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

2020-03-02 23:16: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书名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二、著者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191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4—1923年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任职,1923—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学教授,1947—1948年任西蒙研究院,1948—1950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研究教授。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是美国比较教育的一代宗师,以采用历史方法研究比较教育闻名一世,著作丰富。由他于1924—1944年间主编的《教育年鉴》是国际教育学术界的一座丰碑。1946—1953年他主编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教育杂志《学校与社会》,1933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著作,1955年修订后书名改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其它重要著作有:《中等教育史》(1930),《德国纳粹教育》(1935),《冲突中的教育理论》、《一个时代的终结》(1941)和《20世纪的美国教育》(1957)。

王承绪译:

译者简介:1912年生,江苏江阴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38年进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1941年获伦敦大学教师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1947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合作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合作或单独翻译的著作有:《教育原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等,是我国比较教育的奠基人。

三、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四、页数321页

五、内容概要

本书前三章阐明比较教育的基本原理,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国家的作用、文化力量、教育重建和机会均等。在第

六、

七、

八、九章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重点叙述了行政和组织、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教师培训。本书集中反映了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是《比较教育》一书出版后一个时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阐述了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阐述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阐述了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

第四章 介绍教育改造分析形式;

第五章 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例,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第六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教育的管理和组织形式;

第七、

八、九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师资培训问题;

第十章提出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六、读后心得

读完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关于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的论述,在本书第三章即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一章中作者给予了深刻的论述。文中第45

页提到这样一句话,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它与教育又有这样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在本章中谈到,,文化形式的差别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之一。由于民族文化形式上的差别才使人们具有某种“典型”—典型的法国人,典型的英国人,典型的美国人如此等等。很不幸的是,典型变成了定型,甚至在典型发生变化很久以后还会定型下去,结果就产生了这样的倾向:与其寻找性格中相同点,不如寻找其差异点。然而,这些差异却可以构成一种基础,以便选择特定类型的个性,通过国家教育制度来加以培养。既然“典型”是在特定文化形式影响下生活的结果,不言而喻,个人乃是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文化形式的变化也会导致其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的变化。因此得出文化形式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国家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制度来适应文化形式的变革。而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除此以外呢,文化形式中的变革,还有一个就是儿童和青年的解放。整个20世纪,几乎一开始,就被说成是“儿童的世纪”。那么,这些文化形式的变革又给教育带来了这样的变化呢?作者就得出了教育要重视幼儿教育的结论,例如在书中第47页作者就为幼儿学校的创立总结了以下一系列的因素,它们是:家庭性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的拥挤和不适合的居住条件,母亲从事可以挣钱的职业,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就是国家和社会希望给所有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个较好的开端。通过本章中作者思辨性的论述,我明白了幼儿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

另外,作者在第七章阐述儿童教育时,又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充分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第172页这样写道:人们很快就认识到,教育过程在儿童到达法定义务教育年龄之前即已开始,而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良好发育则有赖于良好的家庭和周围环境。五六岁的儿童也可能变成“废品”,因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成长的环境,因此人们很快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必须由某种公立或私立机构承担起来,以便协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提出要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即可看出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虽然把幼儿学校包括到教育制度中是最近的主张之一,但是法国为幼儿办母育学校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在意大利,这种学校也已存在一个世纪,在英国,开始实行强迫入学时,5岁以下儿童入英国幼儿学校已有很长时间了。再拿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的民族—犹太族来说,犹太人的世界观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也正是犹太人超凡的教育智慧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世界级大师,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这正是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拉比和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是这个民族历尽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从娃娃就已开始,在幼儿刚刚咿呀学语时母亲就会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尝到书本是甜的,引导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在犹太人之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就是家长来教育孩子的:当强盗来抢劫你的家园时,在你逃跑的时候,唯一要带走的是什么?答案是:智慧。

当今世界,美国被称为世界上的领头羊,中国则是世界上的生产厂,而印度就是世界

的办公室。众所周知,印度的极度贫穷是无法想像的,但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他的工厂业和管理业是全世界闻名的。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呢?无疑是教育。尤其该提到的是它的幼儿教育。现在日本也渐起印度教育热,东京就有两所最大的印度学校。坐落在东京郊区的小天使英语学园及国际幼儿园,教材来自印度,大多数教师都是南亚人,教室墙上的海报画的是印度传说中的动物。可见,印度的幼儿教育是相当具有特色和成效的。我也曾在我国高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人才不是大学的图书馆造就的,而是在孩子们玩的沙土堆里成就的。

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亦不必再费口舌,我国也早就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随着其他国家争先恐后地实施及发展,我国亦认识到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国家公立幼儿园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私立幼儿园,早教中心,亲子活动中心等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虽然如此,还有好多孩子没学上,另外这些私立幼儿园由于缺乏正规部门对其规范和管理,也存在着好多弊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大重视,在刚刚举行完的“两会”中,还专门提到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信在我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幼儿的教育问题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一个新篇章。

七、评语

本书是一本比较教育的可靠的权威性研究书籍,在描述的轮廓、范围、和内容方面,本书融世界教育的历史、哲学、行政、组织和影响于一炉。本书真实地描述和分析今天的教育新时代,说明了教育的新时代为什么发生,以及对教育新时代起过作用的各种力量。

作者对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教育的许多方面的论述是非常敏锐而又总是深表同情和理解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造成了今天对教育的广泛反应和批评。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和讨论了这些问题,他所采用的方式表面他是一位有识别力的评估者。他的论述既富有逻辑性,又是合情合理的。他提出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指明了将会产生什么可能的结局和后果。纵观全书,讨论的气氛是有学者风度和令人感兴趣的,有挑动性,但又是平心静气和不动感情的。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有许多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作者有关所谓极权主义的一些论述。康德尔有关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描述完全依靠的是第二首资料,有些看法不免失实。比如,他错误地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说成是所谓极权和民主的斗争。应当说,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28年11月访问了新生的苏联,他在《苏俄印象记》一书中说,他在美国听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宣传,和很多有关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报道,但是完全不了解苏联革命的基本事实。根据他亲身的经历,他认为,突出的事实是“这是一次革命,它以空前的规模解放了人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俄国,而且对这个世界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所以,康德尔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另外,他还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和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说什么他们都是权权主义,不管是红色的,棕色的或黑色的,很明显,这完全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

的专政。在苏联,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意大利和德国是法西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总的来说,本书是比较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世界各国大学比较教育课程的必读教科书。本书脉络清晰地阐明了决定世界教育性质的力量,综合了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督导等领域的知识,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比较教育思想和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贝雷迪称该书是一本经典著作。虽然书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这并不影响阅读,我们应该有哲学的眼光,从思辨的角度,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踩着巨人的肩膀走上去的。

八.附注:

参考书目:《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高中语文必修一》

《别国的教育与我国的教育》

《印度教育现状》

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文章读后感

读后感文章

文章读后感

文章读后感

比较宪法读后感

比较法学读后感

学前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试题

第五章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doc》
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