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4

2020-03-02 18:00: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医学心理学研究报告

(学术型研究生)

课题

课题

√基础研究 项目所属性质 □名称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机制

来源 自选课题

姓层

向亚男 2013101023 学

次 本科生

13级中医学(七年制)一班 2017年4月22日 所在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学科专业 时

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近年,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人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个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冷漠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业,每天都在为如何养活自己和家人而烦恼。21世纪,中国人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增大。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患心理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患精神分裂症的人也随之变多了。 研究目的: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以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病机率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和谐、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文章主要是分析当前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机制。通过本论文的系统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居民的心理健康、个体社会价值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论研究,可以引导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和发现更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二、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让精神病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2.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形成机制的研究,让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更加理性的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第二、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让人们知道如何去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

第三、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文献综述(研究结果)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因素: (1)遗传:.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度(risk)要比一般人高得多,血缘关系越近,危险度越高,例如直系亲属就比旁系亲属高。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要比双卵双生高三倍,比正常人群高30倍。单卵双生儿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35%一58%。

2.因遗传关系引起的发病高危险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儿分

-1-

别抚养者与共同抚养者其患精神分裂症的机率相似。

3。假使我们倒过来研究,即研究已患精神分裂症的过继子女的父母的情况,就可以发现其继父母及其亲属的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业不增高,而其亲生父母及其亲属的患病率则高于一般人群。

4、亲生父母无精神病,其子女过继给患精神分裂症的继父母抚养,这些子女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也不增加。

5.单卵双生一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方不患此病,但双方的下一代的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仍约为10%,即相当于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的患病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中不但患精神分裂症者较多,而且还有许多人具有分裂样性格,因此认为精神分裂症与正常人之间也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可以有不同分量的精神分裂症成份。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有三种说法,即单基因、多基因及异源性假说,目前对三种说法都有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尚需从遗传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常常超越一般临床医生的知识范围,必需和遗传学家合作。 (2)结构性大脑异常: 1.脑室扩大:

脑室是大脑中充满液体的空间,脑室扩大表明其他脑组织萎缩或坏死。脑室扩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表现出前额叶白质减少,并且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海马之间连接异常。这可能表明大脑其他许多区域有结构性缺陷。脑室扩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倾向于表现出社交、情绪和行为的缺陷。他们也倾向于表现出比其他精神分裂患者更加严重的症状,并且对药物的反应更弱,这表明患者大脑功能的明显变化使得治疗很难凑效。

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可能部分地和脑室大小的性别差异 有关。这可能是因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与女性相比,男性大脑组织损失更严重,导致脑室体积更大。男性大脑的正常老化也可能恶化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解剖异常,致使病情发展得更加严重。

2.前额叶皮层和其他主要区域

1.额叶及额叶—纹状体环异常:额叶与技巧功能、抽象思维、注意等有关,前额叶损害可导致高级认知功能的障碍。Ingvar(1974).首次报道精神分裂症病人有额叶脑血流减少的现象。Cohen等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额叶PET研究,发现病人额叶葡萄糖代谢较正常人低下(P

现代解剖学、电生理学及行为学研究展示,在正常人脑中存现着许多平行,分离的皮质一纹状体环(Cortieostriatal Loops)即从不同的皮层部位投射,聚合到纹状体区,伴有相应的如运动、空间定向控制等功能;然后反馈到苍白球/黑质至丘脑,再到环形起源的相应皮层区。多巴胺(DA)功能亢进,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DA能投射主要是通过这些皮层一纹状体环进行的。Robbios等(1990)认为将皮层及皮层下改变联系起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2-

具有重要意义。Liddle(1987)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有不同皮层的联合损害,进一步与皮层下改变相互影响,引起纹状体DA功能异常,导致一系列精神症状。Liddle假说与前述皮质一纹状体环假说基本一致,即精神分裂症与皮质一纹状体环的功能改变有关,尤与环中两种主要结构一背侧、眶侧前额叶皮层改变有关。尽管腹侧纹状体主要接受来自颞叶边缘结构的信息输入,如扁桃体核及海马等,但这些结构也是由额叶结构所支配的,包括眶侧额叶皮层及前扣带回皮层。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异相性可能归因于皮质一纹状体环的各种信息传输失衡所致,而这些环直接或间接地被额叶输入的信息所调控。因此,目前研究认为,额叶一纹状体常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

