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能力测试备考资料

2020-03-03 02:48: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7年富阳区教师业务能力测试

备考资料2017年7月

说 明

2017年7月,富阳区教育局发布了有关举行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活动的文件,测试时间为8月22日上午。为了更好迎接本次测试,请老师们用心准备。

根据文件,本次测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教育教学理论题50%;学科知识和技能题50%。因此,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相应准备。

根据文件,老师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准备。

第一部分:富阳区教育局文件《关于举行2017年富阳区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活动的通知》(学习了解文件精神)

第二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要点

第三部分:国家和浙江省课改文件(配套试题) 第四部分:教育理论测试试卷示例 第五部分:近年统测学科毕业考试卷

第六部分:本学科课程标准;本学科知识和技能

本资料提供了上述前五部分(一些理论要点和示例,但是并不完整),同时老师们还要自主准备第六部分(包括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网上下载各学科最新版本课程标准自学等)

第一部分:富阳区教育局文件

关于举行2017年富阳区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活动的通知

区属各校,各辅导学校,乡镇及街道小学,民办学校:

根据富教〔2017〕116号“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关于实施中小幼教师素养提升‘六个一’工程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执教水平, 决定举行2017年富阳区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活动。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测试时间

2017年8月22日上午8:30—10:30。

二、参加人员

全区各学段相关学科50周岁以下(1967年9月1日后出生)教师必须参加测试,其中特级教师、正校级领导、正高级教师可以免测,50周岁及以上未来一年需要评优评先的教师也须参加考试。欢迎其他教师自愿参加测试活动。

三、测试报名

各校在7月5日下午5点前将参加测试人员名单报区教育局教研室办公室周国平老师。其中,小学、初中学校将名单报至各辅导学校,由辅导学校汇总后上报;高中学校直接上报。(报名表见附件,上报时请以学校简称命名)

四、测试学科

教师可根据任教学科或本人专业背景,报名选择以下任一学科参加测试。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劳技、地方课程(合卷)。 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劳技、地方课程(合卷)。 普高: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美术。 职高: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新创业(创新教程、创业教程)、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相关专业学科。

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心理健康教育,不分学段,一份试卷。

五、测试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题50%;学科知识和技能题50%。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题30%;中考真题(题目主要选自近三年全省各地中考试卷,在原题上作一定修改)70%。 普高:教育教学理论题30%;高考真题(题目主要选自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原题上作一定修改)70%。 职高:教育教学理论题30%;高职考试真题(题目主要选自近五年浙江高职考试卷,在原题上作一定修改)或学科知识和技能题7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单独命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题30%,个别心理辅导技能题30%,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题40%。

注:

1.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四个学段,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理论题统一(心理健康教育除外)。 2.教育教学理论题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各学段相关国家和浙江省课程改革文件精神、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

六、考务安排

1.考点设置。普高、职高学校,分别在各自学校设置考点;小学、初中学校,以辅导片为单位设置考点;永兴学校、银湖实验学校合署设置考点。

2.考场编排。按每个试场30人编排试场(可以是各学科混合试场),考务人员由区教师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安排,相关学校和辅导学校组织实施。

考务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七、考核与奖励

1.对应该参加测试而擅自不参加或报名参加而无故缺考的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并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测试的,必须有书面申请(病假的需附区级及以上医院证明),校长签字认可,交区教育局教师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测试结果将反馈给教师本人及所在学校。对认真组织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学校给予“优秀组织奖”荣誉。

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教师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7月3日 第二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点

一、教育学

1.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学记》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9.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作用非包办代替。 1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4.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15.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1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17.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2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3.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4.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7.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8.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9.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1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15.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16.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 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 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 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 弱型为抑郁质。

17.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三、教育学课心理学问答题示例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7.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8.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9.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四、教育学和心理学填空题示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三个方面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9.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10.(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11.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2.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14.我国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律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5.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6.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17.(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8.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9.(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三部分:国家和浙江省课改文件(含配套试题)

(一)国家新课改

1.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教基〔2015〕36号 ZJSP04-2015-0002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二)加强课程建设

3.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4.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三)改进课程实施

5.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8.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四)变革教学方法

9.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0.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11.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12.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

13.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5.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四、实施要求

(一)积极推进课改

2015学年,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都要选择部分学校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摸索经验。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鼓励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课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制订课改方案和学校课程规划,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研究解决深化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重视、理解和支持。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三)强化师资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开设能力。省内师范院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扩大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四)完善配套措施

从2015年起,各地开展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学校课程规划和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教师评职评优、绩效考核重视考察全面育人情况,把拓展性课程开发和教学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整合教研力量,创新教研方式,发挥教科研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附件: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FF0C)

浙江省教育厅 2015年3月26日

(三)《关于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强化德育课程,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7.德育目标应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8.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10.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 )、(“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1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

12.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选择题

1.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 B )左右。

A.10%

B.15%

C.20%

D.30%

2.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 B )学习需求。

A.多样性

B.个性化

C.开放性

D.趣味性 3.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课程的是( D )。

A.信息技术

B.科技活动

C.调查探究

D.健康教育

4.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A )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B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A.5

B.10

C.20

D.30

5.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 A )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A )次。

A.1

B. 2

C.3

D.4

6.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 B ),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A.10%

B.20%

C.30%

D.40% 7.( A )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A.鼓励

B.不鼓励

(四)《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

一、填空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坚持以( 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2.科学拓展性课程以(主题统整)的项目课程为主,重视(科普读物及多媒体)科学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按照(选择性)、(差异化)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建立(自主选择)、(走班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修习制度。

