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2020-03-03 08:09: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广化小学教师:张爱民

信息: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实验版》改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修订版》,更改的内容包括:

1、章节的顺序和合并。

2、修订内容不好的。

3、强化以往薄弱的内容:四则运算和解决问题。

4、删去统计与概率会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这部分只涉及可能性大小的描述。

5、双基改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实效性”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历来的教育都很重视有效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的至理名言。 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了误区。 如:关注了生活味,忽视了数学味;关注教学形式,忽视实际收获;渗透数学文化,热衷于介绍古人、外国人。因此,当今的课堂返朴归真势所必然。

一、读懂新教材

(一)读插图

我们一般称之为情境图,也有人称之为主题图,它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又密切联系着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幅情境图最多相当于二千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情境图包括这样几类:单元主题图、例题(习题)情境图、教学思路图、背景插图。

1、“提纲挈领”——单元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学段出现较多。它一般出现每一个单元的首页,信息量较大,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呈现情境和信息,单元主题图一般是和例1安排同1个课时。

(1)注重渗透,不宜深究。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单元主题图展现 1 了学生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四个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为学习“十几减9”的口算提供丰富的资源。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中提出计算问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2)去繁就简,提炼信息。

如上面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主题图教学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四个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量多人杂,学生很难找到减法的数学问题。不妨作如下处理。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化的游园会,说一说自已喜欢的游乐项目,每一个活动中小朋友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暂时遮住“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只出现“卖气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依次呈现“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让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珠联璧合”——例(习)题情境图

与单元主题图相比,例题(习题)情境图只是其众多情境中的一个,因而指向性更单一更明确。在人教版教材中例题(习题)情境图出现最多,它们一般与例题和习题相伴出现,用对话框的形式结合一定的情境出示,在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整体地观察,合理地分类,正确地选择,让学生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充分尊重,有效利用。

时下,教师们大多认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对待教材的基本态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指教学时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2)化静为动,促进建构。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3)灵活改编,把握内涵。

如人教版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例2中“小猫观金鱼”的情境图,对话框显示: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 )条;13条金鱼,黑的有5 2 条,花的有( )条。“想加算减”的暗示太明显,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无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有一位老师将“小猫观金鱼”改为“小朋友捉迷藏”:

有13位小朋友在树丛里玩捉迷藏的游戏,8位小朋友在寻找,( )位小朋友躲起来了?有13位小朋友在树丛里玩捉迷藏的游戏,5位小朋友在寻找,( )位小朋友躲起来了?

捉迷藏的游戏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的呈现比较自然,避免了想加算减的暗示,而且游戏人数的变化和游戏双方的转换,出现十几减

八、十几减

七、十几减五等多种退位减法的形式。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实际,在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灵活改编情境图,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行进的切入口,使情境图真正体现出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读例题

例题是数学所有问题中的精华,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性。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等作用。较好发挥例题的效能,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面临和应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要着力和善于挖掘例题的“七大”基本教育功能:基本知识的传承功能、基本技能的内化功能、基本经验的积累功能、基本方法的示范功能、基本思想的渗透功能、基本思维的启迪功能、基本素养的教育功能

(三)练习设计

习题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习题质量作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数学练习设计的要求

(1)针对该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练习。如:下面问题哪些与求体积或表面积有关? ①水池里有多少吨水?②制作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③石头放入有水玻璃杯中,水面上升多少? 3 ④游泳池贴瓷砖要多少块瓷砖?⑤油漆大厅里长方体柱子要多少油漆?⑥学校要砌一面墙,要多少块砖?就是典型的针对面积和体积易混设计的练习。 (2)深化认识;灵活应用。比如:在梯形面积公式S=(a+b)h÷2中,当a=b时, S= , 当b=0时, S= 。

(3)题型多样。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练习的方式多样: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短练习与长练习相结合;收敛性练习与开放性练习相结合。另外比较特别的一种练习是游戏互动题(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亲子互动)如:成年女子标准体重=身高-100(单位:千克,厘米)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女子标准体重的公式;②算出你妈妈的标准体重应该是多少;③你妈妈需要减肥吗?又如:用扑克和你爸爸比赛算24,记录结果和你赢的算式。

(4)练习题要严谨、合理、清晰。如新老教材典型的不同说法:把一个数(大于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 ).A 缩小到它的1/10 B 扩大到它的10倍 C 大小不变

2、做好数学练习设计的准备。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理解得如何,掌握了多少,存在哪些问题等等;另外从网上、书上、杂志上、历届试卷上收集资料;最后就是平时多积累,不断更新。

3、改进数学练习设计的方式,主要是筛选和改编。如填空:①用简便方法计算 38×99+38=38×(99+1),它的含义是99个38加( )个38等于( )个38.②体育课,小方听口令“向后转”,他应旋转( )度.③今年爸爸x岁,小明(x-28)岁, a年后爸爸比小明大( )岁,a年后爸爸和小明共( )岁.

4、介绍几种读题、审题的专项训练方法。①批划:划出关键句或重要的、易忽略的字词。②复述: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条件、问题。③选择条件。④提出问题。

(四)读辅料

“辅助材料”是指新课程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游戏”“你知道吗?”和“阅读资料”等形,其内容包括数学史料、数学常识、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欣赏和数学实践等等,是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出现的不同的版块。

二、用好新教材

(一)理解教材

1、理清教学目标。

2、理准重点难点。

3、理明思想方法。

(二)超越教材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超越自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圆”时,按照寻宝中创造“圆”、追问中初识“圆”、画圆中感受“圆”、篮球场上解释“圆”、再次寻宝突破“圆”、课后延伸研究“圆”的教学流程,浑然大气铸就了一个非同凡响的“圆”。 这就是走出狭隘、走出程式、走出传统思维巢臼,实现“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自我超越。

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落实新课程理念必须让我们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处理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和开发素材。唯有超越教材,数学教学才能收获更多精彩。

总之,教材,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籍,不仅承载着知识和人文,而且承载着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每当我们手捧教材的时候,理应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人性的灵动,以及沉甸甸的责任和非同凡响的使命。

“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实效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实效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求真务实,提高实效

坚持个性化教学,提高政治课实效

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开展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教学实效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doc》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