2.基底节 基底节是DA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而DA则是精神药理、生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Resnick等(1988)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PET检查,发现尾状核葡萄糖代谢率显著低于正常。Bushsbaum等(1987)对18例从未服过药物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基底节PET检查,结果表明:绝对及相对代谢率均显著减低。Heckers等(1991)对23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及23例正常人进行脑皮层、白质、基底节容积的对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纹状体容积较正常人增大。尤以左侧显著;苍白球容积较正常人增大,,尤以右侧显著;并发现伴妄想一幻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基底节容积亦较正常人增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基底节容积增大是目前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基底节病理学不仅能解释运动障碍,而且能解释认知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行为障碍;伴妄想一幻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纹状体及苍白球增大。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皮层下病理学改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有人认为基底节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灶之一。

3.颞叶 左颞叶是言语功能的关键部位,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性听幻觉及大脑注意功能障碍有关。功能解剖学研究已提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左颞叶有受损的可能。PET研究发现左颞叶葡萄糖代谢率降低。颞叶形态学异常已为CT、MRI及尸解发现所证实L工“1。有人在尸解中发现左颞叶损害尤为显著。Crow等(1989)对精神分裂症及Alzheimor(AD)病人进行尸解检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及AD病人的颗叶角(Teolporal11orn)均扩大,精神分裂症病人只见于左侧(P

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可能经历过出生前和分娩时的困难。有一种分娩并发症对神经发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称它为围产期缺氧。研究者认为围产期缺氧和基因因素共同导致患病,因为大部分在产前或分娩中遭受过缺氧的人并没有患上这种疾病。 2.产前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流感病毒的胎儿出生后流行率高。这一时期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大脑发育受到干扰可能导致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主要结构缺陷产生。 3.神经错节综合症

根据神经成像和认知研究,安德森认为在神经活动的流畅的协调性和大脑皮层、小脑和丘脑的不协调性之间有一个中断。这种不协调可能包括经过这些脑区域的

-3-

信息流的时间安排和流程方面的缺陷,导致行为和思维不同步。这种不同步导致信号混乱,就像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两个节点之间传递速度不同时的情况。结果,患者把感觉和联想错误地连接在一起,导致妄想和幻觉。 这种信息传递的不协调也会损害语言,导致思维障碍的症状。信息流通也可能时不时地处于瘫痪状态,导致阴性症状出现,如情感迟滞或缺乏动机。基因因素和产前病毒感染会侵害从怀孕时就开始的大脑发育和成熟过程。 4.神经递质