3.《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实验操作)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科学思维)的实验操作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包括( ABCD )

A.坚持合科教 B.加强实验实践 C.重视学段衔接

D.深化评价改革

2.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科学课程鼓励开设( ABD )等课程

A.STS

B.STEM

C.STAM

D.STEAM

3.对于考试评价,在稳定难度的基础上,借鉴PISA命题思想,调整科学试卷结构,适当增加( ABC

)试题,改进试卷评价方法。

A.开放性

B.论证性

C.情景性

D.实验性 4.《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需要(

ABCD

)保障。

A.加强组织和领导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C.加强资源装备建设 D.加强督促和检查

三、简答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2)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3)改进教与学方式。(4)改进考试评价。

2.《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简要叙述如何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

拓展性课程建设要与实验室、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有机整合学校附近企业、社区、科技场馆、科研院校及科技工作者等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一、填空题。

1.课程整合实施指(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内外)的整合。

2.学校应将各类专题教育等活动纳入到课程整合的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

3.更新评价理念,改变知识为本、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采用(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参与、自主发展。鼓励小学低年级开展(模块化学业测评)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一、填空题。

1.拓展型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2.建设拓展型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 (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建设拓展型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4.拓展型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

5.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大部分(校本课程)开设为拓展性课程。

6.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等多种方法,采用(等第)、(评语)、(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

二、选择题。

1.建设拓展性课程的主体是( c )。A.教育局

B.教研室

C.学校

D.教师

2.健康教育属于(B ),信息技术属于( c ),科技教育属于( c ),生活技艺属于(

c)。 A.知识拓展类课程

B.体艺特长类课程

C.实践活动类课程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小学为( A )。

A.15%左右

B.20%左右

C.30%左右

D.40%左右 4.拓展课程开发要以( C )为主。 A.教师个人开发

B.教师联合开发

C.团队开发

(五)《浙江省“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测试题

一、填空

1.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负担,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

2.小学低年级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专注阅读)、大胆发言、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重视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3.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倡导(游戏化学习)、做中学。适时安排课中操。 4.合理搭配一年级各科教师,选择(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二、选择

1.要贯彻落实( B )要求,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减轻幼儿学业负担。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立德树人

C.核心素养

2.开展( C )主题活动。让幼儿提前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A.爱国

B.丰富多彩的

C.幼小衔接 3.以下不是对幼儿要求的是( D )。

A.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 B.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C.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

D.能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小学要坚持学科知识( B )教学。

A.“循序渐进”

B.“零起点”

C.幼小衔接 5.( C )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A.六月

B.八月

C.九月 6.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 A )教学,班额较小的学校可实施低年级包班教学。

A.学科课程整合

B.小班化

C.现代网络媒体 7.根据( B )灵活摆放课桌椅。A.学生身高

B.教学需要

C.课桌椅特点

三、简答

“幼小衔接”应做到哪些条件保障?答:1.强化督导检查。2.重视教师培训。3.加强研究和宣传。 第四部分:模拟测试卷

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起开始施行.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 )年义务教育制度。

A.九 B.十 C.十一 D.十二

3.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批准。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4.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相当于B.不低于C.略高于D.略低于

5.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 (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6.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反复多次感知板书的内容,这体现了板书的( ) A.提示作用B.强化作用C.示范作用D.总结作用

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D.心理差异

8.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批准。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9.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判断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结合研究学生( √ ) 2.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爱弥儿》集中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 3.课程计划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4.态度和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所构成。( √ ) 5.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 6.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 ) 7.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 8.依法治教就是以法治教。( × ) 9.公民行为能力分类与自然人的年龄有关。(× ) 10.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就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 ) 11.范例导入多用在德育课和技能操作课的教学中。( √ ) 12.课后作业必须和课堂教学一起进行设计。(√ ) 13.教学口语的语速要适当高于一般人际交往口语的语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14.主体性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不再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 15.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请家长到学校来,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为学生负责。(× ) 16.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 17.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 ×) 18.运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应面向所有学生。(√ ) 19.多元性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都应是多元的。(√ ) 20.教学研究课题一般来自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遇到的问题。( √ ) 21.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

22.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23.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一本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 )

24.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5.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6.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2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8.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1.(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3.在新课程改革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回答要点:

①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③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如下基本要求:

①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就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2.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放在主要的位置,一个学生必须以自己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展创造力,教学必须以知识为主,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培养目标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偏重能力有的偏重知识,因此不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3.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新课程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益的多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受益?

(一)答: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2)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二】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需要的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你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二)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原则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疏通原则,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了这些原则。同时,还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三】刘老师大专毕业分配到某小学工作,她做事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平时偏爱表扬好学生,对那些不听话、顽皮的学生常常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等方式进行惩罚。家长知道后,多次找刘老师交换意见,刘老师却不以为然,并对家长提出严格要求,有时也给予批评。试运用所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1)刘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2)刘老师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3)刘老师违背了尊重家长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4)刘老师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部分近年毕业试卷(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个人小结

中国移动客户经理业务能力测试

小学音乐学科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模拟题

教师总结业务能力

江西高速公路收费员业务能力测试

莎车五小 教师业务测试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备考经验

专家谈备考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备考策略

“教师解题能力测试”心得体会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备考资料.doc》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备考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