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2020-03-02 15:11: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次读书笔记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论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主研者对课题研究设计的理性思考。具体包括对课题的研究价值、有关概念、理论依据和假设、研究思路等进行论述或证明。二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的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估活动。课题论证,本身是一种评价性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

一、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策略步骤及实施程序;5.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6.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 整个课题论证报告要求简洁、明确、具体、概括。

二、课题论证的基本格式

课题名称(综合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分析 1.选题背景

(在师范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很受重视,教育学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综合大学中,由于一些原因,教育学院和教育学专业一般不受重视。除此之外,教育学学科地位和专业性质的讨论一直比较热,例如,著名学者陈桂生指出,教育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自己的研究规范”和“稳定的学科体系”。面对教育学专业的这一情况,了解综合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就尤为重要。只有专业认同感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才会高。因此,了解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以了解教育学专业在综合大学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相关建议。 2.核心概念的界定

艾里克森从社会情境和人生发展阶段角度来解释认同的形成。它主要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艾里克森将认同称为“同一性”或“自我同一性”。 凯尔曼给认同所下的定义是,认同是在个人因为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 (专业认同感)专业认同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并为此承担重大责任。专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事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3.选题的意义

(了解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具体情况,可以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对认同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综合类大学的教育学院的建设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以调查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专业与职业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阶段并不存在严格的专业界限问题。所以国外已有的专业认同的研究中,具体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的较少,更多的是对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对其职业的认同感的研究。

心理学中对“认同”概念的研究可以追踪至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论述,而将认同作为重要的心理现象来研究始于埃里克森。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较晚,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对专业认同的关注在2005年之前,数量还比较少,并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直到2005年之后才逐渐增多。最早提出专业认同的这一说法的是,1998年何红渠等人采用了1989年在美国会计学会下设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认同进行定义。2001年,伦道尔·C·杰默生、薛春刚等关于美国档案工作者及其专业认同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专业认同的说法。 大多数研究成果的出现集中于2005年之后。其中,有很多学者研究具体职业的专业认同问题,例如,心理咨询师、教师、律师、护理人员等具体职业的专业认同问题。但目前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专业认同问题并不太重视,硕博论文少之又少。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

本选题主要选取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综合类大学教育学本科生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而对如何提高综合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向学院、老师及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

2.研究目标

得出综合类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相关情况,分析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某所综合大学的现状,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有效地展现该学校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1.研究的方法

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育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的相关调查。选取地方性的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已有认同感调查问卷,编制教育学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根据实际的研究情况,选取一些学生进行访谈。 2.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先联系相关大学中教育学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发放网络问卷收集资料。在尽量多的收集问卷的基础上,删除无效问卷,并通过人员分工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地方性综合类大学中的工作人员,选取个别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视频访谈。经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五)研究人员分工及步骤 1.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共有7人,按研究阶段分配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中,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其中,A同学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分工,小组交流和总结的组织。其他成员服从分配。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进行文献综述、课题申报、问卷编制、访谈提纲编制等工作。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准备课题的审批工作。 (2)实施阶段

成员共同联系预备调查的大学,并确定好负责人。将小组成员分为3组,每组两人,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以及访谈工作。A同学负责将小组成功汇总,及处理调查以外的相关问题。 (3)总结阶段

按调查小组整理数据,访谈记录,小组成员共同负责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处理。

(六)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成员简介

参加调查研究的7位同学都为教育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已经知道了调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2.已有相关成果

关于认同感调查研究已有很多,但对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还很少。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吸收相关研究的成果并改进,再结合教育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 3.研究经费落实

本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后,预计会获得省级或校级的经费支持。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由组长分配,指导老师监督,并进行严格的发票审批。 4.研究组织管理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7位小组成员共同选举的A同学担任小组的组长,由组长进行任务分配。在进行调查之前,大家共同制定相关计划与规定,并严格执行。

