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积极性提高的对策

2020-03-03 13:43: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国企员工积极性提高的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2008190518)

曾维

摘要: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当前的国企中很多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总体来说生产效率不高。文章通过分析现状从而得出国企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国企的现状的改善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积极性;行政控制

一、国有企业存在员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我国的国企采用的是行政控制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行政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求员工严格遵守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通过行政权力来管理员工,强调从思想教育层面来树立信仰、凝聚员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而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且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因此,只有将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资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才会有效的创造财富,才会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是同外企和民企相比,国企在基层管理、员工内在满意、用人机制上均不理想,从而导致当前国企里的很多员工由于各种原因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效率不高

与外资企业较好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反馈与监督机制相比,国企在传统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等习俗的影响下工作效率不高。这种没有绩效区分的工作方式让员工没有竞争意识,也没有被淘汰的压力,所以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责任感和忠诚感 虽然国有企业员工一直都认为是企业的“主人翁”,而且有工会组织、职代会制度等,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因而员工对组织没有归属感和忠诚感,也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得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自我价值评价不高。

(三)工作热情不高

由于收入不多,且内在潜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国企员工的内在满意度较差,他们对工作期望不大,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底层员工不仅工资不高,而且工作内容繁杂没有挑战性,难以挑起员工的工作和创新的热情。

(四)离职或安于现状

由于国有企业的工作氛围一直沿用传统的事业单位性质,员工没有竞争意识,也没有被淘汰的压力,他们普遍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而高技术人才则选择能发挥他们潜力的地方跳槽。且员工对企业缺乏忠诚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人心稳定和发展后劲。

(五)没有创新精神

国有企业由于传统文化的缘故容易产生“任人为亲”的现象,这种不公平合理的人才机制极大的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裙带关系的提升机制让普通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六)工作积极性不高

对比外企以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和提升员工能力,国企一般只是将培训当成一种福利,没有真正针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培训,因而起不到培训的作用,员工感觉到没有提升的空间,积极性不高。

二、国企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这六条:

(一)平均主义导致没有工作效率

由于传统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等习俗使国企缺乏较好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反馈与监督机制,因而其工作效率不高,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工作氛围一直沿用传统的事业单位性质,是由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工作任务,比如说班组制,在一个班组里大家一起干活,报酬平分,干多干少都一样,有时甚至新员工干得很多还是和老员工拿一样的工资,这种没有绩效区分的工作方式让员工没有竞争意识,也没有被淘汰的压力,所以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二)主人翁的地位虚有其表

虽然国有企业员工一直都认为是企业的“主人翁”,而且有工会组织、职代会制度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管理,员工没有真正参与企业决策、管理,他们只能按照领导的意思按部就班的工作,国家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上级怎样安排的,下面就怎样做,员工没有自主权,因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被压制着而提不高。一些国业的负责人在企业机制转换过程中,对员工只是简单地采取奖罚手段,错误地认为员工在具体的操作岗位上工作,用不着对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决策操心,忽视和侵犯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益。另外,有些领导把自己与员工在企业管理岗位上的不同,视为两者在基层企业中政治地位的不同,这些都是引起员工失重感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得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自我价值评价不高。

(三)收入差距大两级分化严重

据报道,记者在今年两会采访时,发现许多代表、委员对两个“40%以上”十分关注:一个是目前我国40%以上的社会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里;一个是全国4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这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所以,不少员工心态失衡地说:“辛辛苦苦干一年,只抵款爷宵夜费;埋头苦干几十年,今日下岗再就业。”这说明,当前社会总体收益分配悬殊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同为国有企业,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也造成了困难企业员工的心态失衡。而且,底层员工不仅工资不高,而且工作内容繁杂没有挑战性,难以挑起员工的工作和创新的热情。

(四)晋升机制不完善

国企有国企特有的机制,在这些机制下看重的是员工的学历和资历,因而普通员工得不到好的学习机会来提升自己,同时也没法凭自己的能力得到公平的晋升,且由于目前员工取得的实绩还不能完全与其利益挂钩,因而学技术学文化尚未在国有企业中形成热潮。无庸讳言,目前不少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一些生产一线骨干和技术业务尖子或不安于现状或”跳槽“现象日益增多,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缺乏忠诚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人心稳定和发展后劲。

(五)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国企里一直都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因而依靠关系进行人才任命、提拔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虽然国企也采用了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制度的透明化程度不高,且形式单一,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领导占主导地位,所以很多时候任命和晋升主要依靠领导的意思,从而出现有能力的人没有晋升的机会,但是能力平平的人凭借和领导的关系或是亲近领导而得到提升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更加助长了关系晋升的机制,从而让普通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六)培训机制不完善

国企不太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长期需要,对各级员工进,行全方位地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营造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有时国企也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安排短期培训,但是由于国企业容易把培训当成福利,因而其培训效果不太好,但是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因而很多员工的学习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极大的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希望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的年轻员工就选择了离开。

