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切入点,提出了24字的工作方针;二是开展优化学法教法的系列课题研究。通过两个方面努力,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增强了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1、减负:24字“减负”工作方针是:控制时间,拓展空间(这八个字是说学生8个半至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学生的活动不能局限在一个教室里);强健体魄,畅通心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对各种负担的承受能力);轻负高效,全局发展(学生 的身、心状态调节好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培养出自信心强,有独立性,身心健全的新人)。

2、新学法新教法:

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能像工厂一样生产出整齐划一的产品,因而教学方法要适应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当然是最理想的,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实现这一理想,但我们可以探寻各种教学方法逐步接近这一理想。

十六字教学法:各科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下,坚持运用“自学尝试——引导点拨——训练巩固——归纳提高”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及其变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这十六字教学法虽然已有年头了,但与中央教科研所最近推广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大同小异。

异步教学法:黎世法教授的这种方法一旦遇上精明的老师,配上科学变化的座位安排,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只要各级管理者在考虑学校问题时先考虑教师这些思想丰富的人,学校的工作就会兴旺;只要各位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诸方面的问题时,优先考虑学生这些鲜活的生命,教育教学就一定会硕果累累。我校年年中考和素质教育抽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高达98%的年巩固率就是佐证。

科研兴校:从理念到行动(2009-05-11 22:00:25)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材料

策略:删繁就简

学校必须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科研务必求真务实,学校科研需要专家亲临一线指导。

鲍东明.学校科研务必求真务实[N].中国教育报,2004-6-1(10)

科研兴校:从理念到行动

(二〇〇九年五月九日)

第一节

科研兴校基本原理

一、科研兴校是什么

科研兴校是全校师生员工大合唱

(一)科研兴校内涵

中小学科研兴校是在专家引领下,通过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科研兴校与科研兴教、科研强校辨析。

(二)科研与兴校的关系 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标与结果,科研的成效决定着兴校的水平;兴校进一步促进科研。“21世纪的中国教育最缺什么?最缺的还是理想。”从科研兴校理念的实质来看,兴校就是中小学科研的理想[应然•价值判断]。

(三)科研兴校的本质是什么

1、科研兴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 图表 1 中小学教师对科研兴校的理解调查结果统计图

◎科研兴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第一个层次是教育认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教育观念,解决行为问题;第三个层次即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解决价值取向问题。

从三个层次来看,科研兴校应该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理念:科研的价值取向就在于兴校。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因此,科研兴校正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2、科研兴校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战略[34%] 学校内涵包括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质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师生的道德言行等内在要素。内涵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教师发展是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因此,科研兴校的本质属性就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策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二、校长与科研兴校

◎校长是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核心人物

图表2 关于科研兴校的核心人物调查结果统计图

程秀琴:我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担任科研兴校领导小组组长。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一是校长亲自抓科研,主持制定科研规划和重大决策;二是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承担重点课题研究;三是组织班子合力抓,带动下级层层落实。

抓科研是校长的教育智慧,实践证明:“学校不抓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抓教研过不好日子,不抓科研过不长日子。”

◎校长决策是实施科研兴校的首要条件

决策成功。一处学校是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首先取决于校长决策。否则,根本无法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朱永新: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而轻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校长。

霍永平:作为校长,不仅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意识,而且要把„科研兴校‟作为„一把手‟工程牢牢地抓在手上,无私无畏、有胆有识、依据校情、科学决策,带领一班人及全校教师开创„科研兴校‟新局面。

附: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科室主任既要为校长决策服务,又要为教师实践服务,处于学校实施科研兴校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科室主任要有所作为

在没有教科室的学校里,教科研工作主要由业务校长分管、教导处负责落实。

教育行政领导、教科研人员、专家是学校实施科研兴校的外在力量,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三、教师与科研兴校

(一)师兴科研(教师是最主要的力量)

图表3 教师关于科研兴校水平决定因素的调查结果统计图

◎科研兴校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颖,刘玉新:要想真正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仅靠校长、专业技术人员和几个教学骨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教育科研全员意识,使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

实践证明: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成千上万的教师应当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没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效,科研兴校必须依靠全体教师。

◎教师素质决定着科研成效

57%的教师认为兴校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素质,位于第一位,遥遥领先;仅有28%的研究者认为兴校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素质,位于第三位。

