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

2020-03-01 21:32: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在2011年11月初的某个午后,有人向我介绍了几本书,概括地说叫晚清三部曲,分别是《曾》《张》《杨》。晚清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三个人却又刚好代表了官僚,权相,幕僚三种身份。三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故其写的内容在时间上有一部分的交叉,我是读得有点乱了,先看了湘潭才子杨度,才到的曾、张,到了十四这天,终于看完了,虽说是囫囵吞枣,但现在总起码知道那么个回事,对于破烂的记忆力,也算得上是个安慰了。 现代人汲汲于成功,于是乎市面上关于曾等的成功学的书不胜枚举,我虽然兴趣广泛,那时并没有很想看关于他的书,因为那些大多都不值得一看,不过是浪费我的时间罢了。但从史书知道,曾是个人物,是一个值得去大概了解一下的人。直到前年的时候在凤凰网上介绍了一个年度好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略略看了一点,然后忘了一干二净的时候,到去年的十一月,又有人介绍看写他的书,暗地里觉得和曾结缘,这个时候是到了。

开始的几天,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不知夜之将至,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以至于很专心,每个不懂的词都要用百度弄清楚来龙去脉,那时候的工作是专职于看书,谓之最纯粹的大学生活,无忧无虑,直到有点变故,于是《杨度》拖了好久,在12月才完成对它的阅读。 有了杨度的开始,后面就来劲了。对什么都有一点点兴趣的我,只要沉得下来认真了,就会定下一个基础,所以,曾国藩和张之洞的故事,我自然也是兴致盎然的。

三本书下来,300万左右的阅读量,我算是对唐浩明的历史小说的特点有了一个认识。 所谓历史小说,是既有历史,又有小说的成分。每个情节都依据历史,有据可依,但到细节部分却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让我感觉到了无穷的奥妙,正所谓“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三本书对于要了解历史和晚清历史知识的人来说,不可不谓是几本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情节上的安排,层层相扣,让人欲罢不能,颇有几分爱不释手。像《曾》中,从一开篇便写了曾与康福的际遇,而后康福因崇尚曾而一直追随曾,直到曾垂暮之际,他对自己一生的追随的曾的看法变了,却与曾绝交了;又《张》之中,张与桑治平早早认识,桑一直在张的幕僚中为张出谋划策,到后来却与美人归,但张将亡时才将他的身世托出,让张震惊不已;又有《杨》中杨与千惠子的爱情故事,爱得肝肠寸断却不能在一起,这些无一不具有十分精彩的布局,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先生的书是很吸引人的。 从书中看到的内容,感慨就更多了。

第一个便是,爱美人之心,男人皆有之。这大概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跟牛顿定律一样,不,应该说它比牛顿定律更强,因为它是没有限制条件的。风流才子杨度口口声声说只爱静竹,到后来却又爱上了千惠子,亦竹,富金等,更不用说好色之徒袁世凯了,妻妾成群,就连张之洞这个所谓的清流派,一个平日里从不纵情声色的人也不例外。对男孩子来说,不要以为自己喜欢看美女而感到羞愧,对女生来说,每个男朋友喜欢看身边的美女是正常现象。所以,对于男孩子说只爱一个人这样的话千万不可当真,那只是他的一时激动。普通女人与普通男人相伴,可繁衍后代,美女与英雄相依,却可以使英雄的自信心大为增强,从而更能作出惊天伟业。

第二个,大抵每个人都喜欢听拍马屁的话。拍马屁假如要设一个大奖的话,那么突出贡献奖无疑非袁世凯莫属了。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笼络人心拍马屁的工作,他最擅长。至于说,有不喜欢拍马屁的人,那是你的拍术没有到家,没拍对马屁。你要知道你要恭维的人的过去,他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希望别人肯定他的什么,这拍的时候也不能夸夸其谈,要拍到对方的心坎里去,让对方觉得你是真心的称赞而不留痕迹,这算是入门了。

第三个钱财或者说利益是核心问题。在曾办湘军和张办洋务的过程中,钱充当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钱,怎么发军饷,没有军饷,何来士兵?没有钱,就不能买机械,更不能

办洋务,何以自强?没有强大的财政作后盾,就绝对不会有曾左李张的成就,他们将一事无成。因为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能提高生活水平或者谋取功名才是最实际的,所以进入幕府或者做士兵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至于谁来当皇上,他并不在乎。所以,要找到人以及人才,必须要有利益的诱惑。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几乎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许多旧时候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味,其实是隐性的投资罢了,在投资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这种所谓的人情味变淡了。说到底,这是涉及到了利益问题。有利益来往的关系从来不是纯粹是关系。

第四是因受一时恩宠而混淆了自己的判断力。纵观三本书中写到的人物,多以知恩图报者为多。曾国藩,当道光帝把他连擢4级的时候,他是虽肝胆涂地不足为报,虽有王闿运劝他揭竿,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他从始而终地办湘军,为朝廷分忧,无论猜疑,乃至制衡,从无变更。洋务领头人张之洞,也不例外,正是太后的恩宠,让他成为了羡煞旁人的榜眼,后来出任权重一方的山西总督,两广总督,以到后来的位极人臣,翊赞中枢;至于他们的幕僚,下级的官员,受到他们的提拔而忠心耿耿,此般例子更多得是了。所以,当慈禧的行为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时,当整个中国的形势日薄西山时,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更竭尽全力去报效太后,朝廷,而从来没有想过太后和朝廷是否值得自己去如此拼命。

第五个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毛泽东说对于近代伟人,他独服与曾文正公,可见他对于曾是很佩服的,而张之洞作为近代洋务运动的积极主办人,对于今日的中国,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他的广雅书院坐落在南国广州。只是到了他们的晚年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反省,曾把自己一生的功劳归于他人,还有命数,对自己的评价平平,他原是文人,只因了这太平天国,使他既得了功名又失了一个施展自己诗词才华的时光;张之洞知道自己竭尽毕生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竟然说他的一生心血都白费了,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并认为老友桑治平晚年过得洒脱悠哉,携爱人幽居香山。至于杨度,他更是一个反复无常,以至于他自己都很懊悔的人。参与变法,踊跃制宪,到支持袁世凯复辟,他也试过走进佛门,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后来又支持国民党,这样的人生轨迹,诡异而摇摆不定。几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孰是孰非?

第六个是关于书生气的。三个主人公,一开始身上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书生气,只是到了后来,每个人还存留的书生气不同了。曾是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棱角渐渐地被磨掉了,变得圆润起来,后来慢慢地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的奸雄,面前笑里藏刀,背后杀人不眨眼;张之洞是榜眼出身,当然很看重其他人的科举出身,他是清流派的佼佼者,先是以笔为刀,在实际的事务中,他的办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因此而洗去了不少浮华,只是到底还是个读书人,他无法练就像袁世凯那般的老练和世故,以及洞察事务的能力。杨度是个彻头彻尾的书生,从他一开始参加的戊戍变法到东渡扶桑,再回来制宪以及作为袁克定的谋士,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书生气。书生气的特点是只简单地将书本知识搬到现实,而忽略了纷繁的人际关系和利益交错的网络,理想很完美,在残酷的现实前摔得最重。所以书生气过于重的人,是办不出多大的成就来的。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_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 读书笔记(整理)

《曾国藩家书》的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书笔记

《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doc》
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