三、调动国企员工积极性的策略 要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先从思想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并借鉴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充分注重对国有企业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尊重他们的价值,实施民主管理,确保他们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合理、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员选拔和晋升机制,提高他们的心理满意度和工作热情。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决策权适当下放,以人为本,增强民主化

民主管理是企业员工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共同办好企业目的的一种管理形式。员工只有感到自己处在当家作主的地位时,其投身企业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力,才会极大地调动发挥出来。国有企业要坚持以法律和制度保证员工主人翁地位和权利,这就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厂务公开,确保广大员工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和监督权,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保证民主管理得以贯彻落实,同时改变领导工作作风,实行民主式领导,在决策中充分吸收和采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积极进行企业改革,利用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来增加工作的吸引力

很多国企还是沿袭着刚建时期的业务流程,可是现在外企和民企中生产同类产品的越来越多,因而国企产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了,没有足够的需求导致很多员工没有活干,特别是计工时来算工资的员工,很多呆不下去了,因而企业有必要开辟新的事业领域,给员工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天地。另外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员工长期从事某一操作,因而对工作失去热情只是机械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应该通过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话比如一个员工同时承担一个产品的一系列操作,或者是兼职去干另一个岗位,以提高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

(三)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培训,让培训成为企业的一种投资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有不断学习来适应新需求的必要,作为员工来说他们希望可以通过培训不断进步来适应工作对他们不断提高的要求,特别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了,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满足像提升空间、发展前景、工作挑战性,培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企业来说培训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都有所提升,从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培训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培训是企业的一项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不是企业所认为的成本,同时虽然培训是一种的福利,但是也必须是建立在员工的需求的基础上的,要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培训,否则就实现不了培训的意义。

(四)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由劳动定额朝劳动定员发展

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目标的设定要遵循能量化的尽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的原则,考核的方式要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考核的政策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自觉的把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同时还要要纠正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重视按劳分配,重视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的对等。只有考核公平,各人付出和得到平衡了,才有内在动力去改善和提高效率。另外应该从劳动定额向劳动定员发展,根据劳动定额和员工工作定额来确定所需员工数,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员富余,提高人力的利用率,体现高效率、满负荷,又可以合理规划每个员工的工作任务,为绩效考评提供依据。

(五)建立公平的人员选拔、考核机制

国企内薪酬、晋升和奖励的不公平是抑制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和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平均主义的现象,根据期望理论可知:只有当员工觉得他的出色工作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时他们才能受到激励,然后更加努力工作,所以一定要有公平的绩效区分才能使员工有工作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选拔、晋升才能让得到晋升的人更有动力向上冲,同时让没有晋升的人看到差距来努力提高自己。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由行政控制转向员工承诺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后面都有一种强大文化支撑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可以影响和引导员工的精神和行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指引着员工朝着企业目标不断努力还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国企一般是实行行政控制,这种结构正式组织和职能分工,注重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控制,等级森严明显,官本位思想严重;外部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常常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在这种制度管理下员工一般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总是按照上级的指示来办事,他们对组织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忠诚感,这样员工对工作就找不到热情和激情。而员工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努力提高员工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重视员工发展,采用严格的招聘程序、广泛的内部职业发展通道和培训项目,权变的激励性薪酬机制、普遍的工作保障和自我管理团队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工作积极性就提高了,因此国企应该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公平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把企业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来努力,对企业有责任、忠诚和承诺。

(七)采用激励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要采用多种激励形式,对员工的激励形式有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物质激励包括加薪、奖金、福利等,非物质激励包括表扬、培训、晋升、个人发展的机会、荣誉,企业应根据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不同的员工实行不同的激励形式,比如,对一般操作岗位员工就应以物质激励为主;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除物质激励外,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这时就要用灵活的形式随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另外,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把员工放在真正合适的岗位上,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帆.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3

2、雷勇,蒲勇健.国有企业员工有效激励与退出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p14-16

3、赵步同 《国企、民企、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苏州地区企业调研的实证分析》 [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年4期

4、赵步同 彭纪生 《民企、国企、外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J]《科学管理技术》2008年第9期

5、董立军 张振宇 耿伟卫 《 论在当前阶段如何调动国企员工积极性》 [J]《剑兰文学》 2009年11期

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 p16-18 p24-28

7、唐杰 《对国企员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J]《疏导》 1996 年第6期

8、严世雄、赖定常 《关于调动国企员工积极性的思考》 [J]《经济前沿》 1999年第1期

9、汪明元 《提升国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3年第9期

10、郑明炎 《国企员工培训需求政策性激励》 [J]《中国培训》2003年第2期

11、范庆晖 《解决国企员工薪酬内部公平问题》 [J]《人力资源》 2004年第12期

12、邓英樱 《谈国企员工的危机感和凝聚力》 [J]《创造》 1995年第6期

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

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

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想法

如何提高供电所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构思

关于海尔提高员工积极性研究

如何提高员工对外创收积极性

《国企员工积极性提高的对策.doc》
国企员工积极性提高的对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