近年来动物实验提示谷氨酸在控制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鼠兴奋行为是由于谷氨酸

能系统受抑制而产生的。已有研究证明皮质一纹状体环谷氨酸能(Glotamatergie)通路活力受损,在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讲,精神分裂症可被认为是一种大脑反馈调节系统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综合征,而DA、谷氨酸则在控制大脑皮层觉酸及从外周到丘脑、皮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Carlon等(1990)实验发现,皮质一纹状体环内的谷氨酸能系统功能缺陷,可引起类似由于DA能促动剂(笨丙胺)导致的精神障碍。苯环已哌啶(FCP)是一种拟精神病药物,其谓精神病作用较笨丙胺更明确。研究表明,PcP主要作用于一种与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受体(MMDA)相连接的离子通道。Lodge等(1987)实验证明这种离子通道就是谷氨酸主要受体之一。因此,PCP实质上是一种非完全性的谷氨酸能拮抗剂。作者进而推测,PCP谓精神障碍作用可能由于间接抑制了皮质一纹状体环谷氨酸能系统所致。目前有人认为多巴胺一谷氨酸能平衡失调,在神精分裂症的生化病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提示,多巴胺受体兴奋性缺乏可引起入类的“精神运动活力”(psyehomotor activity)不足,可能是因为皮质一纹状体环谷氨酸能系统通过纹伏体对丘脑及中脑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造成的。如果这种抑制作用被阻断,那么DA致“精神运动活力”便可释放出来。现研究表明,皮质一纹状体环谷氨酸能通路有拮抗中脑纹状DA体能作用。因而,谷氨酸能系统功能不足可引起DA能系统功能亢进,由此导致或加重精神症伏;反之,如提高谷氨酸系统的功能,使DA系统功能降低,则可缓解精神症伏。临床研究表明,谷氨酸能促动剂有抗精神病作用。然而,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种多源性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DA功能亢进或谷氨酸能缺乏可致精神障碍,但其他神经递质异常亦可能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 (5一llT)及r一氨基丁酸(GABA)等。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学视角; 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有肯定的影响,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多数精神科医生所承认,但是由于分裂症的异源性,所以这种影响有大有小,而且不易肯定或预测。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对其他精神疾病(甚至一般疾病)也都有影响,所以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病因。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复杂,至今不明,但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研究的深入,传统医学从“痰瘀”交互理论来辩证论述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1 痰瘀学说

隋·巢元方著《诸病源侯论》中对“痰瘀”同病的论证十分精辟。诸痰者,此由血脉堵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首次阐明了瘀血化痰的病理过程:瘀血停滞,脉络不通,而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可使津液不布,聚为痰涎,与瘀血相结,形成同病。痰瘀是人体津血为病而产生,由于津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

-4-

的关系,所以一旦津病成痰或血病为瘀之后,便能相互影响而产生痰瘀同病。另一方面,津血的代谢全赖气之推动,若气病同时影响津血并使之停聚不行,则亦可产生痰瘀同病。

元·朱丹溪对“痰瘀”学说的论述与总结对后世影响颇大,《丹溪心法·卷四·癫狂六十》曰 :“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大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对此明·罗周彦《医学粹言》有较明确的论述:“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治宜导消血,若素有痰瘀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治宜破血导痰。”痰浊和瘀血是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衡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本于津,瘀本于血,津血同源,也就决定了痰浊与瘀血相互交结,痰瘀同病的格局。痰瘀交杂,影响于脑,内不得散,外不得泄,损害脑之阴阳气血的平衡,蕴蓄毒邪。一方面,痰可致瘀。痰形成以后,随气血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由于痰浊的粘滞性质,易阻碍气机,气机不利则瘀血内生;另一方面,瘀可致痰。痰血内阻,津液输不畅,津液凝聚,痰瘀一旦生成,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痰瘀交结,久聚成毒,损伤脑络。李氏此论,见解独到,于认识痰瘀相互关系颇有启迪意义。痰浊,瘀血,即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阻滞脑。痰为津凝,瘀为血滞,痰瘀常交结在一起阻滞脉道,导致血液运行气血功能障碍,日久必然影响脑神的升降,运转,行令,导致精神症状出现。西医的精神分裂症和中医的癫狂病大体上是同一种疾病,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癫狂病的病机归结为“痰气郁结为患”、“痰火杂至为患”、“痰凝结致瘀”中医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及治疗通过整体观念,充分体现了脑和脏腑相通,脏腑为神所用气血理论,气血可以养脑荣脑,使成脑神之体。

研究内容及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导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精神分裂症相关概念 2.1精神分裂症概念 2.1.1精神分裂症概念 第3章 结论

-5-

致谢 参考文献

精神分裂症病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一、脑组织结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及分组:根据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原理,实验分为精神分裂症组(CCMD-3 标准)和对照组(无精神病、神经系统、脑部疾病及脑部外伤史)。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哈尔滨各地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 edition,CCMD一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发未服抗精神病药或复发但至少两个月未服抗精神病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7一49)岁,平均(29.55士8.72)岁"所有入住患者均无其它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选取年龄、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40名,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一43)岁,平均(28.00土5.16)岁。

