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体工会发言材料

2020-03-02 18:02: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建设完善健身工程 推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南京市江宁区体育局 二00七年元月

近年来,江宁体育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体育事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江宁体育工作以“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逐步建设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为工作方针,抓城中市民体育公园建设,抓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基层设施发展,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全力备战参加江苏省十六届运动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承办高水平比赛,发展赛事经济;加强管理规范,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江宁在2002年就实现了全民健身点的两个满堂红,即全区每个镇都有一个以上的健身点,街道每个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的健身点。随着新农村体育工程在全区的不断建设完善,健身设施在全区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完善,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也为体育事业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设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体育局在“十一五”新时期提出的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举措。作为南京新市区,及时准确地理解和落实这一重要举措,不仅可以牢固确立体育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更是实现体育工作重心有序、科学转移,从竞技体育象牙塔走向群众体育大舞台的一个最好契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体育与社会、体育与基层、体育与群众的有机结合,把体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和社区,真正做到“建群众身边的场地、抓群众身边的组织、办群众身边的活动”,建设完善并做大做强农村体育设施和阵地,将为民服务宗旨真正落实到基层和普通群众,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区自加压力,积极进取,提出“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区所有村和社区全部建成二类标准以上体育设施,确保一类标准健身工程达40%以上”的奋斗目标,并不断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

一、统一思想,科学定位,充分体现民情民意。 按省市要求,我区建设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4月份开始启动。4月初,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行”的原则,在全区范围了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下发调查表,对全区所有村(社区)的体育设施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要求各村(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目标。4月底,召开了各镇、街道体育干部和部分农村群众代表会议,全面了解镇街领导意图和农村群众体育运动需求,说明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大意义、建设方案及工作要求。通过上下沟通,统一了思想、了解了民意,明确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标准、推进速度、资金投入方式和各自责任,为科学制定我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提出推进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同社区建设相结合。我区共有219个村(社区),其中涉农社区占大多数。虽然省市只要求在村一级建设体育健身工程,但对于我区而言,必须做到村和社区同步推进,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二是同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按照“三集中”的要求,提出:在选址时必须符合城镇规划,相对集中、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三是同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把体育健身工程的各项要求和指标列入文明村镇创建内容,在提高文明村镇标准的基础上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四是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相结合。全力把省、市、区、镇四级42个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一类标准村。

二、制定政策,积极推进,举区一致营造氛围。 江宁区委、区政府对建设农村体育工程高度重视,认为:建设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新时代的新农村、新农民就是要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立即出台《江宁区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意见》,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村(社区)建设任务,并高于省规定要求,全部按二类以上标准建设,明确提出各级新农村示范村必须建设一类标准,全区2006年建设数量不低于40%,一类标准不低于30%。区财政、民政、农工办等部门积极支持,区财政专项安排了近400万资金,用于购置所需器材;民政部门积极帮助做好村(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定位工作;区农工办把新农村健身工程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八件实事中,纳入考核,并安排专人督查进度。各镇(街道)、村(社区)加大组织力度,出台配套政策,加快实施进度。全区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很快得到推进,在群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截止目前,我区已经完成141个村级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其中一类工程点达65个占建设总数的46.8%,超额实现年度目标,并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目标。

三、强化指导,严格标准,不拘一格形成特色。 总体来说,我区各镇(街道)、村(社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和场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村在设施安排上不够集中,环境效果不明显;有的村不太理解建设要求,选址不科学,没有安排在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健身点离群众居住的地方较远,不方便群众晨练晚健;有的村篮球场做得很漂亮,但未做灯光,不方便晚间活动,利用率大大降低;有的村安放健身路径的场地不是软化处理,未做草坪或塑胶,增加了使用时的安全隐患;有的村场地地势低洼,未做排水系统的处理,给使用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等等。

针对这些不足,我区区级体育部门及时加强指导,分三个工作小组,各村各点上门督查,狠抓纠偏整改,一部分不符合选址要求的点迅速得到调整,减少了重复建设,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鼓励各村(社区)在选点和建设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放大效应,彰显个性,体现特色。此举极大地挖掘、调动了各村(社区)的建设潜力,打开了工作思路,使规划建设不再拘泥于文件中的条条框框,做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新农村健身工程。如:汤山、禄口、东山、淳化、秣陵、江宁等街道设立专项资金,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高标准、快速度建设,取得到了良好效果。东山街道的泉水社区和建南村,结合村环境规划,建起了村休闲广场;禄口街道的彭福村建成了村级文化体育公园;淳化街道的青龙社区在原村文体广场的基础上,又结合村中心环境改造,新辟一块地进行美化绿化,建起了第二个小广场;周子村利用村头三角地块铺设草皮,种花种树,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公园,再配上一整套体育健身器材,这块过去最不起眼的地方,现在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地方。汤山街道的上峰社区、锁石社区,高起点严要求,做到了新规划、新建设、高层次。上峰社区不仅在李岗头村建了一个一类健身点,而且又在村民集中的上峰村建设了一个村级文体站和一个村级体育广场,田径场、跑道、篮球场、健身路径等一应俱全。锁石社区除篮球场外,又自建了一个网球场,除文化活动室外,又新建了村体育活动室,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向上,生机勃勃。汤山的路西村是结合环境整治,搞好创建工程的典型村,路西村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路西村中央地带虽是一个不错的地段,但长期以来乱石成堆,杂草丛生,村领导决定借这次建设新农村的东风来重新规划建设这个地方,在街道领导和文体站许站长的有力支持下,该村坚决迅速地拆掉了原来又脏又乱的猪圈,拆除了违章搭建的围墙,清除了杂草等,新建的篮球场不但有灯光系统,还有排水系统,周边环境经整治后变得美观漂亮了,当群众看到这一切新的变化时,都纷纷称赞政府又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从目前已建成的村(社区)情况看,全区一部分村(社区)健身工程的建设标准已经高于一类标准,各村因地制宜,体育健身工程点已经成为各村(社区)最美最亮的地方。