(二)科研兴师

教师在科研兴校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即科研兴师。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长期参与科研兴校活动,在学科专业不断成熟的基础上,教育专业素质会得到不断提升,实现由“新手阶段”到“专家阶段”的不断成长。

案例:李吉林(28年如一日);顾泠沅(十年磨一剑)。

四、学生与科研兴校

图表4 关于科研兴校参与者的调查结果统计图

◎科研兴校需要学生全员参与

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需要学生全员参与。任何科研项目必须“心中有学生”,学生是科研兴校的最终体现着、是科研兴校成败的镜子。教室是天然实验室,任何课题研究都应该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初步结论:综上所述,科研兴校、人人有责。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需要“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即科研兴校的全员性原则。

五、课题与科研兴校

(一)课题研究在科研兴校中的定位

图表5 关于课题的地位和作用调查结果统计图

◎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主要途径

课题研究是科研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没有课题就谈不上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核心课题:科研兴校的支点。

◎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核心策略

在科研兴校要素系统中,专家引领、教师参与及教科研部门、学校教科室的切入点集中在科研课题上,课题研究成败决定着科研兴校的实效。因此,课题是科研兴校的“牛鼻子”,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核心策略。

○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一种具体方法

科研兴校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科研的方法,包括专家与学校合作、学校与学校合作、理论研讨、课题研究等方法,其中课题研究是基本方法。正确的课题研究方法观[叶澜]。

(二)课题类型及其地位

◎教师发展的课题是科研兴校的难点课题

在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学科专业素养相对较强、教学素养次之、教育素养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素养最为薄弱。

北京市新源里中学通过“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实施校本研究,教师迅速成长,实现了科研兴校的理想。

◎教学领域的课题是科研兴校的重点课题

质量是生命。科研兴校要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策略,通过教学领域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科研兴校的生命力。提高质量是硬道理。

实践证明:越是基层学校,越应该在教学领域进行课题研究。洋思中学坚持“在应用上大做文章”教科研工作基本思路,他们的课题研究从解决“满堂灌”问题入手,以“当堂完成作业”课题为起点,逐步创造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全国农村初中科研兴校的典范。

◎学生学习领域的课题是科研兴校的热点课题

学生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哈尔滨九中“坚持学习科学研究,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做法颇有特色。他们从1980年提出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口号,1981年开始了学习科学课题研究,踏上了艰难的教育科研道路。1995年,又响亮地提出“常规为本,科研兴校”办学方针,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学生“学习科学”为核心课题的科研兴校之路。 陵县:中小学学习方略课题研究。

六、学校实施科研兴校的组织机构

(一)学校领导小组是实施科研兴校的最重要组织

图表6 关于科研兴校组织机构的调查结果统计图

学校科研兴校领导小组是科研兴校的领导和决策组织,一般由校长、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等领导组成,负责科研兴校规划、组织实施、管理、表彰奖励等大事。

(二)学校教科室是最重要的机构

教科室既要为科研兴校领导小组决策服务,又要为全体教师科研兴校的实践服务,是学校科研兴校的纽带。科研兴校是学校教科室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教科室主任要率先突破学科思维方式,做科研兴校的表率。

(三)教研组与课题组是实施科研兴校的基础组织,教研组长和课题组长是骨干力量

七、科研兴校的价值

图表7

关于科研兴校的价值调查结果(比重)统计图

图表8

中小学科研兴校的价值联系示意图

(一)核心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世界上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朱珊)。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校生命线。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王铁军)。科研必须坚持为提高质量服务的宗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二)过程性价值:解决问题、改善工作

问题即课题,科研就是要解决问题,能否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衡量科研效果的重要指标,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工作的过程。

(三)终结性价值:学校内涵发展、形成特色

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发展。科研兴校的过程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改善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化成长的过程,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长期的科研兴校活动,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动力;而形成学校特色,是科研兴校活动的必然结果。

