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大荒的秋天

2020-03-02 06:25: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5.北大荒的秋天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通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19 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9月,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2.出示灯片:指导观察看图说说,课文那些语句写了图的内容?理解“一碧如洗”。(板书)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1)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读—— (2)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读—— (3)(看灯片)这样美的景色,课文怎样用文字来描述的?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写这些流云的?(比喻)把------比作了-------。

4.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有时什么样儿呢?(小河) 1.听老师读,看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2.第1句,小河给你什么印象?读——

(板书:清澈见底)查字典理解“澈”。

3.出示灯片,指导看图后提问:为什么把它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用“因为------所以------”说话。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指名读—— 5.男女生分读后齐读本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自由轻声读课文,动笔画出有那些景物,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什么地方热闹非凡?(板书)

这句话具体吗?再读一读课文,找找哪几句是用来写原野热闹的?

3.学习第

二、三句内容。

(1)用手覆盖出豆荚图片: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豆荚的?指名读——大豆真的会笑吗?齐读本句。

(2)用手覆盖出高粱图片:“黑红”的高粱说明他们怎么样了?高粱会演唱吗?为什么这样写?指名读,齐读。

(3)火红的榛树叶子出现在哪儿?红的怎样?读——

(4)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儿的人们把过去荒芜的草地开辟成了丰收的良田。北大荒人有更大的决心,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4.齐读本自然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样?(板书:热闹非凡)作者怎样把他写具体?(指名读) (1)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

(2)齐读概括句,男、女生分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交换读)。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新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请在课后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八、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型,指导描红。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 燃:字形较为复杂,很容易写错,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3)作业:按笔顺在习字车上描红。

九、课外作业。

练习写本课生字,把字写美观、漂亮。

第二课时(总第 2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感悟描写北大荒美丽、富饶的句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培养学生的美感及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小练笔: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对遥远的北大荒比较陌生。本课要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增加对学生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悟。课上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映照 挺拔 银色 一碧如洗 燃烧 透明 金色 热闹非凡 2.指名读课文。 3.问:课文主要写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的秋天景色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的秋天物产丰富?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这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写天空,第二句写天空的流云)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碧空如洗)

理解“一碧如洗”。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的一样,非常亮丽。 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色,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么?(五彩斑斓的锦缎)学生理解“色彩斑斓”。 课件演示“色彩斑斓”的锦缎,学生欣赏。

一幅多美的图画啊!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填空:小河( ),如同( ),静静地躺在( )。一群小鱼( )游过去,( )水面顿时漾起了( )。

理解“清澈”。清澈:清而透明。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呢?(因为一碧如洗的天空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使小河显得更蓝了,看上去就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导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双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理解“热闹非凡”(十分热闹,热闹得超出一般。 (2)哪几句话具体写“热闹非凡”?找出来读一读。(第

二、三两句)

(3)指名读第二句。这句话中把“大豆、高粱”当作什么来写的?(当作人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表现出原野的热闹)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练习朗读这句话,把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4)理解第三句。比较: a、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b、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地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第二句最能体现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和人们兴奋的心情)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演示原野热闹非凡,学生欣赏。

小结: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叶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课件出示练习:仿照第四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真美呀! 。

练习朗读和背诵。

过渡:课文的第

2、

3、4三个自然段,通过写天空、小河、原野,表现了秋天的北大荒景色优美,那么,北大荒的物产丰富表现在哪儿呢?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第5自然段。

(2)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北大荒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描写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课件演示。

(3) 理解“茫茫”“草甸子”“沉甸甸”,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齐读第六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读第6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课文通过描写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感情

四、自由作业: 1.背诵自己特别喜欢的两段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自己再写几个。

3.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4.把北大荒秋天的美景画下来

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5.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物产丰富

„„„

补充资料:

北大荒是中国黑龙江省嫩江、黑龙江和三江平原地区的总称。这一带地区属于中国最北部地区,尤其在冬季气候非常寒冷,耕作期相当短,一直是中国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之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2912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万亩。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

一。因其荒芜而被称为北大荒。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辽阔的原野上到处都是“一脚踩得出油”的黑土,有机质十分丰富,被誉为“土中之王”。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来,这里的夏季温暖,降水丰沛;冬季长而且寒冷,蒸发量小,所以空气湿度较大。土壤中的水分比较充足,这就使草类生长得十分茂盛。大量的草本植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冬季里土地封冻,土壤中的有机质慢慢腐烂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质。日积月累,丰富的腐殖质就把厚达一米的土层染成黑油油的颜色,形成了肥沃的黑土。但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水分蒸发缓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黏上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在黑暗的旧社会,“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狠,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解放前“北大常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垦区还生产人参、鹿茸、貂皮等。另外,这里还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军垦战士和当地人民,决心在向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国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到那时,“北大荒”将更加美丽可爱。

5.北大荒的秋天

5.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

《5.北大荒的秋天.doc》
5.北大荒的秋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