(七)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表达形式

课题结果将呈现为一篇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及一系列的课题资料。本课题将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研究活动,形成的调查报告也将作为研究活动的成果进行发表。包括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是经济学家安索夫,他曾提出,“一个企业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综合权衡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普通员工、投资方、供货商以及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都是经过很多著名学者总结和研究而形成的,比如,瑞安曼、弗里曼、米切尔等学者不断研究,使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佛力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人或者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股东至上”的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目的是改变“企业唯一的使命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的现状。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与企业有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者都应该在企业考虑的范围之内,企业应该持有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美国著名学者罗索夫斯基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他借鉴经济学家的研究视角,打破传统理念,将学生看作市场上的消费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教育费用并不全部由政府支付,而是学生本人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向学校购买产品和服务。将学生纳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合情合理。罗索夫斯基成功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寻求的是一种共同治理、共同决策、相互制衡的局面。这种模式要求,在大学管理内部,不仅是由大学的高层决策者制定政策下达命令,而且与政策相关的所有利益者都是政策制定的一名成员,以确保政策涵盖了所有的利益,避免产生不公平现象。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利益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目标。 李福华在借鉴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基础上

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客户内部的(如雇员),也可能是客户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1、所有者和股东

2、银行和其它债权人供应商

3、购买者和顾客

4、广告商

5、管理人员

6、雇员

7、工会竞争对手

8、地方及国家政府

9、管制者

10、媒体公众利益群体

11、政党和宗教群体以及军队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传统的或者说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务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育“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剥夺,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而貌似主宰者的教师实际上也是规定者。课程、大纲、教科书、教参种种“物”的因素,规定制约着鲜活生命的教师,使教师只是教育指令的执行者、教学程序的操作者。同样如同戴着镣铐舞蹈,教师也熄灭了创造的激情,泯灭了智慧的跃动,湮没了生命的成长。这种无视生命、把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第一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就使我们的教育只能在崎岖的羊肠小道斗折蛇行。

因此,叶澜教授把“基础教育”放在健全热的生命之高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可谓是高瞻远瞩。

叶澜教授感悟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观”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第二,生命精神能量转换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本质而言,即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双方实现转换和生成新精神能量的过程。第三,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教学实践是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还给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主动学习的时空。具体建议:给学生留下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留有锻炼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提高;给学生留足情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感悟互助共享的快乐;给学生留够实践演练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教授说就要做到“五个确保”:

确保预习的时间和质量;确保教师不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学生实践、探索、演练的时间;确保时间和机会人人平等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就是要改革班级的组织形态。将由少数人管多数人的“科层式”组织变为“民主协作式”平等组织。具体而言,第一,根据班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多元化的小岗位,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展示才能。第二,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机会担当一定的管理角色,体悟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社会性的真谛,实现人的社会化。第三,实现机会平等。

“新基础教育”特别强调,改革班级组织形态,其目的绝不紧紧是为了加强班级管理,维持学习秩序,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要适合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当富有时代气息,有益于每个孩子自信、合作、自尊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孩子现代民主意识的发育。

一堂好课的标准 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

有待完善的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教学评价中,“新基础教育”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而是坚持不懈地倡导研究课的真实自然。可以断言,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是虚伪的,有问题才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当作教师自身提高的媒介,成为挑战自身智慧的机遇。因此,我们在评课实践中,强调教师要说课前教学的准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说过程的反思,说教学的重构等。叶澜教授把评课过程形象地称之为“捉虫”,捉教学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之虫。这样才能触及教师的教学灵魂,才能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使教育真正直面人的生命。 新教育实验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简介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共同体

选自《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一 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首先是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这个完整还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方法

在当下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折叠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于六大行动之首,并已经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营造书香校园:希望小学六年要读完一百本课外书、聆听六十场精彩报告、写完六百余篇日记、每个学生每月都要作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六年学一项有用技能。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

课题论证报告

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课题立项论证报告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定稿)

课题论证发言稿

课题设计论证

论文课题论证

残疾人课题论证

课题中期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doc》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