(四)学术价值: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第二节

科研兴校实施中的问题

◎科研兴校的问题一览表

型 问

题 备注

思想认识 问

题 科研兴校神秘论

科研兴校无用论 校内

问题

科研兴校无力论

科研兴校矛盾论

科研兴校名利论…

题 管理

制度

问题 缺乏健全的科研兴校管理机构和制度 校内

问题

缺乏科研兴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缺乏科研兴校的系统性和长远规划

缺乏经费保障和良性的激励机制

缺乏完善的科研兴校的评价体系

实践 操作

问题 缺乏专家对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引领 校外专家

缺乏精通科研兴校的学校领导者和带头人 校内 问题

缺乏科研兴校的优质核心课题

缺乏信息资料、科研手段落后

实际 成效 问题 脱离实际的科研兴校 校内

问题

形式主义的科研兴校

功利主义的科研兴校

虚假的科研兴校

理论研究

题 缺乏科研兴校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 专家

研究

为主

缺乏对科研兴校案例的理性评析

(21)缺乏区域推进科研兴校战略的基本理论

一、科研兴校的问题系统分析

1、问题系统:问题重要性、迫切性分析 (1)思想认识问题是科研兴校的首要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既是科研兴校的最重要问题,又是最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实践操作问题迫切性较突出,接近思想认识问题

(3)管理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均排在第三位

(4)实际效果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均排在第四位

2、问题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循环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地位,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思想认识问题;第二类是管理制度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第三类是实际效果问题。三类问题是一个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整体,构成了科研兴校的问题系统。

分析:思想认识问题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管理制度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又导致了实际效果问题。反过来,实际效果问题又进一步影响着科研兴校的思想认识问题。循环往复,影响着科研兴校工作。

二、科研兴校的问题及其要素分析

(一)思想认识问题

图表11 关于科研兴校的思想认识问题重要程度调查结果统计图

1、科研增加工作负担[17.6%] 根源在于没有将科研与本职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没有实现“用科研为师生减负”、“通过科研提高效率与质量”的科研兴校理想。

2、科研兴校与本职工作相矛盾[16.9%] 中小学教师做科研,决不能抛开本职工作而另搞一套,必须坚持在工作中研究、研究教育教学本职工作,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质量,实现本职工作与科研一体化。

3、科研方法太复杂[16.8%] 科研方法是教师普遍“畏惧”的问题。校长、教师的知识背景以学科为主、职前普遍缺乏科研知识和方法训练,许多教师“谈科研色变”,首先遇到的就是科研方法的困难,普遍认为科研方法太复杂,感到无从下手。

叶澜方法论

(二)管理制度问题

1、缺乏激励机制问题[18.2%] 目前,许多中小学科研兴校处于喊得很响、管理不到位、缺乏激励机制的状态。

2、管理机构建设及其完善问题[16.4%] 在科研兴校管理制度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即学校科研兴校领导小组和学校教科室。

3、缺乏评价标准[15.3%] 评价的导向作用及其科研兴校评价的难以量化问题。

仅仅限于论文及其他成果。

(三)实践操作问题

图表13 教师关于科研兴校实践操作问题重要程度调查结果统计图

◎缺乏专家引领:最突出的实践问题[18.2%] 教师将此问题排在首位。刘尧:在中小学科研兴校实践中,“缺乏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的教育专家及其对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孙智昌:38%问题。

◎操作思路不明确问题[17.7%] 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滞后性,与不断高涨的实践活动相比,科研兴校的理论研究显得苍白无力。

◎教学与科研相互脱离问题[两张皮:17.8%] 吴安春: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现象,校长和教师也常常为之苦恼。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中小学科研兴校的焦点问题。

◎缺乏核心课题带动问题

研究者:缺少拉动科研兴校的主导课题。刘尧:在科研兴校的实践中普遍“缺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优质课题”。核心课题并不是大而全、高级别立项的课题,而是解决影响本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所形成的课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

(四)实际效果问题

图表14 教师关于科研兴校的实际效果问题重要程度调查结果统计图

◎过于强调论文和著作问题[19.1%] 由于学校内部论文评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校刊编辑、教研论坛、课题研究、优秀论文结集等任务多数由学校教科室组织承担,因此许多教师误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论文或著作就是最好的成果”,导致教师不是脚踏实地地做科研、而是“写”科研等不良现象。

科研兴校

科研兴校,人人有责

科研兴校工作总结

管理兴校 科研强校

校长科研兴校先进事迹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

以科研兴教以教研兴校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立足学校实际实施科研兴校

立足学校实际 实施科研兴校

《科研兴校的特征内涵.doc》
科研兴校的特征内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