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020-03-01 23:35: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迪庆州国投集团热力公司

张永江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2001年全国人大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各项自治权利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目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既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这种民族自治和国家统

一、区域自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结合,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并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越性

国情

宪法

国家

领导

结合

统一

正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但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很好,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成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表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涉及国家理论中的复合制与单一制的区别,可以列举若干条,但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中,各民族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联邦;而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世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适合中华民族关系的情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从元代到清代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和相互交错聚居的态势。这种民族关系状况,适合于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适合采取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势蒸蒸日上。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沐浴着十七大的东风,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迎来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向世人展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傈僳、纳西、白、彝、回、普米、苗、汉等26种民族组成的边疆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高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各族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但由于受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各民族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全州各族人民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才开辟了迪庆州发展的新纪元。岁月如歌,1950年迪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获得解放。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大道上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迪庆州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迈出辉煌的一步,为迪庆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老的迪庆高原焕发勃勃生机,全州上下深化对州情的认识,使迪庆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普遍推行,保障了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当家作主权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提高。1993年,迪庆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12月26日,省政府召开了迪庆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迪庆州脱贫致富规划纲要》,确定了“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揭开了迪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大幕。近年来,更是在“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引领下,迪庆交通、通讯、能源、市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旅游文化、水电、生物、矿产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突飞猛进,成为拉动迪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显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至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达55.67亿元,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5.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95元。从建国初期基本上“自耕自食”的自然经济,到今天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书写了自治州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建国初期,迪庆境内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部电话,没有一条卫生、功能齐备的街道,交通闭塞,全靠人背马驮。解放后国家为了发展边疆民族经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公路,建机场,竖铁塔,一条条玉带在雪山草原间不断延伸,一道道彩虹在江河峡谷中腾空飞越,天堑变通途,电波行空、铁马奔驰、银鹰翱翔。格萨尔神驹“日行千里”的神话如今已成现实。建设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的城镇、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农村通达条件明显改善,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移动通讯覆盖率、电话普及率和宽带入户率不断提高,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06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426千米,全州拥有油路里程1006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7.65千米。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182个村委会已有178个村委会通了公路。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自1999年4月30日试航成功以来,先后开通了香格里拉至昆明、成都、上海、西双版纳、拉萨等9条航线,飞机日起降架次由最初的一周3个架次发展到2008年的日起降22架次。迪庆从1994年底实现了市区电话程控化和国际国内电话直拨,目前州内所有乡镇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移动通信风格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是景区景点覆盖率达100%。全州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1部,而全州移动电话达到11万部。在城镇建设方面,全州形成了以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城保和镇为中心城镇,经济开发区与塔城、叶枝、奔子栏、金江、小中甸、虎跳峡等6个各具交通枢纽型、旅游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型、农业基地型的建制镇以及20个乡镇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顺势崛起。建国之初,全州农业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状态,物资商品奇缺,商业意识淡薄,农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利农、强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迪庆州委、州政府把搞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结对帮扶、安居温饱、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措施,使迪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734元增加到2008年的2595元,翻了两番多。“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7亿元,实施了10578户、52890人的安居工程,34个重点村扶贫项目、6个巩固温饮小康示范村项目成效明显,115个特困自然村安居温饱工程和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顺势崛起,农村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至2008年,全州粮食总产达13.95万吨,实现全年农业总产值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95元。

品牌效应日益凸现。建国60多年的历程中,由于地处边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很长一段时期迪庆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迪庆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宣传力度,“香格里拉”品牌的成功推出,使迪庆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桂冠,梅里雪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虎跳峡和澜沧江梅里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白茫雪山高山杜鹃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使香格里拉成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旅游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06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06年完美假期十佳线路”……迪庆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地区,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品牌逐渐成为迪庆扩大开放的标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团结全州各族人民的纽带,迪庆自然资源景观独特、文化资源蕴涵丰富的优势逐渐显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前,迪庆境内仅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02所,境内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播电视等社会稳步发展。实施了“两免一补”,“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2006年,全州有中专一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校(点)924所;全州在校中专生2000余人,高中生3850人,初中生15066人,小学生36668人;全州共有中专教师136人,高中教师215人,初中教师786人,小学教师2448人。2006年全州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467人,其中高级职称280人,中级职称2347人,初级职称2704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占79%。全州有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93人。民族教育得到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得到尊重和使用,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效。

干部队伍茁壮成长 。 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刚成立时,全州仅有当地民族干部1082人。2007年底,全州机关干部、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共有11172人,少数民族有9203人,占总数的82%;比1957年增长8.51倍。州委、州政府为了保障迪庆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并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来增加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在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上,既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历史、自然和现实基础等客观实际,体现特殊而不降低标准,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方面起到的特殊作用和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骨干力量,通过不断努力,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正跻身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级领导岗位,迪庆各民族干部已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已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骨干队伍,成为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带头人,为我州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正当祖国欢庆60岁生日之际,迪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当前迪庆还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有清晰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全州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快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饱满热情和高昂壮志,有过去60年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和经验,有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生态、气候、生物、水能、矿产、畜牧等自然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和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未来的迪庆必将是政治稳定、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有序、事业昌盛、人民幸福、城乡秀美、民富州兴的迪庆。迪庆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新的辉煌。

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证明,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它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放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从而把民族地区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在民族共同富裕的同时,国家也强盛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各民族维护祖国主权和统一,保卫边疆,既是热爱祖国又是热爱民族的表现,既维护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又维护了民族自身的利益。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占总面积的74%,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自治区坚持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后继产业,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自治区有制定农村牧区小康规划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农业比例达55%,牧区率先达到小康。

新疆在贯彻中央改革开放和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使自治区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新疆制定了“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发展方针。新疆是我国拥有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斯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新疆抓住这有利形势,先后在沿边地区开辟了15个通商口岸,几十条公路从其腹地延伸到边境,17个城市被列为开放城市。新疆已成为我国向中亚、西亚、欧洲发展商贸的重要枢纽。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这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关系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毫不动摇地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上级国家机关要带好头,作表率。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自治地方也要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既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辉煌属于过去,希望属于未来。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的六十年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始终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一定能够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中国日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迪庆年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浅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do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