2、实验方法:

(1)大体形态学研究:通过肉眼观察;质量称量;体积测量;大脑皮质厚度测量发现精神分裂症脑组织大体形态学上的改变及较对照组存在的差异。

(2)组织病理学研究:通过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脑组织各部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叶、海马结构、嗅脑、纤维联系、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等部位)分别取材,制作石蜡切片,HE 染色、嗜银染色;进行显微镜观察,寻找精神分裂组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3)体视学分析:组织切片(HE 染色、嗜银染色)通过体视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4)微量元素检测:脑组织多部位(额前叶、海马、背丘脑、脑干、小脑)取材,浓硝酸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Fe、Zn),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

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和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的两组检验(LSD 法)。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基因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哈尔滨各地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 edition,CCMD一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发未服抗精神病药或复发但至少两个月未服抗精神病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7一49)岁,平均(29.55士8.72)岁"所有入住患者均无其它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入组时予以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的当天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定"从已选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级亲属(父母!同胞或子女)中选取一位未患精神障碍的亲属,共选取33例为亲属组,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4一64)岁,平均(51.00士9.59)岁;选取年龄、

-6-

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40名,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一43)岁,平均(28.00土5.16)岁,对亲属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5.O统计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处理分析"对患者组!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性别和年龄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经检验三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一0.021,p>0.05),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17,P二0.000),故对三组间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检测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以校正年龄对结果的影响"对阳性和阴性症状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指标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最后对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O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与队NSS各因子得分的变化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2.本研究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 HDACs 基因家族上选择 10 个标签 SNPs(tag SNPs)位点,包括 HDAC2基因 rs10499080、rs65688

19、rs2499618 和 rs13204445 4 个位点,HDAC3 基因rs11741808 和 rs2530223 2 个位点,HDAC8 基因 rs126902

54、rs30126

55、rs497551和rs544484 4个位点。利用Sequenom Ma Array 质谱阵列技术检测个体基因型。应用拟合优度χ2检验计算基因型频数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应用基于核心家系的关联分析方法[基于单倍体型的单倍体相对风险分析(HHRR)和连锁不平衡检验(TDT)]分析各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应用UNPHASED 分析平台分析各位点之间连锁不平衡程度及单倍体分析;应用χ2检验分析 HDACs 基因家族基因上的10个tag SNPs 位点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关联性;应用 PGMDR 软件分析 HDAC

2、HDAC3 和 HDAC8 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精神分裂症相关概念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分类: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表现出以迫害和夸大为主题的,明显的妄想和幻觉。 紊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错觉和幻觉,这些错觉和幻觉没有多少可以辨识的意义-所以,被称为“紊乱”。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为奇怪的自主行为,有时候出现完全的昏迷。 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症状,但是不满足偏执型、紊乱型和紧张型的诊断标准。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有过一次急性阳性症状发作史,但是现在没有明显的阳性症状。

参考文献

[1]徐韬元.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病理机制(下)[J].上海精神医学,1985,(03):105-107.[2]徐韬元.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上)[J].上海精神医学,1985,(02):55-59.[3]李伟,赵永厚,张君.基于“痰瘀”交互病机理论与精神分裂症现代生物学机制——氧化自由基损伤之间的关系,论精神分裂症的中医“化痰消瘀”治则[J].黑龙江中医药,2014,(06):5-6.[4]余海鹰.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J].山东精神医学,1993,(01):37-40.

-7-

[5]周正猷.精神分裂症病因新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1):68-69.[6]宋安林.精神分裂症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病理改变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7]徐洪芹.磷脂酶A2家族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分子遗传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8]韩宏志.HDACs基因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9]王中刚.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10]张明园,严和駸,瞿光亚,蔡建华,翁正,陈一鸣,张文海,候俊山,张伯英,郭莲舫,陈佩俊.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教育——中国5城市/WHO 合作研究:——(1)设计和实施[J].上海精神医学,1993,(01):55-58.

-8-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语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4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思路

参考资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4.doc》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