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秩序情结

2020-03-02 13:52: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先秦诸子的秩序情结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思想更是纷繁复杂,初看起来似乎没有头绪可循。本文将从“秩序情结”来分析诸子的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诸子的思想是以秩序为主线的。第二,对于秩序的建构可分为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两种。第三,我们应该以秩序作为诸子百家的出发点,而不能以阶级论来看待。本文通过对儒、道、墨、法四家的分析来阐明观点。

关键词:先秦诸子秩序情结内在途径外在途径

时代背景

先秦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用迪尔凯姆的话讲先秦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范社会”,我认为也可以将先秦社会视为一个被各种越轨行为充斥的社会(当然这里讲的越轨是相对于周礼而言的)。在政治方面,“周王疲敝”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几个强国通过战争轮流当上霸主。礼乐方面,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乐制度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市场,当时的状况可谓是“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在周朝是起着一种社会规范的作用的,“礼崩乐坏”自然也就意味着社会失去了固有的社会规范。从个人方面,旧的等级名分制度已经混乱,对于个人来讲也就失去了行为规范,没有了行为规范就会造成为所欲为,与人交往皆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总之先秦是一个比较混乱,缺乏秩序与规范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当然是要有所作为的。课本上将诸子划分到各个阶

级中去认为先秦诸子是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来阐述观点的,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靠不住的,接下来我将说明自己的原因。

诸子思想

先秦诸子流派众多,这里我只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儒道墨法四家进行叙述,同时内部则侧重于各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德胜教授曾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一书,他认为“儒家伦理千条万条,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从一个追求秩序情结衍生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孔孟思想虽然复杂但都是围绕一个秩序构建起来的。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儒家的秩序情节。一方面是儒家所提倡的秩序;另一方面是如何构建这种秩序,也就是构建秩序的途径与方法。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以周朝的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孔子想要已过去的规范作为作为当时的规范。课本将此视为是孔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认为孔子这样提倡是为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孔子并不是奴隶主阶级的人,他自言“吾少也贱”可谓是平民群体,怎么就成了奴隶主阶级的发言人了哪。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孔子建构社会秩序的需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孔子提倡周礼的原因。首先,先前的历史证明如果完全按照周礼来办事社会是比较有秩序的。其次,就现成的制度而言,周礼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孔子来说有一个现成制度不用干嘛要去想其他的方法哪,当然这里孔子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导致所适用的制度也会不同。从构建的途

径来看,我认为儒家给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途径,也就是说秩序的实现是要通过每个人都努力修为才能达到的,这不同于法家给出的外在的赏罚制度。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孔子给出了周礼的社会制度就要求人们通过将这些规则内化到个人的思想行为中去。孔子还提出要“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我认为他所要求的是一种角色自觉,也就是要人们总觉到自己的角色要求与规范。对于孟子来说这种内在途径就更明显一些了,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善的四端,仁义礼智这些东西不是上天给予的而是人生而就有的,所以可以通过将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社会的秩序井然。在我看来儒家的思想之所以在当时和秦朝时不受统治者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途径,对于统治者来说对于恢复秩序的操作性不强,或者说基本没什么操作性。不管怎么样,内在的途径还是不及法家的赏罚制度来的容易。

道家,道家思想在先秦可谓是一朵奇葩,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细细品来会发现老庄思想还是有非常多的高明的地方的。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种自然秩序,提倡的途径也是一种通过内在的途径来构建社会秩序的。首先来看老庄提倡的这种自然秩序。“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同时强调“道法自然”,道是老庄“自然秩序”的前提。他们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无文化社会,齐万物的社会。老庄反对各种社会规范,认为仁义礼智是万恶之首,要求去除这些规范回到自然中去,也就是无为、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当中去。我觉得

老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们面对混乱的社会,人们都追名逐利。要求人摆脱欲望的控制,进入到自然状态。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秩序哪?老庄给出的答案同样是一种内在途径,也就是要求人们不断通过个人修养达到这种状态。和儒家的内在途径相比道家显然更倾向于自然性。像老子的寡欲、无知、知足思想,庄子的坐忘思想都是要求个人清心寡欲,回复到自然状态中去,这显然是一种在的途径。但是这和儒家的内在途径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儒家是要求个人通过修为将社会规范内化的。而老庄思想反对各种的社会规范要个人通过坐忘达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这显然是要求更高的。其次,儒家的秩序是一种规范高高在上人人都对它顶礼膜拜并将其内化的秩序。而老庄则是预设一个自然秩序,认为人只要无知无欲,社会就会自然地按照自然秩序运行。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老庄的秩序模式可谓是独辟蹊径。

墨家,面对当时社会的混论局面,墨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秩序主张。我认为墨子的秩序情结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精神基础之上的,墨子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这和儒家的等差之爱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墨子在制定统一的社会规范方面和儒家却是一致的。墨子的秩序当中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墨家的尚贤思想,墨子虽然和儒家一样要求一个等级秩序,但是墨家强调要让贤者居于领导地位。课本上讲这是墨子出于小生产者的需要提出来的,我认为小生产者固然是需要这种秩序,但是,如果我们以为的强调阶级的理念就会很难看到,墨子的尚贤对于他的秩序理念的重要性。贤者作为社会上层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治理社

会。另一方面,拥有良好修养的贤者能过为社会成员树立一个利他的典范,从而有利于兼相爱思想的贯彻。对于墨子提出的建构社会秩序的途径和儒道两家都是不同的,墨子提出的途径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宗教的(来自中史课本)。政治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赏罚实现的,对于遵守社会秩序的进行奖赏,对于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惩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的社会中的人遵守社会秩序。宗教的形式是指墨子认为以人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行为还是不太可靠于是就想借助“天”和“神”的力量。他要求人们要相信天和鬼神的力量,诚心的既是祭祀鬼神,因为怕遭到鬼神的报复所以就会遵照社会规则行为处事。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政治的形式,还是宗教的形式,其实都是外在的途径来建构社会的秩序。 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韩非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皆有“欲利之心”。这对他的秩序观影响很大。韩非的秩序观主要是以法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并且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皇帝是最高权威。他的构建这种社会秩序的途径和墨子一样也是一种外在途径,但是相对于墨子来说他的途径更加严苛,也更具实用性。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赏罚。一个是思想控制。韩非子提倡人们要“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是反对儒家的社会整合方案的,他认为面对恶的人性儒家的仁义礼智是显得十分无力的,所以应该以赏罚之法控制社会。这很显然是一种外在的途径来构建社会秩序的。再说韩非的思想控制,他提出“言行不轨与法令者必禁”要求控制思想进而更好的控制人的行为。韩非子的

这一观点和墨子还是有些相似的,都是要求从外在的途径对人的思想加以控制,但是墨子是通过让人们信鬼神而有所惧进而实现目的,而韩非则是直接严禁人的不合法行为。

以上我们从秩序的角度分析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我觉的诸子思想的秩序主线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们面对着“失范的”春秋战国是围绕着秩序二字展开自己的思想的。我自认为将他们的真正目的放在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上再去看待他们的思想要比直接从阶级的观点分析能更好的认识诸子的思想。另外我认为通过他们各自提出的建构社会秩序的途径上看待诸家在以后历史中的遭遇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具体来说,儒家和道家之所以在以后的历代都是不断发展而且延续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构建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途径,对个人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而法家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外在内的途径,但是他对于统治阶级加强社会控制还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法家思想在中国也是一直被统治阶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延续下来了。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 主编《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王兴周

(这是平时的一个小作业写得可能有很多疏漏,仅供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看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精华论文

《先秦诸子的秩序情结.doc》
先秦诸子的秩序情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