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2020-03-03 09:43: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买尼瓦尔1

(1 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中学,新疆 835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21世纪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 2.1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2.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2.4信息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2.5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数年时光。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1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表演课

当很多教师把课程整合的着力点放在技术手段如何出新的时候,一些学科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看到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的是否恰到好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北京市一位老教师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融合。”

1.2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 2 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按照有的人的“理想”,通过研究出一种整合课,形成一种整合课例,供广大教师依样画葫芦岂不更好?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

1.3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和本土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美国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用于解决美国的教育问题的,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的是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以引进网络探究(WebQuest)和英特尔未来教育为例,这些本来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可是我们的一些课却把这两种模式的应用推向极端,不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机械地照搬照抄。笔者观摩过不少小学语文课,千篇1律的祖国大好河山学旅游,学生无一例外成为导游,为了突出公开课的效应,更把明明要用几节课时间才能完成的探究全过程浓缩到一节课内完成,于是活动和表演很热闹,但有活动没体验,整节课中阅读和理解课文没有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没有了。观摩后,笔者总有一个不便公开说出来的困惑问题,这是语文课吗?这是本来意义的WebQuest吗?

这种现象决非个别。相当一部分教学者追求教学的形式化,导致教学策略和目标倒置,不是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而是把千差万别的课程“整合”到一种教学模式中。结果导致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施,网上发布的成千上万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少真正上过课的,上过课的又有多少真正取得学习成效,如果真的进行统计,其结果恐怕不容乐观。

1.4整合背后的道德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用到信息,而我们在采集、处理信息的时候就要深刻思考信息的负面因素。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信息大多是零散的、有偏向性的、经过别人加工和“污染的”。概况地讲,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四类活动的循环——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还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本来不可能见面和交流的人们开展交流。但在虚拟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本来有思想仍然有思想、没有思想还是没有思想;有道德的仍然有道德,不道德的会更加不道德。

4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4.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3

4.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4 4.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我们在使用技术时,技术也在“使用”我们、改造我们。但这种改造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要把我们带向哪里,现在尚无定论。切忌将信息技术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药,因为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绝不是技术的匮乏和落后。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祥霖.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50-54.

[2] 蒋华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胶州市阜安小学2005(z1):99-100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J]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02): 22-28

[4]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5(03) 16-19

[5] 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003(z1) 22-27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doc》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