四、建管并举,动静结合,重在利用务求实效。 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在使用中最大程度地提升社会综合效益。正确处理好建与管、建与用的关系,是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在建设之初,我们就十分强调理顺建管关系,构建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确定管理人员。我们明确了各村(社区)为健身工程维护管理的第一责任单位,制定维护管理办法,承担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职责,各镇(街道)文体站长是镇(街道)管理负责人,并要求各村(社区)挑选一名村干部作为管理联络员和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社区)健身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各镇(街)和村(社区)的群众活动也进行了明确,要求各镇(街)成立各类体育协会,常年体育队伍不少于10支,各类有影响的体育活动不少于20次。村(社区)成立体育活动小组,先由镇(街道)牵头,向群众推荐一些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在村与村之间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交流比赛活动,逐步使村级组织活动正常化、自觉化、秩序化,让各健身点真正成为群众热爱的好去处,使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真正惠及群众,常用常新。

新农村体育工程建设是新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体育“亲民、便民、利民”的重要体现,作为基层体育职能部门,担负着不断建设完善和普及健身工程的责任,为民办实事,也是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拓宽道路。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社会对我们的认可,认识到社会对体育的真正需要,感受到群众体育热情的不断提高对体育发展的巨大益处。随着新农村体育工程的全面建设,社会对体育的认可度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全区各项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区其他各项体育工作与时俱进,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既定目标。

一、承办高级别赛事,提升江宁体育影响力

2005年的十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大型体育赛事,江宁作为南京的新城区,勇于挑担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最终获得了摔跤项目、女子足球项目和男子足球部分场次比赛的承办权。江宁承办十运会项目其意义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兴行,更重要的是随着十运会的举办,江宁人民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势必明显提高,对体育热情势必明显提高,从而体育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势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成功承办十运会,江宁全区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全区范围内传播体育精神和理想,引导人们关注体育,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赛事期间,随着央视及省、市多家媒体对十运会期间的直播、宣传报道,江宁的发展、成就、文明形象得到了全国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江宁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夯实业余训练基础,推进竞技体育纵深发展

1、承办市队区办项目,推动竞技体育向高层发展 江宁为不断促进竞技体育再上新平台,承办了市级女子垒球、自行车和田径中长跑等三个项目,直接代表南京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特别是2006年召开的省十六届运动会,为能在比赛获得优异成绩,除了按照训练备战计划、刻苦训练、提升质量、调整状态外,更不惜代价投入巨资从台湾等地区购买了一批先进的训练器材,以进一步提升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比赛中,领导更是亲自指挥,最终这三支队伍共获得最终在决赛中,共获得6枚金牌、5.5枚银牌、4枚铜牌;总分146.5分的好成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后备人才训练网络 江宁除三支市队区办队伍外各个项目的训练都是卓有成效,为更好建设这支基层队伍,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除定期要求教练培训、学习外,经常还组织队伍进行交流和比赛,以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不仅可以提高教练素养,同时也改进训练模式。到目前为止,区体校参加上级比赛共获得奖牌 枚,其中金牌 枚,向上级体校输送运动员 名,培养二级运动员 名,一级运动员 名。其中,培养的优秀投手李欢,已被国家队列为2008年奥运会的后备人才。

3、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形成特色训练模式

我区业余训练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与教育系统联合,顺利实现江宁女子垒球队与区高级中学联合,现这支队伍从学习、训练、生活都全部在区高级中学,完全走出了一条市队校办,共同打造高质量运动队的新路子。

三、推进体育硬件建设,完善体育设施配备

江宁体育设施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现代的发展过程,过去江宁的体育设施几乎是零,一穷二白,通过艰苦努力,建成了占地80亩的设施较齐全的体育中心,在省内外占领先地位。

为承办十运会比赛项目,我区于前年在江宁大学城开始建设江宁新体育。新体育中心占地面积467亩,目前建成3.2万人主体育场一座,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5500人体育馆一座,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2007年前建成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各一座。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10亿人民币。体育中心建成后将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竞技比赛和全天健身为一体、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体育公园。这个体育中心的诞生,属全国县市级顶尖的设施,是江宁区标志性建筑物,是营造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一大亮点,对江宁今后体育事业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起将到不可估量的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主城区留下一块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健身场所,可以极大满足我区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经过多方调研、考察、论证,综合我区社会方方面面的调查意见,决定在老城区,原体育中心原址上,建设一座城中体育公园,总建筑面积21615平方米,其中地下工程4748平方米,地下停车位276辆;地上体育公园包括标准足球场一片,足球场四周塑胶健身步道、全民健身带、篮球场2片及市民休闲广场等;全民健身中心为整幢连体建筑,主楼共五层,总高度31.9米,一楼与地下衔接为商业招租楼,二楼为健身中心,三楼为健身中心及乒乓球馆,四楼为篮球、网球馆,五楼为办公用房;裙楼共二层,一楼为50米室内标准游泳馆,二楼为羽毛球馆。这是继江宁新体育中心建设之后,又一项重要体育设施和阵地建设。

新农村体育工程建设为江宁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江宁体育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之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江宁体育人一定不会辜负省市领导的重望,一定不会辜负社会的需要和期待,一定不会辜负现有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创造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辉煌,为全省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省体工会材料

体工会讲话

省工会审计报告

工会发言

工会发言

工会发言

工会发言

工会总结.doc省工会

省所工会总结

工会委员发言

《省体工会发言材料.doc》
省体工会发言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